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撞屏失误和试样放置注意事项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尚 黄梦诗 +2 位作者 马清 孙千 陈双文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3年第4期68-71,共4页
针对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的磷屏距离试样较近,操作时容易撞屏的问题,分析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风险点和两种防撞报警功能,探讨了撞屏对探测器的影响,总结了试样放置时的注意事项,分析了防撞功能的局限性。结果表明:除了对风险认识不... 针对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的磷屏距离试样较近,操作时容易撞屏的问题,分析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风险点和两种防撞报警功能,探讨了撞屏对探测器的影响,总结了试样放置时的注意事项,分析了防撞功能的局限性。结果表明:除了对风险认识不足外,两次事故均源于不恰当地使用软件功能,使试样台出现过大幅度且快速移动;梳理操作风险、更为谨慎的操作和更规范的管理可以避免该类问题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撞屏 防撞 试样放置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X80管线钢环焊缝塑性应变表征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木强 孙超 +5 位作者 尤景泽 柳旺 王慧 王朝阳 于镇洋 宋明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15,22,共10页
X80油气管道服役过程中的轴向应力(或应变)是导致管道失效的重要因素。轴向应力作用下,弱匹配环焊接头引入的过量塑性变形将导致焊缝处强度破坏或脆化失效。为了探究服役后的X80高钢级管道及环焊缝的微小轴向塑性变形,研究尝试使用电子... X80油气管道服役过程中的轴向应力(或应变)是导致管道失效的重要因素。轴向应力作用下,弱匹配环焊接头引入的过量塑性变形将导致焊缝处强度破坏或脆化失效。为了探究服役后的X80高钢级管道及环焊缝的微小轴向塑性变形,研究尝试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管线钢进行残余塑性应变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X80管线钢单轴拉伸和四点弯曲样品为试验对象,筛选并验证了X80母材的核平均取向差(KAM)与微小应变呈线性正相关;利用EBSD分析沿壁厚方向的环焊缝细晶区KAM分布情况,发现靠近盖面焊和打底焊处的KAM与塑性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对脆性失效环焊缝细晶区的分析中发现,沿壁厚方向的KAM显著高于同位置的未服役环焊缝,该结果证实了X80环焊缝在脆性断裂前曾经历了一定量的塑性变形,有研究表明这种塑性变形的累积对环焊缝的韧性将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环焊缝 塑性变形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核平均取向差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寿禄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3-704,共2页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EBSD 扫描电子显微镜 显微组织 晶体学分析 SEM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军 宋武林 郭连贵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6年第6期300-303,共4页
较详细地阐明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的基本原理、实验分析方法。通过安装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可以对块状样品进行材料微区范围内取向与结构的快速分析,使显微组织、微区成分与结晶学数据分析联系起来,... 较详细地阐明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的基本原理、实验分析方法。通过安装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可以对块状样品进行材料微区范围内取向与结构的快速分析,使显微组织、微区成分与结晶学数据分析联系起来,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成为现代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材料科学 显微组织分析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5
作者 刘庆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5年第4期205-210,共6页
本文介绍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EBSD系统的组成、实验条件、分辨率及EBSD数据处理方法等。通过多个典型的实例,系统介绍EBSD技术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就EBSD技术与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的比较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EBSD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材料科学 分辨率 数据处理
原文传递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疲劳铜单晶中的不同位错结构的取向变化的分析
6
作者 李勇 高薇 +1 位作者 苏会和 李守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2-563,共2页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铜单晶 循环形变 位错组态 梯状位错结构 迷宫位错结构 宏观形变带 位错墙结构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热模拟压缩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赵海涛 姜彤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1-66,共6页
