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3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腔器官脱垂的编码探讨
1
作者 蔡小丹 梁静敏 《医药前沿》 2024年第9期129-131,共3页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与传统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法对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度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当医院使用的是POP-Q分度法时,编码员应了解到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中的女性生殖器脱垂分级采用的是传统的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与传统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法对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度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当医院使用的是POP-Q分度法时,编码员应了解到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中的女性生殖器脱垂分级采用的是传统的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编码时应该多加注意。而手术术式、手术部位、入路、手术材料的不同都会影响到ICD-9-CM-3手术编码,该疾病手术编码时尤其需注意是否用到补片或者移植物。编码员在编码过程中需不断地更新医学知识,了解当前中国诊治指南推荐使用的诊治方法与ICD-10中分类的区别与联系,需要了解每个手术的特点,从而提高编码质量。本文通过介绍传统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法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相关知识,了解两种分度法的联系与区别,以及针对盆腔器官脱垂的盆底支持组织缺陷的部位选择的手术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准确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 传统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法 ICD-10疾病编码 ICD-9-CM-3手术编码
下载PDF
二维盆底超声评估盆膈裂孔前后径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
2
作者 刘丹 赵白桦 文烈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研究盆底正中矢状切面盆膈裂孔前后径(AP)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62例女性的临床资料和经会阴盆底超声(TPUS)数据。在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于最大Valsalva动作下... 目的研究盆底正中矢状切面盆膈裂孔前后径(AP)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62例女性的临床资料和经会阴盆底超声(TPUS)数据。在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于最大Valsalva动作下测量AP,通过TPUS和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测定POP程度,并分析AP与POP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P对POP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共获得237例有效数据,其中POP-Q 0度POP 51例(21.51%),I度57例(24.05%),II度49例(20.67%),III度44例(18.56%),IV度36例(15.18%)。AP为37.10~97.90 mm,平均(61.33±10.71)mm。在TPUS或POP-Q系统诊断的不同程度POP中,AP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00、58.18,P均<0.01)。以AP=6.0 cm为截断值,预测TPUS明显POP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75.5%;预测POP-Q II度以上POP的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6.0%。AP与PO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P<6.0 cm与0~I度POP相关,6.0 cm≤AP<6.5 cm与II度POP相关,6.5 cm≤AP<7.0 cm与II~III度POP相关,7.0 cm≤AP与IV度POP相关(r=0.61、0.47、0.56、0.41,P均<0.05)。结论AP≥6.0 cm提示盆膈裂孔扩张,可能发生POP;AP越大,器官脱垂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女性 盆膈裂孔 超声检查 盆底
下载PDF
盆底手术治疗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肠道症状改善的作用
3
作者 庄新荣 李杰 +2 位作者 张雅丽 高秀娟 张桂香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行手术治疗后肠道症状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因POP行手术治疗的2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应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进行随访,对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行手术治疗后肠道症状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因POP行手术治疗的2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应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进行随访,对随访结果中的肠道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OP患者的术前肠道症状发生率为43.6%(102/234),肠道困扰症状发生率为22.2%(52/234);术后56.9%(58/102)的患者肠道症状得到改善,39.2%(40/102)的患者肠道症状持续存在,肠道症状加重者仅为3.9%(4/102),其中梗阻性排便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便急、排便/排气失禁、排便疼痛、直肠脱垂的肠道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应用手助排便和结直肠肛门困扰量表(CARDI-8)评分可见肠道症状评分术前8.3分(2.8~22.2分),术后5.6分(2.1~11.1分),其中梗阻性症状评分术前25分(8.3~58.3),术后8.3分(0~25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失禁性症状及疼痛/刺激性症状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阴道后壁脱垂3~4度是术前出现手助排便(OR=3.10,95%CI为1.31~7.34)和排便不尽感(OR=2.63,95%CI为1.15~5.99)症状的高危因素,术前存在肠道症状是术后发生肠道症状的高危因素(OR=20.98,95%CI为10.26~42.93)。重建性手术与封闭性手术在改善患者肠道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OP患者中肠道症状较常见,梗阻性排便功能障碍在阴道封闭术和盆底重建性手术后均可得到显著改善,其他肠道症状术后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肠道症状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分析
4
作者 王根生 李青 +5 位作者 邹胜菊 许冬娣 汪丹 陈早琴 许红玲 高传龙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照组58例予以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1年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表(PFDI-20)、性功能问卷表(PISQ-12)评分、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以及并发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长,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PFDI-20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ISQ-12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提示2组手术前后最具代表性的C点及D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手术前后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Ap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术,手术时间虽然延长,但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性生活更加满意,并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前后壁修补 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 盆腔器官脱垂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效果比较
5
