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7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口内镜在1例Miles术后结肠造口坏死合并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朱小妹 余志勇 +4 位作者 韦迪 罗竞平 谌永毅 刘华云 陈玉盘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135-139,共5页
肠造口术是外科常见施行的手术之一,往往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肠造口坏死是由造口血供不足引起的一种术后早期并发症。肠造口坏死会造成造口恢复延迟,严重者需要手术处理,会加大治疗和护理的难度。本文总结... 肠造口术是外科常见施行的手术之一,往往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肠造口坏死是由造口血供不足引起的一种术后早期并发症。肠造口坏死会造成造口恢复延迟,严重者需要手术处理,会加大治疗和护理的难度。本文总结1例伤口内镜在造口黏膜缺血坏死合并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要点包括早期使用伤口内镜准确评估造口黏膜缺血坏死深度、使用造口护肤粉处理造口黏膜缺血、联合凸面底盘及腰带抬高造口皮肤黏膜等,同时关注患者营养,心理、家庭社会支持,加强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经过14d的综合性护理,患者坏死的造口黏膜自溶性脱落,黏膜分离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及家属逐渐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基本掌握造口护理技巧、患者也能够面对自己的造口并能积极配合及参与造口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内镜 造口 造口护肤粉 缺血坏死 皮肤黏膜分离 护理
下载PDF
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叶建红 李红 +1 位作者 徐丹 吴金晶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目的探究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的492例肠造口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临床症状分为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组和非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组,采用单... 目的探究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的492例肠造口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临床症状分为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组和非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肠造口术后患者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110例,发生率为2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4.0 kg/m^(2)(OR=2.132)、腹压≥25 mmHg(OR=1.571)、造口黏膜缝线脱落(OR=10.851)、造口周围皮下积液感染(OR=4.197)、回肠造口(OR=2.076)、血红蛋白<90 g/L(OR=1.637)、白蛋白<28 g/L(OR=3.206)的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的风险大(P<0.05)。结论肠造口术后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较高。超重、腹压升高、造口黏膜缝线脱落、造口周围皮下积液感染、回肠造口、贫血和营养不良为肠造口术后患者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术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的证据总结
3
作者 张婕 李秀川 +4 位作者 刘春芳 汤琪 蒋婕 霍蕊 季红敏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24年第4期486-491,共6页
目的总结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的相关证据,为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伤口的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PIPOST模式确定循证问题,在UpToDate、Cochrane Library、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中国知... 目的总结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的相关证据,为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伤口的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PIPOST模式确定循证问题,在UpToDate、Cochrane Library、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及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等专业网站检索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的文献证据类型为专家共识、指南、系统评价和证据总结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经由系统的文献检索、筛选、评价、证据整合,形成肠造口患者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的证据。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1篇。证据内容涉及围术期评估、造口位置标记、皮肤黏膜分离处理、健康教育4方面内容,形成了18条相关证据。结论本研究针对肠造口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预防与护理进行了证据总结,可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预防与护理提供循证依据,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术 循证护理 皮肤黏膜分离 预防 证据总结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4
作者 林风至 于静 金明秀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144-148,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黏膜的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症状,典型表现有蝶形红斑、雷诺现象、血管炎、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等。目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受累的一线治疗还是以西药为主,包括以激素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黏膜的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症状,典型表现有蝶形红斑、雷诺现象、血管炎、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等。目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受累的一线治疗还是以西药为主,包括以激素为主的局部用药、抗疟药和全身用激素。现今医疗知识有效普及,患者虽未谈激素色变,但对于激素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顾虑。而中医药治疗历史悠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治法多样,易于被接受,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病痛,还树立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毒三者:虚指气血亏虚,瘀指血脉瘀滞,毒多指外感温热之邪。文章基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基本特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黏膜病变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从传承已久的古方、现代医家的经验方及单味中药入手,探讨其疗效,列举中药熏洗、中药外敷、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黏膜病变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下载PDF
1例低凝状态病人重度皮肤黏膜分离行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
5
作者 邹琦 罗桂芝 +1 位作者 何玉梅 彭花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9期3759-3762,共4页
