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 A1C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33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器官功能,将其分为一般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6例)和感...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33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器官功能,将其分为一般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6例)和感染性休克组(14例)。分析三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入ICU后3小时的PCT、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分析IL-33与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脓毒症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入ICU后3小时,三组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组间比较依次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P<0.05)。脓毒症患者入ICU 3小时内,IL-33水平与PCT、TNF-α、IL-1β、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死亡患者的IL-33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存活患者(P<0.05)。结论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血浆IL-33水平具有相关性,IL-33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 A1C无相关性。结论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文摘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33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器官功能,将其分为一般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6例)和感染性休克组(14例)。分析三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入ICU后3小时的PCT、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及预后。分析IL-33与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脓毒症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入ICU后3小时,三组患者PCT、IL-33、IL-1β、IL-6、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组间比较依次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感染性休克组(P<0.05)。脓毒症患者入ICU 3小时内,IL-33水平与PCT、TNF-α、IL-1β、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入ICU后3小时、24小时和5天,死亡患者的IL-33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存活患者(P<0.05)。结论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血浆IL-33水平具有相关性,IL-33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