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牛志广 臧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学 毒理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建模过程 致癌风险 混合物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以1,1,1-三氯乙烷为例介绍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2
作者 陆亚松 Raymond S.H.Yang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0-338,共9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在毒理学和药理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但目前鲜有资料从技术层面介绍建立PBPK模型的过程,这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该技术带来困难。本文以1,1,1-三氯乙烷为例从技术细节方面介绍如何建立PBPK模型,涉及了建... 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在毒理学和药理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但目前鲜有资料从技术层面介绍建立PBPK模型的过程,这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该技术带来困难。本文以1,1,1-三氯乙烷为例从技术细节方面介绍如何建立PBPK模型,涉及了建立PBPK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搜集资料、确定模型结构、模型运算、比较模型模拟药动学和实验药动学资料、灵敏度分析、模型验证以及外推等。并讨论了初学者在学习PBPK模型时可能遇到的疑惑、困难和注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1 1 1-三氯乙烷 质量守恒微分方程 灵敏度分析 模型验证 模型外推
下载PDF
冠脉CTA的主动脉处药物-时间曲线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原媛 赵丽琴 贺文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4期761-768,共8页
目的:建立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冠脉CTA扫描过程中主动脉处造影剂的脉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并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80例患者(年龄32~89岁,其中男44例,女36例)的扫描数据,将每位患者的体征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输... 目的:建立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冠脉CTA扫描过程中主动脉处造影剂的脉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并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80例患者(年龄32~89岁,其中男44例,女36例)的扫描数据,将每位患者的体征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输出量、脏器血容量等)引入到上述药代动力学模型框架中,得到每位患者的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模型,将模拟运算得到的主动脉处碘造影剂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与实际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际扫描中,排除两例无效数据后主动脉碘造影剂浓度峰值的误差为9.447±9.530%,其中模拟运算结果大于实际扫描结果的59例,均值为7.86%,模拟运算结果小于实际扫描结果的19例,均值为1.58%,整体模拟结果的偏度α=-0.131,属于正偏。结论:本研究表明模拟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CT增强检查的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中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冠脉CTA 造影剂
原文传递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对头孢唑林钠的研究和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晨 高婕 +1 位作者 张斗胜 许明哲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7期717-720,739,共5页
目的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对头孢唑林钠的有效性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建立头孢唑林钠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文献数据进行验证,计算相应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结合本品种的抑菌活性特... 目的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对头孢唑林钠的有效性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建立头孢唑林钠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文献数据进行验证,计算相应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结合本品种的抑菌活性特征,采用相应的评价参数以各器官中药时曲线为依据进行有效性研究与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单次静脉注射头孢唑林钠0.5、1.0和4.0 g,药时曲线的模型计算与文献结果间决定系数(r2)为分别为0.863、0.933和0.905,曲线下面积(AUC0-t)预测与文献结果的比值依次为101.1%、108.3%和105.3%,模型与实测结果一致;分别计算静脉注射给药1.0 g、8 h给药间隔方案下头孢唑林钠在肺、心、肾、皮肤和生殖系统中的药时曲线,分别与肺炎链球菌、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致病菌所对应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比较,得到在不同器官中对相应病原菌18.7%~99.7%的有效性水平结果。结论头孢唑林钠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适用于抗感染药物的有效性评价,结合细菌对抗感染药物敏感性的结果,利用本研究方法根据治疗目的调整给药方案,获得更好的有效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唑林钠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有效性 效学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对青霉胺片治疗威尔逊病的研究与评价
5
作者 王晨 高婕 +2 位作者 刘英 陈涛 许明哲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7期708-711,共4页
目的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对青霉胺片治疗威尔逊病的有效性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建立青霉胺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文献数据进行验证,计算相应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结合青霉胺对于Wilson病的有效性特征,... 目的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对青霉胺片治疗威尔逊病的有效性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建立青霉胺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文献数据进行验证,计算相应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结合青霉胺对于Wilson病的有效性特征,采用恰当的评价参数以各器官中药时曲线为依据进行有效性研究与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单次口服青霉胺250 mg,人体内静脉血中药物达峰浓度(C_(max))模型计算结果和文献结果分别为3.172和3.050μg·m L^(-1),曲线下面积(AUC_(0-24 h))分别为22.928和23.549μg·h·m L^(-1),模型计算和文献结果间决定系数(r^(2))为0.947,模型与文献结果一致;进一步计算单次给药24 h内肾脏、肝脏、心脏、肌肉和脑部C_(max)分别为4.962、4.783、2.385、1.641、0.616μg·m L^(-1),AUC_(0-24 h)分别为35.863、32.518、17.240、12.003、4.450μg·h·m L^(-1)。