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1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海洋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2
作者 闫家蕾 李雁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0-732,共13页
镉是一种重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壤、大气、植物等介质中镉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综述,而对海洋镉循环的系统梳理较少.本文综述了海洋中镉的来源、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镉是一种重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壤、大气、植物等介质中镉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综述,而对海洋镉循环的系统梳理较少.本文综述了海洋中镉的来源、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镉同位素在海洋中的示踪应用,并对海洋镉循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应在镉全球海洋大尺度循环、迁移转化及微观动力学机制方面开展更深入研究.海洋镉及其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可为深入理解镉的环境行为与风险和发展有效的镉污染风险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同位素分馏
原文传递
“双碳”战略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学改革
3
作者 袁冬海 寇莹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3年第9期0156-0158,共3页
在“双碳”战略下,教育部提出要构建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文章结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教学实践,分析该课程当前的现状,将双碳理念和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在“双碳”背景... 在“双碳”战略下,教育部提出要构建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文章结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教学实践,分析该课程当前的现状,将双碳理念和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在“双碳”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助力“双碳”时代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双碳战略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 被引量:93
4
作者 赵少华 宇万太 +2 位作者 张璐 沈善敏 马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7-1203,共7页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大气和水环境中硒的形态分布,植物体中的硒及其对硒的吸收关系;讨论了低硒高硒环境中硒营养水平的调节及环境分异的成因,诸如母质类型、气候特征、风化淋失、气体挥发、土壤质地和地力耗竭等方面;并提出了环境中硒研究的前沿及今后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促进今后环境中硒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营养调控 分异成因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沙丽清 郑征 +4 位作者 冯志立 刘玉洪 刘文杰 孟盈 李明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9-694,共6页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 ,于 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 6 4 81.2kg·hm-2 ,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 (0~ 30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 970...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 ,于 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 6 4 81.2kg·hm-2 ,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 (0~ 30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 970 .9、37.7、5 4 81.2kg·hm-2 。土壤中的氮占生态系统氮总储量的 84 .4 % ,活体生物量占 15 .0 % ,凋落物层仅占 0 .6 %。结果表明季节雨林的氮主要分布在土壤中 ,而在生物量中只占很少部分。大气降水、林内穿透水、树干流及地表径流的氮含量分别为 0 .5 6 5、0 .82 8、0 .983和 1.0 4 2mg·dm-3 ,氮通量则分别为 8.89、10 .97、3.5 7、5 .95kg·hm-2 ·a-1。大气降水输入氮 8.89kg·hm-2 ·a-1,径流输出氮 5 .95kg·hm-2 ·a-1,收支平衡 (输入—输出 )为2 .94kg·hm-2 ·a-1。氮的生物循环 :吸收为 14 9.86kg·hm-2 ·a-1,存留为 6 9.30kg·hm-2 ·a-1,归还为 80 .5 6kg·hm-2 ·a-1,循环系数为 0 .5 4。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的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处于氮积累的状态 ,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热带森林 养分循环
下载PDF
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4
6
作者 姜明 吕宪国 +1 位作者 杨青 佟守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3-499,共7页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湿地铁循环在湿地土壤形成、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湿地的物质循环、环境指示等方面的效应;最后对湿地铁循环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效应 湿地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扈传昱 张海生 +3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刘小涯 卢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营养盐 普里兹湾 夏季 南极 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 被引量:49
8
作者 吴丰昌 郑建 +7 位作者 潘响亮 黎文 邓秋静 莫昌琍 朱静 刘碧君 劭树勋 郭建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研究表明锑与铅和汞一样,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的研究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其它金属如汞、铅、镉和砷等相比,国际上锑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为了揭示锑的全球性污染程度、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 研究表明锑与铅和汞一样,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的研究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其它金属如汞、铅、镉和砷等相比,国际上锑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为了揭示锑的全球性污染程度、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需开展深入研究。概述了前人在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科学问题,凝练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开展这一方向研究的理想区域,及在该地区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效应
下载PDF
磷化氢在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晓蓉 丁丽丽 +1 位作者 牛晓君 任洪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重点介绍磷化氢对湖泊富营养化和在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磷化氢 湖泊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毒性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新华 刘景双 +1 位作者 孙志高 杨继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99-2207,共9页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2.22%的硫贮存在植物中。在植物亚系统中,根是主要的贮库,79.60%的硫贮存在根中。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吸收的总S量为0.75gS/m^2;向地下再转移的总S量为0.24gS/m^2,向枯落物S库转移的总S量为0.51gS/m^2;根吸收的总S量为3.76gS/m^2;根向土壤S库转移的总S量为3.07gS/m^2;现存枯落物中的总S量为0.75gS/m^2;枯落物向土壤S库的转移量最低为0.52gS/m^2·a。输入和输出过程的研究表明,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9月份)向大气排放H2S的量为1.42mgS/m^2,从大气吸收COS的量为1.83mgS/m^2;通过大气降水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硫为4.85mgS/m^2,其差值为5.26mgS/m^2,这表明硫在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累积状态,湿地存在潜在的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湿地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植物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汪秀芳 陈圣宾 +2 位作者 宋爱琴 叶文 李振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SiO2.nH2O)的形式积累硅,称作生物硅(BSi)、植硅石或蛋白石。