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温式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谢芝勋 庞耀珊 +2 位作者 刘加波 邓显文 唐小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24,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WSSV和IHHNV 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两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3 bp(WSSV)和356 bp(IHHNV)特异性多重PCR扩增条带,而对其他对虾疾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测到WSSV和IHHNV DNA各100 pg。用该多重PCR对400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230份检出WSSV,阳性率57.5%;96份检出IHHNV,阳性率24%;56份同时检出WSSV和IHHNV,阳性率14%。18份为阴性,阴性率为4.5%。结果提示了WSSV和IHHNV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养殖对虾中,作者建立的二温式多重PCR可以用于这两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周俊芳 房文红 +3 位作者 胡琳琳 周帅 李新苍 朱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5,共5页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拟穴青蟹 感染 体内增殖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3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肖广侠 李战军 +3 位作者 孟宪红 张庆文 罗坤 孔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673,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别利用TaqMan实时定量PCR、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公布的巢式PCR引物(简称OIE)、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研究室(GB)设计的引物(简称GB)及2种巢式PCR对应的一步法PCR,对具有不同白斑综合征... 为了探讨不同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别利用TaqMan实时定量PCR、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公布的巢式PCR引物(简称OIE)、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研究室(GB)设计的引物(简称GB)及2种巢式PCR对应的一步法PCR,对具有不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含量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使用已知病毒含量的标准品进行检测时,TaqMan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到10个WSSV拷贝;OIE巢式PCR与GB巢式PCR方法分别可检测到104和103个WSSV拷贝;单独使用OIE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时,分别可检测到5×104和2.5×104个WSSV拷贝;单独使用GB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进行一步法PCR扩增时,分别可检测到104和5×103个WSSV拷贝。使用上述PCR方法分别对44份未知WSSV含量的样品进行验证,定量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4.09%,OIE巢式PCR与GB巢式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27.27%;单独使用OIE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检测的阳性率均为15.91%;单独使用GB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20.45%。根据以上结果,PCR方法检测WSSV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定量PCR、巢式PCR、一步法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检测法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灵敏度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几种经济类淡水甲壳动物中的感染与流行调查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薛晖 丁正峰 +2 位作者 周刚 杨林 唐建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4-297,共4页
2007年江苏、浙江等地暴发养殖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2008年该病在江苏地区进一步蔓延,调查发现,在一些虾蟹混养池塘,中华绒螯蟹也有批量死亡的现象。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中... 2007年江苏、浙江等地暴发养殖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2008年该病在江苏地区进一步蔓延,调查发现,在一些虾蟹混养池塘,中华绒螯蟹也有批量死亡的现象。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与日本沼虾,将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同时利用建立的WSSV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中均发现类似WSSV颗粒,PCR检测进一步证实已感染WSSV。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病毒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性,日本沼虾则无明显发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淡水甲壳动物 感染 调查
下载PDF
常规PCR与巢式PCR法快速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被引量:6
5
作者 徐进 范玉顶 +1 位作者 周勇 曾令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4,62,共4页
对传统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PCR检测方法中的病毒模板DNA的提取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WSSV的PCR方法。本方法将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匀浆液冻融3次进行差速离心后,在病毒沉淀中加入50μ... 对传统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PCR检测方法中的病毒模板DNA的提取方法加以改进,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WSSV的PCR方法。本方法将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匀浆液冻融3次进行差速离心后,在病毒沉淀中加入50μL蛋白酶K溶液,室温消化5 min,沸水中煮10 min后,10000 r/min高速离心5 min即可取上清液用于PCR扩增,结果显示:与传统的病毒模板DNA提取方法相比,本方法的PCR结果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准确率高,可应用于快速大规模检测克氏原鳌虾中的WS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肝胰腺 PCR检测
