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氏蠲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SD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3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雷长国 覃建锋 +3 位作者 梁子聪 王恒 余跃生 蔡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91-2995,共5页
目的探求程氏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发挥良效的剂量和时间。方法以程氏蠲痹汤高、低剂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SD大鼠,并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模型组、正常组比较,观察治疗第7、14、21天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35的含... 目的探求程氏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发挥良效的剂量和时间。方法以程氏蠲痹汤高、低剂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SD大鼠,并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模型组、正常组比较,观察治疗第7、14、21天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35的含量差异,IL-17、IL-35两者变化的相关性及在3个时间点各组关节、肝肾等的病理改变。结果治疗第14天,程氏蠲痹汤高剂量组IL-17、IL-35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雷公藤多苷片组IL-17、IL-35水平与正常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第21天,程氏蠲痹汤高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片组与正常组IL-17、IL-35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3个时间点,程氏蠲痹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各组关节病理改变与血清IL-17、IL-35含量变化一致,程氏蠲痹汤高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片组肝肾病理改变与正常组一致;程氏蠲痹汤高剂量组IL-17、IL-35血清含量第7~14天呈负相关(P<0.05)。结论程氏蠲痹汤高剂量有效提升血清IL-35含量,抑制IL-17释放,从而发挥抑炎疗效,比常用药雷公藤多苷片更早达良效并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氏蠲痹汤 类风湿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il)-17 il-35
下载PDF
AngⅡ上调Th17/白细胞介素-17表达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谢家和 谢东明 +2 位作者 廖祥中 朱金海 张古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030-6033,共4页
目的观察Th17/白细胞介素(IL)-17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导管球囊损伤动脉血管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贝那普利组。饲养12 w后,检查兔动脉粥样斑块的大... 目的观察Th17/白细胞介素(IL)-17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导管球囊损伤动脉血管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贝那普利组。饲养12 w后,检查兔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血脂水平、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起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组、贝那普利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及血浆AngⅡ、IL-17、hs-CR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贝那普利组血浆AngⅡ、IL-17、hs-CR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脂组(P<0.05),血脂水平(TC、LDL-C、VLDL-C)表达没有差异(P>0.05),血浆AngⅡ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浆IL-17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AngⅡ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一个机制可能为AngⅡ上调Th17/IL-17表达,Th17/IL-17可能通过引起和加剧机体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Ang)Ⅱ 动脉粥样硬化 Th17/白细胞介素(il)-17 超敏C-反应蛋白(hs-C
下载PDF
C57小鼠脊髓损伤区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变化
3
作者 邓诗源 王卓强 +1 位作者 徐震 马超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98-702,706,共6页
目的探讨C57小鼠脊髓钳夹区IL-17表达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IL-17中和抗体组。模型组制作小鼠脊髓钳夹模型,假手术组只剪开硬脊膜不伤及脊髓;... 目的探讨C57小鼠脊髓钳夹区IL-17表达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IL-17中和抗体组。模型组制作小鼠脊髓钳夹模型,假手术组只剪开硬脊膜不伤及脊髓;IL-17中和抗体组在脊髓钳夹1 h即刻尾静脉给予IL-17中和抗体。小鼠后肢功能变化按Basso提出的小鼠后肢行为学评分(BMS)于1~7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损伤区IL-17 mRNA各时间点表达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脊髓损伤第7天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小鼠SCI后行为学显示,假手术组小鼠BMS在1~7 d均为9分;模型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第7天达2.9分;IL-17中和抗体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损伤第7天BMS评分达3.5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损伤区IL-17 mRNA的表达在损伤3 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其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其他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第7天IL-17 mRNA的表达最低。HE染色结果显示,SCI后7 d,假手术组小鼠脊髓组织形态完整;模型组小鼠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凋亡,大量细胞空泡状形成;中和抗体组小鼠部分神经元核固缩,有细胞空泡状形成,但部分细胞仍保持完整形态。结论 IL-17参与了SCI的继发性免疫炎症进程,可能是SCI治疗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钳夹伤 Basso小鼠后肢的行为学评分 白细胞介素(il)-17 il-17中和抗体
下载PDF
