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0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1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异。淮夷邦国普遍仅使用1套2鼎列鼎,不同等级贵族列鼎数量、套数无明显差异。另外,兽首牺鼎的使用成为淮夷群舒贵族墓葬用鼎的独特现象。这些礼俗异同折射出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邦国在文化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东夷
淮夷
墓葬
用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被引量:
7
2
作者
梁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59,共11页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主要指秦和东方六国或者说东方列国在用鼎制度方面的差别. 春秋至战国早期的秦墓,比同时期东方姬姓国家的墓葬还遵循文献中所记载的用鼎制度或西周古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国家(如晋、虢)墓葬所出的铜列...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主要指秦和东方六国或者说东方列国在用鼎制度方面的差别. 春秋至战国早期的秦墓,比同时期东方姬姓国家的墓葬还遵循文献中所记载的用鼎制度或西周古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国家(如晋、虢)墓葬所出的铜列鼎普遍为实用器;而秦墓中的祭器只存在于大夫以上级别的墓中,士以下级别的墓皆随葬微型化的铜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用鼎
制度
中国
文物考古
礼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
被引量:
42
3
作者
林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23,共12页
周代有一套自天子至庶人的等级制度,在礼制上“名位不同,礼数亦异”(《左传》庄公十八年)。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几篇文章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周代的与身份等级相应的用鼎制度,引起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主要结...
周代有一套自天子至庶人的等级制度,在礼制上“名位不同,礼数亦异”(《左传》庄公十八年)。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几篇文章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周代的与身份等级相应的用鼎制度,引起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主要结论,经常被周墓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引用。但也有人指出,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仍属探索性的工作”,有待继续探讨。我因为讲授《商周考古》有关章节,翻检了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感到关于周代用鼎制度的已有研究成果,确有不少尚待商榷之处,现在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用鼎
制
考古资料
大夫
先秦文献
商周考古
文献记载
《左传》
铜器
等级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鼎制度兴衰异议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飞
《文博》
1986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周代,鼎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器,鼎迁而国丧。故楚庄王欲侵中原先问周鼎,秦、齐亦为争周鼎而反目。因此,用鼎制度直接涉及到周代政治制度、礼仪制度,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制度,很值得研究。随着周代墓葬的发掘和彝器出土日...
在周代,鼎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器,鼎迁而国丧。故楚庄王欲侵中原先问周鼎,秦、齐亦为争周鼎而反目。因此,用鼎制度直接涉及到周代政治制度、礼仪制度,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制度,很值得研究。随着周代墓葬的发掘和彝器出土日益增多,探讨周代用鼎制度已提上日程。迄今为止,此题之专论已有数篇,其中以俞伟超先生和高明先生所写《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一文最早,材料最丰富,观点也最具代表性。该文将考古与文献结合,非常精辟地提出周代用鼎制度与五等爵制有密切关系。笔者十分同意。在同一文,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鼎
俞伟超
彝器
礼仪制度
身份等级
镬
鼎
五等爵制
西周晚期
河南三门峡
春秋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中原用鼎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探讨
5
作者
刘颖惠
曹峻
《殷都学刊》
2016年第3期26-37,共12页
两周时期确立并不断完善的用鼎制度,是中国青铜时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表现。考察周代中原地区贵族青铜墓葬用鼎制度,揭示出其在西周早中期初步形成、西周晚期逐渐成熟、春秋至战国早期进一步完善、直至战国中晚期走向衰落的...
两周时期确立并不断完善的用鼎制度,是中国青铜时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表现。考察周代中原地区贵族青铜墓葬用鼎制度,揭示出其在西周早中期初步形成、西周晚期逐渐成熟、春秋至战国早期进一步完善、直至战国中晚期走向衰落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原用鼎情况显示周代用鼎制度的使用与封国实力、性别差异、多元文化等因素有关,本文一并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中原
用鼎
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周王畿地区用鼎制度新论
6
作者
张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75,M0001,共11页
依据洛阳(王畿)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内出土铜鼎数量、类型与组合差异,区分出三种铜鼎组合方式,即单件鼎、多件同型鼎和多件不同型鼎。据铜鼎组合变化,将此区域东周用鼎制度分为三个时期,分属制度尚不完善、完善到衰落三个阶段。揭示出洛阳...
