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碳源对EPDM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刘彦彬 牛丽丽 +2 位作者 赵晓雅 王峥 齐双春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10期67-71,共5页
为了改善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本文以EPDM为基体材料,添加适量的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并以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等天然产物为碳源,制备了阻燃型EPDM粘接剂。考察了各种生物质碳源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 为了改善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本文以EPDM为基体材料,添加适量的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并以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等天然产物为碳源,制备了阻燃型EPDM粘接剂。考察了各种生物质碳源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作为碳源,与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复合,都可以明显改善EPDM的成碳效果。若要进一步提高阻燃性能,需要添加膨胀效果显著的物质。(2)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都富含羟基,极性较大,可以明显改善EPDM的粘接性能;但与EPDM的相容性差,导致橡胶本体的拉伸强度明显降低。若要进一步提高粘接性,寻找合适的增容剂是主要突破口。(3)固定聚磷酸铵为25份,通过氧指数、拉伸性能和粘接性能的比较,环糊精的综合性能最好,最佳用量为25份左右;糊精次之,最佳用量为35份左右;葡萄糖和淀粉的最佳用量为15份左右。但是葡萄糖的熔点太低,硫化温度较高,不适合作为阻燃碳源。而糊精、环糊精和淀粉都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生物质碳源 阻燃性能 粘接性能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生物质碳源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2MnPO4F/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伟 刘峥 +3 位作者 艾慧婷 周含子 吕奕菊 张淑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6-1142,共7页
本文以甘蔗渣作为生物质碳源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通过球磨法及原位热解法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利用拉曼光谱对正极材料制备条件进行表征分析,得出Na2MnPO4F/C最佳制备条件为碳源用量15%、煅烧温度600℃。利用XRD、SEM、EDS、... 本文以甘蔗渣作为生物质碳源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通过球磨法及原位热解法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利用拉曼光谱对正极材料制备条件进行表征分析,得出Na2MnPO4F/C最佳制备条件为碳源用量15%、煅烧温度600℃。利用XRD、SEM、EDS、电化学测量技术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结晶性良好,碳材料很好地包覆在Na2MnPO4F聚氟阴离子材料表面,并且不影响材料结构。组装成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a2MnPO4F/C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Na2MnPO4F材料,在0.1C下,Na2MnPO4F/C材料首圈放电比容量为8.71 m Ah/g,而Na2MnPO4F材料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94 m Ah/g,通过原位热解法进行碳包覆能有效的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性,增加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钠基氟磷酸盐 生物质碳源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质碳源预处理条件选择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陶正凯 左思敏 +3 位作者 许玲 曾杰 常俏 荆肇乾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7年第8期1-4,12,共5页
预处理条件选择是提高碳源碳释放性能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比较了未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高温蒸煮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碳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碱预处理和高温预处理均能起到明显破坏纤维素结构、释放有机质的作用。但是高温预处... 预处理条件选择是提高碳源碳释放性能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比较了未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高温蒸煮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碳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碱预处理和高温预处理均能起到明显破坏纤维素结构、释放有机质的作用。但是高温预处理质量损失较大,达到312.4mg·g^(-1),造成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流失,降低了生物质碳源的使用周期。碱处理释放效果优于酸处理,10d内平均释放量达11.9mg·(g·d)^(-1)。实验进一步比较了碱处理的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碱浓度为2%Na OH、固液比为1∶10、浸泡时间为10h时释放效果较好。动力学试验表明,该预处理条件下,溶解性COD具有在12h内快速释放的特点,后期释放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源 预处理 碱处理 动力学
下载PDF
碱热处理生物质碳源材料比选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帅全 张驰 +1 位作者 王印 荆肇乾 《森林工程》 2020年第5期99-105,共7页
针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以玉米秆和美人蕉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条件的碱热预处理,并根据其浸出液连续4 d释放的COD与TN的比值来分析选出最优的碱热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玉米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4%氢氧化钠... 针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以玉米秆和美人蕉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条件的碱热预处理,并根据其浸出液连续4 d释放的COD与TN的比值来分析选出最优的碱热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玉米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4%氢氧化钠溶液中,95℃水浴加热0.5 h;美人蕉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1%氢氧化钠溶液中,55℃水浴加热0.5 h;总体上同等条件下预处理后的美人蕉秆的释碳能力明显高于玉米秆;最优预处理条件的美人蕉秆耗能较少,成本更低,更适合作为外加生物质碳源投放到人工湿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源 碱热预处理 释碳性能 释氮性能