总结1例低凝状态病人造口重建术后发生重度皮肤黏膜分离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护理要点:动态监测病人凝血功能并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超声定位联合低负压吸引应用于低凝状态病人的创面治疗上;针对术后胃瘫综合征行营养支持;实施积极... 总结1例低凝状态病人造口重建术后发生重度皮肤黏膜分离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护理要点:动态监测病人凝血功能并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超声定位联合低负压吸引应用于低凝状态病人的创面治疗上;针对术后胃瘫综合征行营养支持;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缓解病人负性情绪;开展风险防范管理预防造口远期并发症。经过40 d的精心护理,病人创面愈合,后续随访未发生造口远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凝状态 皮肤黏膜分离 负压封闭引流 术后胃瘫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STAT1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6
作者 林琳 赵晓娴 +3 位作者 姚一琳 张颖 黄润语 吴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目的:分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基因突变致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CMC)的口腔表现、临床特点和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2018~2023年确诊为CMC的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1~4岁,3例患者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复念珠菌感染,2例反复皮肤和指趾甲真菌感染,1例复发性角膜炎,1例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证实均存在STAT1功能获得性突变,STAT1突变导致辅助性T细胞17发育缺陷和信号通路功能受损是CM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反复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是CMC的重要临床表现,完善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需要长期随访以减少不良结局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功能获得性突变 致病机制
下载PDF
藻酸盐敷料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影响
7
作者 刘武莲 周育望 +1 位作者 王桂兰 帅文慧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藻酸盐敷料对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 目的探讨研究藻酸盐敷料对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针对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藻酸盐敷料,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总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造口渗液量少于对照组,愈合及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者行肠造口手术治疗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问题,采取藻酸盐敷料联合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既能加快其造口愈合,减少渗液量,又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安全,满足其身心干预需求,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酸盐敷料 肠造口手术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花斑病对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张德志 朱欣 李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2,共7页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在属分类水平上,健康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norank_f_Muribaculaceae、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其中黄杆菌属占比78.38%。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了5种反映中华鲟健康状态的敏感菌群。研究表明,与健康中华鲟相比,花斑病破坏了中华鲟皮肤黏膜层正常的微生态稳态结构,优势菌群由乳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转变为黄杆菌属;因此黄杆菌属可作为监测中华鲟花斑病病原的菌群标志物,其相对丰度可用于评估中华鲟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花斑病 高通量测序 皮肤黏膜 菌群结构
下载PDF
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庄化迪 赵菊花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分析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及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当地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凉山地区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就诊的HIV/AIDS合并皮肤黏膜病变患者。检测其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 目的分析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及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当地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凉山地区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就诊的HIV/AIDS合并皮肤黏膜病变患者。检测其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收集性别、年龄以及HIV感染途径等一般资料。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8例研究对象,男性48例(61.54%),女性30例(38.46%),中位年龄31岁(1~68岁)。婚姻状况中,以已婚为主(56例,71.80%)。艾滋病传播途径中,以异性性行为为主(58例,74.36%)。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两者呈负相关(r=-0.328,P=0.012)。78例研究对象中,感染性皮肤黏膜病变32例(41.03%),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梅毒为主;非感染性皮肤黏膜病变46例(58.97%),以湿疹和脂溢性皮炎为主。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逐渐降低。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s/μL时,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高,并常合并2种及以上皮肤黏膜病变。结论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表现复杂,合并疾病种类较多。因此,针对HIV/AIDS患者需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及早发现罹患的皮肤黏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皮肤黏膜 流行病学特征 HIV病毒载量 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下载PDF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照顾者对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0
作者 吴小婷 徐曼 唐红兰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7期3224-3226,共3页
目的:调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SJS)患儿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为护理人员开展延续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2月—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治疗的SJS患儿的照护者12名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 目的:调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SJS)患儿照顾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为护理人员开展延续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2月—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治疗的SJS患儿的照护者12名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受访者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最终提炼出4个主题,包括健康生活专业指导、心理指导、多方面支持及疾病相关信息。结论:SJS患儿照顾者有强烈的延续护理需求,护理人员应满足照顾者延续护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院内外健康宣教,提高照顾者疾病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患儿 照顾者 护理需求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肠造口患者术后皮肤黏膜分离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刘赟 李红 范良梅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9期854-856,共3页
