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教学法应用于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生理带教探索
1
作者 聂田 魏婉 +3 位作者 卲雪瑛 赵晓燕 唐波 蒋敏海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1期87-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混合教学法应用于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生理带教中的探索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20年8月参加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8名住院医师,对照组46名在神经电生理轮转期间采用传统教学法... 目的:探讨混合教学法应用于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生理带教中的探索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20年8月参加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8名住院医师,对照组46名在神经电生理轮转期间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42名采用CBL联合PBL混合教学方法。对两组进行电生理操作及结果判读考核,并对比两组成绩差别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操作考核(P=0.000)、电生理结果判读考核(P=0.003)、教学满意度(P=0.001)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混合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电生理带教中可以促进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神经电生理 CBL教学法 PBL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
下载PDF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检查快速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2
作者 许小朋 赵佳敏 +1 位作者 许群锋 谢贇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究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检查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5例,分别开展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体表心电图检查,将心内电生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对比经食管... 目的探究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与体表心电图检查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5例,分别开展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体表心电图检查,将心内电生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对比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体表心电图检查快速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金标准、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检出率均较体表心电图检查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金标准和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特异度稍高于体表心电图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度及灵敏度均较体表心电图检查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体表心电图检查,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提升快速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且准确度及灵敏度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心律失常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体表心图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盆底超声的关系
3
作者 唐玉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09-0112,共4页
探究针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和盆地超声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此次实验对象,选取2017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入产后未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患... 探究针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和盆地超声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此次实验对象,选取2017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入产后未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其两组患者产后12周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和盆底超声相关数据对比,以及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分级上对比,分级等均更低,时间上更短(P<0.05),而其他参数情况上对比(P>0.05);观察组在Valsalva 时膀胱颈口漏斗化比例比对照组高,在Valsalva 时膀胱尿道后角度以及膀胱颈移动度上角度比对照组大(P<0.05),其他参数对比(P>0.05)。结论 针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和盆底超声检查方式对其患者疾病评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够为疾病的早期检查和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电生理 盆底超声
原文传递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立霞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2.9±16.8)岁,其中男20例,女30例,左侧面瘫28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2.9±16.8)岁,其中男20例,女30例,左侧面瘫28例,右侧面瘫2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瞬目反射、运动神经传导、针电极肌电图等。发病始(3~5 d)、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评分,评价电生理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患侧与健侧R1、R2及R2’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瞬目反射的异常率为90%,M波波幅异常率92%,针极肌电图异常率为80%。神经电生理与H-B量表判断患者严重程度的一致性好(Kappa=0.592)。电生理病情分度轻度者多数在3个月内痊愈,中度或重度者痊愈时间可达6个月及以上,甚至难以痊愈。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 面神经麻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电生理快速定量菜心杂种优势
5
作者 韦净 苏跃 +5 位作者 王婧 张倩 黄邦连 邢德科 王伟旭 吴沿友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0,共6页
