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马珠单抗注射剂治疗哮喘致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1例分析
1
作者 李娜 郭军 +3 位作者 郭文佳 吕茵茵 李彩宏 牟向东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211-212,222,共3页
目的 提示临床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使用过程中需加以关注可能引起的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分析1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过程中,发生迟发型过敏大面积皮疹,通过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鉴别该... 目的 提示临床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使用过程中需加以关注可能引起的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分析1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联合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过程中,发生迟发型过敏大面积皮疹,通过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鉴别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药物和处理措施。结果 患者不良反应为迟发型大面积过敏皮疹,排除患者病情和合并用药情况,判断引起患者严重大面积皮疹的原因为注射使用奥马珠单抗。不良反应相关性评价为“肯定”,立即予以停药并对症处理后患者好转,未发生后遗症。结论 临床应加强监测奥马珠单抗注射剂引起的迟发型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珠单抗注射剂 迟发型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 皮肤过敏反应 皮疹
下载PDF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文培 张子扬 +4 位作者 周成浩 刘涵 胥彤 郭宇琳 林宝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47-753,共7页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 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 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A检测血清总Ig E(T-Ig E)水平和OVA特异性Ig E(OVA-s Ig E)水平。大鼠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大鼠皮内注射致敏血清被动皮肤致敏后,于0.5,1.5,3,6,12,24,36,48和60 h后iv给予同等剂量OVA和伊文思蓝激发,于激发后10,30和60 min测量大鼠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OVA致敏大鼠血清T-Ig E和OVA-s Ig E水平分别于末次致敏后3-7 d和12-16 d达高峰;在OVA 0.2-5.0 mg剂量范围内,OVA-s Ig E与T-Ig E水平无明显关联性;OVA 1.0和5.0 mg致敏大鼠血清能诱发大鼠PCA;皮内注射致敏血清0.5-3 h后激发的皮肤蓝斑形态规则,范围最大;激发后30-60 min检测的皮肤蓝斑范围大,界线清晰,形状规则,且着色较深。结论 PCA优化条件为1-2月龄大鼠隔日每只ip给予OVA 1.0-5.0 mg,共致敏3次,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在被动皮肤致敏0.5-3 h后,进行激发,30-60 min后检测皮肤内层蓝斑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蛋白 Ⅰ型过敏反应 IGE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大鼠
下载PDF
泰索帝引起严重皮肤过敏反应一例报告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玉升 张晓东 +3 位作者 崔成旭 王金万 孙燕 储大同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泰索帝 皮肤过敏反应 抗肿瘤药物
下载PDF
杨梅素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佟岩 王淑君 +1 位作者 周晓棉 曹颖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22-825,共4页
目的研究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痒反应和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探讨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结果杨梅素显著抑制小鼠同种、异... 目的研究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痒反应和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探讨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结果杨梅素显著抑制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瘙痒反应,并能抑制DNCB诱导的DTH。结论杨梅素具有抗过敏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Ⅰ、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素 过敏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瘙痒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原文传递
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与皮肤过敏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小寅 郭秀君 +4 位作者 孟亚慧 严鑫 左勤 吴琼 张惠玲 《江苏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临床疗效与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将89例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从7月份入伏天开始,每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前3d每天贴敷1次... 目的:探讨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临床疗效与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将89例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从7月份入伏天开始,每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前3d每天贴敷1次,根据组别分别贴敷2h、4h、6h,连续贴敷3d,3d为1个疗程,至末伏结束,全三伏天共贴敷3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临床症状积分、BODE指数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与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性。结果:3组治疗后肺功能情况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3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BODE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且治疗2组、治疗3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组(P<0.05,P<0.01);治疗1组无皮肤过敏反应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者及治疗2组、治疗3组轻度与中重度皮肤过敏反应者,肺功能、临床症状积分、BODE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伏贴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COPD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贴敷时间为4h、6h较2h疗效更优;贴敷时间由2h延长至4h甚至6h,皮肤过敏反应者会逐渐增加,程度亦会逐渐加重,但无论有无发生皮肤反应或发生皮肤反应后的轻重程度,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伏贴 皮肤过敏反应 肺肾气虚 穴伍贴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α-硫辛酸致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过敏反应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柳青 史茂伟 +2 位作者 张静 王立欣 白红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517-4517,共1页
