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解宸 李博 +2 位作者 苟文军 张晓慧 李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眼外肌手术作为斜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矫正眼位、改善外观、重建三级视功能的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眼外肌术后早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及厚度增加,并涉及多种机制参与。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等检测手段出... 眼外肌手术作为斜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矫正眼位、改善外观、重建三级视功能的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眼外肌术后早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及厚度增加,并涉及多种机制参与。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等检测手段出现,让我们对传统眼外肌术式带来的视网膜微观改变及其机制的量化认识越来越深刻,术后早期视网膜VD增加可能与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与视功能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将从多角度对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提高对其影响机制及与视功能之间关联的认识,以期为眼外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手术 机制 视网膜微观改变 检测手段 视功能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对不同时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桂鸥 张璐 +3 位作者 赵润泽 李娜敏 周健 郭长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A)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治疗不同时期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的AACE患者33例(66眼),发病6个月以内者(9例)予以BTA注射(注射组),发病6个月及以上...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A)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治疗不同时期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的AACE患者33例(66眼),发病6个月以内者(9例)予以BTA注射(注射组),发病6个月及以上者(24例)予以眼外肌移位术(手术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术后6个月治愈率。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年龄、日近用眼时长、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6.89±13.79)△、(5.00±7.09)△、(1.00±3.73)△、(1.61±2.51)△、(3.00±4.56)△;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7.94±19.58)△、(0.65±1.34)△、(1.31±1.22)△、(1.98±2.20)△、(2.15±1.43)△,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斜视度组间和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注射组8例(88.9%)患者存在近立体视,9例(100.0%)患者存在远立体视,手术组23例(95.8%)患者存在近立体视,24例(100.0%)患者存在远立体视,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注射组8例(88.9%)患者斜视治愈、手术组24例(100.0%)患者斜视治愈,两组患者间术后6个月斜视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A注射和眼外肌移位术均能够治疗不同时期的AACE。其中BTA注射对于发病小于6个月的患者同样效果显著,可将其作为AACE发病早期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不同时期 A型肉毒素 眼外肌移位术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外肌中胶原蛋白和HSP47的表达
3
作者 王应璇 罗鑫 +1 位作者 罗泓杨 刘太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73-876,881,共5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明确诊断为静止期TAO患者4例右眼眼外肌(TAO组),同期收集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明确诊断为静止期TAO患者4例右眼眼外肌(TAO组),同期收集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4例右眼眼外肌(对照组)。对两组眼外肌分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分析样本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相对表达和纤维化的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HSP47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HSP47表达情况。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AO组和对照组眼外肌中均显示大量胶原纤维,但对照组的眼外肌的形态模糊,胶原纤维分布较散乱;而TAO组眼外肌形态较清晰,胶原纤维排列较密集。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眼外肌形态不清,肌纤维少且排列紊乱;TAO组眼外肌形态较清晰,肌纤维分布较集中,排列比较规则,横截面积大小不一。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AO组和对照组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HSP47均有表达,但对照组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相对表达量均高于TAO组(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AO组与对照组眼外肌中HSP47分别与两组眼外肌中的胶原蛋白(Ⅰ、Ⅲ、Ⅴ型)表达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AO组与对照组眼外肌中胶原蛋白(Ⅰ、Ⅲ、Ⅴ型)和HSP47的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SP47可在TAO患者眼外肌中表达且眼外肌的纤维化可能与HSP47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 纤维化 眼外肌 胶原 热休克蛋白47
下载PDF
眼外肌定量分析技术可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炎症活动性
4
作者 李霜 杨超 +2 位作者 宋丽娜 杨艳 刘月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5期858-862,共5页
