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纳米材料对不同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苗令占 王沛芳 +2 位作者 侯俊 王超 姚羽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8,94,共7页
在总结目前污水处理系统和自然水体中典型纳米材料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和自然水生态系统(自然生物膜)中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开展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 在总结目前污水处理系统和自然水体中典型纳米材料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和自然水生态系统(自然生物膜)中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开展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通过低浓度长期暴露实验解析其对自然水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等,为纳米材料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材料 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水环境 生物聚集体
下载PDF
微生物聚集体形态对多重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智维佳 杨栋 +5 位作者 张斌 邱志刚 薛斌 王雪 李君文 王景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水污染控制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形态对多重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为控制耐药基因在水环境中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向运行稳定的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 granu-la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GSBR) 中投加具有利福平抗性... 目的研究水污染控制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形态对多重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为控制耐药基因在水环境中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向运行稳定的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 granu-la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GSBR) 中投加具有利福平抗性且携带RP4质粒的大肠杆菌K12[E.coliK12(RP4)Rif],将系统中的污泥按照粒径划分为4个区间,分别用定量PCR方法对污泥中总细菌16SrDNA和耐药质粒RP4进行定量,从而得到不同粒径区间的接合转移比例:同时监测GSBR中NH4+-N、CODcr的去除效率和污泥浓度(MLSS),以评价GSBR运行效能。结果投加供体菌后,系统中的供体菌所占比例在2d内出现急剧下降,此后3~5d,RP4所占比例一直稳定在10^-7~10^-6。从投加供体菌的第7天开始,粒径大于0.9mm的微生物聚集体中无法检测出RP4:粒径范围在0.18—0.45mm、0.46~0.9mm的微生物聚集体中的RP4质粒在投加后的第11天消失:而粒径小于0.18mm的絮状污泥中的RP4在投加供体菌后第19天消失。RP4在不同粒径微生物聚集体中的接合转移率明显不同,随 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系统中投加供体菌后CODcr、NH4+-N的去除率均明显下降;污泥浓度(MLSS)从4855mg/L降至3168mg/L。结论实验过程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对耐药质粒RP4的接合转移有明显影响,粒径越大其接合转移率越低;且在投加供体菌初期,反应器NH4+-N、CODcr的去除能力下降明显,供体菌的投加也使污泥浓度的MLSS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质粒 生物聚集体形态 接合转移
下载PDF
人工纳米材料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3
作者 尤国祥 王超 +3 位作者 王沛芳 陈娟 许伊 侯俊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近年来,关于人工纳米材料(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与生物效应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NMs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成为其中的焦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微生物聚集体及其表面胞外聚合物(EPS)对NMs环境行为的影响,进一... 近年来,关于人工纳米材料(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与生物效应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NMs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成为其中的焦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微生物聚集体及其表面胞外聚合物(EPS)对NMs环境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总结了NMs对EPS组成与结构特性、微生物聚集体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活性的影响,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究了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赋存、归趋及生物毒性效应,旨在为深入开展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染控制、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集体 胞外聚合物 纳米材料 生物效应 污水处理系统
原文传递
生物聚集体中群体感应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戴昕 周佳恒 +1 位作者 朱亮 徐向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6-1212,共7页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利用信号分子感知环境条件并进行特定基因表达调控.近年来,随着群体感应在微生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在生物聚集体(生物膜和颗粒)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自体诱导信号分子AI的分类和相应的群...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利用信号分子感知环境条件并进行特定基因表达调控.近年来,随着群体感应在微生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在生物聚集体(生物膜和颗粒)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自体诱导信号分子AI的分类和相应的群体感应调控方式,以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生物聚集体形成和结构稳定的调控,并对群体感应研究新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生物聚集体 调控
原文传递
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胞外多聚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俞言文 朱亮 +2 位作者 戚韩英 徐向阳 田志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8-343,共6页
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包括絮体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包裹于微生物细胞壁外,其理化性质及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生物聚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综述... 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包括絮体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包裹于微生物细胞壁外,其理化性质及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生物聚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EPS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以及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的相关研究,分析认为EPS组成与结构特性改变污泥表面电位、疏水性等,进而影响污泥沉降与脱水性能、膜污染程度;以好氧颗粒污泥为典型的生物聚集体代表,总结了EPS组分含量与分布对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在EPS提取方法标准化、现代理化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生物絮凝体形成过程EPS的产生与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聚物 生物聚集体 颗粒污泥 废水生物处理 生物反应器
原文传递
胞外蛋白对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及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梅乐 朱亮 +2 位作者 戴昕 周佳恒 徐向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8-884,共7页
