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群体生态环境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树林 夏秀红 +4 位作者 李波 王振华 徐正进 马爱君 赵德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5-88,共4页
比较研究育苗、移栽和田间分布方式的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钵盘育苗、有序排列、摆秧有分别比软盘育苗、无序排列、插秧增产的趋势 ;育苗方式主要影响移栽后的缓苗和茎蘖数目的下降 ,钵育秧苗缓苗快 ,... 比较研究育苗、移栽和田间分布方式的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钵盘育苗、有序排列、摆秧有分别比软盘育苗、无序排列、插秧增产的趋势 ;育苗方式主要影响移栽后的缓苗和茎蘖数目的下降 ,钵育秧苗缓苗快 ,分蘖发生早 ,后期下降缓慢 ;分布方式主要影响后期茎蘖数目的下降 ,有序分布群体生育后期茎蘖动态平稳 ,下降缓慢 ;移栽方式主要影响生育前期的茎蘖动态 ,摆秧有利于分蘖的早生快发 ;有序排列群体风速和CO2 浓度较高 ,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生态环境 物质生产 田间配置方式 育苗方式 移栽方式
下载PDF
田间配置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立勇 冯永祥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田间配置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 ,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辽粳326的上2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奥羽316;品种、行距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行向之间、行向与品种互作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 田间配置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 ,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辽粳326的上2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奥羽316;品种、行距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行向之间、行向与品种互作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辽粳326比奥羽316高 ,40cm行距高于30cm行距 ,南北行向高于东西行向。行距对群体光合速率影响较大 ,扩大行距对提高群体中午时的群体光合速率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配置方式 水稻 穗型 生理特性 品种 辽粳326 叶绿素 行距 奥羽316
下载PDF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穗颈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荆彦辉 徐正进 王建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用3个水稻品种在两种行距和两种穴苗数的不同田间配置方式下 ,观察水稻穗颈组织性状。结果表明 ,颈横切面积、颈壁面积、总维管束面积3个性状 ,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穗颈组织影响较小。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田间配置方式 行距 穴苗数 穗颈组织 颈横切面积 颈壁面积 总维管束面积
下载PDF
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5 位作者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67-1371,共5页
为明确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以瀹香203和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了田阃配置方式对水稻茎集消长、干物质生产、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 为明确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以瀹香203和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了田阃配置方式对水稻茎集消长、干物质生产、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对于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cm×33.3cm或23.3cm×33.3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m2,每穴栽插2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水稻 田间配置方式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春姬 王晓光 +5 位作者 郑英杭 吴迪 赵姝丽 于海秋 赵新华 林国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0-273,共4页
针对目前辽宁省花生平均单产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田以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农花5号为试材,在相同密度条件下,设置小垄单行(T1)、大垄双行(T2)、大垄3行(T3)3种田间配制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叶片... 针对目前辽宁省花生平均单产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田以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农花5号为试材,在相同密度条件下,设置小垄单行(T1)、大垄双行(T2)、大垄3行(T3)3种田间配制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叶片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花生生理特性方面,T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后期仍保持较高水平,T1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T2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亦高于T1和T3处理;而T2处理的胞间CO2浓度低于T1和T3处理。在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方面,百粒重、百果重和出仁率的变化趋势均为T2>T1>T3,T2处理与T3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12年和2013年荚果产量T2处理均最高,分别为4541.5kg·hm-2和5950.2kg·hm-2,T1处理的荚果产量次之,T3处理最低,2012年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013年T2处理与T3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可见,生产上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可推行大垄双行种植花生的田间配置方式,密度为每公顷15万穴,每穴2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田间配置方式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伟娟 张喜娟 +1 位作者 李红娇 徐正进 《北方水稻》 CAS 2008年第3期58-61,共4页
以超级粳稻沈农26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配置方式下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株内变异范围不同,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差异明显,但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的次数分布均呈正态或近正态... 以超级粳稻沈农26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配置方式下超级稻穗颈维管束数的株内变异范围不同,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差异明显,但株内的茎间维管束数目的次数分布均呈正态或近正态分布。因而,对水稻群体穗颈维管束进行研究时,可取中等株内中等茎为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还表明稀植有利于穗颈大、小维管束的形成,而播量对穗颈维管束数目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维管束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 株内变异
