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束子通道空泡份额及相界面浓度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1
作者 任佳星 王若好 +4 位作者 王方东 乔守旭 谭思超 田瑞峰 高璞珍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43,共11页
棒束通道相态分布特性对反应堆内传热传质及流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5×5棒束通道空气水两相流开展实验研究,采用四头电导探针测量了子通道内部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直径、气泡速度等相界面参数的局部分布。结果表明,... 棒束通道相态分布特性对反应堆内传热传质及流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5×5棒束通道空气水两相流开展实验研究,采用四头电导探针测量了子通道内部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直径、气泡速度等相界面参数的局部分布。结果表明,气泡受横向作用力的影响,在子通道内会形成两种典型分布,随液相流速升高和气相流速降低,轴峰分布逐渐转变为壁峰分布;不同类型子通道空泡分布不均匀,中心子通道受壁面影响较小,气泡数量最多,边通道和角通道几乎被液相占据;本实验工况下,现有的空泡份额和相界面浓度计算关系式预测性能良好,平均最小误差分别为±18.2%与±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子通道 两相流 电导探针 相态分布 界面浓度
下载PDF
多组分相际传质近界面浓度场的测定 被引量:20
2
作者 马友光 余国琮 何明霞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36-641,共6页
1 引言 多组分相际传质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现有的传质理论尚未得到验证,其微观机理尚不清楚,而深入研究多组分相际传质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浓度测量方法.目前,激光测温已普遍应用于各学科研究领域,但浓度场的测... 1 引言 多组分相际传质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现有的传质理论尚未得到验证,其微观机理尚不清楚,而深入研究多组分相际传质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浓度测量方法.目前,激光测温已普遍应用于各学科研究领域,但浓度场的测定尚限于浓度变化大且变化区域大的体系,文献报道最多的是扩散系数的测定.苗容生等利用显微激光全息干涉技术,成功地测出了湍流场中二元气液传质液相侧边界层内的浓度场变化.对于三元系统的测量,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利用双波长激光显微全息干涉技术,对三元气液传质液相侧边界层内的浓度分布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 湍动现象 界面浓度分布
下载PDF
单个运动气泡近界面浓度场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友光 汪晓红 +1 位作者 余国琮 郭广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15-720,共6页
对单个气泡传质的近界面浓度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结果表明,运动气泡近界面浓度是一个定态值,受流速、泡径、温度等因素影响显著;假设该传质过程达到局部平衡,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实验... 对单个气泡传质的近界面浓度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结果表明,运动气泡近界面浓度是一个定态值,受流速、泡径、温度等因素影响显著;假设该传质过程达到局部平衡,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在实验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单个O_2气泡在乙醇中吸收时的传质近界面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分析 界面浓度 单个气泡传质 传质
下载PDF
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冬建 郭烈锦 +1 位作者 林长志 张西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973,共3页
应用高速数字摄像系统,首先对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的几种模型进行了标定和评价。使用标定好的双头电导探针技术,对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和含气率分布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试验段为内径40 mm的... 应用高速数字摄像系统,首先对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的几种模型进行了标定和评价。使用标定好的双头电导探针技术,对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和含气率分布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试验段为内径40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根据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发展了一种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局部界面浓度预测模型。在本文实验条件下,该局部界面浓度模型预测结果能够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浓度 双头电导探针 含气率 泡状流
下载PDF
气液两相泡状流界面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建 张鸣远 +1 位作者 苏玉亮 张超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37,共4页
用双头电导探针对水平管泡状流局部界面参数进行了测量。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处理 ,计算了气泡速度、气泡直径、气泡频率、界面浓度等局部参数。结果表明 ,界面浓度沿径向的分布与气泡频率沿径向的分布类似 ,都是靠管上壁较... 用双头电导探针对水平管泡状流局部界面参数进行了测量。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处理 ,计算了气泡速度、气泡直径、气泡频率、界面浓度等局部参数。结果表明 ,界面浓度沿径向的分布与气泡频率沿径向的分布类似 ,都是靠管上壁较大、靠管下壁较小。其峰值都在距上壁r/R =0 .75— 0 .95之间。与直接用探针测得的速度计算结果比较 ,速度要高 0— 8.7% ,界面浓度要大 0— 35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 泡状流 界面浓度 研究 双头电导探针
下载PDF
油水两相分散流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冬建 郭烈锦 胡晓玮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5-618,共4页
