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1 位作者 龚志锦 陆月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C株感染组(RC)和RC株感染加氯喹治疗组(RCC),比较各组间末梢血中疟原虫的形态、原虫血症、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组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融合,溶酶体增多,肝血窦内疟原虫少见。RC组炎症反应较突出,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枯否细胞活跃,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肝血窦滞留;肝细胞损害较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及空泡化。N株疟原虫富含内食物泡,其内有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红细胞结构较完整;而RC株疟原虫外食物泡较多,位于疟原虫外围的红细胞胞质内,被寄生的红细胞呈蜂窝样改变,食物泡内无疟色素。结论:RC株疟原虫可能改变了原敏感株(N株)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和消化方式,从而阻碍了疟色素形成;N株和RC株疟原虫可能因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原虫 氯喹抗性 疟色素 致病性 外食物泡
下载PDF
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及其体外、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薛剑 姜斌 +2 位作者 刘丛珊 孙军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高铁血红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作用。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测定上述7种抗疟药的半数和95%致死浓度(LC50和LC95)。观察奎宁、氯喹和咯萘啶伍用氯化血红素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致死作用,以及7种抗疟药口服或腹腔注射对感染日本血吸虫成虫小鼠的疗效。结果25μmol/L咯萘啶对pH 4.4~5.0的乙酸钠溶液中的hematin具有明显抑制β-hematin形成的作用,抑制率为81.3%~97.0%。在pH为4.6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25μmol/L甲氟喹、氯喹或奎宁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79.7%、72.8%和65.8%;在pH为4.8~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上述3种药物明显抑制β-hematin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83.1%~90.6%、41.9%~49.0%和53.2%~62.0%。25μmol/L本芴醇在pH为4.6、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分别有74.3%和40.4%~40.5%的β-hematin形成抑制率。在相同浓度下,奎尼丁在pH为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3.4%和50.9%,而100μmol/L蒿甲醚对pH 4.4~4.8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的β-hematin形成仅有轻度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6.6%~25.0%。甲氟喹、咯萘啶、奎宁和奎尼丁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LC50和LC95分别为4.93和6.123μg/ml,37.278和75.703μg/ml,93.688和134.578μg/ml,101.534和129.957μg/ml;而血吸虫在含100或120μg/ml氯喹、本芴醇和蒿甲醚的培养液中培养3 d,无或仅少数虫体死亡。用对血吸虫无效的奎宁50μmol/L(20μg/ml)和氯喹50μmol/L(26μg/ml)与氯化血红素153.4μmol/L(100μg/ml)伍用培养血吸虫,前者在培养的1~3 d内全部虫体死亡,而氯喹与氯化血红素伍用组仅18.8%(3/16)的虫体死亡。相反,对血吸虫具有杀灭作用的咯萘啶50μmol/L(46μg/ml)与氯化血红素153.4μmol/L(100μg/ml)伍用示拮抗作用,无虫体死亡。感染血吸虫成虫的小鼠每天口服氯喹、咯萘啶和本芴醇400 mg/kg,连服3 d,或前两者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连续2~3 d,均无效。顿服蒿甲醚、奎宁和奎尼丁400 mg/kg或甲氟喹200 mg/kg均有明显疗效,减虫率为61.1%~98.1%。结论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的作用与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作用无明确的相关性。奎宁与氯化血红素伍用可明显增强其体外抗血吸虫的作用,而咯萘啶与氯化血红素伍用则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血吸虫作用 疟色素 氯化血红素 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克强 朱淮民 宋关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原虫 氯喹 敏感株 抗性株 虫体食物泡 疟色素形态 形成 比较
下载PDF
外周血白细胞绿色包涵体合并疟色素病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平 常菁华 王剑飚 《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1例外周血白细胞绿色包涵体合并疟色素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情况,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此类病例的认识。方法对患者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项目、疟原虫抗原、疟原虫形态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结合相关文献... 目的回顾分析1例外周血白细胞绿色包涵体合并疟色素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情况,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此类病例的认识。方法对患者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项目、疟原虫抗原、疟原虫形态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患者以高热伴关节酸痛为首发表现。血小板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7%,C反应蛋白>200 mg/L,伴有肝、肾功能异常。外周血涂片查见恶性疟环状体,治疗后期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中可见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绿色包涵体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中性粒细胞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的出现对重症疟疾的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一旦发现应及时提示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原虫 绿色包涵体 疟色素
