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生物成因硅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瑜 黄德将 +6 位作者 张六六 万传辉 罗欢 邵德勇 孟康 闫建萍 张同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100,共18页
通过对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岩家河组—水井沱组页岩进行高分辨率样品采集,利用总有机碳(TOC)含量、主量元素分析、氦孔隙度等定量分析和透反射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等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井沱组黑色岩系生物成因硅的纵向... 通过对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岩家河组—水井沱组页岩进行高分辨率样品采集,利用总有机碳(TOC)含量、主量元素分析、氦孔隙度等定量分析和透反射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等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井沱组黑色岩系生物成因硅的纵向变化特征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寒武系底部岩家河组和水井沱组上部贫有机质层段过剩硅含量低,未见明显生物碎屑痕迹,几乎不含或含少量自生成因石英,而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存在较多生物成因硅,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一段、二段)且硅质来源明显不同。富有机质层段底部(一段)过剩硅含量高,为4.44%~24.97%,平均值为16.76%,受钙质夹层的影响波动较大,生物成因硅占比高,受陆源碎屑影响小。生物碎屑类型主要为硅质海绵骨针,还有少量絮状硅质聚集体,骨针腔体和硅质聚集体粒间孔中可见有机质。而富有机质层段中上部(二段)过剩硅含量相对一段明显降低,为7.13%~20.47%,平均值为13.66%,受陆源碎屑影响更大。生物碎屑类型主要为放射虫、纺锤状硅质聚集体和海绵骨针,可见有机质与这些生物成因硅和陆源碎屑共生在一起。在整个富有机质层段,TOC含量与总硅含量无明显关系但与过剩硅呈明显正相关性,且镜下发现似藻类孢囊中块状有机质内杂乱分布大量微晶石英,早期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生物成因硅不仅因为与藻类等的共生关系确保了较高生产力,同时因其在适宜的沉积环境下自身较强的硬度形成支撑格架为有机质提供了赋存空间,揭示了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生物成因硅的发育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一段TOC含量明显高于二段但孔隙度略低,这可能与生物成因硅在这两段的差异相对应,生物成因硅与陆源碎屑一定比例共生形成的刚性格架可能对孔隙的发育和保存起保护和支撑作用。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硅质来源可能是引起页岩含气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寒武系 页岩气 水井沱组 生物成因石英 孔隙
下载PDF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成因构造与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的交替发育
2
作者 张彦欣 齐永安 +3 位作者 刘炳辰 代明月 王敏 李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3-705,共13页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 河南寒武系苗岭统发育了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和凝块石)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登封馒头组三段下部以叠层石灰岩及含垂直潜穴鲕粒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被风暴作用导致的凹凸不平界面所分隔,叠层石形成于中等能量的滩间坪环境,而垂直潜穴发育于持续搅动的高能鲕粒滩环境;登封张夏组底部以凝块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常以厚薄不均的泥岩层为分界面,二者均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的深水低能环境;卫辉崮山组以叠层石灰岩和生物扰动构造灰岩的交替发育为特征,二者以凹凸不平的界面或薄泥岩层相分隔,叠层石保存于中等能量的潮间坪沉积,而生物扰动构造则形成于低能的台地缓斜坡。当环境条件有利于微生物成席时(如清洁的水体、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和坚硬的底质),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微生物席底会大量发育。当环境条件不适合微生物席发育时(如浑浊的水体、交替变化的水动力条件和松软的底质),后生动物便开始在沉积物中掘穴,留下各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和混合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发育 寒武系 后生动物扰动构造 控制因素 生物成因构造
下载PDF
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研究进展
3
作者 简阔 傅雪海 +3 位作者 夏大平 冯睿智 李咪 吉小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共11页
为总结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发展现状,全面收集了我国煤层次生生物气比较丰富地区的煤层水和产气的地球化学数据,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从形成机理、形成环境、产气特征和煤层气生物工程多角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为总结我国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发展现状,全面收集了我国煤层次生生物气比较丰富地区的煤层水和产气的地球化学数据,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从形成机理、形成环境、产气特征和煤层气生物工程多角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次生生物气在我国低煤级、中煤级以及高煤级含煤储层和煤矿区中均有存在,总体富含次生生物气地区中的地下水动力条件不强,普遍处于弱径流的水动力环境中,且水型多为Na-HCO3型和Na-Cl·HCO_(3)型;此外,煤层中次生生物气与热成因气往往混合存在,同时部分存在热成因气的生物再改造迹象,且产气途径多以CO_(2)还原为主,气体组分较干;目前,我国人工煤炭次生生物气数量尚达不到工业规模,煤层气生物工程还处于早期试验阶段,这主要受限于煤炭生物转化效率低和规模性生物气化技术不成熟;发现和培育高效产甲烷菌,将煤层气生物工程与采煤采气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规模性生物降解产气,是微生物增产煤层气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地球化学特征 水动力环境 产甲烷菌 煤层气生物工程
下载PDF
准南阜康区块煤层后生生物成因H_(2)S的发现与成因机制
4
作者 闫佩佩 苏现波 +3 位作者 邹成龙 赵伟仲 汪露飞 伏海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61,共10页