通过对连续相湍流导致的油滴聚合和破裂现象的合理模化,本文建立了适用于垂直上升管油水两相分散流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其中对连续相湍流驱动油滴随机碰撞引起的聚合现象模化时,考虑了两油滴间连续相液膜排出过程中的凹面膜效应。而... 通过对连续相湍流导致的油滴聚合和破裂现象的合理模化,本文建立了适用于垂直上升管油水两相分散流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其中对连续相湍流驱动油滴随机碰撞引起的聚合现象模化时,考虑了两油滴间连续相液膜排出过程中的凹面膜效应。而在描述油滴与湍流涡随机碰撞导致的破裂现象时,考虑了破裂过程所产生油滴的大小不等的因素。利用所建立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对沿实验段轴向的相界面浓度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表明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浓度 破裂 聚合 油水两相流
下载PDF
水平管泡状流界面浓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科霞 张鸣远 陈学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4-27,31,共5页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技术,研究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界面浓度,并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界面特性参数(如气泡速度、气泡尺寸和界面浓度)及其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各点的气泡速度、气泡尺寸...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技术,研究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界面浓度,并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界面特性参数(如气泡速度、气泡尺寸和界面浓度)及其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各点的气泡速度、气泡尺寸、界面浓度相应增加;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除气泡速度随之增大外各点的其它参数随之减小.水平管内界面浓度在同一测量角度的径向分布类似,界面浓度在管内除水平管径方向外,沿其它方向的分布都是非对称的.局部界面浓度在管子的上部最高可达6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界面浓度 水平管 传热
下载PDF
4种表面活性剂对CO_2气泡吸收过程近界面浓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友光 刘永莉 +1 位作者 成弘 余国琮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9年第A12期1351-1354,共4页
利用显微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第三组分对气泡传质的影响。第三组分分别选择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结果表明,加入微量的表面活性剂,气泡传质时的近界面浓度将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界面浓度 气泡传质 表面活性剂 二氧化碳 吸收
下载PDF
同质界面浓度对P型Bi0.5Sb1.5Te3合金热电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孙超 王小宇 +4 位作者 徐亮 许飞 孙志豪 朱彬 祖方遒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0,共4页
界面对材料的电声输运性能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基于此,探究了同质界面浓度对P型Bi0.5Sb1.5Te3合金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同质界面浓度的增大,材料的电导率降低,Seebeck系数增大;界面浓度增加强化了对声子的散射,故热导率降低;... 界面对材料的电声输运性能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基于此,探究了同质界面浓度对P型Bi0.5Sb1.5Te3合金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同质界面浓度的增大,材料的电导率降低,Seebeck系数增大;界面浓度增加强化了对声子的散射,故热导率降低;经1min粉碎的烧结样品具有更优的高温电学性能,故其高温端热电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型Bi0.5Sb1.5Te3 同质界面浓度 热电性能 机械粉碎
原文传递
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验证分析
10
作者 于洋 芦韡 +5 位作者 王文林 宋小明 曾辉 郭凤晨 李仲春 孙梓彬 《核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4-79,共6页
为了验证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采用四探头电导探针测量方法,对竖直条件下矩形通道内气液两相界面输运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大量时均空泡份额、界面浓度等试验数据。试验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工质为空... 为了验证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采用四探头电导探针测量方法,对竖直条件下矩形通道内气液两相界面输运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大量时均空泡份额、界面浓度等试验数据。试验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工质为空气-水,本体采用透明亚克力材质,尺寸为10 mm×200 mm,气、液相折算速度范围分别为0.047~2.014 m/s和0.315~4.416 m/s,流型范围覆盖泡状流、帽状湍流和搅混流区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8种试验工况对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进行验证,对影响界面浓度输运模型的气泡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组1和群组2气泡界面浓度和空泡份额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了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界面浓度 空泡份额 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可解释性神经网络的界面面积浓度预测
11
作者 周钰浩 许汪涛 +3 位作者 刘丽 朱隆祥 张卢腾 潘良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7,共9页
界面面积浓度(Interfacial Area Concentration,IAC)是两相流动的封闭两流体模型中界面传递项的关键参数,用于表征气液界面传输能力的强弱。对界面面积浓度的建模预测通常有经验关联式和界面面积输运方程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较大的数... 界面面积浓度(Interfacial Area Concentration,IAC)是两相流动的封闭两流体模型中界面传递项的关键参数,用于表征气液界面传输能力的强弱。对界面面积浓度的建模预测通常有经验关联式和界面面积输运方程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较大的数据依赖性。而对神经网络模型增添可解释性可以为模型修正提供方向,严谨提升预测精度。为更好地预测两相流动的IAC,基于神经网络建立了IAC的预测模型,结合不同气泡行为、物理关系及统计分布并利用事后可解释性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输入特征组合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能力;并通过神经网络每层的结构参数大小,分析输出比重挑选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事后可解释性分析得到空泡份额是IAC预测的重要因素,而对训练数据进行对数变换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模型对真实数据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面积浓度 两相流 神经网络模型 事后可解释性