下载PDF
疟色素应用于拉曼光谱技术检测疟疾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易品 邵超鹏 +1 位作者 顾大勇 董瑞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29-231,共4页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情况,2013年仍有共计约1.98亿疟疾患者,其中58.4万人死亡。疟原虫侵入人体后早期寄生在肝细胞中,后期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疟原虫在宿主红细胞内以血红蛋白中的珠...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情况,2013年仍有共计约1.98亿疟疾患者,其中58.4万人死亡。疟原虫侵入人体后早期寄生在肝细胞中,后期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疟原虫在宿主红细胞内以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部分为营养来源,而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则被释放出来成为游离血红素,为避免游离血红素对疟原虫自身的杀伤作用,疟原虫将游离血红素转化成不可溶的高铁血红素结晶,即疟色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拉曼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疟色素 特征峰
下载PDF
识别疟色素的模式识别受体
6
作者 钱锋 徐沪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疟色素是疟原虫消化宿主血红蛋白产生的副产物,能激发宿主的先天性炎症反应。然而对于疟色素是如何被宿主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各个研究者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近期该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关键词 疟色素 TOLL样受体 NOD样受体
下载PDF
氯喹在体外对疟色素形成的条件性抑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军 陈波 龙燕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研究在体外系统中氯喹对疟原虫疟色素形成抑制作用的特点。方法利用光镜和分光光度法观察和检测不同浓度乙酸钠溶液(0.5、1、1.5和2mol/L)在不同pH值(pH4.0、4.2、4.4、4.6、4.8和5.0)条件下,氯喹对疟色素基质形态及其生成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体外系统中氯喹对疟原虫疟色素形成抑制作用的特点。方法利用光镜和分光光度法观察和检测不同浓度乙酸钠溶液(0.5、1、1.5和2mol/L)在不同pH值(pH4.0、4.2、4.4、4.6、4.8和5.0)条件下,氯喹对疟色素基质形态及其生成量的影响,观察疟色素形成基质的形态变化规律。同时,用X-射线衍射分析不同pH条件下氯喹对色素晶体的结晶度及晶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氯喹抑制疟色素形成的临界pH值随乙酸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从0.5mol/L乙酸钠时的pH4.2到2mol/L时的pH4.8。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环境pH值由4.4提高到4.8,疟色素晶体的结晶度和晶体大小也分别从6.93%和357下降到6.32%和264。当pH值升高到5.0时,β-hematin晶体不再形成。氯喹可降低相同pH条件下β-hematin晶体的结晶度和晶体大小。形态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氯喹仅在疟色素形成处于或大于临界pH时,才表现出抑制疟色素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虫 疟色素 氯喹 临界pH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疟色素在疟原虫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姚美雪 王恒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疟色素是疟原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的最终代谢产物,是亚铁血红素在蛋白酶和脂质体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为不溶性高铁血红素聚集物。疟色素的发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甚至早于疟原虫本身,直到近年来,发现疟色素对疟原虫的诸多... 疟色素是疟原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的最终代谢产物,是亚铁血红素在蛋白酶和脂质体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为不溶性高铁血红素聚集物。疟色素的发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甚至早于疟原虫本身,直到近年来,发现疟色素对疟原虫的诸多重要影响,渐被人们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疟色素在临床或实验室疟原虫检测方面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虫 疟色素 检测
下载PDF
疟色素及其与氯喹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许晶 朱淮民 钱锋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4年第4期147-150,共4页
多种机制参与了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性。通过对疟色素形成、作用、氯喹抗疟作用以及氯喹抗性产生及与疟色素关系等方面的综述 ,力求对氯喹抗性的产生提出较全面的解释 ,为氯喹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疟色素 氯喹作用机制 抗药性 原虫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疟色素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10