随着排采的进行准南东段阜康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的煤层气中H_(2)S浓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结合实验室厌氧发酵实验,对该区块排采阶段煤层H_(2)S的异常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煤层气勘探阶段... 随着排采的进行准南东段阜康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的煤层气中H_(2)S浓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结合实验室厌氧发酵实验,对该区块排采阶段煤层H_(2)S的异常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煤层气勘探阶段含气量测试结果表明,煤层气原始气体中H_(2)S含量低,最高仅为2.152×10^(−6);排采初期并未出现H_(2)S浓度异常现象,但随着排采的进行,部分井出现异常,如13号井在排采7 a后H_(2)S含量异常增加,高达700×10^(−6)。灰色关联分析表明,H_(2)S的浓度与煤层气井的产水量和水质密切相关,当地下水的补给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菌群代谢时,就会促进H_(2)S的产出。由该区煤和排采水作为发酵基液构建的厌氧发酵系统表明,H_(2)S的产量与发酵液中SO_(4)^(2−)含量成反比、与HCO_(3)^(−)含量成正比;CH4的产气高峰滞后于H_(2)S,且累计生成量显著低于H_(2)S,而由该区的煤与蒸馏水作为发酵基液构建的厌氧发酵系统则以产CH4为主,仅生成微量的H_(2)S,说明H_(2)S是硫酸盐还原菌以CH4为电子供体还原SO_(4)^(2−)生成的;发酵液中小分子有机酸含量的不断减少说明硫酸盐还原菌同样利用了有机酸为电子供体还原SO_(4)^(2−)生成H_(2)S。因此,现场生产资料和实验室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该区H_(2)S是由煤层水中的SO_(4)^(2−)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生成。这种排采阶段生成的生物气与以往人们认为的原生和次生生物气都不相同,将其称为后生生物气,其中的H_(2)S称为后生生物H_(2)S。排采过程中后生生物气的生成进一步说明人工干预下的煤层气生物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阜康区块 煤层气井水 硫酸盐还原 SO_(4)^(2−) 后生生物成因H_(2)S
下载PDF
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及其资源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王万春 段毅 史宝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生物成因煤层气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生物成因,它们在生成机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导致后期保存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成因气不能被大量保留在煤层中,气田中的生物成因气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 生物成因煤层气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生物成因,它们在生成机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导致后期保存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成因气不能被大量保留在煤层中,气田中的生物成因气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分布比较普遍,含量较为丰富,且生物成因煤层气埋藏深度浅,勘探成本低,因此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原生生物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生成机理
下载PDF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先彬 《地球科学进展》 CAS 1987年第3期14-15,共2页
由于天然气在能源中所占的地位显著提高,对天然气成因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煤成气的开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开发我国天然气资源作出重大的贡献。它有力地表明:从天然气的... 由于天然气在能源中所占的地位显著提高,对天然气成因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煤成气的开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开发我国天然气资源作出重大的贡献。它有力地表明:从天然气的多种成因观点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甲烷 天然气 沼气 烷烃 生物成因 无机成因 生物成因天然气 地球深部 烃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硅质生物成因及对页岩气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15
7
作者 王淑芳 邹才能 +3 位作者 董大忠 王玉满 黄金亮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通过岩石学、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和力学性质分析,对四川盆地长宁双河剖面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硅质成因研究。长宁双河剖面底部页岩过量硅含量为40%~62.7%,具有高SiO2,P2O5和Fe2O3,低Al2O3,TiO2,FeO和MgO的特征。... 通过岩石学、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和力学性质分析,对四川盆地长宁双河剖面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硅质成因研究。长宁双河剖面底部页岩过量硅含量为40%~62.7%,具有高SiO2,P2O5和Fe2O3,低Al2O3,TiO2,FeO和MgO的特征。Al/(Fe+Al+Mn)比值为0.67~0.71,Si/(Si+Al+Fe)比值为0.89~0.93,在Al–Fe–Mn图解上落在生物成因区。五峰组有机碳含量(TOC)为2%~7.55%,平均3.73%。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23%~8.36%,平均1.16%,TOC〉2%段集中在剖面底部21 m,TOC与硅质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页岩中发现大量放射虫、海绵骨针等微体化石,证实硅质为生物成因,指示页岩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有利于形成自然裂缝和后期压裂改造,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富有机质页岩 硅质生物成因 裂缝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证据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38
8
