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在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彭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57-060,共4页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的价值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0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及健康组,均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脑部MRI)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T)诊断,分析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相较于健康组,疾病组患者前角指数、侧脑室占脑室比例参数更高,室中央指数、前额叶萎缩指数更低,P<0.05。疾病组患者侧脑室前角间最小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侧脑室颞角最大宽度、第三脑室体部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高,侧脑室前角间最大宽度较健康组参数更低,P<0.05。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垂直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外侧裂水平部最宽距离、额叶额上沟最宽距离、前纵裂池最大宽度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脑区左侧扣带回峡部、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上回、左侧额极、右内侧眶额叶、右侧额上回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低,右侧三角部指标参数疾病组较健康组更高,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实施脑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可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借鉴依据,值得推广。 Comment by employeeName: 摘要需要全面、简要地概括研究结果,不建议堆积数据,请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 首发精神分裂症 应用价值
下载PDF
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黄立 《当代临床医刊》 2025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82例疑似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2例疑似ONFH患者中确诊阳性68例,阴性14例;MRI检查显示,阳性69例、阴性13例;CT检查显示,阳性60例、阴性22例;MRI对玉期ONFH的检出率94.44%高于CT61.11%(P<0.05);MRI诊断ONFH的灵敏度、准确度97.06%、93.90%高于CT80.88%、74.39%(P<0.05);MRI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29.41%低于CT72.73%,骨髓水肿、线样征检出率76.47%、70.59%高于CT27.27%、CT27.27%(P<0.05)。结论MRI对玉期股骨头坏死(ONFH)及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下载PDF
3.0T磁共振成像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徐轶楠 王海红 +3 位作者 底胜霞 陈雷 马燕山 焦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法对比3.0 T MRI和MSCT对肛瘘病人检查的准确率,分析两项联合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3.0 T MRI联合MSCT诊断肛瘘外口的准确率(99.03%)高于MSCT单独诊断(90.29%),联合诊断主瘘管的准确率(100.00%)高于3.0 T MRI、MSCT各自单独诊断(93.65%、91.27%)(P<0.01),联合诊断肛瘘内口、瘘管分支、脓肿与各自单独诊断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T MRI联合MSCT诊断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8.48%、100.00%、100.00%、100.00%。结论3.0 T MRI联合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瘘 3.0 T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分型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
5
作者 苏天嵩 王道清 张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601-36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分别为77、64、44例。统计3组一般资料,比较3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造影成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单独及联合诊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高危组累及肺动脉、累及肺叶动脉患者占比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累及肺段动脉占比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主肺动脉(PA)/胸主动脉(AO)、上腔静脉直径(SVC)、右心室短轴直径(RVD)/左心室短轴直径(LVD)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PA/AO、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PA/AO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PA/AO(P<0.05);SVC、RVD/LVD及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高于PA/AO(P<0.05)。结论不同危险分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PA/AO、SVC、RVD/LVD具有明显差异,PA/AO、SVC、RVD/LVD联合对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动脉造影成像 危险分层 评估价值
下载PDF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永华 《大医生》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MRI及MSCT检查,分别采集动脉期、全肝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36例,良性病变76例。动态增强MRI诊断恶性病变35例,良性病变77例;MSCT诊断恶性病变32例,良性病变80例;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MSCT(P<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与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且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对比研究
7
作者 魏士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57-060,共4页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T检查的对照组、MRI检查的观察组,基于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结果在骨折类型方面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漏诊率,以及对合并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的不同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且合并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对比均体现出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隐匿性骨折类型的诊断率均较MSCT高,灵敏度、特异度也更好,且更能够诊断合并损伤相关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下载PDF
优质护理对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减少造影剂外漏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秀玲 张今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4期3503-3505,共3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减少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外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进行增强CT检查的8 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减少高压注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外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放射科进行增强CT检查的8 4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C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明显降低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漏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干预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 外漏 满意度 负性情绪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林 吕彦朋 +1 位作者 董鑫昌 狄长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230-123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检查及治疗的286例糖尿病患者的MSCTA、DSA、CDFI影像学资料,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糖尿病伴下肢ASO的金标准,分析MSCTA、CDFI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的诊断效能。结果286例糖尿病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A、CDFI扫描,共获取1449个动脉节段,包括膝上动脉1110个,膝下动脉339个。DSA检查结果显示,阴性126个,阳性1323个。在1449个动脉节段中,MSCTA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腓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DFI检查(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MSCTA检查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47、0.828、0.922,0.799,P<0.01)。CDFI检查对足背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22,P<0.01)。