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生态污染的影响及生物强化修复研究
1
作者 周京丽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87-90,117,共5页
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虽已禁用数十年,但在土壤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残留。为了改善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的生态污染情况,研究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生态污染的影响及生物强化修复方法。选取农药厂旧址作为研究地点,分析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对土壤生... 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虽已禁用数十年,但在土壤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残留。为了改善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的生态污染情况,研究有机氯农药对土壤生态污染的影响及生物强化修复方法。选取农药厂旧址作为研究地点,分析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对土壤生态污染的作用。选取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生态强化修复技术的菌种,采用基因工程菌种方式,降解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对土壤中的六氯环己烷、DDD、DDE等有机氯农药降解效果明显,受污染土壤中,六氯环己烷和DDT的去除率均高于96%,具有修复有机氯农药土壤生态污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生物强化修复 基因工程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 土壤生态污染
下载PDF
低温富氮磷水体的生物强化修复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明堂 曹国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1,共4页
低温富氮磷水体由于无明显水华现象,其潜在危害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研究了一株耐冷反硝化土著菌Acinetobacter johnonii DBP-3对低温富营养化水体中典型营养盐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在避光、10℃和静置条件下培养,菌株对模拟系统中... 低温富氮磷水体由于无明显水华现象,其潜在危害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研究了一株耐冷反硝化土著菌Acinetobacter johnonii DBP-3对低温富营养化水体中典型营养盐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在避光、10℃和静置条件下培养,菌株对模拟系统中的氮磷和溶解性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与氨氮相比,菌株优先利用硝酸盐氮。无底泥时,模拟系统培养7d后,硝酸盐氮、氨氮、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分别下降了65.7%、57.2%、62.4%和71.1%;底部覆盖底泥后,由于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了营养盐,导致水相中各营养盐的去除率有所降低,但水相中营养盐的浓度仍然低于无菌对照处理。整个实验周期内底泥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稍有下降,分别降低了6.5%和2.9%。菌株在模拟系统中能较好定殖,可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吸附于表层底泥,并保持活性。研究结果说明耐冷菌Acin-etobacter johnonii DBP-3在低温富营养化水体生物治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氮磷水体 生物强化修复 耐冷菌 低温脱氮除磷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刘建新 张希彪 范小峰 欧晓斌 李东波 《陇东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9-95,共7页
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 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1)土壤TPH降解率以微生物菌剂+紫花苜蓿+金盏菊处理组(T7)最高(66. 22±1. 83%),微生物菌剂+金盏菊处理组(T5)次之(58. 89±1. 51%)(P <0. 05);(2)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T7、T4和T5)有效提升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 <0. 05),而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参与的强化修复组均不同程度刺激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 <0. 05);(3)强化修复组T4、T5、T6和T7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T4和T5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Evenness指数显著高于T6和T7处理组(P <0. 05);(4)紫花苜蓿参与组可有效提升土壤烷烃降解菌数量,而金盏菊参与组则可显著提高土壤芳烃降解数量(P <0. 05)。(5) NMDS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中土壤酶活性×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决定微生物强化修复和植物强化修复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生物学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环境因子 油污土壤 生物强化修复 陇东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袁凯燕 《节能与环保》 2019年第10期92-93,共2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方面论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方法。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物强化修复 诱变菌株 生物
下载PDF
石油污染沉积物的原位生物强化修复实验研究
5
作者 徐文 陈竹云 +2 位作者 王国柱 樊鹏军 徐礼萍 《能源与环境》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强化方法(曝气搅拌、添加营养物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修复的处理效果,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条件下经不同处理后的石油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及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对研究效果进... 为了研究不同强化方法(曝气搅拌、添加营养物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修复的处理效果,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条件下经不同处理后的石油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及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对研究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原位生物强化修复 曝气 生物表面活性剂 沉积物
下载PDF
多相抽提和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联合修复技术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诸毅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114-117,共4页
上海市某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受1,2-二氯乙烷污染。本案例修复过程中先采用多相抽提技术(MPE)降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通过原位注入零价铁生物强化药剂,实施厌氧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进一步降低目标污染物浓度。经过60天的多... 上海市某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受1,2-二氯乙烷污染。本案例修复过程中先采用多相抽提技术(MPE)降低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通过原位注入零价铁生物强化药剂,实施厌氧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进一步降低目标污染物浓度。经过60天的多相抽提及注入187吨药剂后,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浓度均达到修复目标。本案例表明,采用多相抽提与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联合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氯代烃污染物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多相抽提 强化原位生物修复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铮 张坤 +2 位作者 花秀夫 王君 韩慧龙 《生物产业技术》 2008年第4期32-35,共4页