患者男。82岁,因发现血糖高16年,四肢麻木、烧灼感半年于2010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6年前出现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约10蛀,无明显口渴、多饮、多尿等,在当地医院化验空腹血糖8mmol/L。诊断糖尿病.先后予二甲双胍、拜糖平及诺和龙... 患者男。82岁,因发现血糖高16年,四肢麻木、烧灼感半年于2010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6年前出现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约10蛀,无明显口渴、多饮、多尿等,在当地医院化验空腹血糖8mmol/L。诊断糖尿病.先后予二甲双胍、拜糖平及诺和龙等多种药物治疗,饮食控制欠佳,空腹血糖在7.5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1—13mmol/L。于2009年加用甘精胰岛素24~30U/d皮下注射,空腹血糖在6—7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皮肤过敏反应 Α-硫辛酸 患者 空腹血糖 甘精胰岛素 2009年 四肢麻木
下载PDF
构建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模型并检测其肠系膜淋巴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孟昭影 边永玲 +5 位作者 梁海峰 杜舒婷 张玉平 杜会博 高顺强 刘艳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6089-6092,共4页
背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用动物模型是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reaction,PCA),目前对PCA发病的淋巴微循环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构建PC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肠系膜淋巴动力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 背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用动物模型是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reaction,PCA),目前对PCA发病的淋巴微循环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构建PC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肠系膜淋巴动力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2/2007-03在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58只,其中6只用于抗血清制备,20只用于蓝色反应斑测定,32只用于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用于蓝色反应斑测定和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的大鼠均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CA1组、PCA2组、PCA3组。方法:用卵清蛋白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分别于PCA1,PCA2,PCA3组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处皮内注射5%,10%,20%抗血清,48h后再用10%卵清蛋白攻击致敏,复制PCA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主要观察指标:①蓝色反应斑测定判断模型是否成功。②肠淋巴管插管后引流卵清蛋白攻击前10min至攻击后30min不同时间段的淋巴液,计算淋巴流出量、细胞总数计数、单核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输出量。结果:PCA1,PCA2,PCA3组蓝色反应斑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卵清蛋白攻击10min以后,PCA1,PCA2,PCA3组的肠淋巴流量、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数、淋巴细胞输出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攻击前水平(P<0.05)。结论:①成功复制了大鼠PCA模型,此模型可反映Ⅰ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②PCA发生后,淋巴回流动力及淋巴转运功能明显增强,可能是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损区淋巴细胞浸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淋巴 动力学 淋巴细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当归饮子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血清白三烯B4水平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红丽 眭道顺 +1 位作者 李东海 李勇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及血清白三烯B4(LTB4)水平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NIH小鼠致敏后,分为致敏对照组、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氯雷他定组、地塞米松组...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及血清白三烯B4(LTB4)水平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NIH小鼠致敏后,分为致敏对照组、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氯雷他定组、地塞米松组。检测各组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率、血清中白三烯B4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氯雷他定组、地塞米松组对小鼠PC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地塞米松组对小白鼠PCA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各组(P<0.01);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咪唑斯汀组、氯雷他定组对小鼠PCA的抑制作用强于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和孟鲁司特组(P<0.01)。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地塞米松组血清LTB4水平明显低于致敏对照组、氯雷他定组(P<0.05);当归饮子低剂量组、咪唑斯汀组、地塞米松组对小鼠PCA的抑制率与小鼠血清中LTB4水平均呈直线负相关(P<0.05)。结论:当归饮子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血清白三烯B4水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具有相关性。对LTB4的抑制证明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迟发相过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迟发相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白三烯B4 当归饮子
原文传递
412例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及处置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鲁涛 刘继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分析近3年文献报道的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及其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信息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统计近3年关于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412例报告... 目的分析近3年文献报道的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及其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信息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统计近3年关于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412例报告中,涉及中药7类,化学药品21类。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药物致皮肤过敏的临床表现以荨麻疹和斑丘疹最为常见,其治疗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葡萄糖酸钙等联用为主。结论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治疗方法较局限。应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致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应开发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过敏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过敏反应 致敏药物 皮疹 过敏治疗 合理用药
