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质重油的再生沥青特性多尺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樊兴华 薛振华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7-1483,共7页
为系统研究生物质重油对道路回收沥青的再生效果及其机理,分别采用高低温流变试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和红外光谱扫描等多尺度方法,比较分析了沥青老化前后以及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下沥青的宏观流变特性、微观形貌特征以及化学结构等变化... 为系统研究生物质重油对道路回收沥青的再生效果及其机理,分别采用高低温流变试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和红外光谱扫描等多尺度方法,比较分析了沥青老化前后以及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下沥青的宏观流变特性、微观形貌特征以及化学结构等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尺度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沥青在服役过程中在吸氧反应、氢键缔合等作用下发生老化,其微观形貌中蜂状结构数量减少但个体变大,在宏观上表现为粘度、复数模量显著增大,高温性能增强而低温抗裂性能明显变差。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的增大,回收沥青在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上产生逆老化的变化,粘度和复数模量逐渐降低,且低温性能得到有效改善,说明生物质重油对道路回收沥青具有较好的再生效果。此外,为确保再生沥青的高低温性能的平衡,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的生物质重油掺量建议控制在5%~21%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沥青 生物质重油 流变特性 AFM FTIR
下载PDF
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伟华 田丰 《建筑机械》 2019年第9期75-79,共5页
实现旧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沥青再生技术和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为此,采用向老化沥青中掺加生物质重油的方式,制备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并针对其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包括高温性能、低温性能以及抗水损害性... 实现旧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沥青再生技术和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为此,采用向老化沥青中掺加生物质重油的方式,制备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并针对其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包括高温性能、低温性能以及抗水损害性能。结果表明,老化沥青经生物质重油再生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较好,低温性能改善明显,而水稳定性能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质重油 再生沥青 路用性能
下载PDF
热解生物质重油调和沥青的发泡特性及其冷再生混合料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姚锡伟 许翊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92,共5页
基于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试验,探讨了生物质重油调和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用于铺筑路面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将生物质重油部分替代道路石油沥青生产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是可行的,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增加,生物质重油调和沥青的高温性能降... 基于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试验,探讨了生物质重油调和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用于铺筑路面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将生物质重油部分替代道路石油沥青生产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是可行的,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增加,生物质重油调和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而低温性能显著提高;掺加生物质重油对基质沥青的发泡特性有负面影响,生物质重油掺量过大,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路用性能和长期稳定性能明显降低,适宜的生物质重油掺量为1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重油 生物沥青 泡沫沥青冷再生 发泡特性 性能
下载PDF
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流变性能及再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方金苗 韩治勇 +1 位作者 涂劲松 吴坤铭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4-1029,1037,共7页
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和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为此,研究通过向老化沥青中添加生物质重油的方法以实现老化沥青再生,同时采用布氏粘度、DSR、BBR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原... 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和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为此,研究通过向老化沥青中添加生物质重油的方法以实现老化沥青再生,同时采用布氏粘度、DSR、BBR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微观表征手段对其再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重油可显著改善老化沥青的流变性能;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具有明显良好的低温抗开裂能力;此外,通过观测微观表面形貌发现,生物质重油掺入后,随着其掺量的增大,沥青中胶团逐渐解聚,解聚得到的小蜂状结构逐渐被沥青中的轻组分溶解,蜂状结构逐渐变小,且数目增多;生物质重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以物理作用为主,存在微弱的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质重油 再生沥青 流变性能 再生机理
下载PDF
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胶结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石东晖 《公路与汽运》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采用生物质重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掺量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老化条件下生物质重油的最佳掺量,并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和工作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到再生... 采用生物质重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掺量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老化条件下生物质重油的最佳掺量,并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和工作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到再生沥青性能的稳定性,推荐生物质重油的掺量为RTFOT时10%、PAV时15%;生物质重油掺量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掺量越高,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越差;生物质重油具有明显的降粘作用,掺量越高,再生沥青的粘度降低越明显;RTFOT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70~175、155~163℃,PAV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61~166、146~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老化沥青 再生沥青 生物质重油
下载PDF
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雅馨 《甘肃科技》 2021年第7期117-119,116,共4页
针对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问题,通过生物质重油与老化沥青掺配的方法,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通过进行布氏粘度试验和高低温流变试验分析研究了老化前后及不同掺配比下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生物质重油的掺入... 针对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问题,通过生物质重油与老化沥青掺配的方法,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通过进行布氏粘度试验和高低温流变试验分析研究了老化前后及不同掺配比下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生物质重油的掺入,再生沥青的粘度和复数模量有明显的增幅,高温稳定性能显著提高,相反,低温抗开裂性能降低。随着掺配比的变大,粘度及复数模量呈下降趋势,低温抗开裂性能有明显提升,表明生物质重油对再生沥青有显著的再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重油 再生沥青 流变性
