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23
1
作者 颜云榕 侯刚 +1 位作者 卢伙胜 殷其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通过对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鳞片年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斑鳍白姑鱼的年龄判定与生长特性。采用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流刺网和钓具作业的斑鳍白姑鱼渔获样本,共计626尾。结果认为斑鳍白姑鱼鳞片的... 通过对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鳞片年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斑鳍白姑鱼的年龄判定与生长特性。采用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流刺网和钓具作业的斑鳍白姑鱼渔获样本,共计626尾。结果认为斑鳍白姑鱼鳞片的年轮显示为空白型窄带,边缘增长率MGI计算结果表明,年轮主要在9-11月形成,为1年1个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表明,繁殖期为4-8月份,年轮形成于繁殖期之后。本研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Logistic、Gompertz和Generalize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得出雌雄生长在4个生长方程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IC、AIC差值和BIC检验得出Logistic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220.32 mm,生长曲线的平均速率K=0.58,初始年龄t0=0.905。斑鳍白姑鱼在3龄之前生长迅速,之后生长趋于减缓。为保护产卵补充群体和合理开发利用北部湾的斑鳍白姑鱼资源,以及考虑实际渔业生产状况,建议以2龄的体长146.53 mm作为最小开捕体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斑鳍白姑鱼 鳞片 年龄确定 模型检验
下载PDF
厦门白姑鱼腌制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蔡秋杏 吴燕燕 +3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赵永强 王悦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6-81,共6页
探讨厦门白姑鱼(Argyrosomus amoyensis)腌制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的变化,并结合脂肪氧化相关指标: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确定脂肪氧化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探讨厦门白姑鱼(Argyrosomus amoyensis)腌制加工过程中的脂肪酸的变化,并结合脂肪氧化相关指标: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确定脂肪氧化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从腌制加工的7个关键工序中取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脂肪酸,同时考察POV及TBARS值。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原料含26.41%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20.26%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53.33%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共24种,必需脂肪酸占12.49%,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占40.70%。在腌制加工中,SFA含量显著增加,MUFA含量和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POV和TBARS值都呈现了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烘干1 d和3 d出现峰值。相关性分析表明,SFA与MUF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UF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UFA和PUFA没有相关性;SFA与POV和TBARS值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而PUFA与POV和TBARS值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厦门白姑鱼脂肪酸种类多,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腌制加工过程对主要8种脂肪酸有显著影响,脂肪的氧化使SFA含量增加,同时使PUFA含量降低,PUFA更容易发生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白姑鱼 腌制加工 脂肪酸 脂肪氧化
下载PDF
基于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识别北部湾4种白姑鱼矢耳石形态 被引量:21
3
作者 侯刚 刘丹丹 +1 位作者 冯波 卢伙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3-1302,共10页
利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 pawak)和29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 利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 pawak)和29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通过判别分析来区分4种白姑鱼的耳石,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6.57%、25.39%和10.02%,降维效果较好。其中I型地标点6、7,PI型地标点5、8,贡献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表明白姑鱼属的矢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听沟“蝌蚪纹”的颈部、头宽部和尾部。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结果显示,截尾白姑鱼、大头白姑鱼和斑鳍白姑鱼的区分效果明显,判别成功率在81.6%~100%,白姑鱼区分效果不明显,判别成功率为58.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石首鱼科特有的“蝌蚪纹”形态进行4种白姑鱼矢耳石种类识别,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需要在相关耳石形态学研究与摄食生态学应用中引起注意。本研究以北部湾4种白姑鱼属鱼类矢耳石为例,利用二维图像分析技术,检验基于地标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4种白姑鱼耳石形态变异和耳石识别应用上的适宜性,以及听沟“蝌蚪纹”等主要形态特征在白姑鱼属种类识别的有效性,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耳石形态学在石首鱼科种类鉴定与系统进化、摄食生态学和渔业群体识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耳石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法 薄板样条分析 判别分析 白姑鱼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姑鱼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被引量:35