下载PDF
中药注射剂致皮肤过敏反应概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敏 蔡念宁 +1 位作者 张广中 周守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9-81,共3页
查阅近10余年来相关文献中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病例的报道,从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这一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并分析中药注射剂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时间无一... 查阅近10余年来相关文献中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病例的报道,从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这一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并分析中药注射剂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时间无一定规律性,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种类不确定性,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加强其合理应用,从多方面避免和减少皮肤过敏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给予有效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皮肤过敏反应 综述
下载PDF
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与HLA-B~* 1502基因的关联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登富 张波 +3 位作者 顾平 陈小容 蒋世杰 万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74-476,489,共4页
目的探究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与HLA-B* 1502基因的关联性,为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40例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卡马西平(CBZ)或拉... 目的探究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与HLA-B* 1502基因的关联性,为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40例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卡马西平(CBZ)或拉莫三嗪(LTG)治疗,CBZ致Stevens Johnson综合征(SJS)5例,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3例,SJS/TEN 4例,LTG致TEN 2例,SJS/TEN 2例,共16例患者出现重症皮肤过敏反应,设为过敏组,将24例未发生过敏反应者设为耐受组,同期25例体检的健康自愿者设为对照组。通过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所有人员的HLA-B* 1502基因分型,并进行关联性研究。结果 CBZ致SJS者HLA-B* 1502基因型阳性4例,基因频率80.00%;CBZ致SJS/TEN者HLA-B*1502基因型阳性3例,基因频率75.00%;CBZ致TEN者HLA-B*1502基因型阳性3例,基因频率100.00%;LTG致TEN、SJS/TEN者HLA-B*1502基因型阳性均为2例,基因频率100.00%;耐受组HLA-B*1502基因型阳性2例,基因频率8.33%;对照组HLA-B*1502基因型阳性3例,基因频率12.00%;两种药物引起的各型重症皮肤过敏反应者HLA-B*1502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耐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癫痫药物LTG及CBZ所致重症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且与HLA-B*1502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拉莫三嗪 重症皮肤过敏反应 HLA-B* 1502基因
下载PDF
常用中药的皮肤过敏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月光 李进 《中医药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25-26,共2页
从文献学的角度概述了中药皮肤过敏反应的类型 ,包括接触性皮炎、药物变态反应等多种致敏途径。分析了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 ,并对皮肤过敏反应的防治加以总结。
关键词 中药 皮肤过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药物变态反应 防治
下载PDF
清紫颗粒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凌科 张建民 关晶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青紫颗粒的抗过敏反应。方法选择60只15-17g及10只30g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取10只体重30g小鼠,两后脚掌各注入天花粉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0.05ml,7d后处死,取血清备用。取50只15-17g小鼠(实验组),将上述血清稀释后在每只小鼠... 目的探讨青紫颗粒的抗过敏反应。方法选择60只15-17g及10只30g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取10只体重30g小鼠,两后脚掌各注入天花粉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0.05ml,7d后处死,取血清备用。取50只15-17g小鼠(实验组),将上述血清稀释后在每只小鼠腹壁皮内注射0.06ml,余10只作为空白对照。将50只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清紫颗粒高剂量组(0.194g/ml)、中剂量组(0.097g/ml)、低剂量组(0.0485g/ml)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0.1mg/ml)。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均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7d后注射天花粉注射液24mg/kg,20min后处死,采用蓝斑面积法和比色法评价各组药物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清紫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清紫颗粒高剂量组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组的抑制作用优于清紫颗粒的中、低剂量组。结论清紫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紫颗粒 过敏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原文传递
杏贝止咳颗粒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萱萱 胡小鹰 王淑云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2年第6期348-348,共1页
关键词 杏贝止咳颗粒 大鼠 被动 皮肤过敏反应 影响
下载PDF
α-2b干扰素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1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俊英 马淑英 王新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8期3140-3140,共1页
我科于2007年12月12日收治1例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第3天出现严重皮肤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及对症处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Α-2B干扰素 皮肤过敏反应 护理 真红细胞增多症 干扰素治疗 对症处理 痊愈出院 过敏
