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0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及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李岩岩 宋丹丹 +2 位作者 祝文婷 夏伟 程艳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10-111,11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018年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AVF狭窄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超声下PTA治疗,收集纳入对象的基...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018年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AVF狭窄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超声下PTA治疗,收集纳入对象的基线资料以及围术期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透析血流量、狭窄处血管内径变化,统计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内瘘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61%(41/42);临床成功率达97.56%(40/41);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4.59%(35/37)、78.38%(29/37)、62.16%(23/37)、51.35%(19/37);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0%(37/37)、97.30%(36/37)、91.89%(34/37)、86.49%(32/3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1%(5/37);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为21.62%(8/37),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为48.65%(18/37);术后透析血流速度、狭窄处内径均大于术前(P<0.05)。结论超声下PTA治疗AVF狭窄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内瘘通畅率,增加透析血流速度与狭窄处内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狭窄 通畅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武亮 祁桠楠 +2 位作者 焦文翠 严鹏 温会欣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所行术式不同分为PTA组60例及外科组20例,PTA组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外科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所行术式不同分为PTA组60例及外科组20例,PTA组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外科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3 d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的超声参数,包括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流速(PSV);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级通畅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术前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D、S、Vmax、RI、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与外科组术后3 d比较,PTA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6、9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血清MCP-1、VEGF-A、IL-6、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7 d血清MCP-1、VEGF-A、IL-6、hs-CRP均下降(P均<0.05);与外科组术后7 d比较,PTA组血清MCP-1、VEGF-A、IL-6、hs-CRP均下降(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效果良好,且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超声介入术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内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3
作者 詹申 赵彬 +1 位作者 张丽红 王玉柱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00-208,共9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因动静脉内瘘狭窄接受...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因动静脉内瘘狭窄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并规律随访的血液透析患者335例,收集其基本数据包括基础病史、合并症、相关血清学指标、内瘘手术操作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TA术后内瘘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35例患者,其中男187例(55.82%),女148例(44.18%)。PTA术后6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为77.31%,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为5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内瘘类型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初级通畅率在随访时间内明显低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Log-rankχ2=719.522,P<0.001);陈旧性病变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随访时间内明显低于新发病变的患者(Log-rankχ2=23.106,P<0.001);PTA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的患者初级通畅率在随访时间内明显低于臂丛麻醉患者(Log-rankχ2=27.415,P<0.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A术后6个月时,陈旧性病变(HR=0.393,95%CI:0.237~0.650,P<0.001)、PTA手术的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HR=3.223,95%CI:1.956~5.311,P<0.001)、血小板计数(HR=1.005,95%CI:1.001~1.008,P=0.008)是影响PTA术后患者发生内瘘处再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TA术后12个月时,内瘘类型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HR=0.550,95%CI:0.387~0.782,P=0.001)、陈旧性病变(HR=0.587,95%CI:0.422~0.815,P=0.002)以及PTA手术的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HR=2.359,95%CI:1.686~3.302,P<0.001)是影响PTA术后患者发生内瘘处再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PTA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病变类型、麻醉方式、内瘘类型可能是导致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此类高危患者,以便早期干预和预防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厉胜 晋炳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石景山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球囊扩...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石景山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实施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后,两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脑梗死、脑出血、截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较好,可增加跛行距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皮腔内支架成形术 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 被引量:2
5
作者 史珂慧 严森辉 +11 位作者 党喜龙 何荃 王萌 刘华 薛瑾虹 魏萌 孙凌霜 陈蕾 刘雯雁 李大庆 蒋红利 王瑜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下动静脉内瘘PTA治疗AVF成熟不良的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观察...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下动静脉内瘘PTA治疗AVF成熟不良的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AVF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结果:408例患者共行722例次PTA,其中AVF成熟不良患者87例。PTA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8.9%和93.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AVF中位初次穿刺时间为13(4~21)d。6月、12月和24月AVF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0%、65%和4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8%和87%。结论:超声下PTA的手术成功率和通畅率均较高,是治疗AVF成熟不良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 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切除重建术治疗复杂性内瘘狭窄效果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磊娟 朱润章 +5 位作者 孙皓 李晓峰 段分分 滕王成 高占辉 楼季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8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期间南京明基医院因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造成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而行PTA治疗或切除重建手术共263例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解除内瘘狭窄的效果。