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2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叶/茶叶水提物促进皮肤感染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梅瀚文 王笑笑 +4 位作者 宗婷婷 苏航 欧梦喜 王一君 吴生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皮肤感染模型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 目的探讨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皮肤感染模型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1∶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1∶1)和1∶2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1∶2),每组7只。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创面面积;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水平。第二部分随机选取7只大鼠为正常组,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每组7只。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组织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含有CARD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IM2、ASC、Caspase-1及IL-1β、IL-18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和3个不同比例组感染创口收缩明显,创面面积明显减小,且促炎因子TNF-α、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西药组、2∶1组效果更明显,两组促炎因子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感染创面组织中AIM2、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IL-1、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组感染创面组织中AIM2、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IL-1、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治疗皮肤感染模型大鼠存在协同作用,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是最优比例。其协同机制可能与AIM2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水提物 茶叶水提物 皮肤感染 创面愈合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
下载PDF
1例犬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的诊治
2
作者 张军 张熠 +2 位作者 阎朝华 冯孝傲 徐在品 《贵州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文章介绍了1例老年犬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的诊治情况,通过止血、清创、消毒、抗菌、消炎、降糖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消除并发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犬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感染 诊治
下载PDF
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附12例分析
3
作者 杨璐 李建建 +2 位作者 刘婷 马寒 陈燕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19-225,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助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20—2023年12例经病原学确诊的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 目的通过分析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助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20—2023年12例经病原学确诊的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12例患者平均47.3岁,海产品引起的外伤是一个危险因素。皮损多表现为单侧上肢多发的慢性结节、斑块,可见孢子丝菌病样分布。病理可观察到表皮棘层肥厚、真皮非特异性炎症浸润,有时可见结核样肉芽肿,但抗酸染色检出率低。9例患者均采用基于克拉霉素联合利福平或莫西沙星的抗感染治疗,另3例于外院治疗,具体方案不详。无患者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皮损均消退,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临床上对于皮损表现为慢性结节和斑块,病理表现为结核样肉芽肿改变或非特异性炎症浸润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具有外伤或海产品接触史者,需要高度怀疑海分枝杆菌感染。对该类患者可用克拉霉素联合利福平或莫西沙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 皮肤感染 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下载PDF
火针在皮肤感染中应用分析
4
作者 陆岩 徐淼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6-0079,共4页
观察火针在皮肤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每组2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火针治疗,... 观察火针在皮肤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每组2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火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浓腐消失时间、肉芽生长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感染患者采用火针治疗比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更有治疗效果,能减少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和炎性水平,在临床中可以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皮肤感染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1例无绿藻菌所致皮肤感染病人的护理
5
作者 周旋 赵小丹 吴园园 《全科护理》 2023年第7期1003-1004,共2页