下载PDF
亚叶酸钙引起皮肤过敏反应1例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於伟民 李廷 +2 位作者 江锦红 徐益元 叶鸿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89-289,共1页
关键词 皮肤过敏反应 亚叶酸钙 机制探讨 结肠癌术后 化疗方案 氟尿嘧啶 5-FU 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
下载PDF
当归饮子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红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97-298,304,共3页
【目的】通过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PCA),探讨当归饮子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NIH小白鼠50只,10只用于制备抗血清,其余随机分为4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开瑞坦组,C为当归饮子低剂量组,D为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各组小白鼠腹壁... 【目的】通过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PCA),探讨当归饮子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NIH小白鼠50只,10只用于制备抗血清,其余随机分为4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开瑞坦组,C为当归饮子低剂量组,D为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各组小白鼠腹壁皮内注射抗血清,使其被动皮肤致敏,同时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进行抗原攻击。采用比色测定法,计算出各组药物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百分率。【结果】当归饮子高、低剂量组和开瑞坦组对小白鼠PCA均有抑制作用(P<0.001);当归饮子高剂量组和开瑞坦组的抑制作用强于当归饮子低剂量组(P<0.001);当归饮子高剂量组与开瑞坦组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归饮子抗变态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饮子 小白鼠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 作用机制 比色测定法
下载PDF
西替利嗪巴布膏剂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璐 原永芳 《中南药学》 CAS 2015年第10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考察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天花粉为抗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先制备抗血清,再对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致敏,48 h后尾静脉注射天花粉伊文思蓝溶液抗原攻击,进行激发,最后通过测定蓝色反应斑皮肤的吸光度,计算抑... 目的考察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天花粉为抗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先制备抗血清,再对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致敏,48 h后尾静脉注射天花粉伊文思蓝溶液抗原攻击,进行激发,最后通过测定蓝色反应斑皮肤的吸光度,计算抑制百分率。结果巴布膏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剂量的增加,吸光度减小,抑制率增强。结论西替利嗪巴布膏剂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替利嗪 巴布膏剂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原文传递
重组可溶性IgE受体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仁山 陈晓红 +2 位作者 冉新泽 程天民 刘荣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11期858-860,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可溶性IgE受体对I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卵清蛋白(OVA)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在动物小鼠身上复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以非相关蛋白αtp0为对照,观测自行制备的重组可溶性IgE受体αtp2对其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ELIS... 目的:观察重组可溶性IgE受体对I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卵清蛋白(OVA)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在动物小鼠身上复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以非相关蛋白αtp0为对照,观测自行制备的重组可溶性IgE受体αtp2对其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ELISA试验证实,αtp2可竞争性地与IgE受体结合;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中,10μgαtp2对风团的抑制作用为12%。20μg对风团的抑制作用为19%,后者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我们研制的重组可溶性IgE受体αtp2,可竞争性地与IgE结合,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αtp2对风团的大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未能彻底抑制风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IgE受体 小鼠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IGE受体 可溶性 重组 抑制效应 抑制作用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模型
下载PDF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肠系膜淋巴管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昭影 张玉平 +2 位作者 杜舒婷 高顺强 刘艳凯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的变化,探讨Ⅰ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淋巴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CA1组、PCA2组、PCA3组。用卵清蛋白(OVA)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分别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处... 目的观察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的变化,探讨Ⅰ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淋巴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CA1组、PCA2组、PCA3组。用卵清蛋白(OVA)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分别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处皮内注射5%、10%、20%抗血清,48h后再用10%OVA攻击致敏,复制PCA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各组动物分别于OVA攻击前10min及攻击后10min、20min、30min时测量肠系膜淋巴管口径,计算肠系膜淋巴管收缩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LDIndex。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PCA模型。在OVA攻击前肠系膜淋巴微循环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OVA攻击后30min,肠系膜淋巴管口径扩张、收缩频率增强、收缩性指数增加。结论PCA发生后,淋巴回流动力明显增强,可能是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损区淋巴细胞浸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 淋巴微循环 淋巴管 收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