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徐长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7,共6页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相论 异质性 符号意识
下载PDF
柏拉图“相论”与中国古代本体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全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6,共5页
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理念之"相论"可以说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理念之"相"是不可再分的"单一"的非... 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理念之"相论"可以说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理念之"相"是不可再分的"单一"的非合成的完备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既是"二元性"构成又是"非对立"的"圆融""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相论 中国古代本体论 二元对立 二元非对立
下载PDF
论柏拉图的相论辩证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朝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9-103,共5页
柏拉图在区分认识及其对象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存在、可感事物、不存在及其认识、意见和无知等重要的知识论问题,他对存在、动、静、同、异、非存在等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形成的相论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并对后世... 柏拉图在区分认识及其对象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存在、可感事物、不存在及其认识、意见和无知等重要的知识论问题,他对存在、动、静、同、异、非存在等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讨论形成的相论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非存在 通种论 柏拉图 相论辩证法 知识论 哲学
下载PDF
柏拉图相论与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
4
作者 周全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7-31,34,共6页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相论 二元对立 二元非对立
下载PDF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兼论海德格尔对柏拉图错误的重复
5
作者 方刚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98-101,共4页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 ,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 ,从...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 ,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 ,从而他在西方哲学中引入了两个世界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巴门尼德篇》 海德格尔 相论 哲学思想 语言学 认识论
原文传递
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的“相论”谈起
6
作者 任昱霖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3-67,共5页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西方哲学领域一争长短是很难的,问题在于中西翻译的不可翻译性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提出过“相论”,但柏拉图则因“相论”而成名。他认为用“分离说”“对立说”“分有说”来解释“相论”中的反常现象或难题都会...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在西方哲学领域一争长短是很难的,问题在于中西翻译的不可翻译性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提出过“相论”,但柏拉图则因“相论”而成名。他认为用“分离说”“对立说”“分有说”来解释“相论”中的反常现象或难题都会遇到理论上的困难。陈康先生在这方面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启示,他认为因东西方语言的不可翻译性,作为一种“他者”的西方哲学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有一条鸿沟,而陈康先生的翻译和研究则在它们之间建构了一座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论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巴门尼德
下载PDF
关于科学认识发展的潜科学模式的界说:“三场相论”思想述评
7
作者 冯鹏志 《潜科学》 1992年第6期3-5,共3页
关键词 潜科学 三场相论
全文增补中
关于科学认识过程的“三场相论”:潜科学哲学研究纲要
8
作者 解恩泽 刘永振 《潜科学》 1992年第1期3-6,共4页
关键词 潜科学 三场相论
全文增补中
相名、相业与君相政治思维:明人相论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0-48,共9页
明初废除相制以后,相臣、相国、相公等前代非正式的宰相称谓广泛存在于明人语境之中,明人关于相的文化体认依然清晰。明人以理想之相所应具备的相业、相体与相度等尺度品评本朝阁臣,功业与为相之道并重,徐阶与张居正等人因之所获评价不... 明初废除相制以后,相臣、相国、相公等前代非正式的宰相称谓广泛存在于明人语境之中,明人关于相的文化体认依然清晰。明人以理想之相所应具备的相业、相体与相度等尺度品评本朝阁臣,功业与为相之道并重,徐阶与张居正等人因之所获评价不同。总体来看,明人在有相之历史记忆与无相之现实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君相政治思维,之所以存在相之价值如何、阁臣是相与否等种种争论,表明明人在废相之后的无所适从。然而相臣可议,相制却是不可触碰的政治禁忌,明人在政治思维与实践层面皆未能突破"阁臣类相"的桎梏,未能发明出彻底解决行政中枢权责游移的调适之道,阁臣终究难于自处,这是晚明政治困局的重要致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业 君相 相论 明代
原文传递
艺术表现中形式与内容的背离统一——摘自《艺术变相论》
10
《思维科学通讯》 2006年第4期41-46,共6页
前面我们对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即符号化的过程,做了简要的论述。下面就艺术表现中常见的离形与得似、象征与意味、荒诞与真实的关系,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关键词 艺术表现 形式与内容 相论 背离 符号学美学 艺术形象 符号化
原文传递
内情感在外形式中的凝聚——摘自《艺术变相论》
11
《思维科学通讯》 2006年第4期52-55,共4页