简要综述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着重讨论了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及其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真菌-细菌协同修复石油污染耕地以及该技术与秸秆填埋发酵相集成修复油-盐混合污染耕地的研究... 简要综述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着重讨论了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及其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真菌-细菌协同修复石油污染耕地以及该技术与秸秆填埋发酵相集成修复油-盐混合污染耕地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生物强化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试系统对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建丽 李广贺 钟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5-118,共4页
微生物作为土壤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主体,其活性是提高石油降解效率的关键要素.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微生物特性及其降解活性的相应变化.与现场调研的土壤相比,生物修复中试系统中微生物密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FD... 微生物作为土壤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主体,其活性是提高石油降解效率的关键要素.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微生物特性及其降解活性的相应变化.与现场调研的土壤相比,生物修复中试系统中微生物密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FDA活性提高了1.5倍.由于环境胁迫产生的诱导作用,除油微生物优势明显.中试系统运行稳定后,除油微生物密度比微生物总密度低1个数量级,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与除油微生物的密度变化更趋于一致.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生物修复系统微生物以杆菌、球菌为主,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生物修复不同时期土壤与现场土样相比,其种群构成呈现各自的特点.在生物修复后期,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有所降低,在强化生物修复中试系统中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环境胁迫对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及其相对丰度都产生了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强化生物修复 生物特性 环境胁迫 油田区
下载PDF
生物法治理润滑油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伍涛 姜岩 +1 位作者 王春 张晓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3,158,共5页
随着矿物基润滑油的大量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生物刺激修复和生物强化修复是生物法治理环境污染最常用的两类方法。主要从这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生物法治理润滑油环境污染的研究,介绍了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应... 随着矿物基润滑油的大量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生物刺激修复和生物强化修复是生物法治理环境污染最常用的两类方法。主要从这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生物法治理润滑油环境污染的研究,介绍了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生物法治理润滑油环境污染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环境污染 生物修复 生物刺激修复 生物强化修复
下载PDF
土壤电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佘鹏 刘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2,共5页
介绍了土壤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技术原理、过程建模和应用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电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土壤修复技术,可显著强化土壤中的传质过程。特别指出的是,电修复技术可与其他土壤修... 介绍了土壤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技术原理、过程建模和应用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电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土壤修复技术,可显著强化土壤中的传质过程。特别指出的是,电修复技术可与其他土壤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等直接耦合,发展出能效更高的复合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修复 Lasagna^TM技术 电动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Electro-Klean^TM电动分离技术 电化学离子交换技术 电化学土壤氧化技术 电动吸附技术
下载PDF
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卢晓霞 李秀利 +3 位作者 马杰 吴淑可 陈超琪 吴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4-869,共6页
从北京焦化厂采集了多个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样品,目的是从中分离出PAHs降解菌并确定其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行富集培养后,应用于焦化厂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分别以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采用平板划线法对... 从北京焦化厂采集了多个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样品,目的是从中分离出PAHs降解菌并确定其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行富集培养后,应用于焦化厂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分别以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采用平板划线法对降解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基因分析方法确定其种属,共获得7种PAHs降解菌,这些菌混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浓度条件下,可对16种2~6环的PAHs进行降解.在液体培养基中16种PAHs总浓度(ΣPAH16)为17μg/mL时,单一菌即可生长良好且具有降解活性,但当ΣPAH16为166μg/mL时,不论是单一菌还是混合菌(7种PAHs降解菌),其生长和活性均受到抑制.针对北京焦化厂污染土壤,设计了5组处理,即对照(C)、添加营养物(N)、添加营养物和降解菌(N+B)、添加营养物和表面活性剂(N+S)、以及添加营养物、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N+B+S).经过5周的实验,与C组相比,N+B组16种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32%,N+B+S组16种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46%(其中10种4~6环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52%).添加PAHs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可明显增强土壤中PAHs的降解.本研究为北京焦化厂及其它焦化厂PAHs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厂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多环芳烃降解菌 生物降解 强化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基于混合培养和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复合净水功能菌群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新 汤江武 +4 位作者 吴逸飞 姚晓红 孙宏 沈琦 李园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96-1902,共7页