依据洛阳(王畿)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内出土铜鼎数量、类型与组合差异,区分出三种铜鼎组合方式,即单件鼎、多件同型鼎和多件不同型鼎。据铜鼎组合变化,将此区域东周用鼎制度分为三个时期,分属制度尚不完善、完善到衰落三个阶段。揭示出洛阳地区用鼎制度的区域特点,也丰富了对中原地区用鼎制度演变规律的总体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地区
王畿地区
用鼎
制度
东周时期
原文传递
说楚系墓葬中的大鼎——兼谈楚系墓葬的用鼎制度
7
作者
李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鼎在商周铜礼器的组合中居于顶端,对研究墓主的身份等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对学界流行的“鑊鼎、升鼎、羞鼎三分法”进行再讨论,对前人成说提出商榷。指出以往的发现,除楚系平底鼎,自名“登”“升”,可以确认是“升鼎...
鼎在商周铜礼器的组合中居于顶端,对研究墓主的身份等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对学界流行的“鑊鼎、升鼎、羞鼎三分法”进行再讨论,对前人成说提出商榷。指出以往的发现,除楚系平底鼎,自名“登”“升”,可以确认是“升鼎”,其他两类的定名都存在问题。如楚系烹牲大鼎从来不叫“鑊鼎”,“鑊鼎”之名从未发现。“羞鼎”的辨认也缺乏可靠线索。为此,作者利用荆门包山M2出土的19件铜鼎,与同墓出土遣册中记载的鼎名一一比对,重新对楚鼎进行分类,指出该墓出土的烹牲大鼎自名是“鑐”。这种自名也见于上蔡郭庄M2出土大鼎的铭文。通过综合考察,作者认为,楚系墓葬出土的烹牲大鼎,不是镬,可能相当古书中的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鼎
制度
自名
鑐
鼐
原文传递
试论楚墓的用鼎制度
被引量:
11
8
作者
张闻捷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95,共9页
本文结合礼制文献、遣策、器铭以及出土实物等资料对楚墓的用鼎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的两套正鼎并非是人器和鬼器,而应分别属于祭器和食器两类。祭器一组仿效周制却并不彻底,而食器一组则沿用自身的偶鼎制...
本文结合礼制文献、遣策、器铭以及出土实物等资料对楚墓的用鼎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的两套正鼎并非是人器和鬼器,而应分别属于祭器和食器两类。祭器一组仿效周制却并不彻底,而食器一组则沿用自身的偶鼎制度。战国时期主要通过纽的形制来区分这两类鼎,其中升鼎、无盖大镬鼎、箍口鼎、三环纽子母口盖鼎均属于祭器一组,卧牛纽(或卧兽纽)、鸟形纽(或变形鸟形纽)子母口盖鼎则为食器组的典型标志。春秋时期虽然遵循同样的分类原则,但亦有细微的差别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用鼎
制度
祭器
食器
原文传递
殷商与两周用鼎制度的区别研究
被引量:
5
9
作者
李玉洁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7,共6页
中国古代的用鼎制度分为殷、周两大文化系统。殷商文化系统是鼎的组合,呈偶数形式,表现出殷人追求对称美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鼎的组合形式呈奇数,表现了周天子至高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周人的阴阳思想和等级意识。
关键词
殷商
两周
用鼎
制度
阴阳思想
原文传递
周代前期用鼎制度新探
被引量:
3
10
作者
杨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9,共10页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4或6列簋。伴随列鼎、列簋制度的还有复古明器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变迁中,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社会等级规范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用鼎
制度
墓葬
原文传递
论东周时期用鼎制度中楚制与周制的关系
被引量:
5
11
作者
刘彬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0-58,共9页
关于我国两周时期各级贵族的礼器制度(包括用鼎制度),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关楚国用鼎制度及其与周制的关系问题,同样是楚史,楚文化和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虽然...
关于我国两周时期各级贵族的礼器制度(包括用鼎制度),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关楚国用鼎制度及其与周制的关系问题,同样是楚史,楚文化和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虽然这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若干必须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用鼎
制
东周时期
甲型
墓主
身份
重要课题
楚文化
楚墓
楚国
原文传递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
被引量:
3
12
作者
杨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江南地区土墩墓葬青铜礼器的器用礼俗,偶数用鼎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无论是墓葬整体器用组合的偶数用鼎,还是用鼎组合内部存在的偶数同形鼎,西周中期以降在宁镇、皖南、江淮以及山东沿海地区均有所见,特别是偶数同形的用鼎礼俗至迟在...