文艺创造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以形象表现生活,而且在于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所谓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就是作者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赋之于价值属性,对它做出思想感情的评价,然后按照美的规律把它物化为艺术表现形象,使人们也能... 文艺创造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以形象表现生活,而且在于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所谓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就是作者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赋之于价值属性,对它做出思想感情的评价,然后按照美的规律把它物化为艺术表现形象,使人们也能够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艺术表现形象作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必然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成为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苏珊·朗格也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指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作家艺术家们的创作经验表明:“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所谓艺术表现,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在的情感意蕴高度凝聚在形象表现的外部形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 情感体验 凝聚 外形式 审美体验 符号学美学 相论 观察生活
原文传递
艺术表现形象的组合类型——摘自《艺术变相论》
12
《思维科学通讯》 2006年第4期47-52,共6页
艺术表现形象是艺术的对象世界、创作者主体世界、鉴赏者接受世界交互作用的变相产物。在这三个世界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象变相的重心可以倾向于这一界,也可以倾向于那一界,从而产生变相程度、变相方式的各种差别性。实赋之象、... 艺术表现形象是艺术的对象世界、创作者主体世界、鉴赏者接受世界交互作用的变相产物。在这三个世界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象变相的重心可以倾向于这一界,也可以倾向于那一界,从而产生变相程度、变相方式的各种差别性。实赋之象、虚幻之象、比兴之象,这三种差别较大的表现类型,就是在艺术三个世界的组合变相中,偏向于不同侧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 组合类型 形象 主体世界 相论 交互作用 世界动态 表现类型
原文传递
柏拉图的自我批判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62,共7页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Platon)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柏拉图对自己的以《斐多篇》—《国家篇》为代表的"相论"的错误的反思批判,在第二部分,柏拉图尝试重建"相论",结果是一个初...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Platon)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柏拉图对自己的以《斐多篇》—《国家篇》为代表的"相论"的错误的反思批判,在第二部分,柏拉图尝试重建"相论",结果是一个初步的范畴论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相” 相论 范畴论 目的论 实体化
下载PDF
希腊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郝刘祥 《科学文化评论》 2007年第4期17-40,共24页
希腊哲学与希腊科学之间的联系,向来认识比较模糊。文章通过对古希腊物质构成理论、行星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表明,巴门尼德的"是论"、柏拉图的"相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对于... 希腊哲学与希腊科学之间的联系,向来认识比较模糊。文章通过对古希腊物质构成理论、行星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表明,巴门尼德的"是论"、柏拉图的"相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对于上述理论之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希腊哲学是科学之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问题 相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原子论 天文学 物理学经验研究
下载PDF
王朗思想略论
15
作者 石冬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
曹魏重臣王朗在法律、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反对恢复肉刑方面;政治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仁政爱民的学说,而又有所发展;在哲学上,他是一个比王充和王符更为彻底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特别对相术进行... 曹魏重臣王朗在法律、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反对恢复肉刑方面;政治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仁政爱民的学说,而又有所发展;在哲学上,他是一个比王充和王符更为彻底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特别对相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王朗在中国法律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朗 肉刑 相论 王充 王符
下载PDF
德性与知识——《美诺篇》中柏拉图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天洁 曹顺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4期3-5,共3页
有关德性与知识问题的探究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一生追求各种德性的普遍定义,至死不渝。其最杰出的弟子柏拉图,在对话作品《美诺篇》中以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形式,表达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原则——"... 有关德性与知识问题的探究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一生追求各种德性的普遍定义,至死不渝。其最杰出的弟子柏拉图,在对话作品《美诺篇》中以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对话形式,表达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原则——"德性即知识"。这个观点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德性这种知识有特殊性,虽然可教,却不是纯粹的灌输,需要一系列的引导、启发,最终引领人们走向知识和德性。柏拉图在《美诺篇》对话中构造了一种关于知识及其对象的理论,关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可以看作是柏拉图"相论"的一个重要导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知识 《美诺篇》 相论
下载PDF
拯救现象——关于《巴曼尼得斯篇》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政 《科学.经济.社会》 2002年第2期72-74,共3页