作者 孔评石 夏惠 +2 位作者 Kulachart Jangpatarapongsa 李柏青 李光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59,F0003,共6页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代谢产物疟色素(HZ)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间日疟患者感染红细胞获得间日疟原虫制备纯化HZ,体外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未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0.1、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HZ作用下DC成熟相关...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代谢产物疟色素(HZ)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间日疟患者感染红细胞获得间日疟原虫制备纯化HZ,体外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未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0.1、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HZ作用下DC成熟相关分子CD83、CD86、HLA-DR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DC在HZ刺激后再经脂多糖(LPS)诱导其上述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0.1、1.0、10.0μmol/L的HZ刺激的DC表达CD83、CD86和HLA-DR阳性百分率均低于LPS诱导组(P均<0.05);1.0、10.0μmol/L的HZ刺激组的CD83、CD86和HLA-DR明显低于未刺激组(P均<0.05);HZ1.0、10.0μmol/L组HLA-DR的表达低于HZ0.1μmol/L组(P均<0.05)。与未刺激组DC相比,HZ0.1μmol/L+LPS组DC的CD83表达明显升高(P<0.01),CD86表达明显升高(P<0.05),HZ1.0μmol/L+LPS组的CD83明显升高(P<0.01);HZ10.0μmol/L+LPS组CD86表达与HZ0.1μmol/L+LPS和HZ1.0μmol/L+LPS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间日疟原虫来源的HZ能导致DC的CD83、CD86和HLA-DR表达下调,但负载HZ的DC仍可以在LPS等诱导剂作用下部分上调这些成熟相关分子的表达。HZ对DC的成熟性分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的特征。DC对HZ的过度吞噬而导致成熟抑制可能是疟原虫逃逸免疫攻击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原虫 疟色素 树突状细胞 免疫表型
原文传递
疟原虫食物泡:抗疟药的靶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自立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3-366,共4页
关键词 原虫 食物泡 血红蛋白 疟色素
下载PDF
疟原虫色素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12
作者 孙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疟色素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其与疟原虫生长、繁殖和致病密切相关,因此,疟色素的生物学功能需要进一步阐明。本文从其形态、产生的条件、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与宿主巨噬细胞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疟色素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其与疟原虫生长、繁殖和致病密切相关,因此,疟色素的生物学功能需要进一步阐明。本文从其形态、产生的条件、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与宿主巨噬细胞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揭示了疟色素形成在虫体血红素和铁利用中的作用,以及在疟原虫进化、生长、繁殖中的特殊功能,为深入理解疟原虫致病机制以及研发抗疟新药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虫 疟色素 血红素
原文传递
疟原虫的抗药性
13
作者 屠曾宏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1974年第6期241-249,共9页
抗药性是药物治疗中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疟疾治疗中的抗药性的严重性,是在发现某些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后,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抗性虫株的出现,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疟疾流行的控制,而且可导致疟疾已控制地区的重新复燃。中美洲和东... 抗药性是药物治疗中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疟疾治疗中的抗药性的严重性,是在发现某些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后,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抗性虫株的出现,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疟疾流行的控制,而且可导致疟疾已控制地区的重新复燃。中美洲和东南亚均已发现抗氯喹虫株。目前至少有14种常用抗疟药的抗性是值得注意的,其中包括氯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虫 伯氏 红细胞 浓集 乙胺 红血球 伯胺 抗药性 耐药性 抗原虫药 疟色素颗粒
下载PDF
Toll样受体9对原虫的天然免疫识别
14
作者 于丽颖 张乃文 +2 位作者 范芮铭 张义伟 姜宁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1,共6页
先天性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作用是宿主保护自身免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Toll样受体(TLRs)是特征明确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识别、调节抗原呈递细胞和关键细胞因子的激活至关重要。TLR9对原虫基因组DNA... 先天性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作用是宿主保护自身免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Toll样受体(TLRs)是特征明确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识别、调节抗原呈递细胞和关键细胞因子的激活至关重要。TLR9对原虫基因组DNA的识别会激活NF-κB、IRF3/7和MAPK等细胞通路,诱导促炎症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在原虫感染中MyD88是TLR9识别PAMPs的关键接头分子,本综述主要总结了TLR9-MyD88信号途径在几种常见原虫感染期间诱导的炎症反应中的重要性,还讨论了TLR9的亚细胞定位对原虫感染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理解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为原虫寄生虫病的防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9 原虫感染 CpG DNA 疟色素
原文传递
