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敬慈 汪登斌 杨利霞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脑转移瘤患者21例(共计病灶42个),随访2~8次,行DWI及MRI增强扫描,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及对侧正...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脑转移瘤患者21例(共计病灶42个),随访2~8次,行DWI及MRI增强扫描,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计算rADC值。分析肿瘤实质区治疗前rADC值或治疗前后rADC值差值(治疗后rADC值~治疗前rADC值)对疗效预测的可行性。结果:按治疗后肿瘤直径变化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肿瘤实质区治疗前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治疗前后rADC差值与下次治疗结果对照,rADC差值预测脑转移瘤治疗疗效的闽值为0.0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6%、75.00%、83.33%。经一致性检验Kappa指数为0.6696。结论:脑转移瘤实质区rADC治疗前后差值能用于预测脑转移瘤治疗效果,rADC值增高提示治疗有效,降低提示治疗无效,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荷霞 邢伟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组44例,良性组91例)术前均行常规MR及DWI检查(b=0,800 s/mm2)。在ADC图的病变及同侧乳腺远隔正常腺体内绘制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并计算r ...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组44例,良性组91例)术前均行常规MR及DWI检查(b=0,800 s/mm2)。在ADC图的病变及同侧乳腺远隔正常腺体内绘制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并计算r ADC值。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ADC值、r ADC值的差异,并作ROC曲线分析。结果良、恶性组的ADC值分别为(1.45±0.22)×10-3mm2/s、(1.03±0.19)×10-3mm2/s(t=-10.89,P<0.05),r ADC值分别为(0.72±0.08)×10-3mm2/s、(0.49±0.07)×10-3mm2/s(t=-15.35,P<0.05)。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阈值为1.26×10-3mm2/s,r ADC阈值为0.62×10-3mm2/s,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2.4%、95.5%、0.944;84.6%、90.9%、0.961。结论 ADC、r ADC值可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r ADC值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军 邢伟 +3 位作者 陈杰 陈铜兵 李登发 俞逵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肾癌与11例乏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MRI及DWI,测量小肾癌、乏脂肪肾错构瘤及肿瘤对侧肾脏皮质的ADC值,计算小肾癌/肾皮质、乏脂肪肾错构瘤/肾皮质的rADC值,分别对两类肿瘤的ADC值与r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小肾癌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低于乏脂肪肾错构瘤(t=-4.509,P=0.000;t=-5.791,P=0.000)。利用ADC值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最佳鉴别阈值为0.857×10-3mm2/s,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最佳鉴别阈值为0.565,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4.6%。结论 rADC值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小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肾脏肿瘤
原文传递
应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评估膀胱癌侵袭性及增殖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升 吴梦琳 +4 位作者 郭琪 李雪 李江 武鑫宏 张雪宁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膀胱癌肌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评估两者与肿瘤增殖性指标(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6例经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病灶ADC值,并以... 目的探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膀胱癌肌层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评估两者与肿瘤增殖性指标(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6例经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病灶ADC值,并以闭孔内肌及臀大肌作参照,分别计算rADC1及rADC2。比较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的rADC值与ADC值的差异;并评估两者与Ki-67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IBC组的ADC值、rADC1及rADC2分别为(0.97±0.22)×10^(-3)mm^(2)/s、(0.58±0.14)×10^(-3)mm^(2)/s、(0.64±0.15)×10^(-3)mm^(2)/s,显著低于NMIBC组ADC值、rADC1、rADC2[分别为(1.23±0.25)×10^(-3)mm^(2)/s、(0.81±0.16)×10^(-3)mm^(2)/s、(0.87±0.19)×10^(-3)mm^(2)/s],P值均<0.001。ADC值为1.165×10^(-3)mm^(2)/s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74.6%;rADC1为0.767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1%、83.5%;rADC2为0.85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78.4%。rADC值和ADC值均对膀胱癌肌层侵犯有诊断价值,且rADC值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值。rADC值及ADC值均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1=-0.509、r2=-0.467、r=-0.339,P值均<0.001),且rADC值与Ki-67指标之间相关性更高。结论rADC值有助于评估膀胱癌侵袭性,并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性,为患者术前肿瘤分期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KI-67
原文传递
表观扩散系数及其离散系数在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柳丽 何悦明 杨振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离散系数(CV)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及3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别由2位医师测量病灶的ADC均值、标准差及闭孔内肌对应的ADC...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离散系数(CV)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及3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别由2位医师测量病灶的ADC均值、标准差及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计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以闭孔内肌为参照部位)及离散系数。比较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mADC、rADC及CV值的差异。结果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mADC值为(1.13±0.21)×10^(-3) mm^(2),rADC值为0.87±0.17,CV值为0.14±0.04;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的mADC值为(0.76±0.11)×10^(-3) mm^(2),rADC值为0.59±0.10,CV值为0.20±0.04;宫腔内恶性病变的mADC、r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CV值则高于良性病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ADC、rADC、CV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92、0.89(P<0.001),三者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DC值的约登指数(YI)最大为0.83,对应诊断阈值为≤0.70,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1.70%,90.90%,91.30%。