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9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陆飞 杨萍 王阳 《中外医疗》 2025年第3期53-57,共5页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依据术中置入不同的球囊分为观察组(36例,药物...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依据术中置入不同的球囊分为观察组(36例,药物涂层球囊)和对照组(35例,普通球囊)。分析两组患者的残余狭窄率、血管血流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指标、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经过血管造影评估患者的残余狭窄率,观察组的残余狭窄率(18.72±4.62)%低于对照组的(23.45±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9,P<0.05);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管血流分级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人数,观察组出现2例(5.56%)卒中,对照组出现1例(2.86%)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0)。术后6个月观察组出现1例患者再狭窄,对照组出现8例患者再狭窄,观察组出现狭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相比较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能改善患者的血管血流分级,且术后再狭窄率较低,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的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狭窄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术后复发的风险预警模型及防控措施
2
作者 李文燕 刘梓柠 +2 位作者 郭园园 李光辉 刘永贵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205-1211,共7页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 目的分析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加以验证,并探讨术后复发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7例sICAS患者,均接受LVIS支架治疗。分析术后1 a内患者复发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与未复发组(257例)。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价值加以验证。结果复发组年龄≥60岁占比、吸烟史占比、糖尿病占比、高血压占比、血脂异常占比、血管狭窄程度≥70%占比、支架长度≥30 mm占比、支架直径<4.5 mm占比、未规范用药占比及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是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95%CI:0.875~0.968);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结论颅内前循环sICAS患者经LVIS支架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支架长度≥30 mm、支架直径<4.5 mm、未规范用药、TG、LP(a),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准确性较高,可据此针对性制定术后复发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LVIS支架置入术 术后复发 列线图预警模型 模型验证 防控措施
下载PDF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华敏 王佳佳 +5 位作者 陈文亚 刘志清 马爱金 张金 许元丰 毛伦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原文传递
93例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比较
4
作者 王龙冰 宋智 +2 位作者 张少涛 罗霞 李经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71-775,F0002,共6页
目的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PTAS)治疗不同临床特点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2年5月共计93例手术病例,根据患... 目的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PTAS)治疗不同临床特点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2年5月共计93例手术病例,根据患者的血管形态及年龄将手术方式分为PTA组(56例)及PTAS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月MRS评分、术后6月mRS评分及术后1年责任血管再次卒中率。结果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患者PTA组多于PTAS组;两组的其余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PTA组与PTAS组的手术成功率(98.2%vs 100%),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6%vs 2.7%)以及术后3月的良好预后率(92.7%vs 94.1%)、术后6月的良好预后率(94.5%vs 94.1%)、术后1年内手术血管再次卒中率(3.6%vs 2.9%)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中,PTA安全性明显高于PTAS;其余患者两组间在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效果及术后1年症状再狭窄率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卓娅 孙祥荣 陈江林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18-323,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ICA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其在东亚人群、高加索人群及非洲人群中较为常见[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ICA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其在东亚人群、高加索人群及非洲人群中较为常见[3]。在中国,ICAS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群中发病率为46.6%,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地区等多维度差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缺血卒中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林雪琪 吴迎春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6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低灌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C4-7段或大脑中动脉M1...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低灌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C4-7段或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成像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半暗带体积≥15 mL)和非低灌注组(半暗带体积<15 mL)。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单因素显著的指标进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多因素显著的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20例,其中48例(40%)存在CTP低灌注;组间差异分析显示CTP非低灌注组的侧支循环分级明显优于低灌注组(P<0.05),低灌注组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低灌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HDL-C降低是症状性ICAS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21,P=0.035,95%CI 0.001~0.756),最佳临界值为1.02 mmol/L,此时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59,P<0.05,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55.56%,95%CI为0.569~0.896。结论:症状性ICAS患者CTP低灌注组的HDL-C显著低于非低灌注组,HDL-C降低是症状性ICAS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低灌注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下载PDF
药物治疗联合支架置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短期预后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龙发青 苏庆杰 +6 位作者 王德生 张余辉 王布飞 李建红 夏诗亮 尹钊 王海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7期27-30,47,共5页