结论口服青霉胺片在相应器官中药物浓度分布有差异,应根据用药目的进行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优选在空肠部位具有更大比例溶液状态的制剂可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有效性水平。本方法可用于青霉胺及其制剂有效性评价,并可进一步应用于影响药物有效性各因素的考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胺片 有效性评价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威尔逊病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牛喜英 吴敬敬 +3 位作者 葛广波 徐少贤 王顺钦 杨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3-1000,共8页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数,利用PBPK模型预测候选药物在动物和人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并结合体外代谢实验,可提前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阶段,PBPK模型有助于预测不同参照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种族)的差异,尤其是对儿童给药剂量及采样时间的预测。目前,PBPK模型的输入参数多为群体均值,难以达到服务个体的目的。在个体化需求前提下,要求模型的输入参数更能反映个体特征,且导入更加符合实际生理条件的时间参数。本文综述了PBPK模型的原理和特征,及其在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开发阶段、临床开发阶段、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化用药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PBPK软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物发现 物相互作用 个体化医学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晗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889-913,共2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谢酶-转运体联盟 体外-体内关联性 物相互作用 生理动力学-效学结合模型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肝功能不全人群中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程钰洁 张心玉 +1 位作者 陈西敬 卢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309-1319,共11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 model)是利用数学模型对血流在全身器官的循环情况进行模拟,定量描述药物在机体内的行为特征的手段。将PB-PK模型应用于特殊人群,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动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PB-PK model)是利用数学模型对血流在全身器官的循环情况进行模拟,定量描述药物在机体内的行为特征的手段。将PB-PK模型应用于特殊人群,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动学行为,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近年来,慢性肝脏疾病(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s)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健康问题,由于患者肝功能受损,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将发生一定改变。因此,需要评估肝功能不全对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limination,ADME)的影响,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基于这一情况,PB-PK模型可以根据肝功能水平,精准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ADME过程,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将从肝脏功能对药物ADME过程的影响出发,总结讨论PB-PK模型如何根据肝功能不全患者生理、病理变化搭建模型,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外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肝功能不全 谢酶 转运体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替格瑞洛药动和药效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旻 高宗真 王红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TIC)在中国人和欧洲白种人的群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获得TIC建模的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整合进入PK-Sim软件中,构建群体PBPK模型。结果PBPK模...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TIC)在中国人和欧洲白种人的群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方法通过文献获得TIC建模的参数,然后将这些参数整合进入PK-Sim软件中,构建群体PBPK模型。结果PBPK模型预测AUC和Cmax与实测值的倍数误差均在0.5~2.0;预测的血小板抑制率(IPA,%)与临床实测值基本吻合。PBPK模型预测的酮康唑和利福平对TIC和活性代谢物AR-C124910XX的AUC和Cmax的影响,均与临床数据一致。应用PBPK模型结合TIC谷浓度(Ctrough)均值和95%置信区间方法,确定TIC临床最优的给药剂量为60 mg BID(一天给药两次)或90 mg BID或180 mg OD(一天给药一次)。结论所建立的PBPK模型可较好预测TIC单独给药或与其他CYP代谢酶调节剂联用时的体内稳态Ctrough和IPA(%),且能通过模型指导TIC的最优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物相互作用 最优给剂量确定
下载PDF
皮肤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康 周素凤 +1 位作者 孙建国 邵凤 《药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皮肤局部给药后,药物在皮肤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复杂,难以准确监测和研究。而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建模和模拟技术为皮肤药代动力学(dermal pharmacokinetics,DPK)研究... 皮肤局部给药后,药物在皮肤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复杂,难以准确监测和研究。而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建模和模拟技术为皮肤药代动力学(dermal pharmacokinetics,DPK)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皮肤PBPK模型是利用体外皮肤渗透实验、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学属性、体内动物实验以及人体皮肤组织病理生理特征等数据构建的一种基于生理机制的定量药理学模型,该模型可表征药物活性成分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及处置过程,用于预测药物在皮肤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剂量-暴露-效应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综述了皮肤PBPK模型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皮肤动力学 皮肤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模型预测