作者 周留林 钱丽华 +2 位作者 王君 印慧琴 杨纪实 《交通医学》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1例,按照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为腹腔镜组,26例行经阴道...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1例,按照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为腹腔镜组,26例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为阴式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90.57±34.51)min,显著长于阴式组的(124.62±20.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POP-Q各指示点测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POP-Q各指示点测量水平较术前升高,腹腔镜组阴道长度(TVL)7.33±0.83 cm,显著高于阴式组的6.90±0.7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71%,显著低于阴式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骶棘韧带固定术 盆腔器官脱垂 经阴道手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6
作者 曾莉 卢清 石城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308-2314,共7页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d, POP)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与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POP的发病率逐步上升。重度POP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方式,POP手术术式经历了长...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d, POP)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与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POP的发病率逐步上升。重度POP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方式,POP手术术式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经验累积,但其治疗结果仍存在着高达10%~58%的解剖复发率。关于POP术后患者复发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常有差异,本综述旨在研究POP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并探讨其相关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手术 复发
下载PDF
基于盆腔器官脱垂相关衰老基因的GEO数据库和LASSO回归算法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
作者 宁敏琦 何勇 +5 位作者 李秉枢 黄国涛 左晓虎 赵芷晗 韩武岳 洪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与盆腔器官脱垂(POP)密切相关的衰老基因,并阐明关键基因潜在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以“pelvicorgan prolapse”为关键词检索下载数据集GSE53868和GSE151188获取POP相关基因。...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与盆腔器官脱垂(POP)密切相关的衰老基因,并阐明关键基因潜在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以“pelvicorgan prolapse”为关键词检索下载数据集GSE53868和GSE151188获取POP相关基因。从Aging Atlas数据库、CellAge数据库和人类衰老基因组资源(HAGR)数据库获取衰老相关基因,2组基因取交集得到POP相关衰老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R 4.2. 1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SEA)。采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9. 1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用cytoHubba插件筛选排名前10位的核心基因(Hub基因)。采用R软件CIBERSORT反卷积法分析22种免疫细胞在POP组和对照组患者中的浸润情况。采用LASSO回归算法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分析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和诊断效能。结果:通过Aging Atlas、CellAge和HAGR数据库得到724个衰老相关基因,与POP表达谱取交集,提取到含624个基因的POP相关衰老基因表达矩阵,差异分析后得到29个POP相关DEGs,其中表达上调基因2个,表达下调基因27个。GSEA显示,上调通路主要是糖尿病和细胞衰老等通路,下调通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富集于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的负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是白细胞介素17 (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和核因子κB (NF-κB)信号传导途径。PPI网络分析得到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B (IL-1B)、环氧合酶2 (PTGS2)和NF-κB抑制因子α (NFKBIA)等10个Hub基因。CIBERSORT反卷积法分析,中性粒细胞和活化的肥大细胞在POP组患者中浸润比例相对较大,且在相关性分析中活化的肥大细胞与大部分DEGs呈正相关关系(r>0.5),巨噬细胞与IL-1B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LASSO回归算法进一步筛选的10个关键基因中,Jun D原癌基因(JUND)、Snail同源物1 (SNAI1)、双调蛋白(AREG)、A型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诊断效能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50。结论:在衰老过程中,JUND、SNAI1、AREG、LMNA和SOD2基因可能通过炎症相关通路、转录调控、影响胶原蛋白分泌和代谢等多种途径参与POP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影响结缔组织支撑功能,促进POP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生物信息学 差异基因 富集分析
下载PDF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杨昭慧 黄晓宇 朱红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66-1169,1174,共5页
目的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疗效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治疗的15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POP-Q分度、POP生活质量、尿潴留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 目的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疗效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治疗的15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POP-Q分度、POP生活质量、尿潴留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尿频、尿急、下腹坠痛发生率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0期、Ⅰ期、Ⅱ期患者数量增加,Ⅲ期、Ⅳ期患者数量下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情绪、角色、脱垂严重程度、生活状况、体力、个人关系、社交、睡眠、健康状况评分降低(P<0.05)。手术后,发生尿潴留22例(14.67%),治疗效果良好患者130例(86.67%),治疗效果差20例(13.33%)。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差与高血压、糖尿病、产次、孕次、子宫是否保留、术后并发心率失常、学历、婚姻状况无关(P>0.05);年龄≥60岁、BMI≥25 kg/m^(2)、病程≥3年、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POP-Q术前分度为Ⅳ期、术后并发感染、发生尿潴留患者治疗效果差(P<0.05)。以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为因变量(治疗效果良好=0;治疗效果差=1),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病程、脱垂部位、术后阴道壁长度、POP-Q术前分度、术后并发感染、尿潴留发生情况为影响术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盆腔器官脱垂减轻,且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可受到年龄、BMI、病程、脱垂部位、术后阴道壁长度、POP-Q术前分期、术后并发感染、尿潴留发生情况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尿潴留 盆底肌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功能、尿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9
