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潘永进 周树虎 +1 位作者 陈翔 曹茂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灶MRI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向会 李玲 +5 位作者 杨运旗 张天鉴 欧波 黄青 刘桂成 何银志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患者梗死病灶的分布在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以及额叶、半卵圆中心丘脑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IVD患者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丘脑梗死灶数目较多(P<0.05或P<0.01),SIVD患者在颞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半卵圆中心丘脑及前部区域梗死病灶体积增加较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皮质下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与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MRI 梗死灶
下载PDF
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新 王康琪 董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多奈哌齐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分别进行血脂水平...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多奈哌齐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分别进行血脂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的检测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12周、24周的血脂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奈哌齐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12周、24周前后MMSE、CDR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1),而多奈哌齐组联合用药组变化较为缓慢(P=0.932、0.289、0.784、0.900,P=0.004、0.002、0.005);两组治疗后24周MMSE、CDR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0.000)。结论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多奈哌齐,临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奈哌齐 瑞舒伐他汀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翟志永 安晶 +1 位作者 孙淼 冯娟 《中国康复》 201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及6个月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Barthel指数(BI)的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时,2组MMSE、MoCA及BI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2组患者的MMSE、MoCA、Bl指数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有明显的远期疗效,且明显优于多奈哌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联络纤维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永进 曹茂红 +1 位作者 周树虎 付洪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全脑磁共振DTI技术,测量上纵束、下额枕束(额部、额颞部和颞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和扣带束多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明显下降,ADC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VD患者多个感兴趣区的DTI改变证明联络纤维损伤明显;全脑DTI研究是SIVD患者敏感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联络纤维损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联络纤维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陵 李艳 +5 位作者 王丰 张帆 杨晶晶 梁军 张贺 王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620-3623,共4页
血管性痴呆(VD)在老年期痴呆中发生率居第二位,是由脑血管性疾病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总称,其中又以皮质下缺血性VD(SIVD)亚型为主。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浩 李中春 +1 位作者 王百辰 张震中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5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右颈总动脉,不进行血管结扎。期间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丹皮酚(20、40 mg/kg),以开放场实验、水迷宫等方法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以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海马组织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小鼠的运动量没有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中丹皮酚高剂量(40 mg/kg)能明显延长SIVD小鼠在中心区活动中的探索时间,并改善SI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丹皮酚(40 mg/kg)治疗后小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时间以及穿台次数均增多(P<0.05)。此外,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40 mg/kg)治疗还能降低SIVD小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升高ChAT活性(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20 mg/kg)治疗则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皮酚对SIV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胆碱递质合成,减少胆碱递质分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丹皮酚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成像改变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周树虎 梁汝庆 申雪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整性差异及与MMSE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显著下降及ADC值显著升高,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2)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改变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弥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扣带回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小群 孙中武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腔隙状态 脑白质疏松
下载PDF
双嘧达莫促进奥拉西坦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渝 谭勇 赵立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IVD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联合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奥拉西坦,联合组加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IVD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联合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奥拉西坦,联合组加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测定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化酶-1(H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Fas(sFas)及其配体sFasL、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的MMSE、MoCA、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VEGF、HO-1、HIF-1α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Fas、sFasL及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嘧达莫和奥拉西坦联用能更好地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HO-1、VEGF和表达而促进血管修复、改善缺氧状态、减少细胞凋亡和控制炎症反应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双嘧达莫 奥拉西坦 认知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红素氧化酶-1 低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多奈哌齐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110-111,共2页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IV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5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评价多奈哌齐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IV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5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佗再造丸8g口服,3次/d。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2.063,P=0.034);2组治疗前MMSE与ADL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MMSE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但同期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多奈哌齐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SIVD可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奈哌齐 华佗再造丸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1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特点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2
作者 闵婕 王和生 陈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5期720-720,F0003,共2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VD)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占VD总数的60%左右,它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摩(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Bin...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VD)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占VD总数的60%左右,它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摩(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Binswanger病)。一般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塞症状和体征,如纯运动性偏瘫、假性延髓麻痹和其他腔隙综合征等;精神症状和皮质下损害特征,如认知功能障碍、个性改变、情感障碍、言语行为异常、视幻觉、步态不稳、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磁共振波谱成像 机制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苏晓微 许亮 刘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技术对SIVD的早期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皮质下认知功能损害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海萍 刘峰 彭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6月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病人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BSSD,IMCT,MMSE评分,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试验组SIVD临床表现恢复较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病人的认知功能以及日常行为能力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阿托伐他汀 认知功能 日常行为能力
下载PDF
针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少新 张庆萍 方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80-82,共3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血管性痴呆作为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病之一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临床上不可逃避的话题。目前针灸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疗法已经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不可小觑。皮质下...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血管性痴呆作为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病之一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临床上不可逃避的话题。目前针灸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疗法已经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不可小觑。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作为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亚型,其针灸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基于血管性痴呆的针灸研究成果。该文对近些年来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研究现状从不同角度归纳阐述,总结目前临床上针灸存在的优势和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及今后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针灸 综述
原文传递
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氧化酶-1、低氧诱导因子-1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婷婷 赵俊杰 +1 位作者 吴钦娟 亓勤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氧化酶-1(HO-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红素氧化酶-1(HO-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拉西坦,观察组应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HO-1、HIF-1α、可溶性Fas(sFas)、sFas抗体(sFasL)及IL-18水平的差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NIHSS、BI等各项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VEGF、HO-1、HIF-1α水平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Fas、sFasL及IL-18水平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SIVD能够更好地促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更好地促进VEGF、HO-1、HIF-1α表达上调而促进血管修复并抑制细胞凋亡、缺氧及炎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双嘧达莫 奥拉西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红素氧化酶-1 低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丽颖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和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奈哌齐片 阿托伐他汀钙片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鲍建洲 周宝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79-80,共2页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03—2013-07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03—2013-07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ADL评分改善程度及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351,χ^2=5.408,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447,P〉0.05)。结论临床应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奈哌齐 瑞舒伐他汀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安全性
下载PDF
奥拉西坦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中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杨华荣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2期5147-5148,共2页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21例,有效9例,显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4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11例,有效15例,显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