IL-17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性关节炎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吴迎春 吕刚 +1 位作者 依力潘.凯赛尔 孙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2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性关节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0例为骨性关节炎组;另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外周静...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性关节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0例为骨性关节炎组;另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PCR-sscp)检测IL-17A G-289A基因rs3386824位点和IL-17F T-8599基因rs87489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组间有明显差异的基因型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IL-17A G-289A(rs3386824)基因分布频率方面,骨性关节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各基因型OR值分析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G/A、G/G)的受试者骨性关节炎发生风险明显高于A/A基因型者。对基因频率在人群中分布情况进行H-W定律检验显示,骨性关节炎组基因遗传不平衡(P=0.000),健康对照组基因遗传平衡(P=0.358)。骨性关节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不同性别受试者的IL-17A G-289A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65岁)中骨性关节炎组与健康对照组IL-17A G-289A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中(>65岁)骨性关节炎组与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析显示,高年龄组人群携带IL-17A G-289A基因增加骨性关节炎发病率。IL-17F T-8599(rs874891)基因分布频率方面,骨性关节炎组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老年人群中,IL-17A G-289A多态性与骨性关节炎易感性相关,阳性位点rs3386824等位基因G/A、G/G是其高风险因素,A/A为低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il)-17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γδ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曾雪娇 张瑞 +1 位作者 谢仁古丽·阿力木 曲建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与Torin2对人γδ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和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0岁(标准差4.7岁)。选择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肿瘤细胞株MEC-1。从志愿者外周静脉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处理获得γδT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在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率。γδT细胞分别用100 nmol/L雷帕霉素(雷帕霉素组)和Troin2处理(Troin2组),同时用RPMI 1640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计算活细胞数。采用不同效靶比(1∶1、3∶1、9∶1、18∶1、36∶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表达。结果扩增前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4.70%±1.17%,经10 d扩增且纯化后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94.20%±2.18%。雷帕霉素组24 h扩增倍数为1.45±0.20,48 h扩增倍数为2.71±0.06,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in2组24 h扩增倍数为1.14±0.05,48 h扩增倍数为2.09±0.06,均显著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5%±0.01%(1∶1)、10.84%±0.88%(3∶1)、23.02%±0.65%(9∶1)、50.74%±2.96%(18∶1)、77.75%±0.55%(36∶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rin2组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0.06%±0.01%(1∶1)、4.06%±0.84%(3∶1)、10.72%±2.97%(9∶1)、18.20%±2.83%(18∶1)、36.18%±2.19%(36∶1),均低于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组IL-17表达为(32.7±1.7)%,Troin2组IL-17表达为(12.2±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3.1±2.7)%(均P<0.05)。且Troin2组抑制γδT分泌IL-17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Troin2组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4.23,P<0.05;t_(Troin2组)=11.67,P<0.05);雷帕霉素组、Troin2组p-mTOR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雷帕霉素组)=16.78,P<0.05;t_(Troin2组)=25.31,P<0.05);雷帕霉素组PI3K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pAKT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P<0.05);4EBP-1表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7,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在不影响体外人γδT细胞增殖的基础上,增强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并抑制其IL-17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mTOR C1/C2位点之间的负反馈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ΓΔT细胞 MEC-1 MTOR 白细胞介素(il)-17 细胞增殖 细胞活性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7、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谭学君 刘娟 +2 位作者 胡畔 庹德军 唐文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40-1544,共5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瑞舒伐...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IL-6、IL-17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房性、室性、交界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QT间期离散度(QTd)显著降低,且联合组的期前收缩次数及QTd均显著少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内皮素(ET)水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E)、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和低切、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IL-6、IL-17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N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ET、LVESE、LVEDV、FIB、血浆黏度和低切、高切变率下全面黏度、IL-6、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应用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二者联合应用能显著减少期前收缩次数,降低心肌受损程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还能显著降低血清IL-6、IL-17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律失常 瑞舒伐他汀 芪苈强心胶囊 白细胞介素(il)-17 il-6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垂盆草保护急性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李玉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探究垂盆草保护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成分及潜在的功能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垂盆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800μl的四氯化碳(CCl_(4))处理肝细胞HepaRG 2 h,构建肝细胞损...