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形式与质料到真际与实际——冯友兰朱子诠释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丁为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57,共6页
冯友兰对朱子理气观的诠释经历了两个阶段 :当他以形式与质料诠释理气关系时 ,虽然准确地把握了二者的形上形下之别 ,却不足以说明理的先在性 ;引入真际实际之后 ,他虽然解决了理的存在问题 ,但又消解了其超越性内涵。个中的关键在于他... 冯友兰对朱子理气观的诠释经历了两个阶段 :当他以形式与质料诠释理气关系时 ,虽然准确地把握了二者的形上形下之别 ,却不足以说明理的先在性 ;引入真际实际之后 ,他虽然解决了理的存在问题 ,但又消解了其超越性内涵。个中的关键在于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诠释本体论的。在 2 0世纪的中西文化融合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质料 真际 实际 本体论 认识论 牟宗立 冯友兰 朱子学 理学 熊十力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的一部力作——评李承贵教授的《通向学术真际之路》
2
作者 江泰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8-88,共1页
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的<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阐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专著,也是一部梳理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探讨21世... 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的<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阐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专著,也是一部梳理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探讨21世纪学术研究规范的专著.其主要特点有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承贵 《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方法史论》 中国 马克思主义 人文主义 学术研究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真际”之“有”的方法论困境
3
作者 梁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冯友兰试图在科学之外为哲学寻找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真际"。陈家康关于此真际"脱离实际"的评说,以及洪谦关于此形上学是"与实际毫不相关的一种‘空话’"的批评,均无法刺破冯友兰为自己预设... 冯友兰试图在科学之外为哲学寻找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真际"。陈家康关于此真际"脱离实际"的评说,以及洪谦关于此形上学是"与实际毫不相关的一种‘空话’"的批评,均无法刺破冯友兰为自己预设的"自圆其说"的防护网。冯友兰"真际"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概念的混乱,而其最大困境则在于"真际"之"有"(存在)作为典型的综合命题不可能从"事物存在"命题中分析推导而出,且又缺乏相应的经验事实予以证实,从而属于应予"取消"的形而上学命题。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理学理论与其哲学方法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形上学 真际 方法论
下载PDF
“真际自由”与“实际自由”——冯友兰新理学自由观之省思
4
作者 郭萍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87,共10页
冯友兰以“理”为归旨的自由观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真际自由,即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二是实际自由,即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其问题在于:“理”是“不着实际”的“空底观念”,由是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 冯友兰以“理”为归旨的自由观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真际自由,即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二是实际自由,即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其问题在于:“理”是“不着实际”的“空底观念”,由是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而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同时实际自由否弃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以致无从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究其根源在于:冯先生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错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在切身的共同领会中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际自由 实际自由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关于冯友兰先生的形上学体系的出发点及其改进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3-56,共4页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学 冯友兰先生 分析命题 真际 涵蕴 同一律 新知 新命题 纯形式 名词
下载PDF
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涂又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1-65,共5页
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玄远,却就在日常经验之中。我们经验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必是某个类的分子。在人的知识中,每个类都有它的“名”。每个名... 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玄远,却就在日常经验之中。我们经验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必是某个类的分子。在人的知识中,每个类都有它的“名”。每个名,都有它的内涵,就是它指的“理”;都有它的外延,就是它指的“实”。实,也就是此类的所有分子。理是共相,实是殊相。在历史上,有的哲学家着重从名理方面发挥,有的哲学家着重从名实方面发挥,不论着重从哪方面发挥,都贯串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冯氏 共相 负的方法 “理” 逻辑分析方法 真际 宋明道学 朱嘉 相的关系