胞外多聚物是微生物聚集体(污泥絮体、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等)的主要成分,在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及其结构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胞外蛋白作为胞外多聚物的主要组分之一,在微生物絮凝和聚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蛋白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 胞外多聚物是微生物聚集体(污泥絮体、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等)的主要成分,在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及其结构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胞外蛋白作为胞外多聚物的主要组分之一,在微生物絮凝和聚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蛋白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胞外蛋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综述了胞外蛋白在微生物聚集体中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在絮凝、沉降、传质、吸附和脱水等性能方面的作用,并对胞外蛋白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聚物 生物聚集体 胞外蛋白 蛋白分析技术
原文传递
胞外聚合物调控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结构功能及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许伊 杨士红 +1 位作者 尤国祥 侯俊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8-245,269,共9页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是污水处理系统内微生物聚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分及含量与微生物聚集体的结构、功能和表面特性息息相关。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EPS在维持微生物聚集体结构组成、强化其功...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是污水处理系统内微生物聚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分及含量与微生物聚集体的结构、功能和表面特性息息相关。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EPS在维持微生物聚集体结构组成、强化其功能活性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从EPS对微生物聚集体的传质性能、亲/疏水性、物化稳定性、流变性能和脱水性能的调控作用,探究了EPS影响微生物聚集体功能活性的行为机理,旨在为改善污水生物聚集体的聚集性能、提高泥水分离效率、强化水处理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集体 胞外聚合物 表面特性 功能结构 污水处理系统
原文传递
高氨氮废水厌氧氨氧化耦合内源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树军 蒋勇 +12 位作者 彭永臻 韩晓宇 杨岸明 张亮 王淑莹 阜崴 常江 王佳伟 葛永涛 郑冰玉 李夕耀 张琼 孟春霖 《建设科技》 2020年第10期22-25,共4页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总氮去除难、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项目团队持续研发厌氧氨氧化相关技术15年,全面充分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代谢机理、培养条件、反应器控制技术与工程启动策略,构建了一套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创新技术体...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总氮去除难、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项目团队持续研发厌氧氨氧化相关技术15年,全面充分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代谢机理、培养条件、反应器控制技术与工程启动策略,构建了一套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创新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研发的工艺技术已在污泥消化液、垃圾渗滤液、污泥热水解消化液等高氨氮污水处理领域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国际上最大的厌氧氨氧化工程和最大的厌氧氨氧化菌菌种基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实现了科研项目落地转化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氨氮废水 厌氧氨氧化 生物聚集体 功能菌群定向调控 内源反硝化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水处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谭煜 付丽亚 +2 位作者 周鉴 李敏 吴昌永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7-313,共7页
胞外聚合物(EPS)是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单元常见的微生物副产物,它的赋存情况对污水处理厂不同单元的影响不同。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EPS的定义,对其架构、组成及功能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分别综述了EPS在生物处理单元对微生物生长、颗... 胞外聚合物(EPS)是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单元常见的微生物副产物,它的赋存情况对污水处理厂不同单元的影响不同。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EPS的定义,对其架构、组成及功能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分别综述了EPS在生物处理单元对微生物生长、颗粒污泥的形成、微生物聚集体的絮凝与沉降性能的影响,在深度处理单元对渗透膜通透性、催化剂传质等性能的影响,在污泥处理单元对污泥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并对EPS在不同污水处理单元的行为机理进行了汇总与探索;最后对未来EPS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生物聚集体 污水处理 絮凝 沉降 黏附
下载PDF
Biocompatible organic d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fluorescence imaging 被引量:5
10
作者 LI Kai DING Dan +3 位作者 ZHAO QiuLi SUN JingZhi TANG Ben Zhong LIU Bi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1228-1233,共6页
Fluorescent probes play a key role in modern biomedical research. As compared to inorganic quantum dots (QDs) composed with heavy metal elements, organic dye-based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have higher biocompatibilit... Fluorescent probes play a key role in modern biomedical research. As compared to inorganic quantum dots (QDs) composed with heavy metal elements, organic dye-based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have higher biocompatibility and are richer in variety. However, traditional organic fluorophores tend to quench fluorescence upon aggregation, which is known as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 effect that hinders the fabrication of highly emissive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 the synthesis of organic fluorescent d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in far-red/near-infrared (FA/NIR) region. A conventional ACQ-characteristic fluorescent dye, 3,4:9,10-tetracarboxylic perylene bisimide (PBI), is converted into an AIE fluorogen through attaching two tetraphenylethylene (TPE) moieties. The fluorescent dots with surface folic acid groups are fabricated from PBI derivative (DTPEPBI), showing specific targeting effect to folate receptor-overexpressed cancer cells. In vivo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folic acid-functionalized AIE dots preferentially accumulate in the tumor site through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 effect and folate receptor-mediated active targeting effect. The low cyto-toxicity, good FR/NIR contrast and excellent targeting ability in in vitro/in vivo imaging indicate that the AIE dots have great potentials in advanced bioimag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dots targeted imag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