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权新宇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5-69,共5页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边缘 白马人 “沙嘎帽” 白鸡传说 族群认同
下载PDF
蒙古旗人德成杂剧十种考论
2
作者 武迪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德成的杂剧十种被中国内地学者误认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实际庋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为海内孤本。杂剧十种以“日记”形式记述德成宦闽期间的行迹与心绪,是一部片段式的私人生活史与心灵史。其中《请撰》《纪姬》兼具记事与立传之意,... 德成的杂剧十种被中国内地学者误认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实际庋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为海内孤本。杂剧十种以“日记”形式记述德成宦闽期间的行迹与心绪,是一部片段式的私人生活史与心灵史。其中《请撰》《纪姬》兼具记事与立传之意,摘引人物传记入曲,以第一人称叙述,实现杂剧由“代人立言”向“自我登场”转变;《寻碑》《辨龙》是德成乡野探访的实录,其中他对闽地历史古迹、民间传说的质疑与辨析,体现其考据意识。杂剧十种与同时代的旗人剧作共同呈现出旗人戏曲在清中叶的纪实性转向。特殊的题材、体制与创作手法赋予杂剧十种独特的个体意义。它的再发现,丰富了旗人戏曲的种数与面向,也使德成这位鲜为人知的旗人曲家重现于世人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成 张嘉特氏 禹碑 白鸡传说 曲史互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