目的分析药物治疗联合支架置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脑血流灌注、认知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124例S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纯组(60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组(64例,在... 目的分析药物治疗联合支架置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脑血流灌注、认知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124例S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纯组(60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组(64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前、治疗第10天时,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r)。治疗前和治疗后3、14 d,记录2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后rCBF、rCBV均不同程度升高,MTr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BF、rCBV、M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升高,且2组治疗后3、14 d 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14 d,2组NIHSS评分下降,且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单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支架置入治疗SICAS能较好地改善脑血流和认知功能,提高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支架置入术 脑血流灌注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周传凯 廖振南 +3 位作者 黄国洲 吴亮 牙政锋 彭富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4期1610-1614,1618,共6页
目的 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的132例首发症状性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分为... 目的 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的132例首发症状性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诊断界点及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32例患者中术后1年出现复发49例,复发率为37.12%。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管狭窄程度≥70%、置入支架直径≥4.5 mm、三酰甘油>1.7 mmol/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0×10~9/L均是症状性ICAS患者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各变量回归系数与常数项构建预测模型,得出模型表达方程为:Logit(P)=-34.095+0.932×年龄+1.484×吸烟史+1.458×合并高血压+1.287×合并糖尿病+0.872×血管狭窄程度+0.758×置入支架直径+1.105×三酰甘油+0.49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该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16;经验证得出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6.21%,特异度为90.74%,准确率为89.16%。结论 高龄、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置入支架直径过大、三酰甘油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均是症状性ICAS患者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评估症状性ICAS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 术后复发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广西汉族与壮族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国永 陈渊 +5 位作者 范秉林 肖继东 韦俊杰 李燕华 李吕力 钟维章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18期2344-2348,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与壮族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纳入60例广西汉族及64例广西壮族sICAS患者,均按照侧支循环评分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分析汉族、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与壮族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纳入60例广西汉族及64例广西壮族sICAS患者,均按照侧支循环评分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分析汉族、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增加、LDL水平升高是汉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增加、LDL水平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是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汉族与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年龄增加、LDL水平升高均是汉族和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降低是壮族sICAS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侧支循环 影响因素 年龄 低密度脂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壮族 汉族 广西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药物治疗还是支架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树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 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 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I CAS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非洲、亚洲及西班牙裔人群中[1-2]。对sI CAS的研究成果得益于近20余年来神经影像学的进步,但对sI CAS的治疗目前仍有较大争议。现对sI CAS的研究进展评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内科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东佩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67-6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2例患者,通过观察分析其术后的手术成功率、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2例患者,通过观察分析其术后的手术成功率、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3、6、12个月患者NIHSS、MRS量表评分的变化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2例患者因术中脑出血被迫终止手术,6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为96.77%;围手术期中有2例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23%;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8 ± 9.1)%,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8.4 ± 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患者NIHSS、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60例患者中出现短暂性脑出血2例,非治疗靶血管区缺血性脑卒中1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形成术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狭窄程度,及时改善局部脑组织供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随访结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艳华 刘朝 +2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sICAS患者临床数据,分析患者基础参数、靶病变特点、技术成功...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sICAS患者临床数据,分析患者基础参数、靶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安全性和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sICAS患者27例(28处病变),植入Enterprise支架28枚。术前病变平均狭窄度为(75.7±6.7)%,术后平均残存狭窄度为(23.2±16.6)%,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发生穿支事件并发症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和心血管事件。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8±9.1)个月,发现3处支架内再狭窄(ISR)(≥50%,但无靶病变相关症状), ISR发生率为10.7%。未发生责任血管新发脑卒中、出血事件和死亡。