目的评估^(99m)Tc-DTPA眼眶SPECT/CT显像眼外肌定量分析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炎性活动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99m)Tc-DTPA眼眶SPECT/CT显像检查的44例TAO患者,按照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TAO患者分为活动期组(CAS... 目的评估^(99m)Tc-DTPA眼眶SPECT/CT显像眼外肌定量分析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炎性活动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99m)Tc-DTPA眼眶SPECT/CT显像检查的44例TAO患者,按照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TAO患者分为活动期组(CAS≥3,n=23)和非活动期组(CAS<3,n=21)。在^(99m)Tc-DTPA眼眶SPECT/CT衰减校正图像中,选择眼外肌区域中摄取放射性核素最多的图像层面,分别勾画双侧眼外肌的感兴趣区,测量其放射性计数最大值,选取视神经水平枕叶脑组织的感兴趣区作为本底,计算眼外肌与视神经水平枕叶脑组织显像剂摄取比值(UR),同时将每侧UR值最高的眼外肌作为炎症程度受累最为严重的眼外肌,选取UR_(max)值比较其组间差异,以评价对TAO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TAO患者的眼外肌UR_(max)高于非活动期TAO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O患者的眼外肌UR_(max)与其CAS呈正相关关系(r=0.799,P<0.05);在评估TAO临床活动性方面,眼外肌UR_(max)和CAS具有一致性(Kappa值=0.915,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75,区分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UR_(max)阈值为5.2,其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100%。结论本研究所使用眼外肌定量分析技术的测量方法能够直接显示每条眼外肌的炎性反应,可准确定位受累的眼外肌,使双侧眼外肌靶区勾画更加精准,还可以测量各眼外肌的放射性核素摄取比值即UR值,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TAO的炎症活动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性 ^(99m)锝-二乙烯三胺五乙酸 SPECT/CT 眼外肌与视神经水平枕叶脑组织显像剂摄取比值 临床活动性评分
下载PDF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影像学追踪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丽 周炼红 +3 位作者 刘昌盛 查云飞 叶美红 王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病变的特征及是否呈进行性发展,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收集的2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共15例(30眼)成人发病者(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5.6岁)进行高分辨率MRI...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病变的特征及是否呈进行性发展,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收集的2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共15例(30眼)成人发病者(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5.6岁)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6名(32眼)正常成人(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34.5岁)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影像学特征。2a后对该15例发病者再次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并与2a前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a前发病者5条眼外肌体积(外直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均较正常对照组小(P均<0.05),尤以上直肌明显[2a前发病者上直肌体积为(103.63±16.32)mm3,而正常对照组则为(316.69±15.61)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分别为(0.51±0.08)mm2、(0.55±0.07)mm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0±0.21)mm2、(1.30±0.13)mm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0)。2a后MRI结果显示发病者眼外肌体积和眼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动眼神经及外展神经颅内段截面积分别为(0.49±0.09)mm2、(0.55±0.07)mm2]较2a前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的病因为神经源性,由眼运动神经发育缺陷继发眼外肌萎缩所致,成人以后病变呈非进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MRI 眼外肌 运动神经
下载PDF
眼外肌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利华 马鲁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3期37-38,共2页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某眼外肌止端移位至其正常作用线以外,并根据临床需要加强或减弱该肌肉作用的手术方法。其手术目的是稳定眼位;扩大单、双眼注视野,改善视功能;尽可能避免再行其他手术。眼外肌移位术的手术适应症为:①不伴斜肌...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某眼外肌止端移位至其正常作用线以外,并根据临床需要加强或减弱该肌肉作用的手术方法。其手术目的是稳定眼位;扩大单、双眼注视野,改善视功能;尽可能避免再行其他手术。眼外肌移位术的手术适应症为:①不伴斜肌功能亢进的A征或V征;②大角度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移位术 斜视 眼外肌麻醉
下载PDF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滕蕾 孔庆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81-283,286,共4页
