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熊婉琦 李振豪 +6 位作者 崔焱 刘家河 李陈致 吴铭健 李炎城 杨帆 刘保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407-3412,共6页
背景:骨形成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类骨质并促进其矿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力学信号转导。成骨细胞在体内主要受到重力、压应力、拉伸力、流体剪切力和静水压力等力学因素的调节,不同的力学作用通过激素、细胞骨架蛋白和微小RNA等... 背景:骨形成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类骨质并促进其矿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力学信号转导。成骨细胞在体内主要受到重力、压应力、拉伸力、流体剪切力和静水压力等力学因素的调节,不同的力学作用通过激素、细胞骨架蛋白和微小RNA等调节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特性。通过明确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为成骨细胞在骨代谢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思路及参考依据。目的:综述不同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ubMed、Web of Science、FMRS、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与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影响有关的包括基础研究及组织工程研究在内的所有文献,最终对7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不同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特性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和作用力的强度和时间相关,具体作用如下:①微重力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抑制,导致骨密度下降,从而形成骨质疏松症。②相比于微重力,超重力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产生促进作用。③压应力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存在加载强度和时间的依赖性。适宜的压应力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益于骨组织的形成和修复;而过度的压应力则会导致成骨细胞凋亡和骨组织的破坏。④在成骨细胞上施加不同类型的拉伸力,其生物学效应存在差异。研究表明,伸长率在0-12%的范围内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⑤流体剪切力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生物材料的骨诱导作用。⑥静水压可以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这些作用与静水压施加的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研究不同生物力学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骨生长和维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生物力学 生物特性 信号通路 机械转导 微小RNA 骨代谢 骨质疏松
下载PDF
耐盐菌生物强化耦合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渗滤液RO浓液及微生物特性分析
2
作者 袁春波 朱宇楠 +3 位作者 张楚 刘伟 楼紫阳 张千 《环境化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23-336,共14页
针对传统生物工艺处理RO浓液耐盐性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利用耐盐菌强化厌氧/好氧(A/O)活性污泥耦合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以提升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对比活性污泥、耐盐菌剂、活性污泥+耐盐菌剂的3种体系对RO浓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 针对传统生物工艺处理RO浓液耐盐性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利用耐盐菌强化厌氧/好氧(A/O)活性污泥耦合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以提升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对比活性污泥、耐盐菌剂、活性污泥+耐盐菌剂的3种体系对RO浓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变化以及微生物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较单独厌氧活性污泥和耐盐菌体系,厌氧强化体系有机氮的转化率分别提高了42%和37%;较单独好氧活性污泥和耐盐菌体系,好氧强化体系总氮去除率提升了37%和77%.气质联用分析显示,原水有机物经生物和臭氧氧化处理后促使一些不饱和键断裂,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处理后,水质指标可达《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表2标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Flavobacterium可能在厌氧强化体系高盐条件下的氨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Truepera、Paracoccus是好氧强化体系高盐条件下总氮高效去除的关键功能菌属.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氨化基因npr是Flavobacterium菌属的关键基因,进一步证实测序结果推测;好氧强化体系中nap、nar、nir、nor反硝化基因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单独体系,揭示了强化体系总氮高效去除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浓液 耐盐菌 生物强化 生物群落特性
原文传递
1株环境源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常青 张坤中 +9 位作者 齐玉梅 史文静 董志杰 张浩浩 何曾文 芝吉 赵学慧 崇倩 薛慧文 苟惠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3-1555,共13页
