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贮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剪切破坏风险研究
1
作者 周坤林 陈家兴 +1 位作者 樊自建 申志彬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目的评估长期立贮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因剪切变形导致破坏的风险。方法对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剪切试件进行高温加速老化,而后对老化剪切试样进行定速拉伸剪切试验,依据剪切试验结果,总结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力学性能的老化规律。基于Arrhen... 目的评估长期立贮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因剪切变形导致破坏的风险。方法对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剪切试件进行高温加速老化,而后对老化剪切试样进行定速拉伸剪切试验,依据剪切试验结果,总结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力学性能的老化规律。基于Arrhenius方程外推得到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考虑老化的剪切变形破坏判据,采用该破坏判据对立式贮存15 a的某型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因剪切变形发生破坏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黏接界面在经过15 a的老化后,其最大剪切变形为0.7926 rad,比初始性能下降5.31%。选定某型固体发动机进行长期立贮工况计算,仿真计算结果显示,该固体发动机立贮15 s时,黏接界面危险点处的切向应变值0.4633 rad。该值小于老化15 a后黏接界面剪切变形破坏起始点,即该发动机在立式贮存15 a后,界面剪切变形程度未达到破坏阈值。结论该破坏判据能够较为直观地对长期立式贮存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因剪切变形发生破坏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为长期贮存固体发动机黏接界面结构完整性评估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发动机 长期贮存 高温加速 界面老化 剪切破坏 结构完整性评估
下载PDF
基于“心流理论”的适老化界面多模态交互体验研究
2
作者 白彬锐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本文将心流理论引入适老化界面交互研究中,在分析心流理论的特征与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心流理论应用在适老化界面设计中,并且结合多模态感官交互,使老年用户在使用界面的过程中能以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产生最佳的心灵体验。通过分... 本文将心流理论引入适老化界面交互研究中,在分析心流理论的特征与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心流理论应用在适老化界面设计中,并且结合多模态感官交互,使老年用户在使用界面的过程中能以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产生最佳的心灵体验。通过分析心流理论下老年群体对多模态界面交互体验的需求,总结出基于心流理论的适老化界面多模态交互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归纳出心流理论下适老化界面多模态交互设计的设计流程,并引入设计实践中,从而验证理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流理论 多模态交互 老化界面
下载PDF
复合绝缘子芯棒与护套交界面在水和高温作用下的老化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聂章翔 王黎明 杨翠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4601-4611,共11页
复合绝缘子的芯棒与护套之间的界面老化是造成复合绝缘子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缺乏针对界面老化的专项研究。为描述界面在老化过程中性能的变化特性,该文提出界面在水和高温作用下的老化模型,模型认为界面老化包括微观缺陷的形成和... 复合绝缘子的芯棒与护套之间的界面老化是造成复合绝缘子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缺乏针对界面老化的专项研究。为描述界面在老化过程中性能的变化特性,该文提出界面在水和高温作用下的老化模型,模型认为界面老化包括微观缺陷的形成和扩展两部分,缺陷的扩展在老化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此外,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芯棒表面形貌分析的评价指标:界面图像老化率。为验证老化模型,采用硅橡胶绝缘子和一种新型脂环族环氧树脂绝缘子进行试验。试验通过水煮使含界面样品老化,对老化样品进行泄漏电流试验及芯棒–护套剪切分离试验,以界面电流、剪切强度、界面图像老化率作为评价界面性能状态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界面电流、界面图像老化率两种指标在界面老化过程中的变化符合老化模型描述的S型曲线规律,界面缺陷在老化中的扩展是导致界面迅速老化的原因;剪切强度用于评价界面性能的灵敏度较其他两种指标低;界面缺陷扩展指数是界面的固有性质,可用于界面耐老化性能的评价,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复合绝缘子;新型环氧绝缘子具有更好的界面耐老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棒–护套界面 界面老化模型 脂环族环树脂 泄漏电流 界面缺陷
原文传递
基于表面润湿理论的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况栋梁 刘文昌 +2 位作者 张阳 张洪刚 曹东伟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8-67,共10页
为研究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再生剂的表面张力及其与老化沥青间的接触角,计算得到润湿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浸润功和动力学参数润湿速度(润湿时间),研究了再生剂自身性质、环境温... 为研究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再生剂的表面张力及其与老化沥青间的接触角,计算得到润湿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浸润功和动力学参数润湿速度(润湿时间),研究了再生剂自身性质、环境温度及沥青老化程度对界面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大豆油(ESO)的掺入降低了再生剂的接触角,增大了浸润功,加快了润湿速度,缩短了润湿时间,提升了再生剂的润湿性能,促进了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掺入则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温度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再生剂的黏度降低,接触角减小,润湿速度加快,再生剂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充分包裹老化沥青表面;再生剂表面张力越大,其在老化沥青表面浸润功越大,界面扩散动力越大,扩散过程更易自发进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接触角越小,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再生剂液滴更容易形成包裹老化沥青表面的再生剂膜;再生剂的黏度越低,流动性越好,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有利于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的扩散;沥青的老化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随沥青老化程度的加深,再生剂在其表面的润湿性能下降,界面扩散程度降低。故为保证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在再生剂选择及研发时,应优先选用表面张力更大、黏度更低且与老化沥青间接触角更小的再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沥青 Wilhelmy吊片法 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 界面扩散 润湿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