结论球囊扩张后Enterprise支架植入治疗sICAS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结果良好,期待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prise支架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明哲 陈香岩 +2 位作者 吴光亮 乔利军 蔡业锋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49例sICAS患者依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8例)、中度(202例)及重度狭窄组(389例);依据入...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49例sICAS患者依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8例)、中度(202例)及重度狭窄组(389例);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504例)及中度缺损组(145例)。收集基线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NLR、LMR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1)女性(OR=3.132,95%CI:1.008~9.732)、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1.343,95%CI:1.020~1.769)、高LDL-C(OR=7.341,95%CI:1.609~33.502)、高Hcy(OR=1.320,95%CI:1.069~1.630)是影响sICAS颅内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OR=1.377,95%CI:1.118~1.697)是影响sICAS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Hcy(OR=1.106,95%CI:1.055~1.158)、高NLR(OR=1.612,95%CI:1.340~1.939)是影响sICA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结果提示NLR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一般(ROC曲线下面积为0.618,95%CI:0.567~0.668,P<0.01),当NLR为3.5时诊断效能最高;LMR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519,95%CI:0.465~0.573,P>0.05)。结论NLR与sICA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NLR升高可能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磁共振影像学血流评估现状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瑶 靳航 +2 位作者 郭珍妮 刘浩源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科学评估影响临床与科研的方方面面,如危险分层、临床决策及研究分组等。除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外,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个体化血流评估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涉及组织灌注评估、侧支循...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科学评估影响临床与科研的方方面面,如危险分层、临床决策及研究分组等。除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外,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个体化血流评估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涉及组织灌注评估、侧支循环评估及狭窄部位血流动力学评估等不同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水平,也为未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脑血流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研讨
15
作者 姜有珠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S01期48-48,共1页
目的:评析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21.10至2022.10,纳入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共有35例,均行Enterprise支架治疗,开展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狭窄程度为(... 目的:评析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21.10至2022.10,纳入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共有35例,均行Enterprise支架治疗,开展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狭窄程度为(21.45±2.32)%,低于术前的(82.34±6.06)%,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DSA随访18例,CTA随访17例,术后三个月内均未有手术责任区脑梗死发生。结论:Enterprise支架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可有效改善狭窄部位的血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Enterprise支架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高分辨核磁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宽 孟凯龙 刘彭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s ICAS患者资料,按TIA检出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TIA阳性组(35例)和阴性组... 目的:观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s ICAS患者资料,按TIA检出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TIA阳性组(35例)和阴性组(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HRMRI检查,分析TIA阳性检出率。对比两组动脉最小管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管腔重塑率及斑块强化率。按24 h内TIA发生次数,将TIA阳性组分为频发组(TIA≥2次)和非频发组(TIA<2次),分析两组动脉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参考处管腔面积、血管狭窄程度、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参考处管壁面积、重构率及血管重构模式。结果:HRMRI检查在76例sICAS患者中,TIA阳性检出率为46.05%,TIA阴性检出率53.95%。35例TIA患者中,频发组占54.29%,非频发组占45.71%。TIA阳性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显著大于TIA阴性组,最小管径显著低于TI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t=3.839,t=3.346,t=3.545;P<0.05)。TIA频发组大脑中动脉(MCA)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及重构率显著大于TIA非频发组,发生正性重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TIA非频发组,负性重构所占比例显著低于TIA非频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00,x^2=6.311;P<0.05)。结论: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能有效预测sICAS患者TIA发生风险,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苏慧 杜志华 +6 位作者 王君 田成林 曹向宇 刘新峰 吕斌 张荣举 于生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Neuroform EZ 有效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佩洋 高平 +5 位作者 王普清 曹治华 王璞 黄瓅 冯玉华 张贵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强化降脂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全 佟旭 +1 位作者 李欣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 ICAS组、非s ICAS组,并对s ICAS组进行6个月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 ICAS,s 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 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354,95%CI 0.132-0.984,P=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0.026)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P=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95%CI 0.661-0.892,P=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P=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0.001)患者6个月预后更好。结论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 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 ICAS患者的6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症状 缺血卒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