【目的】探究牦牛屠宰场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牦牛肉造成污染的风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分子学方法对牦牛屠宰场50份污水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和毒力基因进行鉴... 【目的】探究牦牛屠宰场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牦牛肉造成污染的风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分子学方法对牦牛屠宰场50份污水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和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和检测,并测定分离株在不同生长条件下D 600 nm值;通过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试验及小鼠半数致死量(LD 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结果】从50份污水样品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阳性短杆状细菌。分离株在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上为蓝绿色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杆状菌,疑似为单增李斯特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可水解七叶苷,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鼠李糖,MR、VP、动力、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阳性,甘露醇和木糖发酵试验为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单增李斯特菌EDG-e具有高度同源性,序列相似性为99%,血清型鉴定其血清型为1/2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inlB、inlC、inlJ、actA、plcA、prfA、mpl、hly、inlA、SigmaB毒力基因。抗应激能力试验显示,分离株在低温、强酸、强碱、高盐、乙醇胁迫和氧化等极端环境中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标准株ATCC 19111(P<0.01)。细胞试验显示,分离株对RAW246.7细胞的黏附率为8.3%,侵袭率为2.5%,其黏附和侵袭能力均极显著高于标准株ATCC 19111(P<0.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为6.2%,侵袭率为1.5%,黏附和侵袭能力均极显著高于标准株ATCC 19111(P<0.01)。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小鼠的LD 50为104.7 CFU。【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血清型为1/2a,为引起人类李氏杆菌病的主要血清型,其抗应激能力较强,属于强毒株。本研究为牧区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为保障牦牛肉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牦牛 分离鉴定 生物特性
下载PDF
酿酒酵母对腊肉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佳敏 张李智桐 +3 位作者 王卫 白婷 吉莉莉 唐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5-153,共9页
为研究酿酒酵母对腊肉贮藏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相同工艺制作对照组(CK)和添加酿酒酵母0.3%试验组(SC)川式腊肉,测定其在贮藏过程中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指标。结果表明,SC组pH和水分含量分别为5.98和25.88%,较CK组低,两组aw差异不明显;在... 为研究酿酒酵母对腊肉贮藏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相同工艺制作对照组(CK)和添加酿酒酵母0.3%试验组(SC)川式腊肉,测定其在贮藏过程中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指标。结果表明,SC组pH和水分含量分别为5.98和25.88%,较CK组低,两组aw差异不明显;在氧化指标方面,SC酸价(AV)为1.85 mg/g、过氧化值(POV)为0.024 g/100 g,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为0.241 mg/kg,均显著性低于CK组的2.13 mg/g、0.043 g/100 g和0.314 mg/kg(P<0.05)。此外,可溶性蛋白(SP)和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在CK组中明显升高。对风干和贮藏两阶段亚硝酸钠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亚硝酸钠在整个过程中持续降低,在贮藏第29 d时,CK组中的含量为19.06 mg/kg,而SC组为10.48 mg/kg,降低了38.2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组产品酵母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乳酸菌数量增加,SC组产品微生物指标整体上均高于CK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揭示,酵母菌的量与aw、S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AV、TBA、乳酸菌含量及菌落总数(TPC)呈负相关。综上,添加酿酒酵母对腊肉的脂类物质抗氧化能力、蛋白质分解能力有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四川腊肉 理化性质 生物特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东北农田黑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应用进展分析
5
作者 王怀鹏 姜辉 +7 位作者 孙继英 王宇先 高盼 李明 尹雪巍 史乔丹 单莹 邱广伟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5期67-69,共3页
东北农田黑土由于长期高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其理化性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现状,使用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生物炭)是改善黑土理化性质,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有效途径,同... 东北农田黑土由于长期高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其理化性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现状,使用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生物炭)是改善黑土理化性质,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黑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促进黑土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切实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农田黑土 理化性质 生物特性
下载PDF
东北传统腌渍蔬菜中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生物特性研究
6
作者 吕欣然 李叙波 +6 位作者 佟鑫瑶 白凤翎 励建荣 檀茜倩 崔方超 俞张富 沈荣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69,共9页
采用薄层层析色谱法结合Berthelot比色法,从东北传统腌渍蔬菜中筛选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 RNA测序鉴定乳酸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耐酸、耐胆盐、抗氧化、抑菌性及产酸速率等生物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筛... 采用薄层层析色谱法结合Berthelot比色法,从东北传统腌渍蔬菜中筛选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 RNA测序鉴定乳酸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耐酸、耐胆盐、抗氧化、抑菌性及产酸速率等生物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良好生物特性的乳酸菌。结果表明:从源于传统腌渍蔬菜的40株乳酸菌中获得5株典型产GABA乳酸菌菌株,经鉴定1株为坎氏魏斯氏菌HJL2,另4株均为植物乳杆菌,分别是菌株PJ-7、HJG1-3、L-9、L-11。其中,分离自发酵萝卜的植物乳杆菌PJ-7合成GABA的能力较好,产量达0.48 mg/mL。5株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抗氧化等生物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植物乳杆菌PJ-7的生物特性综合评分位列第一。植物乳杆菌PJ-7优良的GABA合成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特性可为研发富含GABA的腌渍蔬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Γ-氨基丁酸 生物特性 筛选
