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溶剂中联苯和联三苯的电化学氧化聚合 被引量:4
1
作者 崔胜云 《电化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28-433,共6页
应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反射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 0 .10molL 1四氟硼酸化四丁铵 二氯甲烷溶液中联苯和联三苯在铂电极上的氧化聚合 .结果表明 ,联苯和联三苯经氧化后在溶液中偶合成聚合物 ,生成的聚合物沉积在铂电极表面 .聚合反... 应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反射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 0 .10molL 1四氟硼酸化四丁铵 二氯甲烷溶液中联苯和联三苯在铂电极上的氧化聚合 .结果表明 ,联苯和联三苯经氧化后在溶液中偶合成聚合物 ,生成的聚合物沉积在铂电极表面 .聚合反应是通过单体氧化后生成的自由基离子偶合进行的 .聚合物的生成量与单体氧化生成的自由基离子的量有关 .由于联三苯的氧化电位低于联苯 ,因此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前者在铂电极上的聚合沉积速度较快 .聚合过程的吸收光谱红移说明随着电解的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联苯 电致发光 联苯 联三苯 电化学氧化聚合
下载PDF
聚萘二胺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反应吸附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美荣 李新贵 李圣贤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聚萘二胺是继聚苯胺和聚吡咯之后的又一类新型导电高分子 ,因聚合物中含有活性的自由胺基和亚胺基而具有新的多功能性。作者根据近期研究工作和国外最新文献 ,系统论述了聚 1,8 、1,5 、2 ,3 萘二胺的化学氧化合成和电化学氧化合成及... 聚萘二胺是继聚苯胺和聚吡咯之后的又一类新型导电高分子 ,因聚合物中含有活性的自由胺基和亚胺基而具有新的多功能性。作者根据近期研究工作和国外最新文献 ,系统论述了聚 1,8 、1,5 、2 ,3 萘二胺的化学氧化合成和电化学氧化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和还原吸附功能 ,详细比较了两种聚合方法的特点。指出通过萘二胺的电化学氧化聚合可以方便地获得对重金属离子如Ag+ 、Pb2 + 、Hg2 + 、Cu2 + 、VO2 +敏感的修饰电极 ,而通过化学氧化聚合可以高产率地获得对Ag+ 具有极大的还原吸附容量的聚合物颗粒。聚萘二胺在痕量金属离子的分析与探测、工业废水中贵金属离子的回收和重金属离子的清除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萘二胺 化学氧化聚合 电化学氧化聚合 重金属离子 吸附
下载PDF
染料增感聚苯胺半导体薄膜的光电性能
3
作者 王辉 郑建邦 +1 位作者 封伟 吴洪才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5-348,共4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利用有机染料对聚苯胺进行有机染料增感,制备出不同增感性能的聚苯胺薄膜。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增感后的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对其在紫外- 可见光区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料增感后的聚合物薄... 采用电化学方法,利用有机染料对聚苯胺进行有机染料增感,制备出不同增感性能的聚苯胺薄膜。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增感后的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对其在紫外- 可见光区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料增感后的聚合物薄膜电导率分别为:直接耐晒蓝增感为0 .142 S/cm ;直接耐晒翠蓝增感为1 .050 S/cm ;直接耐晒黑增感为0 .796 S/cm ; 四羧基酞菁增感为1 .220 S/cm 。这些增感均可使聚苯胺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吸收增强,较大幅度地改善聚苯胺的光谱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薄膜 有机染料 聚苯胺 电化学氧化聚合增感 电导率
下载PDF
聚萘二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章家立 黄美荣 李新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5-830,共6页
综述了化学氧化聚合和电化学氧化聚合合成聚萘二胺的研究进展及聚萘二胺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聚萘二胺的聚合反应受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反应介质的浓度、单体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对该类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化学氧化聚合 电化学氧化聚合 纳米 聚萘二胺
下载PDF
In-situ electropolymerized bipolar organic cathode for stable and high-rate lith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2
5
作者 Wei Wang Chen Zhao +3 位作者 Jixing Yang Peixun Xiong Hai Su Yunhua X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938-2948,共11页
To address the dissolution issue and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herein, a bipolar organic cathode was prepared by in-situ electropolymerization of amino-phenyl carbazole nap... To address the dissolution issue and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herein, a bipolar organic cathode was prepared by in-situ electropolymerization of amino-phenyl carbazole naphthalene diimide(APCNDI). APCNDI is composed of n-type 1,4,5,8-naphthalene tetracarboxylic diimide that stores Li cations and p-type carbazole groups which react with anions and serve as polymerization sites. Electropolymerization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dissolution problem of APCNDI, and the electropolymerized cathode demonstrated a bipolar reaction with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table cycling performance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92 mA h g;after1000 cycles, and a superior rate performance of 72 mA h g;at 10 A g;. The bipolar feature and reactions of APCNDI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verified by multiple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Our findings provide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electr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y bipolar organic cathode in-situ electropolymerization polyimide CARBAZO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