我不能把握柏拉图的原意 ,只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少年苏格拉底”相论的困难的根源之一在于“相的物体化”,而他是被“巴曼尼得斯”引上这条路的。“相的物体化”亦是“巴曼尼得斯”
关键词 拯救现象 《巴曼尼得斯篇》 相论 柏拉图 关系属性
下载PDF
论王朗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冬煤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32-35,共4页
三国时期曹魏的高官王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物,他在法律、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他反对恢复肉刑的思想以及反对相术等迷信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更值得重视。
关键词 三国时期 王朗 政治人物 肉刑 朴素唯物论 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 相论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ST13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树 邵吉民 +2 位作者 董琦 彭佳萍 张苏展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5年第1期2-7,65,共7页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expression of ST13 protein in human tissues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related gene ST13. Methods: ST13 ORF wascloned and over-expressed in E.coli. The recombi...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expression of ST13 protein in human tissues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related gene ST13. Methods: ST13 ORF wascloned and over-expressed in E.coli. The recombinant ST13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affinitychromatography. ST13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re generated and affinity purified with the recombinantprotein. Immunoblot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ST13 proteinexpression in human tissue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recombinant ST13protein were confirmed by SDS-PAGE. The protein yield reached about 2.5 mg/L of induced bacterialculture with a purity of 91.3%. Three strains of hybridoma were obtained with antibody titers from10~4 to 10~5 in ascites fluids and with high specificity for ST13 protein. Immunoblot showed thatthe apparent Mr of ST13 protein in SW480 cells and human tissues estimated by SDS-PAGE mobility wasapproximately 50 000, which was about 10 000 larger than the 41 324 calculated, but theglycosylation of the protein was excluded. Computer modeling revealed the protein to be ahydrophilic molecul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ST13 protein was evenly distributedin cytoplasm and expressed in colon, stomach, liver, and other epithelial cells. Differences in thestaining intensity of the protein were observed between normal and cancer tissues as well as amongdifferent normal or carcinoma tissues. Conclusion: ST13 protein is a cytoplasmic molecule with anapparent Mr of 50 000. The protein is expressed in colorectal and other epithelial tissues. Theexpression level of the protein is down-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varies among differentnormal and/or carcinoma tissues. Comparison of cDNA sequences and protein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sthat ST13 protein and hsp70-interacting protein (Hip) are same proteins, raising the possibilitythat ST13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hrough Hsp70 molecularchaperone machin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related gene ST13 prokaryotic expression monoclonalantibody preparation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western blot protein/characterization/expressionlevel
下载PDF
试析柏拉图哲学“分离”问题产生之原由
20
作者 王平生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8-42,共5页
柏拉图哲学中的"分离"问题是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由于柏拉图固着于理性主义,认为只有思维所把握的是真正的实在,把思维的抽象这种认识的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混同于客观世界的本来存在,把思维的主观形式加诸客观的实在,... 柏拉图哲学中的"分离"问题是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由于柏拉图固着于理性主义,认为只有思维所把握的是真正的实在,把思维的抽象这种认识的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混同于客观世界的本来存在,把思维的主观形式加诸客观的实在,因而思维所把握的对象显得与可感的个体事物一样,从根本上说,柏拉图并未超越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柏拉图在以知性式的思维作为衡量存在的尺度时不仅象感性直观思维方式一样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界限,而且在批判相对主义的同时走向了绝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分离”问题 相论 知性思维 界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