原文传递
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在一维两流体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沈梦思 林萌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8,共7页
为解决一维两流体模型核电厂系统分析程序中使用流型图所带来的缺陷,提高系统分析程序计算的准确性,探索在一维两流体模型中应用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对两相流动进行预测。采用FORTRAN语言开发耦合了IATE的一维两流体模型求解器(Sol... 为解决一维两流体模型核电厂系统分析程序中使用流型图所带来的缺陷,提高系统分析程序计算的准确性,探索在一维两流体模型中应用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对两相流动进行预测。采用FORTRAN语言开发耦合了IATE的一维两流体模型求解器(Solver-IATE),并对其进行验证。基于Solver-IATE对小直径绝热圆管内向上泡状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采用流型图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ATE计算的相界面浓度结果比采用流型图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因此,在一维两流体模型中使用IATE可以提高其计算相界面浓度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一维两流体模型核电厂系统分析程序计算两相间相互作用项的准确性,能更准确预测反应堆的瞬态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 一维两流体模型 耦合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矩形通道双群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与验证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洋 宋小明 +4 位作者 刘东 郭凤晨 邓志勇 芦韡 黄擎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3-120,共8页
在当前主流核反应堆系统分析软件中,均基于流型选取不同经验关系式计算界面浓度,在流型转换区域会存在数值求解振荡和人工不连续性及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因此,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被提出用于计算两相流型转变过程中的界面浓度等参... 在当前主流核反应堆系统分析软件中,均基于流型选取不同经验关系式计算界面浓度,在流型转换区域会存在数值求解振荡和人工不连续性及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因此,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被提出用于计算两相流型转变过程中的界面浓度等参数。本文基于玻尔兹曼输运方程建立了双群组IATE,并考虑矩形通道壁面效应的影响,针对气泡破裂与聚合机理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界面浓度封闭模型。为了评估双群组IATE的适用性,建立了双群组IATE的验证方法,与Sun建立的帽状-湍流实验工况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浓度 矩形通道 界面浓度输运方程(IATE)
原文传递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老化沥青与集料界面粘附愈合行为研究
14
作者 乔建刚 张帅泽 李海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6-183,共8页
从微观角度分析沥青老化后与集料界面粘附愈合行为,采用Materials Studio 2020软件,分别构建老化沥青、集料、老化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愈合模型,从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溶解度参数验证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再生剂... 从微观角度分析沥青老化后与集料界面粘附愈合行为,采用Materials Studio 2020软件,分别构建老化沥青、集料、老化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愈合模型,从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溶解度参数验证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再生剂类型和温度变化对老化沥青-集料粘附愈合模型的界面相对浓度、粘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老化沥青模型参数合理,能够表征真实老化沥青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相对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温度为298 K时达到最大;界面相对浓度由大到小对应的再生剂类型依次为R2>R1>R4>R3,链状、小分子量再生剂对界面相对浓度提升幅度最大;温度和再生剂通过改变沥青与集料界面的粘附能,影响模型愈合速率,范德华势能是影响界面模型粘附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愈合 粘附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 界面相对浓度 老化沥青-集料界面
下载PDF
浮力驱动气泡界面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理论分析
15
作者 费洋 庞明军 +2 位作者 巢建伟 陆敏杰 张展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共6页
目前有关气泡表面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理论研究大多基于蠕动流假设。为描述较大雷诺数(Reb> 1)下气泡表面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基于吸附动力学理论和弱马兰戈尼效应假设,给出了动态平衡后停滞角和停滞帽中污染物浓度的表达式,以及动态平衡... 目前有关气泡表面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理论研究大多基于蠕动流假设。为描述较大雷诺数(Reb> 1)下气泡表面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基于吸附动力学理论和弱马兰戈尼效应假设,给出了动态平衡后停滞角和停滞帽中污染物浓度的表达式,以及动态平衡前停滞角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基于气泡的瞬时上浮速度,对动态平衡前停滞帽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帽角的减小趋势随雷诺数的减小先减弱后增强;随着溶液中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增加,停滞角和停滞帽中污染物浓度的增速呈递减趋势,且停滞角增大到恒定值时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不同时刻下,停滞帽中污染物的浓度可近似看作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污染气泡 界面浓度分布 浮力驱动 理论分析