作者 卢龙飞 秦建中 +3 位作者 申宝剑 腾格尔 刘伟新 张庆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6-236,共11页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特征、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元素与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硅质页岩中的脆性...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特征、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元素与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硅质页岩中的脆性矿物石英含量较高,多在45%以上,最高达88%,而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少数页岩样品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同时碳酸盐矿物含量也较高,石英含量则较低。显微镜下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大多存在大量团块状生物碎屑,并作为骨架颗粒与其他矿物基质胶结在一起,结构致密,而富含黏土矿物的页岩则多具水平层理和纹层理,未见生物碎屑。进一步的显微分析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的生物碎屑具有清晰的外形轮廓和圈层状生长结构及放射状针刺结构,显示出明显的硅质生物放射虫的形貌特征,且主要由硅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谱分析结果证实了确属放射虫。多种元素的面分布特征进一步反映出陆源物质的输入较少,而且海底的热液活动也极为有限的特征,指示页岩中硅质主要来源于放射虫生物骨架,为该段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充分证据。放射虫大量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海水中营养元素-溶解态硅富集,浮游藻类在该环境下易于大量勃发,高的初级生产力条件为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放射虫成因的硅质页岩还有利于页岩中原生无机孔隙和次生有机孔隙的保持和保存,对页岩气的富集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 石英 放射虫 硅质页岩
下载PDF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江涛 李永杰 +2 位作者 张元春 刘双莲 蔡英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页岩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元素测量结果为依据,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大量的笔石、角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和放射... 以页岩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元素测量结果为依据,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大量的笔石、角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和放射虫微体生物化石;SiO_2含量介于40%~80%,平均达63%;过量硅含量为2.6%~55.31%,其中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下段过量硅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41.3%和25.5%;Al/(Al+Fe+Mn)值介于0.62~0.87,与纯生物成因硅质岩相近,Al-Fe-Mn三角图上,研究区页岩样品绝大部分落在生物成因区,表明页岩硅质成分属于生物成因;深水陆棚贫氧、缺氧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有机质的富集和有机孔隙的发育,对于页岩天然裂缝的形成和后期人工压裂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 硅质生物成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解光新 王彦龙 史宝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318,共5页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最低的也占到了43%。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煤层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明显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因此,淮南煤田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矿区煤层气资源的贡献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混合比例 资源意义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五峰—龙马溪组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1
作者 卢龙飞 秦建中 +3 位作者 申宝剑 腾格尔 刘伟新 张庆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0-465,472,共7页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选取川东南涪陵页岩气探区钻井岩心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五峰组和龙马溪组...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选取川东南涪陵页岩气探区钻井岩心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向上至龙马溪组中部和上部石英含量逐渐降低,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增加。镜下观察到大量具清晰圈层状生长结构和针状结构的生物残体和碎屑,特别是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尤为丰富,外观具有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的典型形貌特征。前者内部具有明显的圈层和外部裙边状结构,碎屑骨架与内部充填物质均为微晶石英;碎屑间更小粒级的石英颗粒则多呈不规则球状或椭球状,自形程度低,充填在矿物基质中,应属生物硅质溶解再沉淀形成的自生石英。后者则以较完整和碎屑两种形式呈分散状分布在矿物基质中。五峰—龙马溪组高丰度硅质生物及其硅质重结晶产物的存在,为该段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具有古生产力恢复、水体沉积环境追溯、微观孔隙结构和岩石力学分析等多方面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生物成因 硅质页岩 五峰-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太平洋中国开辟区锰结核生物成因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建林 张富生 +4 位作者 林承毅 史君贤 沈华悌 王基庆 马维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8-233,T005,T006,共8页