下载PDF
生物质碳源与非生物质填料组合生态浮床净化水体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小宝 马志远 +2 位作者 陈晓阳 伏炯 陈士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填料对促进植物生长和提升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有重要作用。加碳源组合中植物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整体优于无碳组合。加碳源组合浮床对NH 4+—N、NO 3-—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0%、88.7%、54.4%、58.7%,较相应的无碳组合去除率提高了6.9%,5.0%,18.4%,-22.3%。加碳源组合中的“菖蒲+旱伞草”组合对NH 4+—N、NO 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6%、92.6%、60.7%,均高于“美人蕉+菖蒲”、“美人蕉+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的去除率。推荐生物质碳源与“菖蒲+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用于水体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净化 生态浮床 生物质碳源 原位水体修复
下载PDF
新型生物质碳源的制备及其污水脱氮除磷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钱盘生 方佳丽 +1 位作者 冯梓恒 王秉政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8-3114,共7页
为给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除磷提供一种新的碳源选择和开辟蓝藻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以工业碳源乙酸钠为对照,探究了从蓝藻中提取的高碳低氮磷有机物为核心的新型生物质碳源脱氮除磷效果,并分析了添加2组碳源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 为给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除磷提供一种新的碳源选择和开辟蓝藻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以工业碳源乙酸钠为对照,探究了从蓝藻中提取的高碳低氮磷有机物为核心的新型生物质碳源脱氮除磷效果,并分析了添加2组碳源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与乙酸钠碳源相比,新型生物质碳源对COD的去除效果保持稳定,平均去除率高达91.7%;新型生物质在碳源投入反应器初期时,反硝化潜力及释磷潜力较低导致NH_(3)-N、TN、TP和PO_(4)^(3−)-P的去除率较低;随着反应器运行至后期,反硝化潜力和释磷潜力稳步提升,NH_(3)-N、TN、TP和PO_(4)^(3−)-P去除率逐渐上升,最终可达90%以上,对系统中的NH_(3)-N、TP的去除效果良好,且反应器中微生物丰度较高。本研究制备的新型生物质碳源具有生产原料绿色、安全、无毒和环保的特点,其生产方法精简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且脱氮除磷效果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物质碳源 脱氮除磷 活性污泥
原文传递
新型生物质碳源强化脱氮效果及微生物菌群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燕 李激 +3 位作者 支尧 周瑜 郑凯凯 王小飞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3-68,117,共7页
为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效果,以太湖流域某污水处理厂为对象,以生物质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甘油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碳源作为反硝化电子供体,分别研究了缺氧池、深床滤池的反硝化脱氮效果,同时解析了外加生物质碳源前... 为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效果,以太湖流域某污水处理厂为对象,以生物质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甘油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碳源作为反硝化电子供体,分别研究了缺氧池、深床滤池的反硝化脱氮效果,同时解析了外加生物质碳源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缺氧池投加2.5~3.0 t/d生物质碳源时,可使缺氧池硝态氮浓度下降1.67~1.73 mg/L,去除率为52%~68%;在深床滤池投加生物质碳源后,反硝化脱氮过程中约消耗5.27 mg COD可去除1 mg NO^(-)_(3)-N,进而使出水TN能够达到5 mg/L以下,实现了出水TN稳定达到DB 32/1072—2018《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二级保护区的排放限值要求。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缺氧池和深床滤池微生物优势菌门主要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Chloroflexi和Bacteroidota。深床滤池由于工艺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在投加生物质碳源后,Thiothrix、Bacillus、Propionicicella、norank_f__Rhodocyclaceae、Terrimonas等具有反硝化脱氮功能的优势菌群较为突出,有效保证了系统稳定的深度脱氮效果,同时间接降低CO_(2)排放,对城镇污水厂的碳减排及“碳中和”提供了积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源 反硝化 脱氮 16S rRNA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啤酒废水作为生物质碳源减污降碳实践
8
作者 徐楠 宋广宇 +5 位作者 孙治富 董建强 余俊红 杨巧华 减海龙 顾瑞环 《中外酒业》 2022年第13期1-4,共4页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有机物浓度普遍偏低,为保证脱氮效率,往往需要外加碳源才能顺利进行反硝化脱氮。啤酒废水作为一种可生化性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理论上可以作为生物质碳源供污水厂脱氮使用。本文综述了污水处...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有机物浓度普遍偏低,为保证脱氮效率,往往需要外加碳源才能顺利进行反硝化脱氮。啤酒废水作为一种可生化性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理论上可以作为生物质碳源供污水厂脱氮使用。本文综述了污水处理厂碳源的使用现状,并提供了啤酒废水生物质碳源利用的实践案例,为工业领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水 生物质碳源 碳排放