下载PDF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中使用UNG防遗留污染 被引量:6
6
作者 闫冬春 黄倢 +1 位作者 董双林 杨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9-33,共5页
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PCR扩增过程中用尿嘧啶 DNA糖基酶(UNG)防遗留污染。使用UNG时 ,该对引物的适宜dUTP和Mg2 + 浓度分别为 0 4mmol/L和2 0mmol/L ;UNG存在时 ,PCR检测WSSVDNA的最低量为 1 pg,UNG的使用使... 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PCR扩增过程中用尿嘧啶 DNA糖基酶(UNG)防遗留污染。使用UNG时 ,该对引物的适宜dUTP和Mg2 + 浓度分别为 0 4mmol/L和2 0mmol/L ;UNG存在时 ,PCR检测WSSVDNA的最低量为 1 pg,UNG的使用使PCR的检测灵敏度降低了 1个数量级 ;进行正常PCR扩增前 ,0 5UUNG可消除至少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尿嘧啶-DNA糖基酶(UNG) PCR 遗留污染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耐受性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李旭鹏 史晓丽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董丽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不同温度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耐受性
下载PDF
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敏感性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盖春蕾 许拉 +2 位作者 叶海斌 于晓清 王勇强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3个剂量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粗提液分别对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以探讨日本对虾白斑综合征(WSS)低发病率的原因,为对虾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 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3个剂量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粗提液分别对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以探讨日本对虾白斑综合征(WSS)低发病率的原因,为对虾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用10’拷贝、10。拷贝和10。拷贝的WSSV粗提液注射后,中国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4.21±0.60h、71.26±4.26h和75.04±5.73h;日本对虾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7.61±4.45h、105.84±6.36h和168.82±13.15h。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的存活时间均随着病毒剂量的降低而延长。同剂量病毒注射下,日本对虾组的存活时间均长于中国对虾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对虾对WSSV的抵抗力较中国对虾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日本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敏感性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市售克氏原螯虾中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洪徐鹏 《江西水产科技》 2012年第4期13-15,共3页
近年来白斑综合征成为制约克氏原螯虾养殖的重要病害。对市场销售的克氏原螯虾抽样调查,采用PCR仪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携带情况,结果为:湖泊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不携带WSSV,池塘单养的克氏原螯虾及江河野生克氏原螯虾携带WSSV。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克氏原螯虾 调查分析
下载PDF
LAMP和巢式PCR检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小燕 魏育红 +4 位作者 杨贺 贡成良 薛仁宇 曹广力 朱越雄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之一,也是其他一些重要经济虾类的主要病害,但是目前没有相应的有效治疗药物。为了减少WSSV对克氏原螯虾的危害,及早发现病...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之一,也是其他一些重要经济虾类的主要病害,但是目前没有相应的有效治疗药物。为了减少WSSV对克氏原螯虾的危害,及早发现病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笔者开展了以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法检测克氏原螯虾WSSV的研究,并且与灵敏度非常高的巢式PCR检测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LAMP法可以快速、灵敏、特异性地检测克氏原螯虾WSSV,其灵敏度与巢式PCR相比,高出约500倍,且不需要专用的PCR仪,是检测WSSV的一种理想方法。该结果也为其他虾类的WSSV检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P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巢式PCR 克氏原螯虾
下载PDF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国子娟 王印庚 +3 位作者 荣小军 廖梅杰 郭华荣 韩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4-592,共9页
为深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致病机理和体外培养的对虾细胞对WSSV的敏感性,实验以1.5×L-15培养基培养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接种WSSV,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病毒后细胞... 为深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致病机理和体外培养的对虾细胞对WSSV的敏感性,实验以1.5×L-15培养基培养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接种WSSV,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病毒后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使用1.5×L-15培养基培养对虾淋巴组织,3 h后可观察到有细胞迁出,并能迅速形成单层,36 h后细胞的迁出汇合率可达80%,且能存活20 d以上。接种WSSV 24 h后,出现病变的细胞变圆、漂浮,细胞之间的网状结构消失,最后细胞破碎、溶解;接种WSSV 48 h后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胞核深染,且变形、膨大;电镜下,细胞核内含大量成簇分布的杆状病毒,细胞器被挤向细胞边缘,细胞膜轮廓模糊。研究表明,纯化的病毒粒子接种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能够使其产生明显病理变化,证明了WSSV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具有感染力,并且可在淋巴细胞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额新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淋巴组织 原代细胞培养 感染 病理