本文对叠层石(微小叠层石与奇异叠层石)及其建造者(中华微放线菌与太平洋螺球孢菌)在结核中显示的规律性特征,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生长,主要锰矿物及Fe、Mn元素与叠层石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超微生物直接成矿等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锰... 本文对叠层石(微小叠层石与奇异叠层石)及其建造者(中华微放线菌与太平洋螺球孢菌)在结核中显示的规律性特征,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生长,主要锰矿物及Fe、Mn元素与叠层石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超微生物直接成矿等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柱体一般都显示出纹层、纹层组与纹层带3个级别的生长韵律,明层菌丝体密集,暗层菌丝体稀疏;两种叠层石类型与超微生物化石种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锰矿物含量变化与叠层石类型密切相关;叠层石柱体内Fe、Mn元素分布比柱间空隙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且营养菌丝矿化程度比生殖菌丝强;超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与沉积粘附作用直接造成了结核中Fe、Mn元素的富集,而全球性大气候与洋底微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长的兴衰,导致了明暗相间纹层的交替出现。我们认为,叠层石纹层显示的韵律性特征,是任何胶体化学作用与沉积作用难以形成的,只有微生物群体的世代繁衍,才能构筑成几乎固定不变的叠层石柱体形态。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大洋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锰结核 锰质叠层石 超微生物 铁锰矿物 铁锰元素 生物成因 叠层石纹层
下载PDF
济阳坳陷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深层构造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汤达祯 刘鸿祥 +3 位作者 李小孟 张君峰 刘大锰 杜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 .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 .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表壳脆裂与深部流变的组合样式发展 .岩浆活动受到韧性地壳分层的阻隔 ,通过深熔作用同化岩石圈物质 ,通过侵位地壳改造壳层性质 .在低速体所在层位 ,流体 (包括二氧化碳 )在聚集的同时促进了地壳岩层的变质、弱化 .整个地壳层次上的深部顺层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岩石流变 生物成因 作用机制 控气构造 地壳 深熔作用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生烃潜力 被引量:41
14
作者 史晓颖 张传恒 +3 位作者 蒋干清 刘娟 王议 刘典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82,共14页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主要由环潮坪石英砂岩、浅海碳酸盐岩和浅海—泻湖相暗色页岩3种沉积相组合构成,以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岩占主导。碳酸盐岩中除含有丰富的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和微生物建隆外,还发育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和微生物诱...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主要由环潮坪石英砂岩、浅海碳酸盐岩和浅海—泻湖相暗色页岩3种沉积相组合构成,以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岩占主导。碳酸盐岩中除含有丰富的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和微生物建隆外,还发育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和微生物诱发的碳酸盐沉淀(MMCP)。微生物席和MISS构造在高于庄组上部(约1.6 Ga)和雾迷山组下部(约1.45 Ga)碳酸盐岩中尤为发育,表明活跃的微生物活动和高有机质产量。在石化微生物席中,发现有丝状、球状细菌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围岩中发现有针状文石、花瓣状重晶石、放射状菱铁矿、铁白云石和葡萄状碳酸盐胶结物等多种自生碳酸盐矿物,指示甲烷厌氧氧化(AOM)导致的自生碳酸盐沉淀。中元古代的温暖气候和海洋分层、缺氧、硫化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高生产量和高有机质埋藏率。气隆构造和核形石状碳酸盐结核反映浅埋藏条件下活跃的成烷作用和甲烷排放,围岩和MMCP中富沥青质。华北地台中元古界富微生物席碳酸盐岩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有可能形成重要的烃源岩。据微生物席、MISS构造及MMCP的研究,初步估算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碳酸盐岩的概略生烃潜力约为10×108t石油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碳酸盐岩 生物成因构造(MISS) 生物 甲烷厌氧氧化(AOM) 生烃潜力 华北地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成因气质疑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龙 陈洪德 +2 位作者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0-256,共7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第四系泥岩有机质丰度低、厚度小,且乙酸含量低,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不利于天然气的生成。以7个实例证实,碳同位素判据无法确认一些天然气的成因。以5个实验结果证实,费-托合成反应同样可产生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第四系泥岩有机质丰度低、厚度小,且乙酸含量低,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不利于天然气的生成。以7个实例证实,碳同位素判据无法确认一些天然气的成因。以5个实验结果证实,费-托合成反应同样可产生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于区分生物成因气与非生物成因气,碳同位素不是可靠的判据。过柴达木盆地的2条地学断面和大地电磁测深证实,柴达木盆地深部上地幔上隆,并有3条超壳深大断裂,中地壳内有低速-高导层,富含CO2(或CO)及H2,又有金属催化元素,在中地壳恰当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可发生费-托反应合成烃类。因此,柴达木盆地第四系下部可能有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天然气勘探前景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 碳同位素 分馏作用 费-托反应 第四系 柴迭木盆地
下载PDF
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以淮南煤田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马锦龙 王万春 孙国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2-626,共5页