下载PDF
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5 位作者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27-931,共5页
为明确优质水稻新品种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剑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 为明确优质水稻新品种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剑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粒谷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低海拔地区 水稻 渝香203 田间配置方式 产量
下载PDF
水稻田间配置方式的虚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军 陈温福 王嘉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3-436,448,共5页
在应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进行虚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在非自然群体中进行的田间实验以及穗重模型,对超级稻沈农265的田间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序群体产量水平受田间配置方式影响较小,在... 在应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进行虚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在非自然群体中进行的田间实验以及穗重模型,对超级稻沈农265的田间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序群体产量水平受田间配置方式影响较小,在沈阳及其周边地区最优配置方式为南北行向,35 cm×14.3 cm行株距,理论穗重3.32 g;中下部叶片对穗重贡献率高的配置方式理论穗重较高;有序群体的产量水平高于无序群体。因此可通过重塑株型,使光能在群体中相对均匀分布,进而通过促进中下部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而提升产量水平。其中,倒三叶的形态、位置在株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田间配置方式 冠层 三维模型 叶片 穗重
下载PDF
蒜茬花生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及密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秋芝 李彤 +2 位作者 张晗 尹会会 杨中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8期29-34,共6页
为探讨蒜茬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模式,2014—2015年在聊城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对其田间配置方式及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配置方式(垄上小行距)为主处理,设A1(25 cm)、A2(35 cm)、A3(45 cm);密度为副处理,设单粒精播B... 为探讨蒜茬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模式,2014—2015年在聊城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对其田间配置方式及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配置方式(垄上小行距)为主处理,设A1(25 cm)、A2(35 cm)、A3(45 cm);密度为副处理,设单粒精播B1(18万株/hm^2)、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4(27万株/hm^2)、双粒穴播B5(13.5万株/hm^2)5个密度水平,研究田间配置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田间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处理垄上小行距A1(25 cm)、A2(35 cm)对花生群体透光率、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和荚果干重的有利影响显著高于A3(45 cm),其他性状主处理间差异不大;密度对群体透光率、植株干重、产量性状影响较大,结果显示花生饱果期副处理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5(13.5万株/hm^2)群体透光率较低,即群体光截获率较高,更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产量结果以A1B3最高,与A1B2、A2B2、A2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其余主副处理协作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茬花生 田间配置方式 密度
下载PDF
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春姬 郑英杭 +3 位作者 王晓光 唐晓光 吴迪 林国林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以"农花5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每公顷15万穴、每穴2粒的条件下,设置小垄单行(T1)、大垄双行(T2)、大垄三行(T3)3种处理,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群体光合生理参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群体光合... 以"农花5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每公顷15万穴、每穴2粒的条件下,设置小垄单行(T1)、大垄双行(T2)、大垄三行(T3)3种处理,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群体光合生理参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群体光合生理参数方面,T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透光率和群体生长率均高于T1和T3处理;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T2处理的出仁率、百果重和荚果产量亦显著高于T1和T3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田间配置方式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靠“五改”夺取粮油双丰收
11
作者 宋寿才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1994年第10期29-29,共1页
为解决粮油争地的矛盾,粮油作物套种的种植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但传统的麦田套种花生多采用麦前半月等行套播的种植方式,这种栽培方法,严重影响了小麦、花生正常生长而导致产量较低。几年来,招远市农技推广部门在深入探讨,广泛研究的... 为解决粮油争地的矛盾,粮油作物套种的种植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但传统的麦田套种花生多采用麦前半月等行套播的种植方式,这种栽培方法,严重影响了小麦、花生正常生长而导致产量较低。几年来,招远市农技推广部门在深入探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改革了传统种植方式,实施“五改”技术措施,既保证了前茬小麦丰产,又使麦套花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改等行平套为宽幅大沟套。过去,小麦、花生套种的种植规格一般是在25~30公分的等行距小麦间平套花生。这种平衡的田间配置方式,使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花生 麦套花生 小麦品种 种植方式 田间配置方式 栽培方法 小麦群体 技术措施 生产潜力 农技推广部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