①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CPEO)发病的分子机制。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以及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 ,对 4例CPEO病人和 10例非CPEO病人受累眼外肌线粒体DNA(m... ①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CPEO)发病的分子机制。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以及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 ,对 4例CPEO病人和 10例非CPEO病人受累眼外肌线粒体DNA(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的缺失突变、tRNA(Leu)基因A32 4 3G位点的点突变以及tRNA(Leu)基因其他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③结果 在 1例CPEO病人眼外肌标本中检测到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的缺失突变 ;未检测出A32 4 3G点突变及mtDNAtRNA(Leu)基因的其他点突变。④结论 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缺失突变可能与CPEO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发病机制 分子机制 聚合酶链反应 眼外肌线粒体DNA
下载PDF
基于MRI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影像学改变: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8
作者 焦永红 吴绍芹 +3 位作者 满凤媛 贾红艳 刘刚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426-1429,共4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MRI观察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1例KIF21A基因R954W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患者行MRI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二元-相位线圈,2-mm层... 目的:利用高分辨MRI观察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1例KIF21A基因R954W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患者行MRI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二元-相位线圈,2-mm层厚T1加权像扫描;眼运动神经的脑池段采用头线圈,0.6-mm层厚3D-FIESTA序列扫描。结果: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滑车神经的眶内段和脑池段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其中8例的眶内段见可疑由动眼神经向外直肌发出的异常神经支配。全部患者双侧六条眼外肌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结论:高分辨MRI显示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Pulley'结构发育不良,提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原发病变是运动神经发育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 核磁共振 球运动神经 眼外肌 发育不良
下载PDF
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2例
9
作者 罗安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眼外肌 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电针眼外肌穴对动眼神经全麻痹的康复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凌云 赵婧 +5 位作者 张晓梅 蒋磊 董丽 李志坚 滕岩 王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264,269,共3页
目的探讨眼针对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将46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采用眼针治疗。观测记录治疗前后眼裂、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角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93.48%,治愈率60.87%,治疗前... 目的探讨眼针对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将46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采用眼针治疗。观测记录治疗前后眼裂、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角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93.48%,治愈率60.87%,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结论眼针对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显著改善患者容貌,对眼肌麻痹患者的康复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眼外肌 神经麻痹 康复
下载PDF
鼻内镜鼻窦手术致眼外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江广理 陈冬 +3 位作者 赖银妍 付清玲 陈枫红 史剑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9-891,共3页
【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源性眼外肌损伤的特征和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记录和分析损伤部位、损伤后的临床特征、损伤部位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是否伴有解剖学异常等情况,分析5年来因慢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 【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源性眼外肌损伤的特征和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记录和分析损伤部位、损伤后的临床特征、损伤部位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是否伴有解剖学异常等情况,分析5年来因慢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鼻窦开放术造成的眼外肌损害的临床特征。【结果】诊断为鼻内镜手术眼外肌损伤患者共11例,其中右眼损伤8例,左眼损伤3例。7例损伤位置在眶内侧壁纸样板中1/3,3例在后1/3,1例在中、后1/3同时损伤。受损眼外肌依次为内直肌9例,上斜肌1例,内直肌、下直肌同时损伤1例。有5例合并视神经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①视力改变:其中复视6例,患眼无光感4例;②活动障碍:眼球向内侧活动障碍7例,向内、下方活动障碍1例,向内上方活动障碍1例,眼球固定2例;③眼球移位:向外侧移位8例,眼球内陷2例,眼球外突1例。【结论】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后发生的眼外肌损伤并发症,最易受损的是内直肌,右侧较左侧更容易损伤;眶内侧后1/3损伤容易合并视神经损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球活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手术 并发症 眼外肌 损伤