肠造口术是腹部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1]。皮肤黏膜分离(mucocutaneous separation,MCS)多发生于肠造口术后一周,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肠造口黏膜与腹壁皮肤愈合较差,形成开放性创口,不仅会引起造口袋底板粘贴松动,导致粪水漏出污染造口皮肤,... 肠造口术是腹部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1]。皮肤黏膜分离(mucocutaneous separation,MCS)多发生于肠造口术后一周,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肠造口黏膜与腹壁皮肤愈合较差,形成开放性创口,不仅会引起造口袋底板粘贴松动,导致粪水漏出污染造口皮肤,还会延缓住院时间,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分离 肠造口术 腹壁皮肤 腹部外科 造口袋 危险因素分析 肠造口患者 开放性创口
下载PDF
凸面造口底盘联合湿性愈合敷料在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12
作者 刘莉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8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凸面造口底盘配合湿性愈合敷料对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换药治疗的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5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 目的:探讨凸面造口底盘配合湿性愈合敷料对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换药治疗的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5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凸面造口底盘配合湿性愈合敷料进行换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造口愈合指标、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造口渗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1、2、4周,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使用凸面底盘配合湿性愈合敷料,能促进皮肤黏膜分离的创面愈合,有效缓解创面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皮肤黏膜分离 凸面底盘 湿性愈合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皮肤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柳英 黎丹 +1 位作者 赵禹 贯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83-86,共4页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治疗膀胱全切回肠膀胱皮肤造口术后患者皮肤黏膜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膀胱全切回肠膀胱皮肤造口术后并发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70 例,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组(观察组),造口常规护理组(...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治疗膀胱全切回肠膀胱皮肤造口术后患者皮肤黏膜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膀胱全切回肠膀胱皮肤造口术后并发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70 例,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组(观察组),造口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的愈合时间、造口袋更换频率、造口底盘泄漏频率等。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皮肤粘膜分离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 P<0.05),住院期间造口底盘渗液和漏液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造口狭窄和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P<0.05)。结论 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安全、具有良好渗液吸收能力的湿性愈合敷料,可以有效地治疗尿路造口患者的皮肤黏膜分离处伤口,因此,它值得在尿路造口护理工作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 膀胱全切 回肠膀胱皮肤造口 皮肤黏膜分离
下载PDF
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对患者愈合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张海滟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15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伤口处理加以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对患者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一2022年10月收治的86例肠造口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伤口处理加以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对... 目的:探究伤口处理加以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对患者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一2022年10月收治的86例肠造口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伤口处理加以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对比2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伤口愈合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且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将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伤口处理联合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有利于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提高其舒适度,有利于保障患者睡眠,同时还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治疗有效率及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伤口处理 愈合状况
原文传递
循证护理在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15
作者 卜春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4期102-105,共4页
研究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本院从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6例肠造口术病人,所有患者接受了皮肤粘膜的分离护理,使用了中心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了甲组(33例,一般护理)和乙组(33例,循证护理)... 研究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本院从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6例肠造口术病人,所有患者接受了皮肤粘膜的分离护理,使用了中心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了甲组(33例,一般护理)和乙组(33例,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指数、生活质量一级护理效果。结果 分组护理后,乙组患者的满意指数较甲组患者有巨大的优势(p<0.05);同时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较甲组患者有巨大的优势(p<0.05);护理后,乙组肠造口术患者护理效果高于甲组肠造口术患者,P<0.05。结论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提升护理效果,预防肠造口内陷、狭窄等问题,效果十分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提高肠造口患者满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循证护理 皮肤黏膜护理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淑敏 李雪军 +2 位作者 张奕星 姜之炎 肖臻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32-2539,共8页