4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黄梓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2-716,共5页
将南海北部白姑鱼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根据2 0世纪6 0年代和90年代在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ELEFAN技术估算了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表明,北部湾和陆架区的生长参数L∞、K、t0 分别... 将南海北部白姑鱼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根据2 0世纪6 0年代和90年代在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ELEFAN技术估算了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表明,北部湾和陆架区的生长参数L∞、K、t0 分别为382mm、0. 4 2、- 0 . 16龄和315mm、0 . 35、- 0 . 2 3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r 分别为2 4 4和2 87龄;瞬时总死亡率(Z)、自然死亡率(M )和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3. 5 5、0 .93、2. 6 2和3 .12、0 . 85、2 . 2 7;当前开发率为0 74和0 7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Beverton Holt动态综合模型,建议北部湾和陆架区白姑鱼的最适开捕年龄应大于1 90和1 95龄,相应的开捕体长大于2. 11和16 8m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生长 死亡 南海北部
下载PDF
白姑鱼和小黄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晶晶 王锡昌 施文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06-213,共8页
采用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白姑鱼和小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别得到42种和49种挥发性成分。进一步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分别从白姑鱼和小黄鱼肉挥发物中筛选出12种和6种挥发物... 采用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白姑鱼和小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别得到42种和49种挥发性成分。进一步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分别从白姑鱼和小黄鱼肉挥发物中筛选出12种和6种挥发物,其中9种挥发物经质谱和线性保留指数鉴定。进一步结合校准频率(modified frequency,MF)法,各筛选出2种鱼肉中排名前10的气味物质。白姑鱼中香气稀释(flavor dilution,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三甲胺、2-辛烯-1-醇、壬醛及金属味未知化合物。结合MF排名,得到三甲胺和2-辛烯-1-醇对白姑鱼贡献较大;小黄鱼中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己醛和2-辛烯-1-醇,但结合MF排名,对其气味贡献较大的是三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为2种鱼中均鉴定出的一种带金属味或血腥味成分,根据MF排名,该化合物对白姑鱼影响更大。2,3-戊二酮、1-戊烯-3-醇为小黄鱼中MF较靠前的物质,结合三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以及白姑鱼中未鉴定到的二甲基二硫醚,这些挥发物可能是造成其与白姑鱼气味感知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小黄 挥发性风味 气相色谱-嗅辨仪 香气萃取稀释分析 校准频率法
下载PDF
依据大规模捕捞统计资料分析东黄渤海白姑鱼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兆礼 陈佳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442-6450,共9页
根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间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渤海白姑鱼的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白姑鱼可分为2个种群。其中,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 根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间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渤海白姑鱼的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白姑鱼可分为2个种群。其中,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黄海中部34°00'N以北水域。每年3-4月份,鱼群陆续进入山东半岛的乳山沿海、渤海各海湾、黄海北部沿岸和海州湾产卵。栖息在渤海的白姑鱼9-11月份在渤海中部索饵,形成越冬群体,11月后绕过成山头向越冬场洄游,12月至1月份到达越冬场;东黄海种群越冬场主要是在东海外海和中南部近海。每年3-4月份东海外海白姑鱼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在舟山渔场,这部分鱼群与从东海中南部近海北上的产卵群体汇合,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水域产卵。到了5月份,在浙江北部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份,索饵群体经过长江口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份,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此后,索饵场的白姑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在10月份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越冬群体,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海湾,河口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洄游 捕捞统计 东海 黄海 渤海
下载PDF
中国近海与日本近海白姑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昂 高天翔 孙典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6-1172,共7页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距离 分歧时间 中国近海 日本近海
下载PDF
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长特性及群体组成 被引量:4
8
作者 颜云榕 侯刚 +1 位作者 卢伙胜 李忠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8,共8页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占69.7%;优势体重为80-200 g,占69.2%;年龄组成为当龄鱼-Ⅵ龄鱼,以Ⅰ龄鱼与Ⅱ龄与为主,分别占24.60%和50.96%;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05∶1,繁殖期性比为1.13∶1。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von 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表明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AIC和BIC检验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L∞=229.95 mm,K=0.408,t0=-0.96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753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大头白姑鱼 生长特性 群体组成