作者 何雪妍 李红英 +1 位作者 王婷慧 程慧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62-466,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2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诊治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73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对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2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诊治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73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观察组开展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对照组开展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预后情况,不同阶段器官脱垂情况、生活质量、尿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拔除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P=21.641/<0.001、6.195/<0.001、15.199/<0.001、17.575/<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PFIQ-7评分、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各项POP-Q指示点(Aa、Ba、C、Bp)、I-QOL评分、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对照组(t/P=5.189/<0.001、22.447/<0.001、11.051/<0.001、16.916/<0.001、31.005/<0.001、3.477/<0.001、11.211/<0.001、3.503/<0.001、5.728/<0.001、10.010/<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率、再次手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t)/P=5.471/0.019、4.103/0.042、4.364/0.036]。结论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均能作为重度盆腔脱垂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前者术式较后者手术用时略长,但在改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以及尿动力学方面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 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 盆底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书杰 张海燕(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作为一种在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式中均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技术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青睐,其学习曲线短、风险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术式及其改良术式在治疗前、中腔室脱垂中展现出的高治愈率,体现了该术式的普适性和实用性,有望成为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的替代术式。而在不同类型的网片材料中,聚丙烯合成网片展现出了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腹腔镜手术首选的网片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子宫 腹腔镜 机器人手术 子宫 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
下载PDF
盆底超声测量肛提肌耻骨联合间距预测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的价值
11
作者 邓凤莲 刘可 +4 位作者 黄妍卓 陈秋玲 张鹭 谢昭鹏 肖莘柒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1-5,17,共6页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测量肛提肌耻骨联合间距(肛耻间距)预测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221例产后6~8周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行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测量肛提肌耻骨联合间距(肛耻间距)预测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221例产后6~8周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行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及缩肛状态下肛耻间距,并测量膀胱、子宫、直肠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的距离,分析不同状态下肛耻间距与POP的关系,绘制静息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耻间距预测PO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221例产妇中,150例POP,占67.9%(150/221),57例存在2种或2种以上POP,71例未见明显POP:其中膀胱膨出132例(轻度80例,明显52例),占59.7%(132/221),56例可见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子宫脱垂44例(轻度43例,明显1例),占19.9%(44/221);直肠膨出38例(轻度35例,明显3例),占17.2%(38/221)。221例产妇静息状态下肛耻间距范围32~65mm,平均(48.8土7.3)mm;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耻间距向足背侧移位,且肛耻间距增大,范围40~85mm,平均(61.2土8.0)mm;缩肛状态下肛耻间距向头腹侧移位,肛耻间距变小,范围27~54mm,平均(40.2土5.2)mm。POP组肛耻间距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及缩肛状态下均大于无POP组(P<0.05)。有膀胱膨出组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耻间距大于无膀胱膨出组(P<0.05);子宫脱垂组、直肠膨出组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耻间距大于无子宫脱垂组、无直肠膨出组(P<0.05)。绘制肛耻间距在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预测POP的ROC,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AUC分别为0.657、0.784,95%CI为0.578~0.735、0.725~0.844,最佳截断值为45.5mm、62.5mm,敏感度为77.3%、56.0%,特异度为49.3%、85.9%。结论盆底超声测量肛耻间距简单方便,能够很好预测产后早期POP,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检查 盆腔器官脱垂 提肌耻骨联合间距
下载PDF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张苗苗 吴坤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20例中重度POP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各40例。A组年龄(57.16±3...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20例中重度POP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各40例。A组年龄(57.16±3.59)岁;POP分期:中度24例,重度16例。B组年龄(56.94±3.51)岁;POP分期:中度22例,重度18例。C组年龄(56.08±3.54)岁;POP分期:中度19例,重度21例。A组采用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B组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治疗;C组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比较3组围手术期指标、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复发率及并发症。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B组、C组手术时间[(125.74±31.52)min、(134.97±38.21)min]均长于A组[(77.45±25.06)min],术中出血量[(57.12±21.09)ml、(55.74±19.53)ml]均少于A组[(90.76±28.91)ml],住院时间[(5.29±1.46)d、(5.34±1.29)d]均短于A组[(6.85±1.53)d],住院费用[(23523.07±5171.05)元、(24135.65±5208.47)元]均高于A组[(15241.35±4472.1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量表(PFDI-20)评分均低于术前,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C组PFDI-20评分[(8.34±2.05)分、(8.19±2.41)分]均低于A组[(10.56±2.17)分],PISQ-12评分[(41.15±2.97)分、(40.87±2.64)分]均高于A组[(36.21±3.