下载PDF
宁波地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志肖 林建东 +4 位作者 顾建明 张继挺 余晓巍 乐韵 王建平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226-1228,共3页
为了解浙江宁波地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应用PCR方法对2004~2008年采自宁波地区对虾养殖场的1201份南美白对虾样品进行WSSV检测。结果表明,1201份样品中有364份样品呈阳性,总阳性率... 为了解浙江宁波地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应用PCR方法对2004~2008年采自宁波地区对虾养殖场的1201份南美白对虾样品进行WSSV检测。结果表明,1201份样品中有364份样品呈阳性,总阳性率为30.31%;2004~2008年的WSSV年平均阳性检出率均较高,且呈不规律变化,其中以2006年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发病最严重,阳性感染率达42.66%,但2006~2008年WSSV的年平均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PCR 宁波
下载PDF
双重PCR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聪 龚艳清 +2 位作者 陈信忠 徐淑菲 王寿昆 《福建水产》 2008年第4期38-42,共5页
根据Genbank中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能分别检测WSSV和IHHNV保守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而且这两对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对WSSV和IHHNV的DNA模板... 根据Genbank中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能分别检测WSSV和IHHNV保守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而且这两对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对WSSV和IHHNV的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得到大小分别为110bp(WSSV)和356bp(IHHNV)的扩增条带。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素Mg“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证明当Mg^2+浓度为2.0~4.0mmd,退火温度为57~59℃时可获得最佳的扩增和检测效果。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两对引物检测WSSV和IHHNV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对其它对虾常见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最低能检测100pg的WSSV和IHHNV的DNA模板。临床检测表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以适用于WSSV和IHHNV的同时检测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白斑综合征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18
14
作者 方金龙 王元 +3 位作者 房文红 李新苍 陈甜甜 周俊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8,共7页
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氨氮(NH_4-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危害性,开展了NH_4-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在NH_4-N胁迫质量浓度为15.6 mg&... 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氨氮(NH_4-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危害性,开展了NH_4-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在NH_4-N胁迫质量浓度为15.6 mg·L-1,分别注射2×105和2×106个WSSV粒子,结果显示,NH_4-N胁迫下注射2×105个WSSV粒子的凡纳滨对虾第144小时死亡率达到53.3%,显著高于无胁迫组(40.0%)。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H_4-N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内WSSV的增殖加快。此外,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NH_4-N浓度突变会促使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短暂升高后持续降低。由此可见,NH_4-N胁迫会加快WSSV在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增殖,导致更高死亡率,这可能是因为胁迫造成了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降低和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氨氮胁迫 致病性
下载PDF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培民 郭媛媛 +4 位作者 贾晓会 施定基 庄旻敏 何玲 贾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WSSV基因组以及结构蛋白、对虾WSSV免疫机制、对虾WSSV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对虾养殖中WSSV防治措施,认为对虾WSSV疫苗将是今后对虾大规模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对虾 疫苗 防治进展
下载PDF
二温式多重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桃拉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芝勋 庞耀珊 +2 位作者 邓显文 唐小飞 刘加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5-597,共3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WSS)和桃拉病(TS)是两种严重危害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病毒性疾病.目前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病理学和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杂交方法及PCR方法等[1-4].其中PCR方法是这些方法中特异性最强、敏感最高的病... 对虾白斑综合征(WSS)和桃拉病(TS)是两种严重危害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病毒性疾病.目前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病理学和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杂交方法及PCR方法等[1-4].其中PCR方法是这些方法中特异性最强、敏感最高的病原检测手段,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对虾病毒病的检测和诊断.多重PCR是一种特殊PCR形式,其最突出特点,即一次PCR反应,就可同时检测、鉴别出多种病原体,在临床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上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很高的实用价值[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桃拉病毒(TSV)