本研究以温室培养的14个品种的菜心为材料,测定了饱水与不饱水状态下菜心的基本电生理参数,并基于能斯特(Nernst)方程计算得到叶片相对持水量(LIWHC)、叶片胞内水分转移速率(LIWTR)、叶片胞内持水时间(LIWHT)、叶片营养主动传输能力(NAT... 本研究以温室培养的14个品种的菜心为材料,测定了饱水与不饱水状态下菜心的基本电生理参数,并基于能斯特(Nernst)方程计算得到叶片相对持水量(LIWHC)、叶片胞内水分转移速率(LIWTR)、叶片胞内持水时间(LIWHT)、叶片营养主动传输能力(NAT)、叶片营养被动传输能力(NPT)、耐低营养能力(RLN)、营养利用效率(NUE)和植物相对代谢活力(MA)等电生理指标,探究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50的胞内水分传输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的菜心,其RLN和NUE值则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但MA则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品种水分及养分代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品种中,菜心杂交50的综合评价优于其他3个品种。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植物的电生理信息来计算水分、养分代谢状况以及植物的相对代谢活力等来鉴定植物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杂种优势 电生理参数 水分转移速率 营养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MVD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婧 宋启民 +1 位作者 程彦昊 车峰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9-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手术。结果术后1周治愈55例,明显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术后半年治愈57例,明显缓解10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4例。术后1周治疗有效率为96.3%,术后半年治疗有效率为95.0%。术中AMR消失70例,存在10例;术中AMR消失病人术后1周(74.3%)、术后半年(78.6%)治愈率明显高于术中AMR存在的病人(分别为30.0%、20.0%;P<0.05)。80例术中均稳定引出FMEP,其中72例FMEP无变化;6例出现一过性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暂停手术操作后恢复;2例出现波幅降低且暂停手术操作无改善,术后出现面瘫。80例在分离和探查面神经REZ时均出现EMG不同程度的反应,其中一过性反应71例;持续出现的面神经爆发肌电图反应9例,暂停手术操作后缓解。结论术中AMR+FMEP+EMG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MVD判断责任血管、提高治愈率、保护面神经功能及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疗效
下载PDF
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
7
作者 肖雪 陈栋 +1 位作者 刘佳丽 王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7,共9页
大脑需要稳态系统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睡眠不足会影响到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清醒时不断累积的睡眠压力会迫使哺乳动物进入睡眠状态,长时间清醒(睡眠剥夺)则会延长或加深随后的睡眠,这一现象被称为睡眠稳态(sleep homeostasis)。... 大脑需要稳态系统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睡眠不足会影响到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清醒时不断累积的睡眠压力会迫使哺乳动物进入睡眠状态,长时间清醒(睡眠剥夺)则会延长或加深随后的睡眠,这一现象被称为睡眠稳态(sleep homeostasis)。探明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有利于改善睡眠,治疗相关疾病,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围绕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首先关注睡眠稳态公认的电生理标志物——慢波活动,接下来介绍神经元放电率的相关研究,最后从脑区差异、睡眠阶段、学习记忆和物种差异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稳态 慢波活动 电生理
原文传递
老年脑梗死患者偏瘫侧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海福荣 张俊清 +1 位作者 孙智敏 刘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53-1556,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电生理变化及其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单侧偏瘫患者60例为患者组,其中非偏瘫侧肢体为对照组,偏瘫侧肢体作为观察组;并同期选择不患有脑卒中疾病或对肌...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电生理变化及其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单侧偏瘫患者60例为患者组,其中非偏瘫侧肢体为对照组,偏瘫侧肢体作为观察组;并同期选择不患有脑卒中疾病或对肌电图没有影响的人群70例纳入正常组。比较3组不同时点正中神经与胫神经的神经传导参数及不同时点肢体功能状况(Brunnstrom分级)。结果 病程早期(T0),3组正中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个月及3个月(T1、T2)时,对照组和观察组传导速度与波幅明显提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各时点传导速度与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0、T1、T2时,对照组与观察组Brunnstrom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正中神经与胫神经传导速度与肢体功能呈正相关(P<0.05);正中神经与胫神经的波幅与肢体功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反映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侧肢体功能;随着康复治疗时间延长,患者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电生理变化逐渐改善,且与其肢体功能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神经 电生理变化 肢体功能
下载PDF
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9
作者 叶新燕 陈德松 刘剑飞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 目的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39~55岁,平均(45.13±5.59)岁。均行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相结合的优势。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阴性6侧;阳性47侧,阳性率为88.68%,其中轻度者14侧,中度者22侧,重度者11侧。高频超声检查:阴性2侧;阳性51侧,阳性率为96.23%,其中轻度者21侧,中度者12侧,重度者18侧。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CTS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作为对CTS诊断的重要补充。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提高,可为临床治疗CTS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检查三结合是诊断CTS的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神经电生理检查 腕管综合征
下载PDF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确诊束室旁道1例
10
作者 李晓琦 徐建国 +2 位作者 于霞 高峰 李遥敏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1期75-77,83,共4页
束室旁路起源自希氏束或束支,止于心室肌的间隔部,多表现为显性预激,部分可呈间歇性,窦性心律时心室预激程度一般较小,PR间期正常或略短于0.12s,束室旁路最具特征的心电图表现是当心率变化或遇到房性期前收缩等情况时,PR间期可发生变化... 束室旁路起源自希氏束或束支,止于心室肌的间隔部,多表现为显性预激,部分可呈间歇性,窦性心律时心室预激程度一般较小,PR间期正常或略短于0.12s,束室旁路最具特征的心电图表现是当心率变化或遇到房性期前收缩等情况时,PR间期可发生变化,但心室预激程度保持不变,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束室旁道的检出率,本文报道2022年4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束室旁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室旁道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家慧 傅松年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92-197,共6页