下载PDF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艳慧 王双磊 +6 位作者 李金埔 秦都林 张美玲 聂军军 毛丽丽 宋宪亮 孙学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7-1046,共10页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分别比未还田处理提高8.16%、13.23%、12.30%、13.63%、11.57%和13.14%;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6.08%、27.51%、11.47%、14.32%、15.03%和17.44%;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分别提高6.05%、12.87%、8.08%、10.60%和20.30%,但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不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皮棉产量、总铃数及单铃重,分别提高16.86%、15.03%、5.99%和10.25%,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在长期棉花秸秆还田的棉田中,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连作障碍,注意磷肥的适量施入,以保证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养分 生物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8
作者 杨曾平 高菊生 +4 位作者 郑圣先 聂军 徐明岗 谢坚 廖育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583,共8页
以农业部衡阳红壤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基地长期冬种绿肥稻田为平台,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区长期冬种绿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阐明了长期冬种绿肥翻压下土壤健康的微生物指标功能。研究分析了26年冬种不同绿... 以农业部衡阳红壤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基地长期冬种绿肥稻田为平台,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区长期冬种绿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阐明了长期冬种绿肥翻压下土壤健康的微生物指标功能。研究分析了26年冬种不同绿肥的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差异及其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长期冬种绿肥翻压处理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土壤呼吸、脲酶、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都有所提高,代谢熵(qCO2)降低,以长期冬种紫云英翻压处理效果最明显。微生物种群数量、SMBC、脲酶、脱氢酶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速效氮(AN)、缓效钾(SLK)和速效钾(AK)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TOC,TN,AN,SLK,AK,微生物种群数量,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长期冬种绿肥翻压能明显地改善红壤性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与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绿肥 水稻土 生物特性 酶活性
下载PDF
籽粒苋与青贮玉米混贮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陶雅 李峰 +2 位作者 高凤芹 徐春城 孙启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9-129,共11页
以籽粒苋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7∶3(T2)、5∶5(T3)、3∶7(T4)、0∶10(T5)混合青贮,60d后,检测青贮材料的发酵品质以及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并分析乳酸菌多样性,以明确添加玉米对改善籽粒苋青贮... 以籽粒苋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7∶3(T2)、5∶5(T3)、3∶7(T4)、0∶10(T5)混合青贮,60d后,检测青贮材料的发酵品质以及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并分析乳酸菌多样性,以明确添加玉米对改善籽粒苋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作用,为籽粒苋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籽粒苋单独青贮品质不佳,通过添加玉米可显著降低青贮材料pH和氨态氮/总氮的值,提高干物质和总有机酸含量,当玉米添加比例超过50%时,青贮品质良好。在青贮发酵乳酸菌群演替过程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决定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是影响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乳酸球菌中的肠球菌、乳球菌和类肠膜明串珠菌产酸能力强,是青贮发酵的启动菌株,乳杆菌则是青贮稳定期的主要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苋 玉米 青贮品质 生物特性
下载PDF
渗灌条件下果园覆盖的保水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路超 李絮花 +3 位作者 董静 宋震震 王洪飞 徐久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139,146,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麦秸、苹果树枝和泥炭为覆盖材料,研究渗灌条件下果园覆盖的保水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覆盖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各时期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泥炭覆盖>麦秸覆盖>苹果树枝覆盖>...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麦秸、苹果树枝和泥炭为覆盖材料,研究渗灌条件下果园覆盖的保水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覆盖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各时期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泥炭覆盖>麦秸覆盖>苹果树枝覆盖>对照;覆盖处理和对照土壤含水率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果园覆盖能增加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泥炭覆盖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作用最大。