江南地区土墩墓葬青铜礼器的器用礼俗,偶数用鼎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无论是墓葬整体器用组合的偶数用鼎,还是用鼎组合内部存在的偶数同形鼎,西周中期以降在宁镇、皖南、江淮以及山东沿海地区均有所见,特别是偶数同形的用鼎礼俗至迟在春秋初期已成为上述地区有别于中原地区列鼎"周制"的显著特色。墓葬青铜礼器用鼎亦揭示出春秋以后广义之"周人"族群内部的诸侯国族在青铜器用文化层面的交融互摄,并最终凝聚成华夏族群的动态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铜礼器器用
偶数
用鼎
偶数同形
列
鼎
原文传递
安吉八亩墩越墓用鼎制度初考——兼论春秋晚期楚越礼制文化交流
被引量:
1
13
作者
张闻捷
陈沁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96,共9页
安吉八亩墩越墓器物坑内随葬有鼎、鬲、盉等仿铜陶礼器一套,是探讨春秋晚期越国礼制的重要资料。通过考察礼器形制,可以发现其用鼎主要由楚式箍口鼎、子母口鼎和越式鼎所组成,这种拼凑鼎制的现象不仅见于六合程桥、吴县何山等东南地区...
安吉八亩墩越墓器物坑内随葬有鼎、鬲、盉等仿铜陶礼器一套,是探讨春秋晚期越国礼制的重要资料。通过考察礼器形制,可以发现其用鼎主要由楚式箍口鼎、子母口鼎和越式鼎所组成,这种拼凑鼎制的现象不仅见于六合程桥、吴县何山等东南地区贵族墓葬内,也是中原地区和南方楚文化区在春秋中晚期阶段都盛行的礼制现象,代表了东周阶段新的礼器制度样式。基于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安吉八亩墩越墓的年代,也可以帮助探索这一阶段越国礼器制度的渊源和楚越礼制文化交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八亩墩越墓
用鼎
制度
春秋晚期
礼制交流
原文传递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周曼
常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29件铜鼎,依铭文和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六种七式,其中前一种为实用器,后五种为明器。通过对其形制铭文的研究,确定其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对当时的用鼎制度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虢仲铜
鼎
形制铭文
西周晚期
用鼎
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用鼎特点及墓主人族属问题
15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从随葬铜鼎组合和数量来看,淮阴高庄墓葬使用2套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列鼎与1套对鼎搭配的用鼎制度,其中2套奇数列鼎之间等级相差一级,在数量上形成“3+5”的等差序列,并搭配使用大鼎。这种用鼎与越、楚、徐等诸国礼制不同,与春秋晚期...
从随葬铜鼎组合和数量来看,淮阴高庄墓葬使用2套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列鼎与1套对鼎搭配的用鼎制度,其中2套奇数列鼎之间等级相差一级,在数量上形成“3+5”的等差序列,并搭配使用大鼎。这种用鼎与越、楚、徐等诸国礼制不同,与春秋晚期东夷莒国贵族墓葬用鼎相似,带有浓厚的东夷墓葬用鼎特点。结合葬俗葬制,推测墓主人身份为深受越文化影响的东夷莒国贵族,或与莒国关系密切的越国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阴高庄
墓葬
用鼎
族属
东夷
越国
原文传递
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青铜鼎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16
作者
陈振耀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7X期45-48,共4页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之一,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多种用途。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晚期遗址。商周时期青铜鼎大量使用,主要用于祭祀、陪葬...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之一,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多种用途。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晚期遗址。商周时期青铜鼎大量使用,主要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并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和礼仪,历经两汉至魏晋而长期沿用。青铜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在古代冶金史、艺术史、制度史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鼎
河南信阳
中国古代青铜器
二里头
商周时期
宴享
用鼎
陶
鼎
考古发掘
制度史
原文传递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
被引量:
46
17
作者
俞伟超
高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84-97,共14页
三、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第二次破坏周人用鼎制度的第二次大破坏,大致发生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主要表现为: 一、周初的诸侯,至战国初已兼并成十几个。他们都远比周王室强大,这自然导致所有诸侯统统僭用天子鼎制。原有的五等爵的鼎制...