下载PDF
生物质重油与生物沥青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7
7
作者 曹雪娟 刘誉贵 +3 位作者 曹芯芯 刘攀 苗成成 冯云霞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5,共9页
为了制备生物沥青,缓解道路建设对石油沥青的依赖性,以木屑为生物质原材料,采用热液化方法制备生物质重油,将重油掺至50^#基质沥青中制备生物沥青,部分替代石油沥青。首先,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微观表征方法,分析生物质... 为了制备生物沥青,缓解道路建设对石油沥青的依赖性,以木屑为生物质原材料,采用热液化方法制备生物质重油,将重油掺至50^#基质沥青中制备生物沥青,部分替代石油沥青。首先,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微观表征方法,分析生物质重油的物化性质;然后通过三大指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考察重油掺量对生物沥青基本物理性能的影响;以水煮法评价了生物沥青的黏附性,利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分析生物沥青的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及蠕变恢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重油与70^#基质沥青存在相似的化学结构,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65℃时的热分解率仅为3.6%;重油中存在直径约3μm的球形颗粒生物炭,有利于提高生物沥青的高温性能;随重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的针入度增加,软化点、延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降低,低温性能提升,且能保持较好的黏附性能;当重油掺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0%时,生物沥青的性能与70^#基质沥青最为接近;生物沥青的车辙因子与复数剪切模量介于50^#与70^#基质沥青之间,生物沥青较70^#基质沥青有更好的高温抗永久变形能力与抗剪切性能;平均应变恢复率与平均不可恢复蠕变柔量的计算结果均表明生物沥青的蠕变恢复性能优于70^#基质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性能试验 生物质重油
原文传递
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性能及其再生机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崔鹏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76,共4页
为实现老化沥青的循环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本研究基于生物沥青再生方法,通过向老化沥青中填加生物质重油,从而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采用布氏粘度、动态剪切流变仪DSR、BBR等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 为实现老化沥青的循环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本研究基于生物沥青再生方法,通过向老化沥青中填加生物质重油,从而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采用布氏粘度、动态剪切流变仪DSR、BBR等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FTIR)的微观表征手段对其再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重油可显著改善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使老化后的沥青恢复至初始未老化状态,生物质重油的加入降低了老化沥青中的大分子(LMS)含量,老化沥青的再生过程主要以物理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沥青 生物质重油 流变 再生机理
原文传递
路用生物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高俊锋 汪海年 +1 位作者 尤占平 雷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6-51,共6页
选择以木屑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生物质重油,将其加入50号基质沥青,并掺入外掺剂,制备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的生物沥青,对RTFO老化前后生物沥青样品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10℃)、质量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结合料试验优选出符合规范要求的生物... 选择以木屑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生物质重油,将其加入50号基质沥青,并掺入外掺剂,制备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的生物沥青,对RTFO老化前后生物沥青样品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10℃)、质量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结合料试验优选出符合规范要求的生物沥青结合料,然后制备生物沥青混合料并对其进行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低温黏结性试验等,考察生物质重油掺量变化对生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的针入度增加、软化点降低、延度增加,高温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提高;与50号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生物质重油掺量(w)为10%的生物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弯拉应变比提高20.90%,低温性能有所提高,冻融循环后的劈裂抗拉强度提高12.56%,水稳定性有所提高,黏附性能大幅提高,高温性能有所降低;生物质重油掺量(w)为10%的生物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试验研究 路用性能 生物质重油
下载PDF
SBS改性生物沥青结合料高温流变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俊锋 汪海年 +1 位作者 尤占平 雷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目的分析以木屑为原材料获取的生物质重油与基质沥青混溶制备的改性生物沥青的高温流变特性,寻求可替代石油沥青的再生材料.方法采用布氏黏度仪(RV)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探究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不同温度下,SBS改性生物沥青的黏度、... 目的分析以木屑为原材料获取的生物质重油与基质沥青混溶制备的改性生物沥青的高温流变特性,寻求可替代石油沥青的再生材料.方法采用布氏黏度仪(RV)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探究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不同温度下,SBS改性生物沥青的黏度、车辙因子、相位角和复数模量的变化情况,分析SBS改性生物沥青S110的拌和与压实温度的确定问题.通过重复蠕变恢复试验(RCRT),研究应力水平、作用次数对蠕变劲度的黏性成分和累积应变的影响.结果生物质重油掺量不大于10%时,随着生物质重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的高温性能有所降低;掺量大于10%时,老化作用使得其高温性能增加.生物质重油的加入使得改性生物沥青的黏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在生物质重油掺量不大于10%时,其黏度较基质沥青的黏度有所提高,对其黏附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应力水平对生物沥青的黏性性能影响较小,但对其累积应变的影响显著.结论通过试验得到了改性生物沥青结合料高温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生物质重油 结合料 流变特性 室内试验
下载PDF
植物基生物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月云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15期43-44,共2页
为探究植物基生物质重油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的影响,基于表面能理论,通过躺滴法获取SK90#基质沥青及其与生物质重油混合的生物沥青的表面自由能,并计算两种沥青与已知表面能参数的集料之间粘附功。同时,分别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 为探究植物基生物质重油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的影响,基于表面能理论,通过躺滴法获取SK90#基质沥青及其与生物质重油混合的生物沥青的表面自由能,并计算两种沥青与已知表面能参数的集料之间粘附功。同时,分别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从宏观角度分析生物质重油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基生物质重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沥青的表面能及其与集料之间的粘附功;添加生物质重油后,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和劈裂强度比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生物质重油 水稳定性 表面能 浸水马歇尔 冻融劈裂
下载PDF