总结1例无绿藻菌所致皮肤感染病人的护理经验。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组建多学科团队;创面的疼痛管理及处理流程;创面护理的注意事项及其他护理。经过1个月的精心护理,病人病情好转,疼痛评分由9分降至2分,创面面积由125 cm^(2)缩小至4 cm^(2... 总结1例无绿藻菌所致皮肤感染病人的护理经验。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组建多学科团队;创面的疼痛管理及处理流程;创面护理的注意事项及其他护理。经过1个月的精心护理,病人病情好转,疼痛评分由9分降至2分,创面面积由125 cm^(2)缩小至4 cm^(2)出院,出院1个月后随访创面完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绿藻 真菌感染 皮肤感染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沐浴在新生儿皮肤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陈绍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1753-1755,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沐浴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感染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B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出生后进行一次清水沐浴,A组采用每日清水沐浴方... 目的:探讨新生儿沐浴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感染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B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出生后进行一次清水沐浴,A组采用每日清水沐浴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皮肤感染率(脐部感染、皮肤脓疱疮、皮肤糜烂)、新生儿体温变化情况及新生儿皮肤情况。结果:A组新生儿皮肤感染率低于B组(P<0.05);沐浴后30min,A组新生儿体温变化小于B组(P<0.05);A组新生儿不良皮肤情况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每日一次沐浴,可降低新生儿皮肤感染率,减少体温变化,避免发生不良皮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皮肤情况 沐浴 皮肤感染 体温变化
下载PDF
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秀华 宋风丽 +6 位作者 马丽丽 石鑫 李妍 史伟 王春霞 刘盈 马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原因、特点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附属大兴医院产科分娩的母婴同室新生儿9 131例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皮肤感染206例,感染率为2.26%;感染主要以新生儿脓疱疮(192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原因、特点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附属大兴医院产科分娩的母婴同室新生儿9 131例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皮肤感染206例,感染率为2.26%;感染主要以新生儿脓疱疮(192例)为主;感染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3 d内发生的占89.81%;是否有创分娩、产程是否延长、是否为有围产期合并症的新生儿,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利奈唑烷对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率相当高。结论新生儿皮肤的特点是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其感染的发生与分娩方式、产程长短、围产期合并症等因素有关。重视孕期保健和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皮肤感染 母婴同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59例偶发分支杆菌皮肤感染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7
8
作者 黄金生 陈平 +2 位作者 向高 陈德永 魏明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31-733,共3页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偶发分支杆菌感染的外科处理时机 ,指征和术式。方法 通过细菌学、组织病理、B超和临床观察 ,对 59例 76处病灶不同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 (52处病灶 )手术切除 ,其中除 8处创口有反复外 ...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偶发分支杆菌感染的外科处理时机 ,指征和术式。方法 通过细菌学、组织病理、B超和临床观察 ,对 59例 76处病灶不同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 (52处病灶 )手术切除 ,其中除 8处创口有反复外 ,其余均一期愈合 ;扩创或切开引流 6例 ,5例愈合 ,1例新发病灶二次扩创清除后愈合 ;8例抽脓后注入阿米卡星 (AMK)未行切除 ,病灶均消失。 59例经综合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 在全身给药有效治疗 6~ 8周后 ,局部病变得到控制 ,肉芽肿形成时为手术的最佳时机。术式以距病灶周边 1 .5~ 2 .0cm处完整切除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分支杆菌 皮肤感染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式
下载PDF
莫西沙星治疗皮肤感染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曹育春 陈兴平 徐祖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9-381,共3页
目的 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轻中度急性无合并症的皮肤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 ,对莫西沙星 40 0mg 1次 /d口服与左旋氧氟沙星 2 0 0mg 2次 /d口服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1天 ,符合方案人群 (P... 目的 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轻中度急性无合并症的皮肤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 ,对莫西沙星 40 0mg 1次 /d口服与左旋氧氟沙星 2 0 0mg 2次 /d口服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1天 ,符合方案人群 (PP人群 )临床有效率 :试验组 92 .5 % ,对照组 71.4%。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细菌学清除率试验组 10 0 % ,对照组为 93 .3 % ,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皮肤感染的疗效较好 ,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感染 莫西沙星 左旋氧氟沙星 疗效 安全性 临床实验
下载PDF