果园覆盖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纤维素降解菌和微生物总数量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并以泥炭覆盖对提高碳源利用能力的效应最明显。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均表现为泥炭覆盖>麦秸覆盖>苹果树枝覆盖。综合分析认为,渗灌条件下果园覆盖泥炭对保持土壤水分,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微生物活性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灌 覆盖 保水 根际 土壤养分 生物特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金海洋 姚政 +1 位作者 徐四新 杨建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以及应用纤维分解菌剂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生物缓冲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秸秆不还田与秸秆还田并应用微生物菌剂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应用微生物菌剂后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 为探讨秸秆还田以及应用纤维分解菌剂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生物缓冲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秸秆不还田与秸秆还田并应用微生物菌剂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应用微生物菌剂后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土壤微生物群体增大,微生物总量从4.0×107个/g土壤上升到1.2×108个/g土壤和1.5×108个/g土壤,土壤生物缓冲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 生物特性
下载PDF
四川腊肉生产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陈美春 杨勇 石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9-152,共4页
研究了四川腊肉生产过程中pH值、TBA、过氧化值、酸价、水分活度、水分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四川腊肉最低pH值在5.9左右;在生产过程中TBA值、过氧化值、酸价都呈逐渐上升趋势;最终水分活度在0.7左右,水分... 研究了四川腊肉生产过程中pH值、TBA、过氧化值、酸价、水分活度、水分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四川腊肉最低pH值在5.9左右;在生产过程中TBA值、过氧化值、酸价都呈逐渐上升趋势;最终水分活度在0.7左右,水分含量在20%左右;四川腊肉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和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腊肉 理化特性 生物特性 菌相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继永 王文全 +1 位作者 刘勇 魏胜利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2,共5页
乌拉尔甘草是构成我国西北荒漠植被的重要植物 ,同时又是接近濒危的大宗地道药材 ,具备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文中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乌拉尔甘草的生物特性和资源培育方向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生物特性 资源培育 荒漠植被
下载PDF
胁迫生长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璐 欧阳敏 +4 位作者 张辉 饶胜其 尹永祺 杨振泉 沈明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7-182,共6页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环境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CICC21617)为研究对象,使其在低盐度(0.9 g/100 m L NaCl)、低pH值(pH 5.0)和高温(50℃)条件下适应性传代培养后,通过测定菌株生存...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环境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CICC21617)为研究对象,使其在低盐度(0.9 g/100 m L NaCl)、低pH值(pH 5.0)和高温(50℃)条件下适应性传代培养后,通过测定菌株生存能力、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等指标分析胁迫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结果显示,经过胁迫传代的菌株较原始菌株,其生存能力和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所增强,而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却明显下降,外膜蛋白的种类和表达量亦有所不同。结果说明副溶血性弧菌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生物学特性来适应外界的不利生存环境,且菌株经应激适应后对逆境生存环境的耐受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胁迫 生长 生物特性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江逊 崔鹏程 +3 位作者 陈文弦 赵大庆 张殿忠 张志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 :将人骨髓MSCs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 :将人骨髓MSCs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MSCS有活跃的增殖能力 .结论 :体外获得的人骨髓MSCs的生物年龄较为年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生物特性 观察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物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奇 雷钧杰 +2 位作者 陈兴武 宋敏 赛力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13-314,共2页
1 997~ 2 0 0 0年采用地膜穴播、露地穴播与露地条播三种播种方式 ,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比露地条播个体生长发育快 ,穗部性状发育良好 ,每穗结实小穗数增加 2 4 9个 ,成穗率比露地条播提高 34 77个百分点 ,成穗数增加 7 71× 1 0 ... 1 997~ 2 0 0 0年采用地膜穴播、露地穴播与露地条播三种播种方式 ,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比露地条播个体生长发育快 ,穗部性状发育良好 ,每穗结实小穗数增加 2 4 9个 ,成穗率比露地条播提高 34 77个百分点 ,成穗数增加 7 71× 1 0 4 /6 6 7m2 ,增产 4 6 1kg/6 6 7m2 ,增产幅度为 1 0 1 %;露地穴播前期干物质积累与露地条播相近 ,孕穗期后干物质积累增加 1 1 5倍 ,而露地条播仅增加 0 8倍 ;露地穴播比露地条播成穗率提高1 4 7个百分点 ,增产 1 7 3kg/6 6 7m2 ,增幅 3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方式 穴播 条播 生物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四川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雪梅 杨勇 +3 位作者 刘书亮 秦文 李诚 蒲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4-188,共5页