下载PDF
带定位格架的棒束通道内泡状流条件下界面浓度输运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航 赖建永 +6 位作者 李毅 张玉龙 汪宇 刘明皓 余小权 余红星 潘良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7-91,共5页
在两流体模型中,表征两相间界面传递项的界面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本文开发了含定位格架的棒束通道内泡状流条件下一维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包含对方程中的源项和汇项,即气泡聚合项和气泡破裂项,并进行建模。基于四探头电导探针测量... 在两流体模型中,表征两相间界面传递项的界面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本文开发了含定位格架的棒束通道内泡状流条件下一维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包含对方程中的源项和汇项,即气泡聚合项和气泡破裂项,并进行建模。基于四探头电导探针测量系统对5×5棒束通道开展了空气-水两相空泡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界面浓度沿轴向方向的实验数据。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新开发的界面浓度输运模型能够对界面浓度进行很好地预测,相对误差为±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浓度输运 棒束通道 定位格架 气泡聚合 气泡破裂
原文传递
蒸汽-水冷凝泡状流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
17
作者 马科帅 郭烈锦 +1 位作者 于子文 潘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46-1549,共4页
通过对冷凝消失项的合理模化,并考虑连续相湍流导致的气泡聚合和破裂现象,建立适用于蒸汽水冷凝泡状流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过冷条件下蒸汽气泡冷凝过程可分为:传热控制区和惯性控制区。在传热控制区气泡尺寸逐渐减小,在整个冷凝中所... 通过对冷凝消失项的合理模化,并考虑连续相湍流导致的气泡聚合和破裂现象,建立适用于蒸汽水冷凝泡状流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过冷条件下蒸汽气泡冷凝过程可分为:传热控制区和惯性控制区。在传热控制区气泡尺寸逐渐减小,在整个冷凝中所占时间较长,而在惯性控制区,气泡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周围液体的惯性迅速消失。利用所建立的相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对轴向相界面浓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表明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泡状流 界面浓度 双流体模型
原文传递
带定位格架棒束通道两相流相界面输运特性
18
作者 任佳星 王若好 +4 位作者 王方东 乔守旭 韦宏洋 谭思超 高璞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79-2086,共8页
为研究棒束通道内空泡份额及相界面浓度等相界面结构参数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带原型定位格架的5×5棒束通道竖直向上空气-水两相流进行实验研究。运用4头电导探针对流动方向上不同高度截面处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速度及平均... 为研究棒束通道内空泡份额及相界面浓度等相界面结构参数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带原型定位格架的5×5棒束通道竖直向上空气-水两相流进行实验研究。运用4头电导探针对流动方向上不同高度截面处的空泡份额、相界面浓度、气泡速度及平均索特直径等相界面结构参数的局部分布进行了测量。研究表明:相界面参数的径向分布主要由升力、壁面润滑力及湍流扩散力等横向作用力的综合作用决定;定位格架主要通过湍流漩涡聚集和格架剪切破裂影响相界面参数分布特性,二者作用效果相反;定位格架下游存在压降区,在其内部相界面参数分布发生剧烈变化。本文可以为棒束通道两相流相界面输运模型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定位格架 两相流 电导探针 泡状流 空泡份额 界面浓度 相态分布
下载PDF
竖直大圆管内界面面积浓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波 孙立成 +2 位作者 幸奠川 田道贵 刘靖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0-1815,共6页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界面面积浓度(IAC)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圆管直径为100mm和50mm(分别属于大管径和过渡管径范围)。气相、液相表观速度的范围分别为0.01~1.0m.s-1和0~1.0m.s-1。首先通过...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界面面积浓度(IAC)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圆管直径为100mm和50mm(分别属于大管径和过渡管径范围)。气相、液相表观速度的范围分别为0.01~1.0m.s-1和0~1.0m.s-1。首先通过高速摄影获取的影像数据对光纤探针法的测量精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光纤测量方法进行了标定,然后利用实验获得了IAC、索特平均直径(气泡直径)径向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圆管管内IAC、气泡直径分布特点,得到了管径的尺度效应对IAC及气泡行为的影响规律。利用获得的IAC数据,对几类IAC计算模型进行了评价,并基于Hibiki-Ishii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更高计算精度的IAC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管径 界面面积浓度 两相流
下载PDF
光纤探针方法测量界面面积浓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波 孙立成 +2 位作者 田道贵 刘靖宇 金光远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2-436,共5页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界面面积浓度(IAC)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实验选用的管径为50mm,气相、液相折算速度分别为0.01~1m/s和0~1m/s。通过高速摄影获取的影像数据对光纤探针法的测量精度进行评价和标定,获... 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空气-水两相流动的界面面积浓度(IAC)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实验选用的管径为50mm,气相、液相折算速度分别为0.01~1m/s和0~1m/s。通过高速摄影获取的影像数据对光纤探针法的测量精度进行评价和标定,获得IAC径向分布。利用IAC数据对几类IAC计算模型进行评价,基于截面含气率变密度模型给出平均IAC与中心截面含气率的关系式。通过与其他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新关系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面积浓度 光纤探针 两相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