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C组复发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PFDI-20评分及PISQ-12评分、复发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POP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但这两种术式手术耗时长且住院费用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全子宫切除术 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高位骶韧带悬吊术 髂耻韧带悬吊术 性生活质量 复发率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于雪梅 陈炜 廖茜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POP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 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POP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总有效率、盆底障碍功能问卷-20(PFDI-20)评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分、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评分及复发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较优(P<0.05)。治疗后2组患者PFDI-20和PF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FDI-20和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强/延长(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强/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FI和PIS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SFI和PI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POP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POP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电刺激 腹腔镜 子宫悬吊术 盆腔器官脱垂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盆腔器官脱垂与生殖器裂孔相关性分析及其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建立
14
作者 贾澜澜 佟雨桐 +1 位作者 李明蔧 李红娟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与生殖器裂孔(GH)相关性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分析建立POP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郑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就诊的400例患者,其中POP患者238例。探究POP严重程度与GH是否具有相关性。收集患...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与生殖器裂孔(GH)相关性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分析建立POP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郑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就诊的400例患者,其中POP患者238例。探究POP严重程度与GH是否具有相关性。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产次、初产年龄、末产年龄、分娩方式、最重新生儿体重、有无慢性腹压增加史、有无盆腔手术史、GH值、POP严重程度、家族史等,建立预测模型。结果: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与PO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OP患者和非POP患者的年龄、BMI、GH、最重新生儿体重、初产年龄、末产年龄、孕次>2、产次>2、分娩方式、有无盆腔手术史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95%CI为1.022~1.097)、BMI(OR=1.265,95%CI为1.121~1.427)、GH(OR=35.682,95%CI为14.172~89.835)、最重新生儿体重(OR=2.826,95%CI为1.082~7.386)、初产年龄(OR=0.693,95%CI为0.579~0.831)、末产年龄(OR=1.454,95%CI为1.234~1.714)、产次>2(OR=0.025,95%CI为0.005~0.126)、自然分娩(OR=5.650,95%CI为2.084~15.320)、盆腔手术史(OR=0.376,95%CI为0.152~0.934)是PO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表达式Z=0.057×年龄+0.235×BMI+3.575×GH+1.039×最重新生儿体重-0.366×初产年龄+0.374×末产年龄-3.693×产次>2的赋值+1.732×剖宫产的赋值-0.978×盆腔手术史的赋值-24.427,Hosmer-Lemeshowχ2=7.842,P=0.449。结论:GH与POP脱垂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年龄、BMI、GH、最重新生儿体重、初产年龄、末产年龄、产次>2、自然分娩、盆腔手术史是女性发生POP的危险因素,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生殖器裂孔 相关性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联合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分析
15
作者 杨雅静 周留林 +3 位作者 宋文武 王君 印慧琴 杨纪实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联合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妇产科收治的32例病人(其中子宫脱垂31例和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窿脱垂1例)行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联合骶韧带高位悬吊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联合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妇产科收治的32例病人(其中子宫脱垂31例和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窿脱垂1例)行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联合骶韧带高位悬吊术,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随访。结果:32例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联合骶韧带高位悬吊术手术病例全部顺利完成,其中3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4例行阴道后壁修补术,5例行阴道前壁修补术,1例行会阴体修补术,1例行尿道中段折叠术。手术中病人出血50~150 mL,手术时间90~150 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3 d,保留尿管时间1~3 d,住院时间4~9 d。术后出现臀部疼痛2例,未作特殊处理,疼痛不适感均在手术后3~4 d自然缓解。术后随访时间1~24个月,客观治愈率和主观治愈率全部为100%。结论:对于中盆腔器官脱垂病人,采用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联合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治疗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骶棘韧带固定术 高位骶韧带悬吊术 盆腔器官脱垂
下载PDF
产后康复护理服务对降低产后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
16
作者 邓燕妮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6期179-181,185,共4页
目的分析产后康复护理服务在降低产后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在我院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抽签的方式各分为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分析产后康复护理服务在降低产后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在我院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抽签的方式各分为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产后康复护理服务,分析护理后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盆底功能恢复、WHOQOL-BREF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干预前,组间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盆底功能肌力及肌电值、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康复护理服务在降低产后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不良事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护理服务 产后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护理