结论DWI的量化指标mADC、rADC及CV值均可作为有效的定量参数鉴别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rADC值的诊断效能优于mADC及CV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平均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离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琨华 郭启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子宫内膜癌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宫颈癌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特点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琨华 郭启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宫颈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宫颈癌(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6例)和19例对照者行1.5T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宫颈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宫颈癌(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6例)和19例对照者行1.5T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的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平均ADC、rADC值分别为(1.04±0.21)×10-3mm2/s、0.81±0.2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高分化宫颈癌ADC、rADC值((1.24±0.25)×10-3mm2/s、1.01±0.26)显著高于低分化((0.84±0.05)×10-3mm2/s、0.62±0.05)和中分化宫颈癌((1.01±0.06)×10-3mm2/s、0.75±0.12)。低分化和中分化宫颈癌ADC、r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结构,以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所获得的ADC、rADC值可以反映宫颈癌的扩散特征,有潜力反映宫颈癌的病理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琳 汪登斌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4期454-456,共3页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一种,它是目前唯一能用于活体观察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MRI因其对软组织分辨力高的优势使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DWI作为一种无创功能成像技术也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将就DWI...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一种,它是目前唯一能用于活体观察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MRI因其对软组织分辨力高的优势使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DWI作为一种无创功能成像技术也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将就DWI图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鉴别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非肿块样强化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王长军 刘玉红 +2 位作者 周文文 王玉 郭凌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164例,其中高血压病程≥3年者定为高血压组(57例),从未诊断高血压者定为非高血压组(107例),另收集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肿瘤、对侧健康...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164例,其中高血压病程≥3年者定为高血压组(57例),从未诊断高血压者定为非高血压组(107例),另收集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肿瘤、对侧健康肾脏和对照组肾脏的ADC值及相对ADC(rADC),利用SPSS24.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683±0.435)×10^(-3) mm^(2)/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47(0.373)×10^(-3) mm^(2)/s,rADC值为0.83±0.20;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863±0.401)×10^(-3) mm^(2)/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11(0.290)×10^(-3) mm^(2)/s,rADC值为0.95±0.2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组对侧健康肾脏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2组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与ccRCC的ADC值降低有相关性,其可能使得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透明细胞癌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恩善 李瑞雄 +2 位作者 王盛集 杨维珍 莫志英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2981-2983,2988,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和ADC差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个病变,其中良性病变34个,恶性病变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和ADC差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个病变,其中良性病变34个,恶性病变39个。比较良性及恶性病灶的ADC、rADC及ADC差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3种DWI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结果乳腺良性病灶的ADC、rADC大于恶性病灶,而ADC差值小于恶性病灶(均P<0.05)。ADC、rADC、ADC差值及三者联合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827、0.805、0.844;rADC值诊断准确率高于ADC及ADC差值,而三者联合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参数。结论DWI定量参数ADC、rADC及ADC差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价值,其中rADC值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表观扩散系数差值 鉴别诊断 良性病灶 恶性病灶
下载PDF
ADC值及rADC值定量分析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急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朱学峰 栾亨健 +4 位作者 孙兆晨 张楠 辛昊天 隋超凡 郭凌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急性胰腺炎(AP)的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AIP与A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MRI资料完整的弥漫型AIP患者14例(AIP组),纳入符合要求的AP患者30例(AP组)及胰腺正常者32例(正常胰腺... 目的:探讨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急性胰腺炎(AP)的ADC值、相对ADC(rADC值)在AIP与A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MRI资料完整的弥漫型AIP患者14例(AIP组),纳入符合要求的AP患者30例(AP组)及胰腺正常者32例(正常胰腺组),比较3组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AIP组ADC值明显低于AP组和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P组rADC值明显低于AP组和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C值鉴别诊断AIP与AP的AUC为0.793,临界值为1008.89×10^(-6) mm^(2)/s,对应的敏感度为57.0%,特异度为93.0%;rADC值鉴别诊断AIP与AP的AUC为0.758,临界值为0.865,对应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50.0%。结论:弥漫型AIP与AP患者胰腺的ADC值及rADC值存在差异。当患者症状不典型时,该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ADC和r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鲁文力 欧阳祖彬 +2 位作者 李信友 石军 张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123例,行轴位DWI、矢状位T2W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 目的:观察乳腺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123例,行轴位DWI、矢状位T2W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以DCE-MRI图像为参考,在DWI图上分别于病灶内、病灶邻近正常腺体区域放置感兴趣区(ROI),记录相应区域ADC值,并计算标化后rADC值。比较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和rADC鉴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两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34个乳腺病灶中,84个恶性病灶和50个良性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26)×10-3和(1.60±0.40)×10-3 mm^2·s^(-1),正常腺体134个ROI平均ADC值为(1.89±0.31)×10-3 mm2·s^(-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P<0.01)。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rADC值分别为0.59±0.18和0.83±0.30,恶性病变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P<0.01)。选择ADC阈值为1.22×10-3 mm2·s^(-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和84.5%,AUC为0.89。选择rADC阈值为0.67,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0%和75.0%,AUC为0.79。标化后rADC的AUC低于标化前ADC(P<0.05)。结论:ADC和rADC值的定量分析是鉴别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标化后rADC值未能提升ADC值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T1期肾透明细胞癌的ADC值、rADC值与Fuhrman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晓忠 李绍东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7期2838-2842,共5页