以11株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共培养的方法,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培养物中的菌群变化,确定这些菌株的共存能力和生长特性。以混合培养中的优势菌株为核心形成不同菌群组合,确定复配菌株组合,并... 以11株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共培养的方法,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培养物中的菌群变化,确定这些菌株的共存能力和生长特性。以混合培养中的优势菌株为核心形成不同菌群组合,确定复配菌株组合,并通过净水实验确定其净水功能。结果显示,菌株AOZ1或BSK9、W14或BSK3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生长,是混合培养的优势功能菌。以菌株AOZ1或BSK9为核心菌株,与其他功能菌组合可构建形成复合净水功能菌。其中,由AOZ1、BSK9、W14和BSK3组成的复合菌对河道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8.0%和76.8%。结果表明,采用PCR-DGGE监测下的液体共培养方法,可有效构建净水复合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群 生物强化修复 水体污染治理
下载PDF
生物强化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纵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伟林 张秀霞 +3 位作者 赵朝成 单宝来 张剑杰 薛蓉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21-2326,共6页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2(23.54%)>底层土IN-1(10.51%);IN-1处于缺氧环境,存在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pH值从7.86±0.03降低至7.27±0.03,土壤总氮从2.53±0.13 g/kg降低至0.77±0.04 g/kg;厌氧菌的种群数量是IN-1(10.43±0.71×104CFU/g)>IN-3(6.74±0.39×104CFU/g)>IN-2(5.15±0.42×104CFU/g),放线菌数量与石油烃含量显著负相关(r=-0.989,p=0.011<0.05);IN-3对饱和份和芳香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0.27%和54.52%,远高于IN-2和IN-1;模拟蒸馏结果表明,IN-3正构烷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去除,缺氧的IN-1对正构烷烃去除得较少;厌氧菌数量与胶质和沥青质去除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污染区域,采用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时可以考虑引入厌氧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强化生物修复 理化性质 生物学特性 纵向分布 厌氧修复
原文传递
BIOX长效促生物氧化剂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中试研究
14
作者 蔡洪英 姚星星 +5 位作者 刘安平 孙晓楠 王湘徽 张学颖 吕诗铭 任伟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843-846,共5页
在污染土壤处置基地生物大棚中,利用BIOX长效促生物氧化剂对石油烃污染的土样进行了原址异位的修复中试,考察药剂投加量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约为5 000 mg/kg时,投加3%和5%的BIOX长效促生物氧化... 在污染土壤处置基地生物大棚中,利用BIOX长效促生物氧化剂对石油烃污染的土样进行了原址异位的修复中试,考察药剂投加量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约为5 000 mg/kg时,投加3%和5%的BIOX长效促生物氧化剂,处理60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76.7%和79.7%,比对照组的降解率分别高出48%和51%,处理后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降至约1 000 mg/kg,处理效果明显。本试验中石油烃降解率并未随BIOX投加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影响石油烃降解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可能为环境温度和石油烃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促生物氧化剂 石油烃 强化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oil by Biostimulation, Bioaugmentation and Surfactant Addi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Elise A. Asquith Phillip M. Geary +1 位作者 Annette L. Nolan Craig A. Eva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2年第5期637-650,共14页
A bench-scale biopil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in a chronically contaminated soil compare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enhance petroleum After 195 days, 10%-32% removal of TP... A bench-scale biopil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in a chronically contaminated soil compare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enhance petroleum After 195 days, 10%-32% removal of TPHs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occurred in unamended soil (control). Biostimulation by inorganic nutrient addition enhanced TPH removal (49%) confirming that bioremediation was nutrient limited and the soil contained a well-adapted hydrocarbonoclastic microbial community.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amendments including green waste at 25% and 50% (w/w) and a commercial product called DaramendTM had a further biostimulatory effect (50%-66%, 34%-59% and 69%-80% TPH removal respectively). Bioaugmentation using tw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etroleum hydrocarbon degrading microbial cultures with nutrients enhanced TPH removal in the case of RemActivTM (60%-69%), but had a marginal effect using Recycler 102 (49%-55%). The effect of a non-ionic surfactant in green waste amended soil was variable (52%-72% TPH reduction), but its potential to enhance biodegradation presumably by promoting contaminant bioavailability was demonstrated. High degradation of artificially add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occurred after 106 days (75%-84%),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s were unapparent, suggesting that spiked soils do not reflect the behavior of contaminants in genuinely polluted and weather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petroleum hydrocarbons BIOAUGMENTATION BIOSTIMULATION surfacta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