简要介绍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热模拟压缩研究中的应用,列举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纯金属及合金材料经热模拟压缩后的组织演变实例,包括织构及取向差分析、晶粒尺寸及动态再结晶分析、物相分析... 简要介绍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热模拟压缩研究中的应用,列举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纯金属及合金材料经热模拟压缩后的组织演变实例,包括织构及取向差分析、晶粒尺寸及动态再结晶分析、物相分析、应变分析等。分析EBSD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未来EBSD技术将会与多种分析技术相结合,不断扩大高分辨率微观晶体结构分析的应用范围,最终广泛应用到热模拟压缩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热模拟压缩 显微组织 应用实例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方解石脉体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月明 董春梅 马存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87-188,共2页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显微结构、构造领域一项崭新的技术,它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和分析系统相结合,可以对固体样品中微米或纳米级尺度的颗粒进行晶体结构分析。该技术在目前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在材料学、金相领域中广泛应用。...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显微结构、构造领域一项崭新的技术,它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和分析系统相结合,可以对固体样品中微米或纳米级尺度的颗粒进行晶体结构分析。该技术在目前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在材料学、金相领域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对于透明矿物的分析,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岩石显微构造分析也因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晶体取向 纤维状方解石脉 生长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体晶体分析
9
作者 赵兰全 李志鹏 +6 位作者 邹开真 马晓楠 刘振阳 尹鹤 雷利庆 禹宝军 马存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7-364,共8页
方解石脉体广泛发育在富有机质页岩中,其岩石学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研究的热点。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能够原位表征矿物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取向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并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马溪组... 方解石脉体广泛发育在富有机质页岩中,其岩石学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研究的热点。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能够原位表征矿物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取向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并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中纤维状方解石脉体的晶体特征,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被用于表征方解石脉体的矿物学特征和结晶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脉体的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和石英,其中方解石是主体,其晶粒的平均大小为372μm;而石英主要分布在方解石纹层界面处。方解石脉体中的方解石晶体属于三方晶系或菱方晶系,相应的晶胞类型为三方晶胞或菱方晶胞,其晶格常数为a_(0)=b_(0)=4.99A,c_(0)=17.061A,α=β=90°,γ=120°。方解石脉体在纵剖面上具有一定的择优取向,原因是方解石晶粒内部发育聚片双晶,其中相邻的双晶条纹具有不同的晶体取向,晶体取向差为75°;而相间的双晶条纹具有相同的晶体取向,且同一双晶条纹的晶体取向相同。方解石晶粒内部发育完全解理,常成组出现且与双晶条纹呈锐夹角斜交,两者均是在方解石结晶过程中受到构造压扭作用产生的,其中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双晶条纹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结晶学特征 矿物学特征 方解石脉体 页岩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透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表征双相钢中马氏体-奥氏体岛的相结构及晶粒取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金传伟 张珂 吴园园 《冶金分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共7页
为研究高强度低屈强比双相钢中马氏体-奥氏体岛(M-A岛)的精细结构及晶粒取向差关系,利用自制的透射-电子背散射衍射(T-EBSD)样品台和透射电镜样品,在扫描电镜上完成了纳米级高分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表征。通过优化工作电压、倾转角... 为研究高强度低屈强比双相钢中马氏体-奥氏体岛(M-A岛)的精细结构及晶粒取向差关系,利用自制的透射-电子背散射衍射(T-EBSD)样品台和透射电镜样品,在扫描电镜上完成了纳米级高分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表征。通过优化工作电压、倾转角度、工作距离、探头距离、步长等参数,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工作电压为30kV,倾转角度为30°~38°,步长为15nm,最终获得了高质量的透射菊池花样,实现了微观组织的精细表征,将常规EBSD的分辨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利用透射电镜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HRTEM)进行了验证。EBSD分析结果表明,LYR690钢中M-A岛内部存在超细铁素体、铁素体与奥氏体混合相、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等4种结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为数百纳米级别的独立晶粒,其与周边铁素体存在超过15°的大角度取向差;另一种为铁素体晶粒中分布的细微奥氏体结构,其与铁素体晶粒的取向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奥氏体岛(M-A岛) 透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T-EBSD) 精细结构 取向差
下载PDF
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技术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桂彬 鞠新华 +2 位作者 尹立新 孟杨 温娟 《冶金分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共7页