伯氏疟原虫哌喹抗性系小鼠病理学特征与抗性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黄宪希 周利民 +3 位作者 沈笑 易国辉 薛伟玲 郭虹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目的观察伯氏疟原虫(Pb)ANKA株哌喹抗性系(PQR)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比较与哌喹敏感系(PQS)的差异,探讨其抗性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PQS)、B(PQR)及C(正常对照,NC)三组,取肝、脾、脑及肾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 目的观察伯氏疟原虫(Pb)ANKA株哌喹抗性系(PQR)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比较与哌喹敏感系(PQS)的差异,探讨其抗性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PQS)、B(PQR)及C(正常对照,NC)三组,取肝、脾、脑及肾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切片,苏木精一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及吉姆萨(Giemsa)染色,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PQS组比较,PQR组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 RBC)及疟色素(HZ)在各器官组织中出现晚,增殖缓慢,数量明显偏少,在17d增至峰值时仍明显少于PQS组6d时,22d时开始下降。各组织的炎性病变随感染天数的延长而变化:早期较轻,呈渐进性发展,17d时达到高峰,22d时炎症减轻,组织损伤呈恢复趋势,其两组肝、脾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在6d时未见明显不同。脑组织的炎性反应、疟原虫浸润及组织损伤程度均显著轻于PQS组。结论 PQR系的毒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表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肝、脾、脑和肾组织中p RBC及HZ浸润量明显偏低,炎性反应、原虫数量的变化呈逐渐增加、降低、趋向恢复的动态过程,未见明显的脑型疟的组织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原虫 哌喹抗性 疟色素 组织病理学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原文传递
青蒿琥酯复方组合对实验性脑型疟及其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晓慧 陈利娜 +6 位作者 李凯 郭媛 郑钟原 杨婷 郑晓俊 李玉洁 朱晓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051-3057,共7页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幸存儿童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青蒿琥酯对CM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CM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临床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该研究通过伯氏疟原虫Pb ANKA(P...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幸存儿童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青蒿琥酯对CM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CM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临床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该研究通过伯氏疟原虫Pb ANKA(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脑型疟(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ECM)模型,通过比较原虫血症水平、存活率、ECM昏迷及行为学评分、脑微血管阻塞、肝组织疟色素沉积及体温、体质量等,探讨青蒿琥酯复方组合的抗脑型疟作用。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复方组合能提高Pb ANKA感染小鼠的生存率,降低原虫血症水平,有效改善ECM神经损伤症状,减轻脑血管阻塞和肝脏疟色素沉积,对体温、体质量等基础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了青蒿琥酯复方组合对ECM所致病理改变和神经损伤的改善作用,有望为人类CM临床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型 联合疗法 神经损伤 病理 疟色素
原文传递
致死型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导致肝脏病理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旭 吕童 +1 位作者 曹雅明 冯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1-674,699,共5页
目的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红内期感染对肝脏的作用影响。方法采用新鲜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6)腹腔感染BALB/c小鼠,定期尾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小鼠生存率。取感染率30%、50%和70%... 目的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红内期感染对肝脏的作用影响。方法采用新鲜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6)腹腔感染BALB/c小鼠,定期尾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小鼠生存率。取感染率30%、50%和70%小鼠肝组织,进行HE染色、F4/80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和疟色素含量检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数量。结果 P.y 17XL感染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从第3 d(7.1%)开始快速上升,第7 d达峰值(81.5%)后小鼠全部死亡(生存率0)。HE染色显示疟色素在P.y 17XL感染小鼠肝脏大量沉积,肝组织结构紊乱。免疫组化显示,F4/80+巨噬细胞胞浆富含大量疟色素颗粒。与对照组相比,肝脏疟色素含量在30%组(6.079μmol/L)、50%组(5.35μmol/L)和70%组(8.542μmol/L)明显增加(均P<0.001),且70%组明显高于30%组和50%组(均P<0.05)。流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脏F4/80^+CD11b^+CD11c^-巨噬细胞百分含量在30%组(7.81%,P<0.01)、50%组(6.41%,P<0.05)和70%组(4.35%,P<0.05)均显著升高(图5A/B),绝对计数亦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P.y 17XL红内期感染的疟色素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介导肝脏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虫 约氏 巨噬细胞 疟色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