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症状存在重叠交叉,诊断容易混淆。患者发病后都可能出现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且二者都有着一定的自伤自残风险,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和... 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症状存在重叠交叉,诊断容易混淆。患者发病后都可能出现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且二者都有着一定的自伤自残风险,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极为重要的。而目前对于电子计算机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使对于脑科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磁共振成像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成为了针对各类神经精神疾病识别的重要课题。本片综述围绕探讨上述两种疾病的电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病情评估策略,对未来精神障碍的诊断的客观化的依据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 病因机制 事件相关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不同体位干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电生理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燕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干预方式对心电监护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脏电生理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41~7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干预方式对心电监护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脏电生理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41~7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30°平卧位进行心电监护;观察组患者采用阶梯式半卧位进行心电监护。观察两组患者T0-T4时间段(平卧位时为T0,调整至预定角度时为T1,调整至预定角度时1 min为T2,调整至预定角度时5 min为T3,调整至预定角度时10 min为T4)心肌耗氧量、心率变异性以及QT离散度情况,并观察心肌标志物水平。结果T2-T4时段观察组心肌耗氧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段观察组窦性心率间期标准差(SDNN)和相邻心动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段与T0的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度变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0和T4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半卧位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心率变异性变化幅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电生理 体位 监护
下载PDF
中医、电生理技术在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娟 吴小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44-0147,共4页
将中医、电生理技术联合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后促进盆底功能康复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对象均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共计纳入组内为80例,成功完成手术后进行分组讨论。一组仅进行术后常规康复运动,设置为对照组,另一组则增加中医按摩、汤剂及... 将中医、电生理技术联合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后促进盆底功能康复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对象均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共计纳入组内为80例,成功完成手术后进行分组讨论。一组仅进行术后常规康复运动,设置为对照组,另一组则增加中医按摩、汤剂及电生物技术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肌力、盆腔脱垂程度、压力性尿失禁程度与性功能评分。结果 经数据统计,观察组患者所取得的各项指标数据与对照组相较后形成差异,优越性更明显。结论 在全子宫切除术的盆底康复治疗中,建议在常规Kegel运动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措施与电生物技术,减轻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缓解尿失禁症状,改善患者的性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全切术 盆底康复 中医 电生理技术
下载PDF
盆底超声参数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女性产后尿失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邓肖群 龙晓莉 +3 位作者 陈浩 李大娟 黎应巧 杨晓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68-872,共5页
目的 探究盆底超声参数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女性产后尿失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将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15例产后42 d的产妇纳入本次研究,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产妇65例,纳入研究组,150... 目的 探究盆底超声参数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女性产后尿失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将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15例产后42 d的产妇纳入本次研究,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产妇65例,纳入研究组,150例无SUI产妇纳入对照组。研究组产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又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22)和重度组(n=18),产妇均接受盆底超声及盆底肌电生理检查,比较各组的盆底超声参数[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倾斜角(UTA)、膀胱位置(BDP)、膀胱颈的位置(BNP)、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肌电生理参数(前基线平台期平均值、前基线平台期高张情况、Ⅱ类肌纤维收缩期电位平均值、Ⅱ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分级、后基线平台期平均值、后基线平台期高张情况、Ⅰ类肌纤维收缩期电位平均值、Ⅰ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分级)。