陆地植物每年以BSi的形式固定约1.68×109~5.60×109t的硅,通过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的BSi有92.5%被植物再吸收,7.5%进入土壤库。陆地植物从土壤BSi库吸收的硅量远超过从岩石风化释放吸收的硅量,植物-土壤内循环的有效性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硅向河流和海洋的输送。在海洋中,硅藻通过吸收、溶解和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里的硅循环,硅藻每年固定的硅约为5.60×109~7.84×109t,同样,在向海底沉积的过程中,97%的BSi重新被硅藻吸收,每年只有1.43×108~2.55×108t(约3%)沉积到海底。可见,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硅的循环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藻 生物硅(BSi)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1 .6 5 :1 .2 6 :1 (IEF- N) ,1 .2 3:1 .1 0 :1 (WAEF- N) ,1 .4 1 :1 .0 4 :1 (SAEF- N) ,2 .0 8:1 .4 5 :1 (SOEF- N) ,TN(1 .70 :1 .2 6 :1 ) ,即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较高的区域 ,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三个分区内 ,不同形态氮的埋藏通量非常相近 ,而埋藏效率自 至 区逐渐递增 ,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最低的 区内 ,埋藏效率最高 ,TN的埋藏效率可达 30 .2 1 %,即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70 %以上的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提供海洋新生产力所需氮的 6 .5 4 %,对海洋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区域分布特征 海洋生产力 组分含量 新生产力 调控作用 细粒度 形态 埋藏
下载PDF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思亮 王仕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576,共6页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分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强水动力湖泊 红枫湖 有机质 营养盐 贵州
下载PDF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立军 季宏兵 +2 位作者 丁淮剑 薛彦山 范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 生命元素硅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硅循环的影响等方面,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周志华 肖化云 刘丛强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26,共6页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影响土壤生产力,还会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其过程主要包括氮素矿化、固氮、 氮素硝化和反硝化、铵离子的吸附和释放。文章全面综述了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及其可能存 在的问题。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灌丛荒漠化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18
16
作者 金钊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32,共10页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入侵及其导致的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是草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旱生态系统中,此种类型的植被变化将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过度放牧、区域...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入侵及其导致的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是草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旱生态系统中,此种类型的植被变化将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过度放牧、区域气候干旱化和自然火过程是导致灌丛入侵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草原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较为均匀的土壤养分及相关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发生分异,关键生命元素C、N、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原灌丛荒漠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反馈机制,人类扰动的影响将使这种反馈作用变得更加迅速和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灌丛荒漠化 沃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被引量:22
17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0-32,共3页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 和190.6×106 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 %和31.7 %。说明沉积物 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 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
下载PDF
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莉 戴军 +4 位作者 何斌 肖继谋 罗柳娟 刘红英 覃祚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5,共5页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量、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卷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中营养元...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南宁市8年生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人工林的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量、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卷荚相思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K和Ca,Mg和P最低.(2)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823.80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64.86%、20.59%、5.20%和9.35%;(3)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151.30、84.48和66.82 kg.hm-2.年-1,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的55.84%;(4)卷荚相思人工林营养元素循环系数为0.56,循环速率依次为Mg>Ca>N>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荚相思 人工林 营养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氮素沉降动态 被引量:32
19
作者 樊后保 苏兵强 +1 位作者 林德喜 陈世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在福建南平地区 ,对两片杉木人工林 (标记为FFC和XQF)的氮素沉降进行了为期 3a(1994~ 1996 )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降水通过林冠后 ,穿透雨的氮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树干径流的养分富集现象则十分显著 .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 在福建南平地区 ,对两片杉木人工林 (标记为FFC和XQF)的氮素沉降进行了为期 3a(1994~ 1996 )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降水通过林冠后 ,穿透雨的氮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树干径流的养分富集现象则十分显著 .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的氮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均以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 ,春秋季居中 ,这种格局强烈受降雨量的控制 .在FFC和XQF监测场 ,每年从降雨中输入的NH+4 N分别为 8.73kghm-2 和 4.6 2kghm-2 ,NO-3 N分别为 9.36kghm-2 和 6 .83kghm-2 ,总计氮素输入分别为 18.0 9kghm-2 及 11.45kghm-2 ,其中16 .4% (2 .97kghm-2 )和 4.9% (0 .5 6kghm-2 )在降水过程中直接被两林分的林冠所吸收 .吸收行为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 ,这是杉木生长旺盛的阶段 ,而在秋、冬季则主要表现为淋溶 .林龄和密度是影响林冠对氮素吸收量的两个主要因子 .图 3表 1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氮素沉降 生态
下载PDF
低氧环境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波 王保栋 +1 位作者 韦钦胜 孙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9,共6页
目前,低氧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而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低氧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个。尤其是在近海海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低氧环境 生源要素 沉积物 环境问题 世界范围 近海海域 人为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