三、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第二次破坏周人用鼎制度的第二次大破坏,大致发生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主要表现为: 一、周初的诸侯,至战国初已兼并成十几个。他们都远比周王室强大,这自然导致所有诸侯统统僭用天子鼎制。原有的五等爵的鼎制,已荡然无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鼎
制
省博物馆
等级制度
无盖
土地私有制
图版
庶人
考古学
诸侯
卿大夫
原文传递
关于用鼎制度问题
被引量:
2
18
作者
俞伟超
《文物》
1972年第9期73-73,共1页
今年一至四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座西汉墓葬,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座汉墓的随葬品极为丰富,从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到粮食、食品、明器等,达一千余件。墓主的尸体历二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
今年一至四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座西汉墓葬,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座汉墓的随葬品极为丰富,从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到粮食、食品、明器等,达一千余件。墓主的尸体历二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这座汉墓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汉代的纺织、髹漆、服饰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为医学上也提出了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引起了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艺术界、医学界和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兴趣和重视。我们为了交换意见,推进对这座汉墓及其随葬物的研究,于九月间邀请有关部门的部分同志举行了几次座谈,还请了一些同志笔谈,这里发表了座谈和笔谈的内容,还发表了一组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专题文章。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开始。本期发表的座谈、笔谈内容和专题文章,仅是初步意见。我们相信,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以及文化大革命以来出土的极为丰富的文物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多方探讨,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用鼎
制
西汉墓葬
发掘
专题文章
文物
琉璃阁
深入研究
问题
九
鼎
原文传递
楚文化的礼与等级研究
被引量:
3
19
作者
李安民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198-206,72,共10页
楚国的礼与等级制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文献不能为此提供充分的说明材料.本文作者运用考古发现中的用鼎和椁分室资料等对此做了颇有说服力的探析,认为“礼”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取自周文化,有的还来自楚的征服国,在...
楚国的礼与等级制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文献不能为此提供充分的说明材料.本文作者运用考古发现中的用鼎和椁分室资料等对此做了颇有说服力的探析,认为“礼”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取自周文化,有的还来自楚的征服国,在春秋到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一直被顽强地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强大国力的楚人也曾试图寻找一种比用鼎制度更严密、更完善的礼制象征物,以昭示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区别之所在,如椁分室制度便属此例,但由于楚人未能冲破周礼的束缚,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来源、变迁和衰亡过程及原因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用鼎
制
楚墓
墓道
楚国
战国中期
文物
战国时期
大夫
礼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被引量:
2
20
作者
曹玮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9-84,共6页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曹玮王辉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曹玮王辉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将成为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的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
青铜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时代
用鼎
制
研究成果
文化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1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渤海南岸地区盐业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229)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考古新见齐国文化进程研究”(编号:23CLCJ21)
泰山学者建设项目“‘海岱式’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道路研究”(编号:TSTP2023122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异。淮夷邦国普遍仅使用1套2鼎列鼎,不同等级贵族列鼎数量、套数无明显差异。另外,兽首牺鼎的使用成为淮夷群舒贵族墓葬用鼎的独特现象。这些礼俗异同折射出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邦国在文化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东夷
淮夷
墓葬
用鼎
Keywords
Spring-and-Autumn Period
Dongyi
Huaiyi
Tombs
Ding vessel ritual system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被引量:
7
2
作者
梁云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59,共11页
文摘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主要指秦和东方六国或者说东方列国在用鼎制度方面的差别. 春秋至战国早期的秦墓,比同时期东方姬姓国家的墓葬还遵循文献中所记载的用鼎制度或西周古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国家(如晋、虢)墓葬所出的铜列鼎普遍为实用器;而秦墓中的祭器只存在于大夫以上级别的墓中,士以下级别的墓皆随葬微型化的铜礼器.