结果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的PUA、UTA、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21.91±15.25)°、(22.89±7.61)°、(16.67±4.05) 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7.46±7.57)°、(18.63±6.39)°和(14.35±3.31)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静息状态下的BDP和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PUA、UTA、URA、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68.38±15.99)°、(36.19±10.27)°、(50.06±14.39)°和(18.84±4.10) 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10±10.37)°、(16.94±5.08)°、(33.50±9.48)°和(14.59±3.75) cm~2],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BDP、BNP和BND分别为(2.21±1.03)、(2.40±1.05)和(25.97±6.52) 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0±5.02)、(11.22±4.41)和(14.50±3.4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前基线平台期电位均值、前基线平台期分级、后基线平台期电位均值、后基线平台期分级、Ⅰ类肌纤维收缩期电位均值、Ⅰ类肌纤维收缩期时间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Ⅱ类肌纤维收缩期电位均值、收缩期时间、收缩期分级分别为(24.61±3.67)μV、(0.43±0.14) s、(1.70±0.36)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27±4.21)μV、(0.51±0.13) s、(2.23±0.38)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的PUA、UTA、肌裂孔面积及Valsalva动作状态的URA、BDP均显著高于中度组,而中度组的上述指标高于轻度组;重度组Valsalva动作状态的BDP、BNP均显著低于中度组,中度组的BDP、BNP均显著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Ⅱ类肌纤维收缩期电位均值、收缩期时间、收缩期分级显著低于中度组,而中度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及肌电生理检查可用于评估SUI患者盆底结构的变化,且相关检查参数与SUI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盆底肌电生理 压力性尿失禁 病情严重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期手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梁玉红 张文芳 +3 位作者 陈锋 周毅 彭鹏 胡克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NPM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的30例MIA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平扫、CTA和/或DSA检查确诊,术中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NPM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的30例MIA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平扫、CTA和/或DSA检查确诊,术中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电图(EEG)。结果30例共发现69个动脉瘤,其中23例有2个动脉瘤,5例有3个动脉瘤,2例有4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0.5 cm有11个,0.5~1.5 cm有28个,1.5~2.5 cm有25个,≥2.5 cm有5个。术后复查CTA示69个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25例术中NPM指标正常;5例在临时阻断时指标异常,采取干预措施后,3例监测波形恢复正常,术后肢体功能无异常;2例下肢SEP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下肢肌力4级。术后随访3个月,2例术中NPM指标正常者术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GOS评分3分;另1例左侧上、下肢肌力均为3级,GOS评分4分;其余28例中,GOS评分3分4例,4分6例,5分18例。结论一期手术治疗MIA时,术中NPM技术对相关缺血事件具有预警作用,及时处理能够避免和降低手术操作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神经电生理监测 显微手术 一期手术
下载PDF
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研究
16
作者 郭梓琰 陈佳楠 +2 位作者 董蕾 高天 张新海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大脑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CFA组,CFA组小鼠右侧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构建...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大脑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CFA组,CFA组小鼠右侧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构建口面部疼痛模型。Sham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用Von⁃Frey细丝检测口面部机械性疼痛阈值,采用膜片钳方法观察Sham组和CFA组小鼠ACC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发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FA组小鼠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后诱发机械性疼痛阈值较低(P<0.05)。CFA组小鼠ACC脑区神经元的EPSC的频率和幅值均高于Sham组(P<0.05)。当刺激电流在100、125、150、175、200 pA时,CFA组小鼠ACC脑区神经元的AP发放次数高于Sham组(P<0.05)。结论ACC脑区神经元活性在口面部疼痛的发生与发展中呈现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口面部疼痛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面部痛 电生理 前扣带回皮质 兴奋性突触后 动作
下载PDF
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参数对初产妇不同程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底功能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赵颖 沈冉 +1 位作者 孟海云 初正敏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参数对初产妇不同程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产科就诊的160例SUI患者,根据盆底功能(不同肌纤维的肌电压值)将其分为异常组(110例)...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参数对初产妇不同程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产科就诊的160例SUI患者,根据盆底功能(不同肌纤维的肌电压值)将其分为异常组(110例)和正常组(50例),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指南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对SUI进行分级,观察静息时膀胱尿道后角(α)、静息至乏式动作后膀胱颈y轴位移(△y)和x轴位移(△x)、静息至乏式动作后近端尿道旋转角(γ)以及乏式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β),运用肌电图描记法描记两组患者前基线平静期、Ⅱ类肌纤维收缩期、Ⅱ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及后基线平静期的盆底肌电活动信号,量化其盆底表面不同肌纤维的肌电压值。