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在兔肺气肿病理形成中对肺组织抗胰蛋白酶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兰萍 梁标 +2 位作者 吴斌 王志刚 陈衡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 探讨丹参局部用药对肺组织α1-抗胰蛋白酶 (α1 AT)分泌的影响及对肺气肿的阻抑作用。方法 2 4只兔随机分为肺气肿模型组 (n =8)、α1-AT治疗组 (n =8)和丹参治疗组 (n =8)。胰蛋白酶气管内滴注建立兔肺气肿模型 ,第 14天起气管... 目的 探讨丹参局部用药对肺组织α1-抗胰蛋白酶 (α1 AT)分泌的影响及对肺气肿的阻抑作用。方法 2 4只兔随机分为肺气肿模型组 (n =8)、α1-AT治疗组 (n =8)和丹参治疗组 (n =8)。胰蛋白酶气管内滴注建立兔肺气肿模型 ,第 14天起气管内滴注治疗药物 ,每周一次 ,连用 3周 ,用药前收集静脉血及肺泡灌洗液 (BALF) ,检测血液及肺泡灌洗液 (BALF)中α1-AT的动态变化。 8周后解剖观察各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值 (MLIV)及单位面积肺泡数。结果 肺气肿组、丹参及α1-AT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α1-AT水平于第 2周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第3 ,4,5 ,6,8周肺气肿组α1-AT含量下降明显较α1-AT组及丹参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血液中α1-AT含量同一时期各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时期血液α1-AT含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第 8周肺气肿组形态学形成 ,其肺泡内衬间隔值及单位面积肺泡数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丹参及α1-AT治疗组形态学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①丹参气管内滴注可促进肺组织α1-AT的分泌。②丹参及α1-AT均可阻抑肺气肿的形成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肺气肿 病理形成 肺组织 抗胰蛋白酶 影响
下载PDF
微小RNA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参与心血管疾病病理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杰 廖明芳 +5 位作者 王亮 邹思力 职康康 吴永发 吴鉴今 曲乐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7-840,共4页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由血管功能失衡及损伤修复异常引起的血管重构,是众多血管疾病关键的病理环节.作为维持血管壁结构稳定的主要成分--中膜平滑肌,其细胞系,血管平滑肌细胞,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疾...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由血管功能失衡及损伤修复异常引起的血管重构,是众多血管疾病关键的病理环节.作为维持血管壁结构稳定的主要成分--中膜平滑肌,其细胞系,血管平滑肌细胞,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疾病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心血管疾病 微小RNA 病理形成 调节 心脑血管疾病 中膜平滑肌 血管壁结构
原文传递
肠神经系统在胃肠动力紊乱的病理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建和 WoodJD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8-10,共3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 肠神经系统 胃肠动力紊乱 抑制性神经元 病理形成 肌肉系统 动作电位 肥大细胞 血管活性肠肽 括约肌
原文传递
免疫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发国 易传勋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7-148,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 病理性瘢痕形成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下载PDF
Bcl-2、Bax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燕华 王少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507-508,共2页
关键词 BCL-2 BAX 病理性瘢痕形成 细胞增生 细胞外基质 细胞凋亡
下载PDF
Ang-1/Tie2系统与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帅 刘学政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血管生成素1(Ang-1)是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l、Ang-2、Ang-3、Ang-4四种分子。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目前对Ang-1/Tie2系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成熟... 血管生成素1(Ang-1)是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l、Ang-2、Ang-3、Ang-4四种分子。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目前对Ang-1/Tie2系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成熟、抑制血管渗漏及炎症的作用研究相对深入,在创伤后修复、缺血后再通、肿瘤、糖尿病并发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多种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血管形成 系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促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素 新生血管形成 子宫内膜异位 糖尿病并发症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形成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永健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防治 研究进展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免疫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8
作者 陈发国 易传勋 《皮肤病与性病》 2003年第3期7-9,共3页
本文叙述了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辅助细胞与瘢痕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变态反应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玉玲 万德芬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2期1422-1425,共4页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细胞分子生物学 成纤维细胞增殖 增生性瘢痕 真皮纤维化 SCAR 瘢痕疙瘩 侵袭性
下载PDF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诗璐 秦泽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不仅影响外形,所带来的瘙痒和疼痛等困扰患者,并且影响重要功能部位的手术效果。对于微创手术而言,皮肤病理性瘢痕异常增生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往往掩盖“微创”手术本身的优势,过度增生性瘢痕对于微创美容外科更是... 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不仅影响外形,所带来的瘙痒和疼痛等困扰患者,并且影响重要功能部位的手术效果。对于微创手术而言,皮肤病理性瘢痕异常增生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往往掩盖“微创”手术本身的优势,过度增生性瘢痕对于微创美容外科更是不可接受的。目前,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尚未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 瘢痕过度增生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 增生性瘢痕 手术效果 功能部位
下载PDF
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宇坤 李青 +3 位作者 张昊瑞 聂政 宋洪元 沈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以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中药小分子为主,讨论了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 肿瘤新生血管 中药小分子 黄酮类 生物碱类 皂苷类
原文传递