关键词
周代
用鼎
制度
中国
文物考古
礼制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
被引量:
42
3
作者
林沄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23,共12页
文摘
周代有一套自天子至庶人的等级制度,在礼制上“名位不同,礼数亦异”(《左传》庄公十八年)。七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几篇文章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探讨周代的与身份等级相应的用鼎制度,引起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主要结论,经常被周墓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引用。但也有人指出,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仍属探索性的工作”,有待继续探讨。我因为讲授《商周考古》有关章节,翻检了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感到关于周代用鼎制度的已有研究成果,确有不少尚待商榷之处,现在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
考古学
用鼎
制
考古资料
大夫
先秦文献
商周考古
文献记载
《左传》
铜器
等级制度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鼎制度兴衰异议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飞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6期29-33,共5页
文摘
在周代,鼎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器,鼎迁而国丧。故楚庄王欲侵中原先问周鼎,秦、齐亦为争周鼎而反目。因此,用鼎制度直接涉及到周代政治制度、礼仪制度,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制度,很值得研究。随着周代墓葬的发掘和彝器出土日益增多,探讨周代用鼎制度已提上日程。迄今为止,此题之专论已有数篇,其中以俞伟超先生和高明先生所写《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一文最早,材料最丰富,观点也最具代表性。该文将考古与文献结合,非常精辟地提出周代用鼎制度与五等爵制有密切关系。笔者十分同意。在同一文,俞。
关键词
用鼎
俞伟超
彝器
礼仪制度
身份等级
镬
鼎
五等爵制
西周晚期
河南三门峡
春秋时期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中原用鼎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探讨
5
作者
刘颖惠
曹峻
机构
上海大学历史系
出处
《殷都学刊》
2016年第3期26-37,共12页
文摘
两周时期确立并不断完善的用鼎制度,是中国青铜时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表现。考察周代中原地区贵族青铜墓葬用鼎制度,揭示出其在西周早中期初步形成、西周晚期逐渐成熟、春秋至战国早期进一步完善、直至战国中晚期走向衰落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原用鼎情况显示周代用鼎制度的使用与封国实力、性别差异、多元文化等因素有关,本文一并加以探讨。
关键词
周代
中原
用鼎
制度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周王畿地区用鼎制度新论
6
作者
张亮
机构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75,M000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晋南豫北地区战国至西汉前期墓葬研究”(项目编号18CKG01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依据洛阳(王畿)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内出土铜鼎数量、类型与组合差异,区分出三种铜鼎组合方式,即单件鼎、多件同型鼎和多件不同型鼎。据铜鼎组合变化,将此区域东周用鼎制度分为三个时期,分属制度尚不完善、完善到衰落三个阶段。揭示出洛阳地区用鼎制度的区域特点,也丰富了对中原地区用鼎制度演变规律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
洛阳地区
王畿地区
用鼎
制度
东周时期
Keywords
Luoyang
Royal Domain
Ding Tripod System
Eastern Zhou Period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说楚系墓葬中的大鼎——兼谈楚系墓葬的用鼎制度
7
作者
李零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文摘
鼎在商周铜礼器的组合中居于顶端,对研究墓主的身份等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对学界流行的“鑊鼎、升鼎、羞鼎三分法”进行再讨论,对前人成说提出商榷。指出以往的发现,除楚系平底鼎,自名“登”“升”,可以确认是“升鼎”,其他两类的定名都存在问题。如楚系烹牲大鼎从来不叫“鑊鼎”,“鑊鼎”之名从未发现。“羞鼎”的辨认也缺乏可靠线索。为此,作者利用荆门包山M2出土的19件铜鼎,与同墓出土遣册中记载的鼎名一一比对,重新对楚鼎进行分类,指出该墓出土的烹牲大鼎自名是“鑐”。这种自名也见于上蔡郭庄M2出土大鼎的铭文。通过综合考察,作者认为,楚系墓葬出土的烹牲大鼎,不是镬,可能相当古书中的鼐。
关键词
用鼎
制度
自名
鑐
鼐
Keywords
Ding arrangement system
inscription name
xu
nai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楚墓的用鼎制度
被引量:
11
8
作者
张闻捷
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95,共9页
文摘
本文结合礼制文献、遣策、器铭以及出土实物等资料对楚墓的用鼎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的两套正鼎并非是人器和鬼器,而应分别属于祭器和食器两类。祭器一组仿效周制却并不彻底,而食器一组则沿用自身的偶鼎制度。战国时期主要通过纽的形制来区分这两类鼎,其中升鼎、无盖大镬鼎、箍口鼎、三环纽子母口盖鼎均属于祭器一组,卧牛纽(或卧兽纽)、鸟形纽(或变形鸟形纽)子母口盖鼎则为食器组的典型标志。春秋时期虽然遵循同样的分类原则,但亦有细微的差别存在。
关键词
楚国
用鼎
制度
祭器
食器
Keywords
Chu State
the Ding-use System
Sacrificial Vessels
Food Containers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殷商与两周用鼎制度的区别研究
被引量:
5
9
作者
李玉洁
机构
河南大学中国古史研究中心
出处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7,共6页
文摘
中国古代的用鼎制度分为殷、周两大文化系统。殷商文化系统是鼎的组合,呈偶数形式,表现出殷人追求对称美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鼎的组合形式呈奇数,表现了周天子至高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周人的阴阳思想和等级意识。
关键词
殷商
两周
用鼎
制度
阴阳思想
Keywords
Shang Dynasty
Western and Eastern Dynasties
system of using Ding tripod
thought ofYin and Yang
分类号
K878.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周代前期用鼎制度新探
被引量:
3
10
作者
杨琳
机构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视野下早期中国铜钺与王权研究"(批准号18BKG01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4或6列簋。伴随列鼎、列簋制度的还有复古明器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变迁中,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社会等级规范化的结果。
