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实施省域监测价值、框架研究
1
作者 熊淦 王一凡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5期27-31,共5页
国家课程实施省域监测涉及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监测要素多、难度大,一直以来各省(市)偏向学业质量监测等结果评价,而对于过程评价较为粗放,缺少系统性建构监测分析框架。通过梳理课程实施监测相关政策文本与理论研究,尝... 国家课程实施省域监测涉及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监测要素多、难度大,一直以来各省(市)偏向学业质量监测等结果评价,而对于过程评价较为粗放,缺少系统性建构监测分析框架。通过梳理课程实施监测相关政策文本与理论研究,尝试构建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实施省域监测分析框架,并试用该分析框架,为省域监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 课程实施 省域监测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省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郭慧敏 +2 位作者 洪兴建 陈国强 郑燕红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课题在阐述研究意义和开展现代化理论、测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即对应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 本课题在阐述研究意义和开展现代化理论、测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即对应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个维度设置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期为深化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供新方向,为衡量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效提供新标尺,为国家层面构建与国际接轨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协商构建省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在监测中应用和发展“第四代评估”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怀金 龚春燕 +1 位作者 赖寒 田海林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7年第6期34-37,共4页
国家完成了三年为周期的第一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省域层面,各地也相继对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了一轮工作实践。由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性强,成本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服务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县区及学校共同建构、全... 国家完成了三年为周期的第一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省域层面,各地也相继对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了一轮工作实践。由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性强,成本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服务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县区及学校共同建构、全面参与,成为进一步实施监测需要探索的重点。文章结合重庆8年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着重分析了在第四代评估理论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更好地服务基层的方法、措施,以期对构建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第四代评估理论 省域监测
下载PDF
省域基础教育质量自主监测的顶层设计及实践推进——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主监测实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蔡京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50-55,共6页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着组织国家监测省内实施工作、自主开展省级监测、支持地方监测等重要职责。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省域义务教育质量自主监测的顶层设计上的职能定位和发展...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着组织国家监测省内实施工作、自主开展省级监测、支持地方监测等重要职责。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省域义务教育质量自主监测的顶层设计上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思路清晰;推进策略上立体架构基础上的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框架构建、工具研发、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技术难关,高质量完成了首次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结果应用上实施基于数据的实践改进行动研究,有利于自主监测结果的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质量 自主监测 顶层设计 推进策略 结果应用
下载PDF
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雨晴 郑颖 +2 位作者 华兴国 苟雪梅 龙泉 《四川环境》 2023年第6期173-179,共7页
“十四五”期间规划了建设系统完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工作任务,因而探索区域层面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向和措施十分有必要,本文研究目的为阐明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主干,进而分析体系支撑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工作的... “十四五”期间规划了建设系统完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工作任务,因而探索区域层面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向和措施十分有必要,本文研究目的为阐明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主干,进而分析体系支撑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补充相应研究领域内容,支撑区域地下水环境管理工作。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全面回顾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基础,利用公开资料总结建设监测体系主要内容,梳理工作要点;结合四川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工作进展,分析监测体系应用于地下水监管的具体表现。(1)通过三个阶段工作的开展,即“双源”调查、重点源监测、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成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2)体系应用过程中,全省地下水“双源”底图更加清晰,支撑筛选进一步监测的重点对象,为地下水项目绩效评估提供了底数;监测网络得到国省市三级完善,三级水质评估结果指导环境监管精细化开展;体系应用提高了地下水监管队伍能力,信息化系统平台进一步推动“人脑+电脑”的地下水智慧环保(3)分析地下水监测体系应用前景,未来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可通过完善地下水监测井运维管理、强化监测体系与地下水重点工作互相支撑、强化地下水测管协同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本文为首次针对省域层面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明晰了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路径与应用情景,有望提升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速度与运转效率,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借鉴本文分析结果,结合区域“双源”风险管控需要,推动区域内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双源调查 监测网络 决策平台 监测体系应用
下载PDF
高耗能行业省域多级能效监测体系设计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孙勇 方彦军 《华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0-523,共4页
针对目前能效监测与评估研究的发展,提出高耗能行业省域多级能效监测系统,实现能效管理的信息化能效监测由个体企业层面向区域宏观层面转变。基于此理念,构建了基于分布式体系架构的省域多级能效监测系统平台,对企业生产环节和关键设备... 针对目前能效监测与评估研究的发展,提出高耗能行业省域多级能效监测系统,实现能效管理的信息化能效监测由个体企业层面向区域宏观层面转变。基于此理念,构建了基于分布式体系架构的省域多级能效监测系统平台,对企业生产环节和关键设备的能效实行全面监测、管理与控制,同时对区域内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及区域转移提供参考,实现能效监测的制度化与长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效管理 能效监测 高耗能行业多级能效监测系统
原文传递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ullies on a Reg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of Kebai Reg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3
7
作者 ZHANG Shuwen LI Fei +5 位作者 LI Tianqi YANG Jiuchun BU Kun CHANG Liping WANG Wenjuan YAN Yech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602-611,共10页
Gully ero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most areas and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We monitored gullies in the Kebai reg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by using remote... Gully ero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most areas and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We monitored gullies in the Kebai reg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ound that gully dens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lope when the slope was less than 3°. Gully density in sunny slopes or windward slopes was greater than in shady slopes or leeward slopes because of the impacts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wind and solar radiation. Specifically, the gully density in northeast slope was the greatest and in southwest was the smallest. Gully density was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slope length and the longer the slope length, the less the gully density changed between 1965 and 2005. Affected by runoff, gullies most easily to occur in concave slopes and the critical elevation for gully erosion was 250–275 m. Moreover, hilly regions had the greatest gully density, followed by tableland regions, whereas the gully density in flatlands was the lowest. However, the gully density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landforms all increased between 1945 and 2000, and the portion of increase was 57.45%(hill), 52.91%(mesa) and 25.32%(plai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lly density gully erosion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 Kebai regio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