常规对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均采用晶界腐蚀法,但是该方法成功率不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所使用的苦味酸溶液属于危险品,因此,为了更好地显示出原奥氏体晶界,实验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方法进行了详细... 常规对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均采用晶界腐蚀法,但是该方法成功率不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所使用的苦味酸溶液属于危险品,因此,为了更好地显示出原奥氏体晶界,实验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晶界腐蚀法相比,借助EBSD技术可以显示原奥氏体晶界,其最佳晶界取向差在20°~50°之间,且该低碳钢原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为40.02μm,与晶界腐蚀法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对于经过大变形的原奥氏体晶界,实验方法并不适用,这可能与变形后马氏体变体之间的取向差随之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奥氏体晶界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
下载PDF
费氏旋转台法、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组构分析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智超 蒋职权 曾涛 《西部资源》 2016年第1期67-69,共3页
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组构学的测试技术手段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构造地质学家经常应用的技术主要有费氏旋转台测量、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 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组构学的测试技术手段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构造地质学家经常应用的技术主要有费氏旋转台测量、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三种。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只有三种方法的优劣,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使用各方法进行岩石组构学的测试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方法 费氏旋转台法 X光岩组法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下载PDF
低温回火马氏体取向关系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申存 李志成 +2 位作者 易丹青 曹志强 张鸿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20-2627,共8页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对20MnCr5齿轮钢心部选定的区域进行扫描,分析区域中马氏体的取向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马氏体取向整体呈随机分布,但在局部区域呈有规律分布。整个扫描区域的取向差主要分布在5°以下和45°以上。为反映马氏体局部区域取向分布的规律,选定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并做出区域中所有马氏体{110}α晶面的极射赤面投影图,得到极点有规律分布的极图。通过对{110}α极图分别使用K-S和N-W关系拟合,确定所选区域的马氏体的取向关系以N-W关系为主,实际极点离散分布在理论极点周围;使用协同形变机理解释实际取向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偏差是由马氏体相变导致周围组织复杂的畸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MnCr5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马氏体变体 取向关系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科学上的应用:2009年状况 被引量:1
14
作者 Valerie Randle 《现代冶金(内蒙古)》 2010年第2期69-74,共6页
在过去20年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已经成为研究晶体材料的强有力工具。该文通过2008年出版的EBSD著作与2003年的著作进行了深入对比,综述出EBSD在材料科学上的贡献。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EBSD应用的某些方面在... 在过去20年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已经成为研究晶体材料的强有力工具。该文通过2008年出版的EBSD著作与2003年的著作进行了深入对比,综述出EBSD在材料科学上的贡献。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EBSD应用的某些方面在最近几年有着迅速的增长,特别是材料分析、微观织构、微观组织特征领域,同时还有界面研究的应用以及EBSD其它方面的应用,如模型或材料实验。另一方面EBSD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也是迫切的,如微观织构的测定,真实相的鉴别和三维EB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材料科学 应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 EBSD 微观组织特征 微观织构 晶体材料
下载PDF
EBSD检测技术在金属材料晶界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海燕 邢晓波 陈岚 《电子测试》 2013年第12S期225-227,共3页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在测定晶体取向、显微织构及统计晶界结构参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统计分析晶体中晶粒大小和晶界结构。金属宏观性能与晶界结构联系紧密。本文综述了近些年用EBSD技术研究各类金属材料(如铁基、镍基、铜基、...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在测定晶体取向、显微织构及统计晶界结构参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统计分析晶体中晶粒大小和晶界结构。金属宏观性能与晶界结构联系紧密。本文综述了近些年用EBSD技术研究各类金属材料(如铁基、镍基、铜基、钛基等)晶界中取得的众多新进展,如发现重结晶可以使特殊晶界比例增高,小角度晶界与材料耐火性能之间有密切联系以及特殊晶界在动态破坏和疲劳中起着重要作用等。这些结果建立了材料晶界性质和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为金属材料性能判定提供参考,也为材料学研究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金属材料 晶界
下载PDF