结果:患者中PTA组(研究组)205例次,切除重建组(对照组)58例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内瘘狭窄类型、狭窄数量、内瘘功能不良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均低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PTA组患者的次级通畅率在术后24个月高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是初级通畅的危险因素,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也是次级通畅的危险因素,PTA手术是次级通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病例,超声引导下PTA术和切除重建术均有可靠的开通率,PTA术后狭窄复发率高于切除重建组(P<0.05),但能够延缓内瘘废弃从而保护血管资源(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切除重建术 动静脉内瘘狭窄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喜辽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朱玉莉 莫永灿 +2 位作者 吕欢艳 王金宝 刘伟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3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AVF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PTA联合喜辽妥治疗,观察组单纯行PTA治疗。比较...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AVF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PTA联合喜辽妥治疗,观察组单纯行PT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量水平及术后3、6、9、12个月的AVF通畅率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6、9、12个月,研究组AVF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4%、18.8%、31.3%,低于观察组的31.3%、43.8%、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量(435.69±23.24)ml/min、内瘘口内径(3.69±0.44)mm、内瘘口峰值流速(250.48±25.05)cm/s均优于观察组的(401.46±24.18)ml/min、(3.46±0.18)mm、(265.51±30.03)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9、12个月的AVF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喜辽妥外敷改善内瘘血流量、改善内瘘功能、降低血栓发生率,延缓内瘘血管的硬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使透析患者透析更充分,对自体AVF有很好的维护作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下载PDF
超声导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代恩 何小勤 +1 位作者 杨敏 李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通畅率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在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导引PTA治疗的32例AVF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血管狭窄处...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通畅率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在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导引PTA治疗的32例AVF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血管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自然血流量和透析血流量等测量值。计算术后随访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初级通畅率的因素。结果 术后AVF血管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大,肱动脉血流量、AVF自然血流量和透析血流量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TA手术成功率为93.8%(30/32),2例改行开放手术后AVF重建成功。术后3、6、12个月累计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0%、76.7%、69.7%。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VF使用时间(HR=3.478, 95%CI=1.105~10.127,P=0.036)、狭窄长度>3 cm(HR=3.149, 95%CI=1.682~10.128,P=0.018)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TA是AVF狭窄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AVF使用时间、狭窄长度>3 cm是术后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管狭窄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单中心36例病人通畅率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静 刘莉华 +2 位作者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年通畅组的年龄低于非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是治疗人AVG狭窄的有效方法,且年龄越大,术后通畅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通畅率
下载PDF
冠脉钙化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危险的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倩 卢文文 +3 位作者 谭晋韵 王涌 张敏敏 黄碧红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反复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初次建立自体...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反复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初次建立自体AVF的MHD患者131例;第二部分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过内瘘狭窄并行PTA的患者3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内瘘功能不良及PTA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rier和Log rank检验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明确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显示,体质量指数(BMI)(OR=0.570,95%CI 0.375~0.867,P=0.009)、血β2微球蛋白水平(OR=1.106,95%CI 1.001~1.221,P=0.048)以及低血压的发生(OR=20.422,95%CI 1.607~259.529,P=0.020)是AVF术后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钙化积分≥100的MHD患者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比例显著升高(53.30%vs 13.30%,P=0.020),依次矫正年龄、性别、透析龄、糖尿病、吻合方式后显示,钙化积分≥100是影响MHD患者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血β2微球蛋白、低血压是MHD患者发生内瘘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冠脉钙化评分是AVF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冠脉钙化评分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国兵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 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TA治疗,观察组采用PTA、血管支架植入术... 目的 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TA治疗,观察组采用PTA、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生活质量、并发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结果 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L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RR、术后ABI及跛行距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患者采用PTA或PTA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相当,但ASO患者采用PTA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可降低TLR,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治疗ASO一种更为有效的介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 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下载PDF
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12
作者 王洪杰 夏娟 +1 位作者 何俊 马小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86-488,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3年前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于我院住院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30min缓解。入院查体:血压134/82mmHg (1 mmHg=0.133kPa),心率69次/min,呼吸19次/min,胸骨左缘3-4肋间闻...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3年前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于我院住院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30min缓解。入院查体:血压134/82mmHg (1 mmHg=0.133kPa),心率69次/min,呼吸19次/min,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实验室检查:NT-pro BNP 499.70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13
作者 林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17期2456-2459,共4页
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TCA术治疗,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 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TCA术治疗,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实验组实施精细化护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应激反应[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肾上腺素]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肾上腺素水平与CRP水平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56%(2/3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8/36)],护理满意度[97.22%(35/36)]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有助于减轻老年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模式 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应激反应 并发症 冠心病