目的探讨T1期肾透明细胞肾癌(CCRCC)3.0T MR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值与Fuhrman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6例T1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3.0T MR AD... 目的探讨T1期肾透明细胞肾癌(CCRCC)3.0T MR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值与Fuhrman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6例T1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3.0T MR ADC值及Fuhrman病理分级资料,依据Fuhrman核分级法,将其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和高级别组(Ⅲ~Ⅳ级),分别测量病灶及对侧正常肾实质的ADC值,并计算r ADC值。比较4个不同病理级别、高低病理级别组间的ADC值、rADC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ADC值和r ADC值的诊断效能;分析病灶ADC值、r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1)四个病理分级之间平均ADC值和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低级别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317±0.110)×10^(-3)mm^2/s,(1.886±0.44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最佳诊断阈值为1.46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4.4%、95.3%。高、低级别组平均r ADC值分别为(0.419±0.085)、(0.643±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最佳诊断阈值为0.535,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0%、95.3%。肿瘤的ADC值、rADC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0.821、-0.864,P<0.05)。结论 T1期肾透明细胞肾癌的ADC值、rADC值与病理分级高度相关,能够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且rADC值的评估价值大于ADC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肾细胞癌 表观扩散系数(ADC)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
下载PDF
相对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杰 邢伟 +3 位作者 生晶 田建明 陈明 张永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只新西兰兔VX2转移淋巴结模型及20只炎性淋巴结实验兔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0~1000s/mm2)。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转移淋巴结、...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只新西兰兔VX2转移淋巴结模型及20只炎性淋巴结实验兔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0~1000s/mm2)。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转移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及被测淋巴结对侧股四头肌的平均ADC值,并计算转移淋巴结/肌肉及炎性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所有ADC和rADC结果以x-±s表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两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与rADC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1,t=-3.298;P<0.0001,t=-4.761)。良恶性淋巴结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791,诊断阈值为0.889×10-3mm2/s,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r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55,诊断阈值为0.671,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5%。结论 rADC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淋巴结 转移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MR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汤利 杨小英 张显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15期292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伴有淋巴结肿大的宫颈癌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肿大...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伴有淋巴结肿大的宫颈癌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肿大淋巴结及宫颈癌原发病灶的ADC值进行测量,并计算rADC值。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差异,并分析ADC、rADC值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检查证实,14例为腺癌,106例为鳞癌。术中共清扫269枚淋巴结,176枚(65.43%)为转移性淋巴结,93枚(34.57%)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中,88枚(50.00%)短径>1 cm,非转移性淋巴结中9枚(9.68%)短径>1 cm,转移性淋巴结中短径>1 cm占比明显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盆腔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T2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均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ROC曲线显示,ADC、rADC值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和0.705;ADC以0.996×10-3mm2/s为截断值,其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26%和69.52%;rADC以1.152为截断值,其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4.50%和77.25%。相比rADC,ADC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更高,诊断特异度更低(P<0.05)。结论MRI扩散加权成像ADC值、rADC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前者的诊断灵敏度高,而后者的诊断特异度更高,二者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早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冬梅 姜亦伦 +1 位作者 戴正行 姚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1691-1693,共3页
目的探究周围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早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 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所有患者在经过两周的... 目的探究周围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早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 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所有患者在经过两周的治疗后再次进行MRI检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计算ADC值。根据有无出血性转化将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组与无出血性转化组,检测首次MRI检查时的梗死灶体积,并计算梗死灶ADC最低值、ADC平均值以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值)。结果所有患者中出现出血性转化15例,无出血性转化45例;两组患者梗死灶ADC最低值、ADC平均值出血性转化组均明显低于无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4.65±104.43)×10-6mm^2/s vs(553.67±134.43)×10-6mm^2/s、(420.43±87.89)×10-6mm^2/s vs(548.67±100.32)×10-6mm^2/s,P均<0.05]。r ADC值各下降程度人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观察组出血风险更低;出血性转化15例患者中,1例为小梗死灶,4例为中梗死灶,10例为大梗死灶,无出血性转化45例患者中,11例为小梗死灶,25例为中梗死灶,9例为大梗死灶,两组各梗死体积等级人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梗死灶体积越大ADC值降幅越大,出血风险增大,因此对于出血风险较大者需在发病后两周内进行MRI检查,确定是否可能出现出血性转化,用以作为改善治疗方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组织表现扩散系数 早期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弥散加权成像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