对四川香肠自然发酵成熟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香肠成熟过程中最低pH值在5.84左右;最终水分活度为0.73,水分含量在20%左右;在自然晾挂成熟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随加工时间的增加... 对四川香肠自然发酵成熟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香肠成熟过程中最低pH值在5.84左右;最终水分活度为0.73,水分含量在20%左右;在自然晾挂成熟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随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四川香肠自然发酵成熟过程中的优势菌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以及乳酸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香肠 理化特性 生物特性
下载PDF
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运行效能及其微生物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强 孙兴福 +2 位作者 艾海男 刘鸿霞 李茂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39-2046,共8页
为考察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的处理效能和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器在不同污泥投配率下的运行效能,并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形态和种类,同时通过厌氧培养和分离,以或然计数法(MPN)确定优势菌株,用... 为考察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的处理效能和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器在不同污泥投配率下的运行效能,并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形态和种类,同时通过厌氧培养和分离,以或然计数法(MPN)确定优势菌株,用16S rDNA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在中温条件35℃±2℃下,TISTD反应器最佳污泥投配率为30%,在此投配率下,排泥含水率达到92.1%,VS/TS0.2~0.25,产气量为40.35L/d;污泥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有各种形态的变形虫、豆形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原生动物,内反应器污泥电镜扫描照片显示包括各种丝状菌、杆状菌、球状菌以及体积较大的菌胶团,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外反应室的优势菌分属芽孢杆菌属,证明外反应室的反应处于产氢产乙酸阶段,是污泥水解酸化的主要场所;内反应室的优势菌分属于甲烷螺菌属,证明内反应室是适合产甲烷菌生长并产气的主要场所,从而实现了污泥同时浓缩消化的生物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浓缩消化 TISTD反应器 生物特性
下载PDF
应用复合发酵剂加工发酵干香肠过程中的理化及微生物特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志雄 徐静 +3 位作者 牛爽 马长伟 程文新 王巧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5-48,共4页
本文揭示了发酵干香肠生产过程中水分活度、pH值、酸价、过氧化物值、蛋白水解指数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添加发酵剂的产品比自然发酵产品的pH值、水分活度、水分含量下降得更快,蛋白水解指数更大,风味更好,并明... 本文揭示了发酵干香肠生产过程中水分活度、pH值、酸价、过氧化物值、蛋白水解指数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添加发酵剂的产品比自然发酵产品的pH值、水分活度、水分含量下降得更快,蛋白水解指数更大,风味更好,并明显抑制杂菌的生长;但两类产品最终具有相同的乳酸菌数、酸价和过氧化物值。这说明在发酵干香肠的加工过程中,产品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蛋白水解程度等受发酵剂种类的影响,而脂肪氧化程度与发酵剂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剂 香肠 水分活度 蛋白水解 酸价 风味 自然发酵 生物特性 品比 水分含量
下载PDF
油茶林土壤生物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冬 刘洁 +2 位作者 何媛媛 杨雅惠 吴立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1-586,共6页
【目的】探讨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油茶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油茶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盛果期油茶成林为试验对象,在湖南邵阳县的油茶主产区选取11个样地,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 【目的】探讨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油茶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油茶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盛果期油茶成林为试验对象,在湖南邵阳县的油茶主产区选取11个样地,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油茶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生物特性差异以及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碱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在油茶林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在高产与低产间差异显著,高产区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1.8%、44.7%和109.3%;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在高产区与低产区间有极显著差异,高产区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8.3%、31.7%和48.5%。油茶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产量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油茶林土壤生物特性与产量密切相关。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可考虑作为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生物特性 产油量 根际土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