下载PDF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1例
14
作者 杨尹鉴 郭帆 +2 位作者 周玉平 徐希奇 荆志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51-954,共4页
本文报道1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患者,在给予抗凝治疗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分期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肺动脉平均压由51 mmHg降低为20 mmHg,世界卫生组织(WHO)心功能分级由Ⅲ级提高为Ⅰ级,接近治... 本文报道1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患者,在给予抗凝治疗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分期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肺动脉平均压由51 mmHg降低为20 mmHg,世界卫生组织(WHO)心功能分级由Ⅲ级提高为Ⅰ级,接近治愈,为临床上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 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 肺栓塞
下载PDF
消瘀康胶囊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研究
15
作者 姚百松 李大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消瘀康胶囊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下肢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方法... 目的:探讨消瘀康胶囊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下肢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PTA,术后抗凝、扩血管、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消瘀康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入院时及术后14 d中医症候积分、相关指标、踝肱指数(ABI)及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疼痛、皮温、麻木、皮色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疼痛、皮温、麻木、皮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C反应蛋白(CRP)、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观察组FIB、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跛行距离较入院时明显延长,ABI显著增加,观察组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A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瘀康胶囊联合PTA治疗下肢ASO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相关指标,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消瘀康胶囊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踝肱指数 跛行距离
下载PDF
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声乐演唱中的融合与传承--以地方戏曲孝义皮腔为例
16
作者 任思毓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4期33-35,共3页
在信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谨记,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应该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音乐是最灵动的艺术,最具情感精神的也是音乐,我们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的同时,也要在当代声乐演唱方面打开新思路,传承那些... 在信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谨记,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应该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音乐是最灵动的艺术,最具情感精神的也是音乐,我们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的同时,也要在当代声乐演唱方面打开新思路,传承那些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现代的作品中西融合,在符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更具历史底蕴。让我们未来的学子能有更多的创作灵感,让中华儿女发出更强大的中国声音,本文将阐述传统地方戏曲皮腔艺术在当代声乐演唱中融合和传承的预想,希望能够将传统戏曲孝义皮腔融入声乐演唱中并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当代声乐演唱 孝义皮腔 融合 传承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春泽 侯昌龙 +2 位作者 兰雷 汪鹏 吕维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3-108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响技术成功率及通畅时间的因素。结果静脉DSA显示16例患者共16处狭窄/闭塞,其中狭窄病变6例,闭塞病变10例。PTA治疗成功14例,其中1例球囊扩张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仍>50%,予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87.5%;失败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长段闭塞血管。14例随访3~24个月,中位通畅时间为10.5个月,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1.4%(10/14)、57.1%(8/14)、42.9%(6/14)。单因素分析发现闭塞长度、血管成形时所需球囊压力,是影响术后通畅时间的因素。结论 PTA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S安全有效,但远期通畅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肿胀手综合征 中心静脉狭窄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皮腔内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梁冰 彭喜涛 +2 位作者 王海生 侯竞远 陈立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究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价值。方法:纳入ASO患者82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给予动脉内膜剥夺术,观察组41例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疗效、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 目的:探究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价值。方法:纳入ASO患者82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给予动脉内膜剥夺术,观察组41例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疗效、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73.17%高(P<0.05);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反应蛋白(hs-CRP)及VEGF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应用经皮腔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抑制病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溶栓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传昶 蒲晓群 +8 位作者 杨天伦 郑昭芬 欧阳淑其 余再新 陈凡 莫龙 蒋冬贵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9-361,共3页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选择 6 2例未经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另外选择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采用溶栓治...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选择 6 2例未经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另外选择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采用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后不再接受介入治疗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 ,然后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发现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 6 0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96 .7% ,其中 4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均再灌注成功 ,血压回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死亡率为 0 ;溶栓治疗组 38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6 4 .4 % ,住院期间死亡 5例 ,出院 6月内死亡 2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血尿 1例 ,溶栓治疗后心源性休克 5例 ,死亡率为 1 1 .9%。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 (P <0 .0 1 )。结果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灌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20
作者 李锋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6期45-47,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PTCA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次入院率、死亡率。结果:术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可提升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手术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