慢性地方性马氟中毒病病理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国麟 许婉茹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58-166,共9页
本文对长期饲养和使役于黑龙江省高氟地区的慢性氟中毒病马4例做了病理形态学观察;详细记述了本病的特征性变化(牙齿与骨骼)及非骨组织(内脏器官)的规律性变化;对本病的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慢性氟中毒病 病理形成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明夏 李娜 +2 位作者 王豪夫 王曰伟 黄晔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学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代谢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栓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家增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93-795,共3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病理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潘登 廖立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年第9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形成 成纤维细胞活性 羟基喜树碱 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瘢痕成纤维细胞 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 皮肤良性肿瘤
下载PDF
JAK-STAT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莫建文 黄河 +8 位作者 张春强 王兵 何飞 殷亮 赵智 唐锡章 周兆文 赵学凌 李世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6期6212-6214,共3页
目的:探讨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7组:创伤即刻(B组)、血栓形成前期(C组)、高... 目的:探讨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7组:创伤即刻(B组)、血栓形成前期(C组)、高峰期血栓形成(D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H组)、血栓消退期(E组)、血栓不消退(F组)和血栓不形成(G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并分析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中Cytokine R、STAT、PI3K、AKT、SOCS、CycD等关键基因均呈下调,调控着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结论: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的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学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生理学 信号传导 大鼠 Sprague-Dawley 随机分配 动物
下载PDF
抗血管形成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明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7-139,共3页
血管形成是肿瘤恶性转化、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环节,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崭新的抗癌战略。近年来,已有几种抗血管形成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综述了抗血管形成药物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病理性血管形成 肿瘤 药物疗法 抗血药形成药物
下载PDF
血栓康对大鼠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杰 王成梁 +4 位作者 马淑兰 王玉珍 王淑强 贾天军 罗强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血栓康对实验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血栓康小剂量和血栓康大剂量治疗组,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法造成静脉血栓模型,缝合腹壁6h后重新...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血栓康对实验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血栓康小剂量和血栓康大剂量治疗组,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法造成静脉血栓模型,缝合腹壁6h后重新打开腹腔。每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的下腔静脉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其余的8只大鼠剥离静脉取出血栓,称湿重及干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下腔静脉血栓湿重、干重均减少,以血栓康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组较为明显(P<0.05),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血栓湿重和干重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观察表明,各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不同,血栓康大剂量组明显减轻。结论血栓康具有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保护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预防内皮细胞损害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中医药疗法 @血栓康/治疗应用 血栓形成/病理 大鼠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茁 肖志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23期2339-2341,共3页
病理性瘢痕以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发病机制不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组锌依赖性的、能降解几乎所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蛋白水解酶类,又被称之为MMP家族(MMPs),主要参与组织修复与重塑、瘢痕形成等病理... 病理性瘢痕以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发病机制不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组锌依赖性的、能降解几乎所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蛋白水解酶类,又被称之为MMP家族(MMPs),主要参与组织修复与重塑、瘢痕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目前认为MMPS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MMPs及其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研究进展,笔者现做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病理性瘢痕形成 MMPS 细胞外基质成分 病理性瘢痕组织 蛋白水解酶类 病理生理过程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抗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需寻找新的对策
20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80-480,共1页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是该部位止血过程的核心介导因子,同时也引发病理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会刺激血栓形成并导致血栓性疾病。血小板也可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是该部位止血过程的核心介导因子,同时也引发病理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会刺激血栓形成并导致血栓性疾病。血小板也可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后者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有多种途径可以激活血小板,目前口服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P2Y12的作用靶点分别是血栓烷A2和ADP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病理性血栓形成 介导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相互作用 血栓性疾病 血栓烷A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