原文传递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EGFR-TKI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杨莹莹 邵佳琪 +2 位作者 向秋林 李国兴 余娴 《中国药房》 2025年第8期1013-1018,共6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一类小分子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是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代表药物有吉非替尼、达可替尼、奥希替尼等。临床治疗中,肿瘤患者若存在药物联用、肝肾损伤等特殊情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一类小分子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是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代表药物有吉非替尼、达可替尼、奥希替尼等。临床治疗中,肿瘤患者若存在药物联用、肝肾损伤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调整EGFR-TKI的剂量。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K)过程,是临床剂量调整的重要工具。本文梳理了PBPK模型的建模方法、流程以及常用建模软件,总结了截至2024年6月30日PBPK模型在EGFR-TKI精准用药中的应用现状,发现PBPK模型的建模方法常用“自下而上”法和中间法,流程包括收集参数、房室选择、模型验证、模型应用4个步骤,常用软件有Simcyp、GastroPlus及开源软件PK-Sim等。PBPK模型可用于预测EGFR-TKI与代谢酶诱导剂或抑制剂、抑酸药、中西药联用时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结合基因组学调整药物剂量,预测特殊人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童患者)PK过程,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从动物模型外推预测人体PK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EGFR-TKI 精准治疗 物相互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人工智能结合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龙杰 计佩影 +2 位作者 郑澳乐 穆耶赛尔·阿里甫 相小强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91-2498,共8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预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而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以和PBPK模型进行深度融合,从...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预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而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以和PBPK模型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加快PBPK的预测速度和提高其预测质量,进一步加快药物研发进展。本文介绍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对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局限性以及其应用前景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动力学 物毒理学 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毒品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曾宪彬 王丹 +2 位作者 李凯茜 严方 徐鹏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451-457,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能够基于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数据模拟化合物在人体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and elimination,ADME)过程。尽管从实际临床实...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能够基于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数据模拟化合物在人体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and elimination,ADME)过程。尽管从实际临床实验中获取数据存在局限性,但利用PBPK模型可以模拟毒品在人体内的ADME过程,因此PBPK模型为研究毒品药代动力学特性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本文综述了PBPK模型的构建方法、PBPK模型在部分毒品中的实际应用和一种在毒品PBPK模型开发中很有潜力的模型验证方法,为毒品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毒品 动力学
原文传递
眼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4
作者 林子衿 刘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08-1415,共8页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部房室模型来描述药物在眼内处置动力学。经典眼房室模型以角膜或玻璃体为中央室,将眼部其他组织整体视为外周室,而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则引入眼部血流量变化、转运体对药物转运影响、血-眼屏障等因素,可提供更多药物在眼部的处置细节,有助于辅助眼用新药的开发和指导眼部疾病药物治疗。文章综述了不同给药方式时眼部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经典房室模型和PBPK模型及其在临床眼部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用 动力学 眼部生理结构 屏障 房室模型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儿童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郑晓洁 李思泽 +3 位作者 袁雅文 金莎莎 李敏 相小强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4,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儿童这类不易开展临床试验的人群, PBPK模型的应用更是能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开发以及儿童...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儿童这类不易开展临床试验的人群, PBPK模型的应用更是能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开发以及儿童的临床用药。目前, PBPK模型在儿科药物开发中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种:临床试验设计、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 DDI)的风险评估和儿童给药剂量的确立等。本综述简介了儿童生理药动学模型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优越性,总结了PBPK模型如何实现从成人到儿童的外推,儿童生理药动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建模过程及所要注意的重要生理参数,列举了目前PBPK模型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最后简述了儿童PBPK模型当前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中药风险评估的思考及认识 被引量:9
16
作者 苏布达 李晓萌 +3 位作者 刘慧 杨珅珅 魏金霞 李遇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593-4603,共11页
中药含有的内源性有毒成分和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安全的危险因素,其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估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科学手段。通过具体剖析中药毒害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问题,以解决关... 中药含有的内源性有毒成分和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安全的危险因素,其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险评估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科学手段。