激光冲击强化提高纯铜耐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玉琴 王学德 +1 位作者 杨竹芳 宋飞龙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应用激光冲击强化对纯铜表面进行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采用球磨实验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前后的耐磨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表层的相结构和晶粒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耐磨性能提高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纯铜... 应用激光冲击强化对纯铜表面进行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采用球磨实验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前后的耐磨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表层的相结构和晶粒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耐磨性能提高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纯铜经激光冲击强化后其比磨损率降低了19.5%,同时由于表面粗糙度增大,使得初期摩擦系数增加,但随着摩擦周数的增加,激光冲击强化作用明显,摩擦系数下降。这是由于激光冲击强化在纯铜中引入大量细化晶粒、孪晶和亚结构,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增强了变形抗力,从而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冲击强化 纯铜 耐磨性能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下载PDF
冷变形对IF钢晶界特征分布及连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晶晶 范丽霞 +3 位作者 贾涓 姜丽丽 吴润 宋新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5,共6页
为了研究冷轧工艺对IF钢显微组织的影响.本文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20%到75%冷轧压下率的IF钢退火后的微观结构、晶界特征分布和晶界连通性.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增加,冷轧态晶粒逐渐由等轴状变为纤维状,退火态晶粒逐渐细... 为了研究冷轧工艺对IF钢显微组织的影响.本文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20%到75%冷轧压下率的IF钢退火后的微观结构、晶界特征分布和晶界连通性.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增加,冷轧态晶粒逐渐由等轴状变为纤维状,退火态晶粒逐渐细化并变得均匀,小角晶界的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随机晶界的出现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随机晶界占绝对优势;而CSL晶界在冷轧压下率40%以下时,变化较小,40%以上时,含量明显增加.大变形量轧制后的IF钢CSL晶界主要由Σ3晶界组成,而小变形量轧制后主要是Σ3和Σ13b晶界.对于75%压下率,还含有较多的Σ7,Σ9和Σ11等CSL晶界.通过增加冷轧压下率,0-CSL三叉晶界的含量减少,1-CSL三叉晶界的含量增加.因此,通过改变冷轧工艺,可以优化IF钢板的晶界特征分布及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压下率 高强IF钢 晶界特征分布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下载PDF
Al_(66)Fe_9Ti_(25)合金室温解理面的EBSD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九巴 陈世朴 戎咏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19,共1页
关键词 Al66Fe9Ti25合金 穿晶解理断口 显微结构分析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晶体结构
下载PDF
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组构和变形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璐 金振民 章军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4,共6页
榴辉岩中绿辉石晶格优选方位(LPO)类型主要有S型(压扁型)组构、L型(收缩型)组构、L-S中间型组构、退火型组构,其中L型和S型组构是绿辉石在超高压岩石中最发育的组构类型。矿物组构的产生与变形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还无法解释绿辉石LPO产... 榴辉岩中绿辉石晶格优选方位(LPO)类型主要有S型(压扁型)组构、L型(收缩型)组构、L-S中间型组构、退火型组构,其中L型和S型组构是绿辉石在超高压岩石中最发育的组构类型。矿物组构的产生与变形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还无法解释绿辉石LPO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天然绿辉石变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位错蠕变产生变形绿辉石LPO的传统观点,以及扩散蠕变伴随晶体各向异性生长和空间群转换两种新观点。使用费氏台对大别山双河地区榴辉岩中的绿辉石组构进行了测量,并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合榴辉岩的显微构造和绿辉石组构特征对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辉石 品格优选方位 变形机制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超高压
下载PDF
冷轧纯铜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雷 李凡 蒋建清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8年第8期405-407,共3页
介绍了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在材料织构方面的研究应用状况,并采用EBSD研究了纯铜在冷轧过程中晶粒的变化、晶粒取向及晶界角度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纯铜在经过大变形量后出现轧制织构,其轧制织构主要是{112}〈111〉和{011}〈112〉织构... 介绍了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在材料织构方面的研究应用状况,并采用EBSD研究了纯铜在冷轧过程中晶粒的变化、晶粒取向及晶界角度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纯铜在经过大变形量后出现轧制织构,其轧制织构主要是{112}〈111〉和{011}〈112〉织构;在中小变形量下,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大角度晶界逐渐减少,而到高变形量时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晶体取向 织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