下载PDF
白姑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胡雅竹 钱世勤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58-162,共5页
前言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是我国机轮拖网的兼捕对象.50年代末期,白姑鱼的年产量仅100~200吨,占机轮拖网海洋捕捞总产量的0.02%左右;
关键词 白姑鱼 年龄 生长
下载PDF
利用低值白姑鱼制备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琨 刘春娟 刘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27,共4页
以低值白姑鱼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白姑鱼的酶解工艺和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美拉德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酶解工艺是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以1∶1添加0.15%,酶解温度55℃左右,酶解时间5 h;最优美拉德反应工艺为:... 以低值白姑鱼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白姑鱼的酶解工艺和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美拉德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酶解工艺是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以1∶1添加0.15%,酶解温度55℃左右,酶解时间5 h;最优美拉德反应工艺为:维生素B11.2%、L-半胱氨酸0.3%、烟熏液0.2%、牛磺酸1.5%、木糖0.6%、美拉德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0 min。生产的柴鱼风味调味汁产品柴鱼香气浓郁,口感醇厚,鲜味突出,营养丰富,价格便宜,与柴鱼风味基本一致,使用方便,为海产资源利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酶解 美拉德反应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江苏近岸延绳钓渔业中白姑鱼对饵料的选择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瑛 仲霞铭 +6 位作者 汤建华 吴磊 高银生 吴福权 施金金 王燕平 王储庆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8,共6页
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 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近岸单种饵料中以虾类的上钩率最高(15.30%),头足类其次(7.67%);如东近岸虾类的上钩率(0.65%)低于头足类(2.87%)。饵料组合中以虾和头足类为饵料时,仅有白姑鱼上钩,且上钩率要高于其他饵料组合。不同试钓点的白姑鱼对虾类和头足类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与目标种的资源密度分布和饵料属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种饵料中,虾类和头足类的钓捕效果明显好于鱼类;短时间(≤2 h)钓捕,虾类饵料的钓捕效果好于头足类;长时间钓捕时,头足类饵料的上钩率会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延绳钓合理选用饵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绳钓 白姑鱼 钓饵 选择性
下载PDF
闽中渔场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汉科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3期269-274,共6页
据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1984年12月、1986年6月和1987年1—2月在闽中渔场采集的506尾白姑鱼的周年耳石样品及其生物学资料,研究了该渔场白姑鱼的耳石形态和轮纹特征、年龄形成时间和周期,给出了体长与耳石轮径和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 据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1984年12月、1986年6月和1987年1—2月在闽中渔场采集的506尾白姑鱼的周年耳石样品及其生物学资料,研究了该渔场白姑鱼的耳石形态和轮纹特征、年龄形成时间和周期,给出了体长与耳石轮径和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等特征值,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该渔场白姑鱼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长 轮径 生长指标 耳石 性成熟 白姑鱼 渔场 生长特性 生长率 耳石形态 性腺发育 海洋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超 沈长春 +3 位作者 庄之栋 刘勇 徐春燕 蔡建堤 《渔业研究》 2019年第1期34-41,共8页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优势体长组为120~150 mm,占总数48. 4%;体质量范围为2. 0~219. 0 g,优势体质量组为40. 0~70. 0 g,占总数43. 0%。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5. 161,P <0. 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 560×10-5L2. 971 7(R2=0. 983 8);雌雄性比为2. 16∶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86. 32%,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71. 11%,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10. 346,P <0. 05)。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 1%,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白姑鱼 闽南-台湾浅滩
下载PDF
不同生物保鲜剂对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泽凌 朱亚珠 陈雁平 《河北渔业》 2019年第11期49-52,共4页
为延长海捕鱼的保鲜期,提高海产品出口创汇的增长点,本研究引入有效的生物保鲜剂:壳聚糖、溶菌酶、茶多酚,利用生物保鲜剂优越的生物活性功能、较强的抗菌防腐保鲜能力,延长鱼体僵硬期,保持鱼体鲜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冷藏白姑鱼(Argyro... 为延长海捕鱼的保鲜期,提高海产品出口创汇的增长点,本研究引入有效的生物保鲜剂:壳聚糖、溶菌酶、茶多酚,利用生物保鲜剂优越的生物活性功能、较强的抗菌防腐保鲜能力,延长鱼体僵硬期,保持鱼体鲜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冷藏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保鲜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复合3组(10.0 g/L壳聚糖、0.5 g/L溶菌酶和5.0 g/L茶多酚)条件下白姑鱼的TVB-N(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BA(硫代巴比妥酸)含量、pH值和细菌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的最佳组合为10.0 g/L壳聚糖、0.3 g/L溶菌酶和3.0 g/L茶多酚,此时白姑鱼的保鲜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 复合生物保鲜剂 保鲜技术