下载PDF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辨——兼论美学的先验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洪杏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148,共5页
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只是更换了视野,抑或也还引出了新的难题?他理解的“心灵”是经验的,抑或是先验的?其文艺心理学的人文悲情是“悲”在注定不能实现,抑或是“悲”在起点有误?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相关问题进行逐层深入的辨析后指... 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只是更换了视野,抑或也还引出了新的难题?他理解的“心灵”是经验的,抑或是先验的?其文艺心理学的人文悲情是“悲”在注定不能实现,抑或是“悲”在起点有误?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相关问题进行逐层深入的辨析后指出: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后遇到的一道无从规避的难题是,他必须在经验与先验之间的足够大的张力中,在超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问题上另辟蹊径,但他对此却始终不曾有所意识。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其文艺心理学无论是在艺术起源还是在艺术理想上都缺乏一种终极依据。对审美这一人生向度上的虚灵之真际的否认,则使他最终没能找到走出民族文化困境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经验 先验 虚灵之真际
下载PDF
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地位与理论局限 被引量:1
8
作者 段德智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1期22-28,共7页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对中国儒学所作出的最根本最积极的建树,在于他第一个比较自觉地把形式主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引进中国儒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国儒学作了一番根本的改造,使之更富玄学气质,更具概念系统,...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对中国儒学所作出的最根本最积极的建树,在于他第一个比较自觉地把形式主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引进中国儒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国儒学作了一番根本的改造,使之更富玄学气质,更具概念系统,终于获得了堪与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逻辑学"相媲美的就理论理的思辨形态。他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哲学概念(哲学观)、哲学范畴和哲学系统这样三个层面。他的新理学的根本局限在于其片面强调哲学形式的改造,而相对地忽视了哲学内容的改造,终究不过是一种关于"抽象的共相"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真际 空灵 抽象的共相
下载PDF
哲理本体与艺术思维的会通——论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和文艺理论
9
作者 张毅 贾毅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2,126,共5页
在用西方哲学那种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阐明中国先哲的人生观的同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直觉智慧也 予以高度重视。他用糅合道家、玄学和禅宗的"负底方法",讲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人生境界和文艺理论,形成抽 象哲理逻辑与心灵... 在用西方哲学那种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阐明中国先哲的人生观的同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直觉智慧也 予以高度重视。他用糅合道家、玄学和禅宗的"负底方法",讲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人生境界和文艺理论,形成抽 象哲理逻辑与心灵体验的艺术思维交融互补的思想。所涉及的原创问题有:哲学真际与艺术本然,人生觉解及其 境界,负底方法与诗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真际 人生觉解 境界诗 的言说
下载PDF
《问道》告白
10
作者 黄克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真际 来稿 学人 虚灵 主编 编辑人员 应然 福建
下载PDF
“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
11
作者 陈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1-66,55,共7页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一般说来是比较清楚的。本文的主旨,是对“新理学”形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进一步的分疏与检讨,将以深入了解“新理学”哲学理论建构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新理学”的形上学与传统理学的理气论作一些简要...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一般说来是比较清楚的。本文的主旨,是对“新理学”形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进一步的分疏与检讨,将以深入了解“新理学”哲学理论建构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新理学”的形上学与传统理学的理气论作一些简要的比较,以辩明二者的同与异,从而加深对二者的了解。 一、实与真 《新理学》一开始给出了三个基本概念,即“实际底事物”、“实际”、“真际”。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实际的事物”与“实际”的区别何在?照《新理学》说,“实际底事物是指有事实存在底事事物物”,“实际是指所有事实底存在者”(《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11页)。但这个定义还是不算明确,它没有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真际 形上学 “实际” 共相 实存 逻辑观念 体用 原道 新实在论
下载PDF
《新理学》诸概念与命题分析
12