偶然分支杆菌爆发皮肤感染5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坦业 王琳 +6 位作者 陈敬波 池畔 向高 黄金生 陈平 陈德永 李志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观察偶然分支杆菌爆发皮肤感染的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 1999年 1月~ 12月间住院治疗并经细菌、病理、B超证实为偶然分支杆菌皮肤感染者 59例的临床特点、诊疗观察结果等作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2 .3岁 ... 目的 观察偶然分支杆菌爆发皮肤感染的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 1999年 1月~ 12月间住院治疗并经细菌、病理、B超证实为偶然分支杆菌皮肤感染者 59例的临床特点、诊疗观察结果等作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2 .3岁 ,男∶女为 1∶5.6 ,平均发病时间为 55± 30 .5天。 59例计有感染灶 76处 ,臀部占 92 .2 %。经细菌学证实 39例 ,占 6 6 .1% ,阴性 2 0例中有 12例经病理证实 ,二者计 51例 ,占 86 .4 %。所有患者均采用敏感抗生素 +有协同作用的抗结核药化疗 ,适应症病例施以外科处理。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 ,随访 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本次感染为偶然分支杆菌所致 ,虽获治愈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然分支杆菌 皮肤感染 诊断 治疗 NTM 转归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引起早产儿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莉聪 李淑兰 肖海鸟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7-478,共2页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早产儿 皮肤感染 护理
下载PDF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皮肤感染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储旭东 林钢 +7 位作者 尹洪波 崔业江 李健 屠聿修 殷凯生 童明庆 刘再鹏 薛建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肌注后龟分支杆菌皮肤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分析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3月 6 3例非结核性分支杆菌皮肤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B超、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结果  6 3例患者的 99...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肌注后龟分支杆菌皮肤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分析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3月 6 3例非结核性分支杆菌皮肤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B超、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结果  6 3例患者的 99处感染灶可分为混合溃疡型 5 1例次 ,脓肿型 2 8例次 ,硬结型 16例次 ,蜂窝织炎型 4例次。病理显示为肉芽肿、类结核结节占多数。其中 38例经细菌培养证实为龟分支杆菌感染。全部病例经敏感抗菌药和抗结核药联合应用及外科治疗后 6~ 8个月痊愈。结论 皮肤软组织龟分支杆菌感染暴发流行很罕见 ,临床表现多样化 ,易反复 ,病程长 ,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治疗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性分支杆菌 皮肤感染 皮肤软组织 龟分支杆菌 治疗方法
下载PDF
留置针引起小儿皮肤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小莉 王祝芳 李忆慈 《齐鲁护理杂志》 2001年第7期532-533,共2页
关键词 留置针 小儿 患儿 贴胶 橡胶加工 皮肤感染
下载PDF
表现为皮肤感染的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可嘉 赵肖庆 +2 位作者 曹华 沈小雁 郑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2-1063,1065,共3页
患者女,56岁。右前臂伸侧皮疹伴红肿、疼痛10d。皮疹位于右前臂伸侧中部,初为红斑基础上的脓疱疹,逐渐增大伴脓液、中央结痂,抗生素治疗无效。5d后,右前臂近肘部再发一枚类似皮疹。两枚皮疹均有压痛,皮温升高。皮损活检后经组织病理检... 患者女,56岁。右前臂伸侧皮疹伴红肿、疼痛10d。皮疹位于右前臂伸侧中部,初为红斑基础上的脓疱疹,逐渐增大伴脓液、中央结痂,抗生素治疗无效。5d后,右前臂近肘部再发一枚类似皮疹。两枚皮疹均有压痛,皮温升高。皮损活检后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高分化鳞癌,予手术切除。本病例提示,对于难以治愈的皮肤感染,需考虑皮肤肿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鳞状细胞癌 皮肤感染
原文传递
糖尿病并发下肢皮肤感染的护理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惠芳 毛丽娟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6-36,共1页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下肢皮肤感染,会给病人带来行走不便等痛苦。感染还可使病情加重,诱发酮症酸中毒。因此,预防感染和控制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控制糖尿病病员和下肢皮肤感染,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 皮肤感染 护理
下载PDF
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舟 刘盈 +23 位作者 孙娟 郭艳萍 姜海燕 陈萍 宋俐 王胜春 陈谨萍 李军 汤建萍 王华 肖异珠 刘强 杨小英 刘晓凤 周华 周莲宝 王永平 槐婉舒 卫风蕾 时雪梅 李钦峰 廉佳 宫泽坤 马琳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分析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现状,明确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中mecA基因携带情况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情况,并为临床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为分析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现状,明确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中mecA基因携带情况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情况,并为临床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对全国13家儿童医院1416例皮肤感染患儿的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6种抗生素对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CA-MRSA进行mecA基因检测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从1416例患儿皮损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43株,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前3位依次为红霉素97.3%、青霉素96.7%、克林霉素89.0%,其次为四环素42.2%、氯霉素15.0%、庆大霉素9.8%、环丙沙星6.6%、复方新诺明4.6%、苯唑西林3.4%、头孢呋辛3.1%、利福平2.4%、头孢曲松1.7%、头孢唑啉1.6%、夫西地酸1.3%、莫匹罗星0.8%。