结果:不同程度产后SUI患者的△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产后SUI患者△y、α、β及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62、7.655、14.998、2.758,P<0.05);不同程度产后SUI患者的前基线、后基线平静期以及Ⅰ类肌纤维收缩期肌电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产后SUI患者的Ⅱ类、Ⅱ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肌电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62、24.501,P<0.05);两组△x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常组△y、α、β及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8.691、9.389、27.552,P<0.05);两组前基线、后基线平静期,Ⅰ类肌纤维收缩期肌电压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异常组Ⅱ类、Ⅱ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肌电压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3、14.452,P<0.05);盆底超声、肌电生理参数诊断初产妇不同程度产后SUI的△y、α、β、γ、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均值、Ⅱ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均值的灵敏度分别为71.60%、79.40%、81.40%、91.20%、83.30%和82.40%,特异度分别为41.40%、37.90%、37.90%、60.30%、41.40%和44.80%,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20%和82.80%;盆底超声、肌电生理参数诊断初产妇盆底功能的△y、α、β、γ、Ⅱ类肌纤维收缩期均值、Ⅱ和Ⅰ类肌纤维收缩期均值的灵敏度分别为79.10%、77.30%、88.20%、89.10%、77.30%和87.30%,特异度分别为64.00%、64.00%、52.00%、46.00%、70.00%和66.00%,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20%、80.00%。结论:盆底肌电生理参数与盆底超声参数在诊断不同程度产后SUI和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且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电生理参数 初产妇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 盆底功能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的运用价值
18
作者 范圣雅 孟俊峰 赵国兵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男性34例,女性31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50.66±6.81)岁;患病节段:L3-48例,L4-536例,L5-S121例;所有患者接受PELD术治疗并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即采用自发性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监测神经根功能,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术中SEMG变化以及相应的疼痛感受,记录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1年时评价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6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用时(80.17±9.78)min,住院时间(4.12±0.65)d;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显著的神经电位变化,放置手术通道期间均出现肌电反应,60例患者出现肌电反应成串、波幅较大,调整后异常肌电反应逐渐变为正常;剥离、牵拉粘连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的肌电改变,暂停后肌电恢复正常,髓核摘除期间无明显肌电变化;其中6例患者出现明显肌电反应时无腿痛感受。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ODI指数、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PELD术治疗LDH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保证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减少神经根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经皮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损伤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并发唇咬伤一例
19
作者 陈健 甘川 曹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141-1146,共6页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作为保护神经功能的常规手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国内关于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却几乎没有,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暂缺明确的统一标准,现我们报道一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导致患...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作为保护神经功能的常规手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国内关于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却几乎没有,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暂缺明确的统一标准,现我们报道一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导致患者口唇损伤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发症的重视及预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唇咬伤
下载PDF
不同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诊断肘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宋欢欢 洪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诊断肘管综合征(Cu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CuTS的患者共45例(90个上肢)作为观察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26~81(51.3±13.1)岁;9... 目的分析不同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诊断肘管综合征(Cu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CuTS的患者共45例(90个上肢)作为观察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26~81(51.3±13.1)岁;90个上肢根据有无CuTS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肢体组(50肢)和无症状肢体组(40肢)。并纳入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60个上肢)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8~79(50.3±11.6)岁。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针极肌电图(EMG)、短段微移传导时间(SSCT)测定,比较两组相关参数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在腕段-肘下段[(50.79±5.98)m/s比(59.15±5.15)m/s]、肘下段-肘上段[(48.07±7.14)m/s比(55.77±5.35)m/s]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在腕段[(9.16±4.18)mV比(13.91±4.25)mV]、肘下段5 cm[(7.63±3.59)mV比(13.46±3.92)mV]、肘上段5 cm[(8.27±3.73)mV比(13.02±3.70)mV]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肢体组中NCV异常率为12.5%(5/40),与SSCT检测异常率[45.0%(18/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3,P=0.001)。应用SSCT检测法卡压区域大多分布于肘上3 cm至肘下2 cm(共5 cm)的位置,占明确标记的96.9%,其中肘上1 cm卡压率最高。结论不同电生理检测方式对临床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SSCT是早期诊断CuTS、明确卡压位点的重要检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短段微移传导时间 定位诊断 电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