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探究垂盆草保护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成分及潜在的功能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垂盆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800μl的四氯化碳(CCl_(4))处理肝细胞HepaRG 2 h,构建肝细胞损伤模型;10μmol/L异鼠李素或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激活剂SR0987处理HepaRG细胞,再CCl4溶液培养2 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损伤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Western印迹检测IL-17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分析垂盆草得到5种主要活性成分,302个靶基因;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分析肝损伤得到398个靶基因,与有效成分靶基因取交集,共有177个靶基因。通过对靶基因的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发现,IL-17信号通路富集率和差异均最高。体外细胞实验表明,成功构建CCl4诱导HepaRG细胞模型,模型细胞ALT、AST、LDH、MDH含量均显著升高,增殖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异鼠李素处理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得到抑制。SR0987处理后明显减弱异鼠李素的作用。结论垂盆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异鼠李素通过抑制IL-17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肝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盆草 异鼠李素 急性肝损伤 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 网络药理学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内CD4^+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朝荣 吕海金 +3 位作者 孙瑶 安玉玲 范明明 易慧敏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后肝内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25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control组和MSC组,每组75只。其中MSC组和control组均为HIRI模型小鼠,MSC组通过下腔静脉注射HUC-MSCs,cont...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后肝内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25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control组和MSC组,每组75只。其中MSC组和control组均为HIRI模型小鼠,MSC组通过下腔静脉注射HUC-MSCs,control组通过下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ham组仅进行开腹、关腹等操作,不行血管夹闭。分别于术后6、12、24 h,每组随机取15只小鼠,用于眼球取血法采血及取肝组织样本,每组剩下的30只小鼠用于肝内单核细胞的提取。比较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肝内单核细胞数量,CD4+T细胞比例、数量和阳性率;比较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清和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7含量,及肝组织内共刺激分子B7-1和B7-2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2、24 h,control组的肝内单核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ham组,而MSC组的肝内单核细胞数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6、12、24 h,control组的CD4+T细胞比例、数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ham组(均为P<0.01),MSC组的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12、24 h,MSC组的CD4+T细胞数量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6、12、24 h,control组血清和肝组织中的IL-17含量均高于sham组(均为P<0.01),而MSC组血清和肝组织中的IL-17含量均低于control组(均为P<0.01)。术后6 h,control组B7-2的m RNA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P<0.05);术后12、24 h,control组B7-1和B7-2的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均为P<0.01),而MSC组B7-1和B7-2的m RNA表达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均为P<0.01)。结论 HUC-MSCs抑制HIRI后肝内CD4+T细胞的数量和IL-17的分泌,同时减少肝内单核细胞数量及B7-1和B7-2 m RNA表达,减轻H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脏 CD4+T细胞 白细胞介素(il)-17 单核细胞 共刺激分子 流式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宣肺止嗽方对COPD模型大鼠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
9
作者 史艳丽 王云超 +2 位作者 杨震 王新华 贾志永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9,共12页
目的:探讨宣肺止嗽配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联合被动烟熏建立COPD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宣肺止嗽配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联合被动烟熏建立COPD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宣肺止嗽方高、中、低剂量组(3.6、1.8、0.9 g·kg^(-1)·d^(-1))。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kg^(-1)·d^(-1)生理盐水灌胃,宣肺止嗽方各干预组灌胃给药,地塞米松组给予2.57×10^(-4)g·kg^(-1)·d^(-1)地塞米松灌胃,持续治疗28 d。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肺功能指标水平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IHC)检测肺组织IL-17A、白细胞介素-17受体A(IL-17RA)、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磷酸化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 mRNA的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6、IL-8、IL-17、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功能流速指标和容量指标明显下降(P<0.05),时间指标和其他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mRNA和蛋白水平及下游NF-κB p65、p-NF-κB p65、p-p38 MAPK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6、IL-8、IL-17、IL-1β、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宣肺止嗽方高、中剂量组IL-17A、IL-17RA、Act1、TRAF6 mRNA和蛋白水平及下游NF-κB p65、p-NF-κB p65、p-p38 MAPK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宣肺止嗽方能有效对抗COPD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17A、IL-17RA、Act1、TRAF6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下游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减少IL-6、IL-8、TNF-α、IL-17、IL-1β的释放,进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宣肺止嗽方 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 信号转导复合体 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