淮南煤田煤层气属于热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气。不同矿区和不同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现今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中后期生成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在煤层中的热解气混合比例不同造成的。研究显示,淮南煤田煤... 淮南煤田煤层气属于热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气。不同矿区和不同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现今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中后期生成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在煤层中的热解气混合比例不同造成的。研究显示,淮南煤田煤层气的δ13C1值明显轻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1δ3C1值,表现出了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δ13C1值的变化特征;而δ13C2值明显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δ13C2值处于同一分布范围,表现出了热成因气δ13C2值的特征。淮南煤田煤层气的1δ3CCO2值反映出煤层气中的CO2主要为煤热解而来,部分是次生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而残留的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次生生物成因 煤层气 淮南煤田
下载PDF
生物成因非常规天然气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炎铭 周友 +3 位作者 司庆红 黄辅强 张旭 赵少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5-411,共7页
生物成因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国外生物成因气研究经历了摸索阶段、探讨阶段和理论形成阶段,形成一套较为可靠的识别方法,并在一些盆地勘探开发中获得了成功。中国具有大面积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中煤层气和页岩气... 生物成因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国外生物成因气研究经历了摸索阶段、探讨阶段和理论形成阶段,形成一套较为可靠的识别方法,并在一些盆地勘探开发中获得了成功。中国具有大面积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中煤层气和页岩气已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对生物成因气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其评价基础还略显薄弱。通过分析国外生物气研究方法,认为中国应尽快开展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基础理论工作,特别是浅层源岩中生物气的成因、聚集、保存及成藏等方面的研究,以完善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常规天然气 生物成因 生物 勘探开发
下载PDF
氧化锰矿物的生物成因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凡 冯雄汉 +3 位作者 陈秀华 邱国红 谭文峰 贺纪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73,共8页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是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是最具反应活性的一类矿物,决定着环境中许多物质的形态、迁移和转化,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机制和环境效应备受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环境中氧化锰的形成...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是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是最具反应活性的一类矿物,决定着环境中许多物质的形态、迁移和转化,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机制和环境效应备受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环境中氧化锰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紧密相关,微生物作用可使自然环境中的Mn(Ⅱ)氧化速率提高105倍。参与Mn(Ⅱ)氧化的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已知的典型锰氧化细菌分布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或厚壁菌门,它们均通过胞外聚合物中的多铜氧化酶来催化氧化Mn(Ⅱ)。细菌氧化Mn(II)成Mn(Ⅳ)是酶催化的两个连续的快速单电子传递过程,Mn(Ⅲ)在溶液中以与酶结合的瞬时中间态出现。生物形成氧化锰的最初形态为层状锰矿物,与δ-MnO2或酸性水钠锰矿很类似,且结晶弱,粒径小,锰氧化度高,结构中的八面体空穴多,因而比化学形成的氧化锰具有更强的吸附、氧化等表面活性。环境中Mn(Ⅱ)微生物氧化及形成的Mn(Ⅲ)中间体与碳、氮、硫等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令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锰矿物 Mn(Ⅱ)微生物氧化 锰细菌 生物成因 多铜氧化酶 环境效应 表面化学性质 吸附 氧化还原
下载PDF
河南宜阳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邢智峰 周虎 +2 位作者 林佳 王敏 郑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其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1)皱饰构造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潮湿环境;(2)隆脊构造组合反映了富氧的温暖、潮湿环境;(3)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半干旱环境;(4)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富氧的炎热、半干旱—干旱环境。依据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认为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环境由湿润、温暖、弱氧化向炎热、半干旱、富氧转变。两者比较表明,宜阳地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与演化是对早三叠世陆相古环境细微变化的联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脱水裂痕 皱饰构造 古气候 下三叠统 河南宜阳
下载PDF
巨鲕的微生物成因:来自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的证据 被引量:5
20
作者 段雄 时志强 +2 位作者 金鑫 范鸿 姬国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强烈重结晶的正常鲕粒伴生。钙质生物壳体较常见,颗粒间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研究区巨鲕最外圈纹层上常见蓝细菌化石,形成发育不完全的突起状“夭折的纹层”;巨鲕内的暗色纹层中亦见杂乱交错的、有一定重结晶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化石。故推测其为微生物成因形成的,且早寒武世频繁的强风暴背景和蓝细菌等微生物的积极参与是该层巨鲕形成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蓝细菌 早寒武世 风暴 生物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