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格局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维艳 曾文豪 +2 位作者 唐一思 石慰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676-8687,共12页
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著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 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著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北热带 中国大陆亚热带 樟科 壳斗科 物种多样性 群落构建 生物地理格局
下载PDF
海峡两岸淡水鱼类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宜瑜 何舜平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通过台湾大陆初级淡水鱼类区系的比较分析,将台湾与大陆间的淡水鱼类区系和组成归纳为3种生物地理分布格局:(1)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诸水系的淡水鱼类有很高相似性;(2)台湾与东喜马拉雅具有一些相同的淡水鱼类分布;(3)包括台湾岛在内的太... 通过台湾大陆初级淡水鱼类区系的比较分析,将台湾与大陆间的淡水鱼类区系和组成归纳为3种生物地理分布格局:(1)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诸水系的淡水鱼类有很高相似性;(2)台湾与东喜马拉雅具有一些相同的淡水鱼类分布;(3)包括台湾岛在内的太平洋西部岛链的淡水鱼类区系之间的相似度很低,这些岛屿与各自相邻大陆的淡水鱼类更相似.从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台湾和大陆古地理、地质的变迁有关.简约分析(PAE)结果认为,以上格局可以用隔离分化的假说加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将使用分子生物地理学方法和手段对海峡两岸淡水鱼类进行研究,探讨海峡两岸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古地理,特别是第四纪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格局 生物地理过程 海峡两岸 淡水鱼类 分布格局 简约分析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豪睿 付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研究依托沿海拔梯度布设的三个配对的围栏和自由放牧样地探讨了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没有改变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也没有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 本研究依托沿海拔梯度布设的三个配对的围栏和自由放牧样地探讨了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没有改变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也没有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且暖季放牧也显著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放牧使得两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更相似,这可能与放牧条件下两个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含水量的相似性的增加有关。因此,冷季放牧和暖季放牧对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不同;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暖季放牧的响应也不同;放牧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格局 系统发育多样性 土壤真菌 季节性放牧 草地类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宏观生态学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史与发展趋势
4
作者 刘聪聪 何念鹏 +4 位作者 李颖 张佳慧 闫镤 王若梦 王瑞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0,共20页
植物功能性状通常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存活和繁殖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物候学等相对稳定和可测量的特征参数。经过多年发展,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内涵以及测量手段已经科学化和规范化,人们利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测定的数据... 植物功能性状通常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存活和繁殖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物候学等相对稳定和可测量的特征参数。经过多年发展,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内涵以及测量手段已经科学化和规范化,人们利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测定的数据,深入阐述了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与种间变异、区域乃至全球植物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多种功能性状间的协同与权衡以及植物功能性状的演化等。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尺度和全球整合型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逐步建成,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体、特定群落和局域尺度:一方面,区域和全球的植物功能性状生物地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也逐步被拓展到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生态系统功能形成与变异等的机理解释。随着植物功能性状研究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发现传统“零星数据收集性数据库”难以很好地满足相关数据要求,迫切需要考虑与群落复杂性和植物不同器官功能性状相匹配的新型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是基于原位群落调查和多种功能性状协同测量。随着科学概念和新型数据库的发展,相关研究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进一步强调了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协同机制与权衡关系,并力争从植物整体观探讨植物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2)强调多种功能性状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多维度响应与适应机制,发展了植物功能性状网络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3)强调了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利用群落内部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探究群落构建机制;4)完善了植物功能性状从器官-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拓展理论体系,进一步搭建了以植物群落功能性为核心的宏观生态学与宏观地学等多学科的桥梁。这些新发展趋势,让传统功能性状研究逐步深入地走进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而推动以功能性状为基础的整合生态学快速发展,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状 功能性状 植物群落性状 功能性状网络 生物地理格局 适应 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