下载PDF
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斑节对虾免疫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专伟 黄建华 +4 位作者 杨其彬 周发林 朱彩艳 杨丽诗 江世贵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发现在感染50h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感染60h后大部分死亡虾出现明显的... 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发现在感染50h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感染60h后大部分死亡虾出现明显的白斑。血液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感染WSSV后都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并在感染后60h左右,活性达到最大值。肝脏、肌肉组织中的ACP、SOD活性变化规律与其在血液中的变化类似,肝脏中的ACP、SOD活性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中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免疫酶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刘宁 卢霞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84,共7页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比较W-Fc、S-Fc及C-Lv对WSS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感染同等含量WSSV后,W-Fc、S-Fc和C-Lv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4.11±39.49)h、(166.79±51.54)h和(136.90±41.99)h,3组对虾间的平均存活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对虾在感染期间的死亡趋势:W-Fc在96 h达到死亡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216 h;S-Fc和C-Lv在144 h出现死亡高峰。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3、6、12、24、36、48、72、144 h共8个时间点对3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存活时间和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比较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结果如下:48 h时,W-Fc、S-Fc和C-Lv3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22×10~6±6.14×10~5)、(7.10×10~3±7.26×10~2)和(1.50×10~4±4.19×10~3)copies/ng DNA;144 h时,3组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分别为(8.44×10~6±1.25×10~6)、(3.21×10~6±8.21×10~5)和(1.49×10~6±6.59×10~5)copies/ng DNA。实验结果显示,3组对虾对WSSV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表明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在人工感染WSSV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下载PDF
江苏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流行病学调查
19
作者 刘训猛 陈静 +2 位作者 袁锐 方苹 刘肖汉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51-55,共5页
以2018年江苏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方法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携带情况。调查结果为:检测阳性样品35份,总检出率16.75%(35/209),其中扣蟹携带率17.81%(13/73),成蟹携带率16.17%(22/136)。在3—10月份中均检... 以2018年江苏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方法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携带情况。调查结果为:检测阳性样品35份,总检出率16.75%(35/209),其中扣蟹携带率17.81%(13/73),成蟹携带率16.17%(22/136)。在3—10月份中均检出WSSV携带,其中9月份WSSV携带率为5.56%,其他月份WSSV携带率均高于10%。对4个季节(春夏秋冬)检出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蟹源性WSSV检出率与季节相关,其在季节上呈现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春夏秋3个季节与冬季1个季节的对比上。基因聚类分析表明:2018年江苏地区蟹源性WSSV在16S rRNA序列保守区碱基变化较小,同源性较高,与GenBank上下载的3份WSSV序列(美国、孟加拉国、伊朗)同源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16S RRNA 流行病学 江苏地区
下载PDF
脊尾白虾白斑综合征病毒耐受群体重要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宁宁 孙玉苗 +2 位作者 温荣 张成松 李富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79,共5页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爆发已给虾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寻找能够指示虾类群体抗白斑病能力的指标对虾类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为实验材料,以人工注射白斑综...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爆发已给虾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寻找能够指示虾类群体抗白斑病能力的指标对虾类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为实验材料,以人工注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攻毒后稳定存活的脊尾白虾作为WSSV耐受群体(命名为Rm),以注射PBS的虾作为对照群体(命名为Vm),分析比较了Rm群体和Vm群体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以探讨筛选对虾抗病免疫指标的可行性。Rm群体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低于Vm群体(P<0.05),而两群体在SOD活性上无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检验WSSV耐受群体是否比未经历过病毒感染的虾具有更高的抗WSSV的能力,作者以实验室养殖过程中经过WSSV自然感染后存活的脊尾白虾作为抗性群体(命名为Rn),以未经历过WSSV感染的脊尾白虾作为普通群体(Vn),进行WSSV人工注射攻毒,观察它们在WSSV感染后的存活率,结果显示Rn群体攻毒后存活率为33.2%,显著高于Vn群体的存活率15.1%(P<0.05),说明ACP和AKP有可能作为虾类抗WSSV能力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KP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