下载PDF
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刘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00-503,共4页
目的 观察并分析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应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驻马店市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共90例,以信封法均等分组。对照组(45例)接受传统全盆底重建术,观察组(45例)接受改... 目的 观察并分析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应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驻马店市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共90例,以信封法均等分组。对照组(45例)接受传统全盆底重建术,观察组(45例)接受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器官脱垂程度(Aa、Ba、C、D、Ap、Bp)、手术指标、盆底肌力水平(肌电位、动态张力、静态张力、收缩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尿失禁、尿潴留、性交痛及其他)。结果 (1)经对比,治疗后观察组Aa、Ba、C、D、Ap以及Bp指示点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4)术后观察组尿失禁、尿潴留、性交痛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 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应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可显著改善其器官脱垂程度、手术指标以及盆底肌力水平,且安全性高,效果较传统全盆底重建术而言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肌力水平 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盆底重建术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18
作者 任国英 方华英 +1 位作者 陈慧君 范瑜红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盆底重建术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旨在为后续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诊治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盆底重建术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旨在为后续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诊治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阴式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盆底重建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短表评分、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评分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尿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短表评分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短表评分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远期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远期新发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接受腹腔镜盆底重建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主观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近期急性尿潴留发生风险;但需要注意该术式手术时间较长且可能增加远期新发尿失禁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盆底重建术 老年 盆腔器官脱垂 围手术期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外部验证
19
作者 朱甜甜 荀华 祁杨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5期147-150,共4页
目的构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经外部验证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构建训练集,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25... 目的构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经外部验证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构建训练集,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25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构建验证集,统计训练集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例数,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实施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共3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有合并高血压、阴道分娩史、盆腔手术史、尿道梗阻、术前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P<0.05);根据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预测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程度高;ROC曲线分析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为0.893~0.957,当最佳截断值为35.83%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0、0.912,约登指数为0.792;外部验证显示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0.00%。结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术后仍存在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且其危险因素复杂,基于回归分析预测法构建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微信连续护理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认知能力及依从性的影响
20
作者 宋滕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4期144-146,176,共4页
目的: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采用微信连续护理,观察对患者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地点:本院;研究对象: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样本数量:112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分配法,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采用微信连续护理,观察对患者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地点:本院;研究对象: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样本数量:112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分配法,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微信连续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认知水平、自我效能感、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排尿障碍。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认知能力、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困难、尿不尽、尿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变化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采用微信连续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改善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连续护理 老年盆腔器官脱垂 认知能力 排尿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