通过具体剖析中药毒害物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问题,以解决关键性问题为切入点,总结国内外风险评估相关文献,提出了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的实用性,重点阐述其在风险评估研究中用于组织内剂量预测、跨物种种间剂量外推、不同暴露途径及剂量药动学预测以及不同生命阶段或疾病人群药动学预测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探讨PBPK模型在中药毒害物风险评估研究中的潜在利用价值,以期为中药安全性评价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参考及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害物质 风险评估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剂量外推 动学预测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儿童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建模软件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旭 魏园园 +3 位作者 马涛 唐跃洲 党云洁 曹德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儿童的发育变化会影响药物的处置和临床效果,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儿童的血药浓度,并深入了解年龄依赖性生理差异对药物处置的影响。儿童PBPK(pediatric PB... 儿童的发育变化会影响药物的处置和临床效果,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儿童的血药浓度,并深入了解年龄依赖性生理差异对药物处置的影响。儿童PBPK(pediatric PBPK,P-PBPK)模型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制药公司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用PBPK模型进行儿童临床研究的例子,尽管如此,P-PBPK模型的数量及其预测性能仍然落后于成人模型。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药物在儿童和成人体内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分析了P-PBPK模型建立的一般原则,总结了常用的P-PBPK建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实例,以期为建模软件在P-PBPK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处置 预测 基于生理动力学模型 儿童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建模软件
原文传递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对盐酸莫西沙星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婕 冯芳 +3 位作者 王立新 崇小萌 王晨 尹利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53-2157,共5页
本研究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建立和验证盐酸莫西沙星的体内药代模型,计算不同剂型在体内包括静脉血及肺、脾等不同器官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通过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相关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比较,量化评价本品种及其制剂的... 本研究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理论,建立和验证盐酸莫西沙星的体内药代模型,计算不同剂型在体内包括静脉血及肺、脾等不同器官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通过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相关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比较,量化评价本品种及其制剂的有效性水平。结果表明,盐酸莫西沙星制剂在相应器官的抗感染有效性水平基本一致,品种制剂的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抗感染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用于这类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工作,为相应科研与科学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研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莫西沙星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有效性 效学
原文传递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老年人群利伐沙班临床剂量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亚梅 谢潘潘 +3 位作者 张瑜 杨明 刘晓慧 史爱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455-2461,2475,共8页
目的:建立老年人利伐沙班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为临床用药剂量调整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利伐沙班理化参数、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数据。利用GastroPlusTM软件建立健康成人模型并外推至老年人,采用视觉检验及折叠误差... 目的:建立老年人利伐沙班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为临床用药剂量调整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利伐沙班理化参数、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数据。利用GastroPlusTM软件建立健康成人模型并外推至老年人,采用视觉检验及折叠误差法对模型进行评估。PBPK模型模拟不同年龄分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通过评估大出血风险,对老年人用药剂量提出调整建议。结果:75~85岁老年人群在服用单剂量20 mg利伐沙班片剂时的血浆药物暴露量是20~44岁年轻人的1.82倍,大出血风险为4.71%,建议服用剂量调整为15 mg qd;45~59岁、60~74岁人群无需调整剂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利伐沙班PBPK模型可用于预测老年人群PK特征,并为临床用药调整剂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老年人 剂量调整
原文传递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抑酸药物所致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晓文 何庆烽 +1 位作者 相小强 韩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97-2203,共7页
胃内pH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生理因素,尤其对于弱碱性药物,胃内pH的升高可能引起生物利用度下降。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抗酸剂等抑酸药(acid-reducing agents,ARAs)可升高胃内pH,产生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s)... 胃内pH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生理因素,尤其对于弱碱性药物,胃内pH的升高可能引起生物利用度下降。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抗酸剂等抑酸药(acid-reducing agents,ARAs)可升高胃内pH,产生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s),影响疗效。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是研究口服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高级房室吸收和转运(advanced compartmental absorption and transit,ACAT)模型和高级溶出吸收和代谢(advanced dissolution,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ADAM)模型。在PBPK模拟软件中输入相关参数,建立基础模型后,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模拟胃内pH的变化,预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可用于临床上给药方案的调整和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候选药物筛选。本综述简述了PBPK模型用于预测药物吸收的理论基础及常用模型,总结了不同ARA类药物对胃内pH的影响,并列举了目前PBPK模型在预测胃内pH对药物吸收影响的一些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吸收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