下载PDF
冷冻白姑鱼糜凝胶特性改良生产工艺研究
15
作者 方旭波 陈小娥 +1 位作者 安利华 周小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33-39,共7页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以漂洗过程CCP1和凝胶增强剂的使用CCP2作为2个关键控制点,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对白姑鱼鱼糜生产新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是CCP1漂洗工艺中为漂洗水1.0 mg/mL柠檬酸钠溶液,...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以漂洗过程CCP1和凝胶增强剂的使用CCP2作为2个关键控制点,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对白姑鱼鱼糜生产新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是CCP1漂洗工艺中为漂洗水1.0 mg/mL柠檬酸钠溶液,漂洗温度8℃,漂洗时间12 min;CCP2凝胶增强剂使用上,工艺选择用2%鸡蛋白添加量,3%马铃薯淀粉与0.2%GRA1作为复合凝胶增强剂。在该工艺条件下,白姑鱼鱼糜凝胶强度为855.43 g.cm,是传统工艺的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漂洗 凝胶强度
下载PDF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评估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状况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淼娣 王雪辉 +4 位作者 孙典荣 王跃中 陈新军 杜飞雁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7,共8页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大头白姑鱼的渐进体长(L_(∞))、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相对总死亡率(Z/k)、最适开捕体长(L_(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开发指标(B/B0)。结果表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平均L_(∞)为265 mm,平均L_(c_opt)为157 mm,M/k、F/k和Z/k分别为1.39、3.58和4.96;L_(c_opt)呈上升趋势,而L_(∞)呈下降趋势。目前大头白姑鱼E较高(0.58),B/B0小于0.5,表明当前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白姑鱼 种群参数 数据有限 长度频率 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群体结构特征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雄波 陶雅晋 +2 位作者 侯刚 卢伙胜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42,共8页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势体长组为81-130 mm(占84%),优势体质量组为10.1-50.0 g(占83%),平均体长为107 mm,平均体质量为32.5 g;年龄组成主要是0-2龄,大部分1龄以下,未发现3龄及以上样品;1龄样品平均体长153 mm,2龄样品平均体长180 mm。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繁殖期为春季,其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108°-110°E,19°-22°N的湾内海域,资源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频率、资源密度范围、平均资源密度春季最小,分别为28%、1.59-18.78 kg/km^2、1.6 kg/km^2,夏季、秋季逐渐递增,冬季最大,分别为56%、5.24-74.80 kg/km^2、19.0 k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鳍白姑鱼 种群结构 渔业资源 北部湾
下载PDF
白姑鱼鱼糜的化学组成及冻藏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利华 周小敏 +1 位作者 方旭波 陈小娥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551-556,共6页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研究了鱼肉和鱼糜蛋白在-30℃、-20℃和-10℃下的冻藏稳定性和冷冻变性特点,并考察了不同抗冻剂对白姑鱼鱼糜低温变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白姑鱼鱼肉在不同温度下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都容易发生变性...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研究了鱼肉和鱼糜蛋白在-30℃、-20℃和-10℃下的冻藏稳定性和冷冻变性特点,并考察了不同抗冻剂对白姑鱼鱼糜低温变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白姑鱼鱼肉在不同温度下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都容易发生变性,并且冻藏温度越高变性速度越快,而凝胶强度则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添加各种抗冻剂可较好地抑制其冷冻变性,其中海藻糖和乳酸钠的抗冻效果可与商业抗冻剂比拟,可以在工业化生产中单独应用或复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抗冻剂 凝胶强度
下载PDF
白姑鱼胰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欢 李婷 +1 位作者 詹云超 杜翠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68-172,共5页
本研究从白姑鱼幽门垂组织中提取胰蛋白酶粗酶,然后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得到一种阴离子型胰蛋白酶(命名为:Trypsin A),并对该阴离子型胰蛋白酶... 本研究从白姑鱼幽门垂组织中提取胰蛋白酶粗酶,然后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得到一种阴离子型胰蛋白酶(命名为:Trypsin A),并对该阴离子型胰蛋白酶进行鉴定及性质分析。结果表明:Trypsin A的分子质量约为28 k D,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能在低于65℃条件下保持稳定;最适p H值为9.5,酸碱耐受范围为p H 9.5~11.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白姑鱼阴离子型胰蛋白酶可以与抗鲫鱼胰蛋白酶抗体反应,符合胰蛋白酶活性区域的高度保守性;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对白姑鱼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胰蛋白酶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
下载PDF
核糖体DNA在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梦香 郑娇 +3 位作者 王志勇 张静 刘贤德 蔡明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8-1344,共7页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白姑鱼 大黄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R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