关键词
周代
用鼎
制度
墓葬
Keywords
Zhou Dynasty
Bronze Ritual Vessels Practice
Tomb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东周时期用鼎制度中楚制与周制的关系
被引量:
5
11
作者
刘彬徽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0-58,共9页
文摘
关于我国两周时期各级贵族的礼器制度(包括用鼎制度),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关楚国用鼎制度及其与周制的关系问题,同样是楚史,楚文化和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虽然这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若干必须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乙型
用鼎
制
东周时期
甲型
墓主
身份
重要课题
楚文化
楚墓
楚国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
被引量:
3
12
作者
杨博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17CZS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16@ZH022)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出两周封国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20VJXT019)的资助。
文摘
江南地区土墩墓葬青铜礼器的器用礼俗,偶数用鼎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无论是墓葬整体器用组合的偶数用鼎,还是用鼎组合内部存在的偶数同形鼎,西周中期以降在宁镇、皖南、江淮以及山东沿海地区均有所见,特别是偶数同形的用鼎礼俗至迟在春秋初期已成为上述地区有别于中原地区列鼎"周制"的显著特色。墓葬青铜礼器用鼎亦揭示出春秋以后广义之"周人"族群内部的诸侯国族在青铜器用文化层面的交融互摄,并最终凝聚成华夏族群的动态历史过程。
关键词
土墩墓
铜礼器器用
偶数
用鼎
偶数同形
列
鼎
Keywords
earthen mound burial
use of bronze ritual wares
even-numbered Dings
even-numbered identical Dings
the Ding system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安吉八亩墩越墓用鼎制度初考——兼论春秋晚期楚越礼制文化交流
被引量:
1
13
作者
张闻捷
陈沁菲
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9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周代乐钟制度研究”(19VJX06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安吉八亩墩越墓器物坑内随葬有鼎、鬲、盉等仿铜陶礼器一套,是探讨春秋晚期越国礼制的重要资料。通过考察礼器形制,可以发现其用鼎主要由楚式箍口鼎、子母口鼎和越式鼎所组成,这种拼凑鼎制的现象不仅见于六合程桥、吴县何山等东南地区贵族墓葬内,也是中原地区和南方楚文化区在春秋中晚期阶段都盛行的礼制现象,代表了东周阶段新的礼器制度样式。基于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安吉八亩墩越墓的年代,也可以帮助探索这一阶段越国礼器制度的渊源和楚越礼制文化交流问题。
关键词
安吉八亩墩越墓
用鼎
制度
春秋晚期
礼制交流
Keywords
the Yue tomb at Bamudun in Anji
use of ding-tripod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ritual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周曼
常军
机构
三门峡市博物馆
出处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文摘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29件铜鼎,依铭文和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六种七式,其中前一种为实用器,后五种为明器。通过对其形制铭文的研究,确定其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对当时的用鼎制度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虢仲铜
鼎
形制铭文
西周晚期
用鼎
制度
Keywords
GuoZhong bronze ding
Shape of the inscriptions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system of use ding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用鼎特点及墓主人族属问题
15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渤海南岸地区考古盐业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9ZDA229)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齐鲁考古文献提要”(13BTQJ02)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随葬铜鼎组合和数量来看,淮阴高庄墓葬使用2套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列鼎与1套对鼎搭配的用鼎制度,其中2套奇数列鼎之间等级相差一级,在数量上形成“3+5”的等差序列,并搭配使用大鼎。这种用鼎与越、楚、徐等诸国礼制不同,与春秋晚期东夷莒国贵族墓葬用鼎相似,带有浓厚的东夷墓葬用鼎特点。结合葬俗葬制,推测墓主人身份为深受越文化影响的东夷莒国贵族,或与莒国关系密切的越国贵族。
关键词
淮阴高庄
墓葬
用鼎
族属
东夷
越国
Keywords
Gaozhuang in Huaiyin
Tomb
ding using
Dongyi
State of Yue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青铜鼎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16
作者
陈振耀
机构
郑州博物馆
出处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7X期45-48,共4页
文摘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类之一,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多种用途。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晚期遗址。商周时期青铜鼎大量使用,主要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并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和礼仪,历经两汉至魏晋而长期沿用。青铜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在古代冶金史、艺术史、制度史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
青铜
鼎
河南信阳
中国古代青铜器
二里头
商周时期
宴享
用鼎
陶
鼎
考古发掘
制度史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
被引量:
46
17
作者
俞伟超
高明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84-97,共14页
文摘
三、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第二次破坏周人用鼎制度的第二次大破坏,大致发生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主要表现为: 一、周初的诸侯,至战国初已兼并成十几个。他们都远比周王室强大,这自然导致所有诸侯统统僭用天子鼎制。原有的五等爵的鼎制,已荡然无存。