结论与CDFI检查相比,MSCTA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动脉病变长度和动脉狭窄程度,其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更接近DSA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糖尿病伴下肢ASO的术前筛查和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罗鸿 王文轩 +3 位作者 张春国 郭志伟 陈华平 张福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2-508,514,共8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体积(non-calcified plaque volume,NCPV)、钙化斑块体积(calcified plaque volume,CPV)]及血清炎症标志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s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重度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OR=3.280、1.014、1.072、3.569、2.595,P<0.05)。预后不良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4.522、1.011、1.120、4.380、1.850,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特别当NCPV>36.73 mm3、CPV>36.73 mm3、TNF-α>2.79 ng/mL、CXCL12>8.34 ng/mL时,AC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随NCPV、CPV、TNF-α、CXCL12升高而升高。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NCPV、CPV及炎症标志物TNF-α、CXCL12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XC趋化因子配体12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鲁雪红 王伟 刘文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16例,均进行CTA检测并进行脊柱3D重建,并以影像学结果指导实施脊柱侧弯畸形术。统计不同CT后处理...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16例,均进行CTA检测并进行脊柱3D重建,并以影像学结果指导实施脊柱侧弯畸形术。统计不同CT后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的满意程度,分析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并测量手术前后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结果CTA+3D脊柱重建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情况更好,满意度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均小于手术前(P<0.05)。结论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检测脊柱侧弯畸形术前患者可评估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脊柱3D重建 脊柱侧弯畸形术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下肢骨骼肌代谢与功能的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海敏 刘奕 +2 位作者 何薇 张旻佳 蔡晓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单侧受累下肢肌群设为病例组,将对侧健康肢体设为对照组。测定双下肢小腿受累肌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结果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P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4~L5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前侧肌群和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后侧肌群的△SUVmax分别为0.05±0.03和0.06±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9±0.13和0.23±0.18(P值均<0.01)。病例组△SUVmax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R2=0.974,P<0.01),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2=-0.779,P<0.01),与VAPS呈正相关(R2=0.608,P<0.05)。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受累肌群△SUV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慢性卡压可致下肢受累,骨骼肌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可通过18F-FDG PET/CT测定评估。18F-FDG PET/CT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肉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 肌肉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
下载PDF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学慧 聂毛晓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 被引量:6
16
作者 于山 朱曼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3期1431-1432,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HI分型、病灶位置。结果:62例患者经DSA诊断共确诊50例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HI 48例(96.00%)较对照组41例(82.00%)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8.23±1.03)mm~2,病灶数量为(2.56±0.44)个,CT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10.38±1.17)mm~2,病灶数量为(2.48±0.37)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1)。结论:CT、DW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但MRI能够明显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出血性脑梗死
下载PDF
^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肇博 王小姣 +2 位作者 杨剑 茅娟莉 李晓红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2期1217-1220,1235,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前)参数和中期(化疗3~4个疗程)参数,观察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初始、中期参数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Ⅲ期及以上、是否合并结外病变、预后指数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性别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预后指数、MTV-o>截断值、MTV-m>截断值、TLG-o>截断值、TLG-m>截断值均可能与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MTV-o、低MTV-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MTV-o、高MTV-m患者,低TLG-o、低TLG-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TLG-o、高TLG-m患者(P<0.05)。细化研究结果显示,高MTV-o组中,低MTV-m的患者的PFS率明显高于高MTV-m患者(P<0.01);高TLG-o组中,低TLG-m的患者的PFS率高于高TLG-m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检测初始参数,合理利用MTV-m、TLG-m等中期参数有利于较好地反映DLBCL的显像特点,科学监测DLBCL对于化疗的反应性,进而准确、高效地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显像特点 预后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峰 吴春兴 查悦明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7期28-29,共2页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方法选取7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SPECT/CT骨显...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方法选取7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SPECT/CT骨显像,分析患者的脊柱骨转移瘤诊断结果。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为95.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9%、91.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95.7%。脊柱骨转移瘤的转移部位:除5例多发转移患者外,其余42例患者共发现脊柱骨转移灶73处,其中以胸腰椎转移病灶为主,腰椎有19处,胸椎有45处。结论 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转移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显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晓璐 霍立群 顾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4期115-119,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 新辅助化疗 乳腺核磁共振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明风 《临床研究》 2020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经手术证实为胆系结石患者48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统计对比CT、MRI检查结果检出率。...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经手术证实为胆系结石患者48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统计对比CT、MRI检查结果检出率。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胆系结石检出率95.83%(46/48)高于CT 62.50%(30/48,P<0.05);MRI胆囊结石检出率94.44%(17/18)与CT 72.22%(13/18)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MRI胆管结石检出率100.00%(13/13)、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检出率94.12%(16/17)高于CT 53.85%(7/13)、58.82%(10/17,P<0.05)。结论与CT相比,MRI胆系结石及类型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胆系结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