生物沥青的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俊锋 周奕池 +1 位作者 储晨骏 黄诗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162-170,共9页
基于石油沥青供应量的限制和环保考虑,发展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生物沥青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由于生物质原料的种类和生物质重油的提炼方法对生物沥青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同时生物沥青高温易老化、低温易脆化的性能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 基于石油沥青供应量的限制和环保考虑,发展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生物沥青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由于生物质原料的种类和生物质重油的提炼方法对生物沥青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同时生物沥青高温易老化、低温易脆化的性能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深入了解生物沥青的来源、组成、结构和性能特点,并选用适宜的方法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对发展高性能生物沥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生物质重油的提炼工艺、生物沥青的制备特点出发,综合阐述和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及生物沥青的制备工艺、组成和性能特征,并深入总结了生物沥青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机理,以期为生物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和生物沥青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沥青 生物质重油 天然纤维 聚合物 纳米材料
下载PDF
Effects of Fe^(2+), Co^(2+) and Ni^(2+) Ions on Biological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Residual Heavy Oil 被引量:1
13
作者 Liu Chunshuang Ma Wenjuan +2 位作者 Zhao Dongfeng Jia Kuili Zhao Chaoche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2-38,共7页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tests, the effect of trace elements—Fe2+, Co2+ and Ni2+ ions—on biological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heavy oil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 three-level Box-Behnken d...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tests, the effect of trace elements—Fe2+, Co2+ and Ni2+ ions—on biological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heavy oil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 three-level Box-Behnken design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by applying initial Fe2+, Co2+ and Ni2+ concentratio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factors) and using the methane production after 270 days of cultivation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response). A prediction model of quadramatic polynomial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ane production could be as high as 240.69 μmol after optimization compared with 235.74 μmol obtained under un-optimized condition. Furthermore,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before and after biodegradation were analyzed by PCR-DGGE method. The dominant bands were recovered and sequenced. Three strains were obtained; the strain T1 has 97% similarity with 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 the strain H3 has 97% similarity with 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 and the strain H4 has 99% similarity with Bacillus vietnam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heavy oil METHANE PCR-DGG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Growth, Dry Weight and Lipid Content of the Mixed Microalgae Culture Isolated from Glagah as Biodiesel Substrate
14
作者 Eko Agus Suyono Winarto Haryadi +3 位作者 Muhammad Zusron Matin Nuhamunada Sri Rahayu Andhika Puspito Nugroho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5年第5期229-233,共5页
Microalgae use photosynthesis to convert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such as lipid and they can be a replacement for oil-based fuels. They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plants in the world, and about 50% of the... Microalgae use photosynthesis to convert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such as lipid and they can be a replacement for oil-based fuels. They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plants in the world, and about 50% of their weight is oil. This lipid oil can be used to make biodiesel.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only some of potenti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Indonesia and most of the biodiesel productions are usually using a single strain. Then, although they are rich of oils, their biomass productivity is still low. Salinity treatment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ir biomass as well as their lipid cont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growth, dry weight and lipid content of mixed microalgae isolated from Glagah, Yogyakarta. The mixed microalgae were cultured in 3NBBM medium with different salinities or types of water (sea water, brackish water, and fresh water). The cultures were incubated at light intensity 3,000 lux under dark:light exposure of 12:12 h for 7 days. The number of cells was counted every 24 h with a Haemocytometer, and the biomass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ry weight. The lipid content was measured on days 0, 3, and 7 using NR (Nile Red) staining, and then the amount of lipid was analyzed using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measured with CellProfiler 2.0 software. The highest dry weight and lipid content were found in seawater medium, they accounted for 3.42 mg/mL and 13.58% at day 7,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highest number of cells was found in freshwater medium, this was 9.8 × 10^6 cells/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ITY GROWTH dry weight lipid cont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