关键词
用鼎
制
省博物馆
等级制度
无盖
土地私有制
图版
庶人
考古学
诸侯
卿大夫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用鼎制度问题
被引量:
2
18
作者
俞伟超
出处
《文物》
1972年第9期73-73,共1页
文摘
今年一至四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座西汉墓葬,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座汉墓的随葬品极为丰富,从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到粮食、食品、明器等,达一千余件。墓主的尸体历二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这座汉墓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汉代的纺织、髹漆、服饰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为医学上也提出了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引起了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艺术界、医学界和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兴趣和重视。我们为了交换意见,推进对这座汉墓及其随葬物的研究,于九月间邀请有关部门的部分同志举行了几次座谈,还请了一些同志笔谈,这里发表了座谈和笔谈的内容,还发表了一组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专题文章。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开始。本期发表的座谈、笔谈内容和专题文章,仅是初步意见。我们相信,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以及文化大革命以来出土的极为丰富的文物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多方探讨,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用鼎
制
西汉墓葬
发掘
专题文章
文物
琉璃阁
深入研究
问题
九
鼎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楚文化的礼与等级研究
被引量:
3
19
作者
李安民
机构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198-206,72,共10页
文摘
楚国的礼与等级制度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文献不能为此提供充分的说明材料.本文作者运用考古发现中的用鼎和椁分室资料等对此做了颇有说服力的探析,认为“礼”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取自周文化,有的还来自楚的征服国,在春秋到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它一直被顽强地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强大国力的楚人也曾试图寻找一种比用鼎制度更严密、更完善的礼制象征物,以昭示楚文化与周文化的区别之所在,如椁分室制度便属此例,但由于楚人未能冲破周礼的束缚,这种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来源、变迁和衰亡过程及原因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楚文化
用鼎
制
楚墓
墓道
楚国
战国中期
文物
战国时期
大夫
礼制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9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被引量:
2
20
作者
曹玮
王辉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9-84,共6页
文摘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曹玮王辉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将成为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全书...
关键词
出土的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
青铜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时代
用鼎
制
研究成果
文化圈
分类号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丁燕杰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梁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
林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4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用鼎制度兴衰异议
王飞
《文博》
198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周代中原用鼎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探讨
刘颖惠
曹峻
《殷都学刊》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东周王畿地区用鼎制度新论
张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7
说楚系墓葬中的大鼎——兼谈楚系墓葬的用鼎制度
李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8
试论楚墓的用鼎制度
张闻捷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1
原文传递
9
殷商与两周用鼎制度的区别研究
李玉洁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5
原文传递
10
周代前期用鼎制度新探
杨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3
原文传递
11
论东周时期用鼎制度中楚制与周制的关系
刘彬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1
5
原文传递
12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
杨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13
安吉八亩墩越墓用鼎制度初考——兼论春秋晚期楚越礼制文化交流
张闻捷
陈沁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原文传递
14
虢仲铜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周曼
常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用鼎特点及墓主人族属问题
丁燕杰
燕生东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16
河南信阳黄国贵族墓出土青铜鼎的保护研究与修复
陈振耀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
0
原文传递
17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
俞伟超
高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46
原文传递
18
关于用鼎制度问题
俞伟超
《文物》
1972
2
原文传递
19
楚文化的礼与等级研究
李安民
《东南文化》
CSSCI
199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曹玮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