CA-MRSA分离率为3.4%。各地区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耐药菌株。35株CA-MRSA均携带mecA基因,SCCmec基因分型结果为Ⅳ型14株(40%)、Ⅴ型19株(54.3%)、未定型2株(5.7%)。本研究提示,治疗我国社区儿童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全身应用建议首选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第1、2代头孢菌素,其他可选择的有夫西地酸、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万古霉素;外用治疗选择莫匹罗星,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我国儿童CA-MRSA中mecA携带率为100%,SCCmecⅣ和Ⅴ型为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感染性疾病 耐药性 MECA基因 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基因
下载PDF
应用碘伏治疗糖尿病皮肤感染的护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永红 程永素 +1 位作者 黄冰 张建林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4-955,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感染 碘伏 护理
下载PDF
金因肽局部治疗糖尿病皮肤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克辉 许力军 王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35-1536,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感染 金因肽
下载PDF
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及医护人员带菌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史伟 李严平 +2 位作者 宋凤丽 刚君 马秀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1期73-75,共3页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皮肤感染及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带菌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措施。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皮肤感染与接触新生儿医护人员的带菌情况。对新生儿皮...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皮肤感染及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带菌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措施。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皮肤感染与接触新生儿医护人员的带菌情况。对新生儿皮肤感染取样后进行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每周定期对医护人员手及鼻前庭进行取样,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2015年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4032例,发生皮肤感染78例,皮肤感染的发生率为1.94%,上半年与下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最常见,占25.0%。接触新生儿医护人员手及鼻腔样本共978例,细菌检测阳性率为19.3%。上半年及下半年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4.1%及14.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样本细菌检测阳性率为26.4%,手样本细菌检测阳性率为12.3%,鼻腔样本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手样本(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主要的致病菌。加强医护人员手及鼻腔卫生的培训及监管,可有效降低带菌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皮肤感染 医护人员 带菌情况
下载PDF
单纯性浅表皮肤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永芳 李新宇 +2 位作者 宋莎莎 高纪伟 徐兰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3-576,共4页
建立与临床上单纯性浅表皮肤感染较为接近的小鼠模型,便于致病机制和外用抗菌药物筛选及疗效观察研究。选用BALB/c小鼠,采用胶带反复粘贴法破坏局部皮肤屏障,通过皮肤水分流失(TEWL)值标定皮肤屏障破坏程度,然后在其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 建立与临床上单纯性浅表皮肤感染较为接近的小鼠模型,便于致病机制和外用抗菌药物筛选及疗效观察研究。选用BALB/c小鼠,采用胶带反复粘贴法破坏局部皮肤屏障,通过皮肤水分流失(TEWL)值标定皮肤屏障破坏程度,然后在其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7.5×106CFU/mL)及化脓性链球菌(1.5×108CFU/mL),建立局部皮肤的实验感染模型,并给予氧氟沙星凝胶以验证模型的敏感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胶带反复粘贴7次和10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前皮肤屏障破坏的最佳次数;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株化脓性链球菌局部感染后,创面活菌培养结果分别为4.99±4.74、5.52±5.45、4.92±4.56、5.24±4.84、5.20±5.01、4.94±4.69和4.82±4.87、5.34±5.45、4.63±4.41CFU/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氧氟沙星凝胶后,对感染灶细菌生长的抑制率均大于80%。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皮肤浅表感染模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对皮肤浅表感染发病机制研究、外用抗菌药物筛选和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皮肤感染 胶带粘贴 金黄色葡萄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