作者 范鹏 钱晓东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冯友兰的创造。这些概念通过应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辨析后可纳入"有"、"无"范畴,从而作为对《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分析的基础。这四组命题...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冯友兰的创造。这些概念通过应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辨析后可纳入"有"、"无"范畴,从而作为对《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分析的基础。这四组命题准确全面的分析反映了冯友兰的本体论思想,体现了他对宋明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际 太极
下载PDF
冯友兰“大全”逻辑思想探赜
13
作者 楚明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73,共5页
关键词 冯友兰 逻辑思想 新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观念 天地万物 真际 “天地境界” 可思议 宇宙
下载PDF
近代以来《论语》注本之中庸观及其学缘辨略
14
作者 陈洪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8,共11页
本文对朱熹中庸观内隐的两个长期未被学人意识到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并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本对中庸这一范畴的解读及其学缘背景作了深入考察,指出:(一)中庸作为仁义礼智信诸常德的极致境地,是一种完满到无以复加的虚灵之真际,所以... 本文对朱熹中庸观内隐的两个长期未被学人意识到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并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本对中庸这一范畴的解读及其学缘背景作了深入考察,指出:(一)中庸作为仁义礼智信诸常德的极致境地,是一种完满到无以复加的虚灵之真际,所以孔子会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慨叹;(二)中庸也是一种永无止境地祈向这一虚灵境地的过程,就此而言,有关"庸"的三种含义——"常行"、"平常"、"用"——的争论可以得到恰当的解决;(三)在深藏于人的灵府的仁的端倪与高卓而圆融的仁的极致境地之间存在着一重永远无从消去的张力,对这重亲切而紧张的张力的领会与对中庸的领会是一致的;(四)中庸还是从经验的"形下"向虚灵的"形上"无限趋近的途径,所以孔子又对后学者有所谓"执两用中"的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注本 中庸 虚灵之真际 执两用中
下载PDF
新理学简论
15
作者 涂又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2-55,共4页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他著作都是为《新原人》的天地境界说分担特别任务:《新理学》提供其形上学基础,《新事论》提供其文化哲学,《新世训》提供其生活方法,《新原道》阐明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新知言》阐明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堪称“五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天地境界说 冯氏 形上学 共相 功利境界 《新原人》 “有”字 原道 真际
下载PDF
旧邦新命 学术常青——忆学术大师冯友兰
16
作者 刘鄂培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3-75,共3页
100年前,冯芝生(友兰)师诞生,5年前芝生师辞世,今年是他的冥寿100周年、逝世5周年。 芝生师是中国当代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他的著作已收入《三松堂全集》共14卷,600余万字,今年全部出齐,这是芝生师一生的深邃智慧和全... 100年前,冯芝生(友兰)师诞生,5年前芝生师辞世,今年是他的冥寿100周年、逝世5周年。 芝生师是中国当代的大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他的著作已收入《三松堂全集》共14卷,600余万字,今年全部出齐,这是芝生师一生的深邃智慧和全部心血的结晶。 我们热爱芝生师,对他的最好悼念是学习和继承他的爱国主义、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他的治学之道,而这两者又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邦新命 学术大师 共相 冯友兰 真际 一般与个别 理在事中 哲学体系 哲学思想 社会实践
下载PDF
立足于生命“实体”的“诗意”祈逐——克罗齐表现论美学辨证
17
作者 陈洪杏 《理论与现代化》 2007年第3期99-104,共6页
学界早已将克罗齐当做无可置疑的表现论代表,而海登·怀特对克罗齐的把握更具启示意义。克罗齐语言学、美学祈向着语言和艺术品生成中的“诗意”而不是呆滞不变的“语法”,是既强调“审美活动是赋予形式而且只是赋予形式”,又立足... 学界早已将克罗齐当做无可置疑的表现论代表,而海登·怀特对克罗齐的把握更具启示意义。克罗齐语言学、美学祈向着语言和艺术品生成中的“诗意”而不是呆滞不变的“语法”,是既强调“审美活动是赋予形式而且只是赋予形式”,又立足于言说者、创作者赖以不断创造出新“形式”的生命“实体”的。感性的表现与被表现的虚灵之真际之间的张力的被发现,使克罗齐的表现论语言学、美学露出了一道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 诗意 形式 生命实体 虚灵之真际
下载PDF
人生境界何以可能?——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为例
18
作者 张新 《阴山学刊》 2014年第4期76-80,共5页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觉解 实际 真际 人生四境界
下载PDF
艺术之“真”的追问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继民 《阅江学刊》 2015年第4期128-134,共7页
关于艺术之真的探究可从三个角度进行:一为哲学层次上的"真际"之回归,一为艺术层次上的真韵之"潜藏",一为创作者自身的"真我"之流露。运思艺术之"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亦有助于摆脱科... 关于艺术之真的探究可从三个角度进行:一为哲学层次上的"真际"之回归,一为艺术层次上的真韵之"潜藏",一为创作者自身的"真我"之流露。运思艺术之"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亦有助于摆脱科技理性对人类造成的异化和非本真存在,以便让人回归真正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真际 真韵 真我
下载PDF
源于佛经的抽象名词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俊生 《汉语学习》 1987年第6期30-32,共3页
自从印度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汉民族受其影响很大。特别是汉魏迄唐这短短的数百年间,西域僧人相继东来,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再加当时的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提倡,佛经的华梵对译盛极一时。其结果。
关键词 佛经 抽象名词 佛教 现代汉语 本义 真理 真际 境界 僧人 三世因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