背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即川崎病(KD),发病率逐年上升,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CAL)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KD发生CAL相关,但不同个体的原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系统评估M... 背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即川崎病(KD),发病率逐年上升,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CAL)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KD发生CAL相关,但不同个体的原始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系统评估MP感染与KD发生CAL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以便进行早期、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KD患儿的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KD的观察性研究,暴露组为KD合并MP感染(MP-IgM阳性),对照组为单纯KD,结局指标为发生CAL。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4-03。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信息,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使用Stata 15.0软件、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包含6131例研究对象。NOS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7分,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65,95%CI(1.40,1.94),P<0.00001〕。根据组间基线是否统一进行亚组分析,组间基线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高于对照组〔RR=1.92,95%CI(1.71,2.16),P<0.00001〕。组间基线不统一的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CAL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1,1.06),P=0.65〕。分别以IgM>1∶160、IgM定性、未描述作为MP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以依据年龄、根据比值、未描述作为CAL诊断标准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发生CAL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P<0.05)。Egger's和Begg's检验发表偏倚提示31篇文献存在发表偏倚(P<0.05)。但剪补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RR=1.32,95%CI(1.13,1.54),P<0.00001〕与剪补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对比发现,剪补前后结果未发生逆转,说明本研究结果相对稳定。结论MP感染增加了KD患儿发生CAL的风险。早期检测MP,并在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肺炎支原体 冠状动脉损伤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滋阴解毒法辨证治疗靶向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良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凯 刘洁 +2 位作者 高娅雪 茶秀艳 蔡政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0期2096-2101,共6页
从异病同治的理论出发,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所致皮肤及黏膜相关不良反应的西医发生机制及中医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滋阴解毒法为肺癌的中医主要治法,... 从异病同治的理论出发,通过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所致皮肤及黏膜相关不良反应的西医发生机制及中医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滋阴解毒法为肺癌的中医主要治法,与靶向治疗后所致的皮疹、腹泻及口腔溃疡的病机特点高度一致,三者虽然临床表现不一,但证候相同,皆为阴虚毒热所致,为中医异病同治方法提供了物质与理论基础。滋阴解毒治疗大法应贯穿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靶向治疗的全过程,这可能为中医“减毒增效”,延缓耐药甚至减少复发提供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阴虚毒热 滋阴解毒 异病同治 皮肤黏膜不良反应
下载PDF
纯中药口腔含漱液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性及杀菌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牧之 刘昭君 +3 位作者 陆佳彤 陈功培 余飞 郑园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1-565,共5页
目的:观察纯中药口腔含漱液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反应及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分别用自制纯中药含漱液和生理盐水对14只5个月龄家兔滴左、右眼7 d;并涂抹10只7个月龄豚鼠左、右侧臀部、腹部、背部(涂药前脱毛),左右对照,分别... 目的:观察纯中药口腔含漱液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反应及对口腔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分别用自制纯中药含漱液和生理盐水对14只5个月龄家兔滴左、右眼7 d;并涂抹10只7个月龄豚鼠左、右侧臀部、腹部、背部(涂药前脱毛),左右对照,分别于涂抹后第3、7天各处死5只,制作病理切片。分别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白念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链球菌制取的菌悬液加入含不同浓度纯中药含漱液或复方硼砂含漱液(朵贝尔液)的营养液中,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分别将黏性放线菌、消化链球菌、核梭杆菌制取的菌液加入等2倍稀释的复方硼砂溶液和纯中药含漱液中,观察有无细菌生长。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兔右眼结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充血、发红等变化;豚鼠右侧臀部、腹部、背部皮肤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红肿、皮炎等变化。纯中药含漱液对上述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杀菌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纯中药含漱液对皮肤、黏膜无刺激反应,对口腔常见细菌有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中药含漱液 牙周病 皮肤黏膜刺激实验 杀菌实验
原文传递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4
19
作者 袁宝芳 徐旭娟 朱建伟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8-699,共2页
关键词 造口并发症 皮肤黏膜分离 护理
下载PDF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征 李薇 +5 位作者 熊琳 周光平 汪盛 代亚林 冉玉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8-289,共2页
报告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丘疹5年,加重伴掌指疣状增生1年,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皮肤及甲板损害,双手掌疣状赘生物,手指末节残缺、变形。口腔黏膜白斑、背部皮损组织及粪便真菌培养均为白念珠菌生长... 报告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丘疹5年,加重伴掌指疣状增生1年,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皮肤及甲板损害,双手掌疣状赘生物,手指末节残缺、变形。口腔黏膜白斑、背部皮损组织及粪便真菌培养均为白念珠菌生长。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角化明显,角质层中查见大量真菌菌丝。经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等药治疗后,皮损逐渐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皮肤黏膜 慢性 伊曲康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