原文传递
NaOH改性玉米秸秆强化尾水脱氮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陶正凯 陶梦妮 +2 位作者 王印 左思敏 荆肇乾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7,共7页
对玉米秸秆进行NaOH改性,初步揭示了NaOH改性对玉米秸秆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玉米秸秆用于强化污水厂尾水反硝化脱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NaOH用量对预处理前后释碳规律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预处理碱浓度;并进一步对NaOH预处... 对玉米秸秆进行NaOH改性,初步揭示了NaOH改性对玉米秸秆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玉米秸秆用于强化污水厂尾水反硝化脱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NaOH用量对预处理前后释碳规律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预处理碱浓度;并进一步对NaOH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生物质碳源进行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和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有机质释放量。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当碱液质量分数达到2%时,纤维素分子间发生有序性重排,结晶度增加。玉米秸秆经过质量分数为2%的NaOH预处理后,其木质素被破坏,内部半纤维素含量减少,同时杂质和灰分也被有效去除,纤维素含量的占比提高了12%。NaOH预处理不但可以破坏小分子环烃的环状结构,同时也能提高基质表层附着力,投加NaOH改性玉米秸秆生物质的系统在1 h内硝酸盐氮脱除率达到71.8%,48h后几乎全部脱除。NaOH改性玉米秸秆有效提高了系统脱氮效率,并且具备尾水处理附加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经NaOH改性后的玉米秸秆是一种适宜的尾水脱氮外加生物质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源 玉米秸秆 NAOH 反硝化 脱氮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被引量:9
10
作者 XU Xinliang LI Ker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289-297,共9页
The planted forest area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because of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past decades.In this study,we developed an age-based volume-to-bioma... The planted forest area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because of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past decades.In this study,we developed an age-based volume-to-biomass method to estimate the carbon storage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73-2003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209 field plots and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planted forests was 0.7743 Pg C in 1999-2003,increased by 3.08 times since the early 1970s.The carbon density of planted forests varied from 10.6594 Mg/ha to 23.9760 Mg/ha and increased by 13.3166 Mg/ha from 1973-1976 to 1999-2003.Since the early 1970s,the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have been always a carbon sink,and the annual rat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0.0217 Pg C/yr.The carbon storage and densities of planted forests varied greatly in space and time.The carbon storage of Middle South China was in the lead in all regions,which accounted for 23%-36% of national carbon storage.While higher C densities (from 17.79 Mg/ha to 26.05 Mg/ha) were usually found in Northeast China.The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potentially have a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since a large part of them are becoming mature and afforestation continues to gr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ed forest forest inventory carbon storage carbon den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Technology in Utiliz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Biomass Energy
11
作者 周世敏 欧国腾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6期1037-1038,1057,共3页
A simple, easily-operated and economical carbonization technology with Eupatorium adenophorum was introduced in terms of instrument selection, carboniza- 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nd preparation of carbon rod, a... A simple, easily-operated and economical carbonization technology with Eupatorium adenophorum was introduced in terms of instrument selection, carboniza- 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nd preparation of carbon rod, and evaluation was made on economic profits from carboniz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atorium adenophorum Biomass energy CARBON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