下载PDF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病理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栾瑛 王淑霞 +2 位作者 刘斌 周博研 周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通过对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的病理学研究,了解其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方法: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56例共同性斜视的眼外肌进行观察。结果:斜视患者弱侧眼肌不同程度萎缩变性,肌原纤维稀疏,H带不清,肌原纤维排列方向紊乱,线... 目的:通过对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的病理学研究,了解其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方法: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56例共同性斜视的眼外肌进行观察。结果:斜视患者弱侧眼肌不同程度萎缩变性,肌原纤维稀疏,H带不清,肌原纤维排列方向紊乱,线粒体多,嵴密,肌质网扩张,有些有髓神经髓鞘层次不清,轴突水肿,随病程延长,肌纤维病变加剧。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斜视弱侧眼肌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萎缩变性是产生共同性斜视的重要原因。斜视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眼外肌 病理
下载PDF
改良眼外肌定量调整术治疗儿童斜视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倩 于刚 +2 位作者 李子江 漆雅 张诚玥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290-291,29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改良式眼外肌定量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式眼外肌定量调整术,对275例1.3~14岁斜视患儿行斜视矫正。球结膜作PARK切口,强生6-0可吸收缝线作肌肉调整缝合线,剪断肌肉后,将调整缝线呈八字于肌肉附着点... 目的探讨儿童改良式眼外肌定量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式眼外肌定量调整术,对275例1.3~14岁斜视患儿行斜视矫正。球结膜作PARK切口,强生6-0可吸收缝线作肌肉调整缝合线,剪断肌肉后,将调整缝线呈八字于肌肉附着点下穿出,再将缝线穿出球结膜,以5-0丝线在相应部位扎活动结,以双极射频镊关闭结膜伤口。结果275例患者术后第1天均可正常睁开双眼,正常注视玩耍或配合检查,其中有87例患儿于术后第1天或第2天在表面麻醉下分别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调整率31.6%,其中过矫57例,欠矫30例,所有患儿均可正常接受术后调整的操作,调整后眼位基本满意。结论该术式术后患儿反应轻,术后瘢痕小;患儿基本能接受术后表面麻醉下调整,可作为儿童斜视手术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眼外肌 调整缝线
下载PDF
眼眶淋巴瘤累及眼外肌的MRI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鹏德 燕飞 +4 位作者 张青 李书玲 常青林 鲜军舫 王振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通过MR图像探讨淋巴瘤累及眼外肌的数量、部位、程度及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淋巴瘤并累及眼外肌的MRI图像。结果:60例患者共有75眼218条眼外肌受累,仅表现为眼外肌异常3例(4眼),伴有眶内其他结构受累57例(71... 目的:通过MR图像探讨淋巴瘤累及眼外肌的数量、部位、程度及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淋巴瘤并累及眼外肌的MRI图像。结果:60例患者共有75眼218条眼外肌受累,仅表现为眼外肌异常3例(4眼),伴有眶内其他结构受累57例(71眼)。眼外肌单侧受累45例,双侧受累15例。累及1条、2条、3条和4条及以上的眼外肌分别为20眼、14眼、20眼和21眼。累及提上睑肌48条,上直肌44条,下直肌27条,内直肌29条,外直肌32条,下斜肌25条,上斜肌13条。其中65条未见明显增粗,表现为受压变形或移位;153条增粗。增粗的眼外肌中,仅肌腱增粗7条,仅肌腹增粗10条,肌腱肌腹同时增粗58条,肌腹及后方肌腱增粗4条,整条眼外肌增粗74条。眼外肌形态呈条形45条,球形13条,不规则形160条。与同层面的脑灰质相比,增粗眼外肌主要呈等T1和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轻度强化18条,均匀中等强化128条;不均匀轻度强化19条,不均匀中等强化53条。结论:淋巴瘤可以累及眼外肌,以多肌受累为主,形态多样,以等T1等T2信号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眼外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钱学翰 赵堪兴 +1 位作者 李云生 刘津平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195-198,201,F003,共6页
目的 观察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眼外肌手术寻找定位眼外肌Pulley的解剖标志。方法 采用保留骨性眶缘的整体眶壁磨除法观察 6例 12侧人眼眶眼外肌Pulley的位置及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 目的 观察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眼外肌手术寻找定位眼外肌Pulley的解剖标志。方法 采用保留骨性眶缘的整体眶壁磨除法观察 6例 12侧人眼眶眼外肌Pulley的位置及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系。结果 直肌表面可见增厚的纤维环 (Pulley) ,Pulley位于Tenon s囊后部 ,4条直肌穿过Tenon s囊处 ;节制韧带将Pulley隔附着到骨性眶缘 ;直肌Pulley表面可见眼外肌眶层形成的白色止点线。结论 Pulley表面眼外肌眶层的白色止点线可作为临床定位Pulley的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解剖结构 观察 临床定位 磨除法 经典 结论 整体
下载PDF
眼外肌调整缝线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晓蕾 王晓莉 +2 位作者 陈小虎 张然 曾晓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患儿术前为中度远视,且术前配戴足度镜矫正屈光不正>6mo,非调节部分的斜视度稳定在+20△^+35△... 目的: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患儿术前为中度远视,且术前配戴足度镜矫正屈光不正>6mo,非调节部分的斜视度稳定在+20△^+35△范围内。术中双内直肌后退3~5mm,保留1~2mm缝线调整量,术后第1d根据眼位调整缝线。术后1wk;1,3,6,12mo随访,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情况。结果:术后第1d缝线原位眼位即达正位22例,6例过矫,2例欠矫,正位率为73%。经过缝线调整,正位率达到100%。术后1 wk;1,3,6,12 mo残余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9△±2.8△,+4.4△±4.3△,+3.8△±3.6△,+2.9△±3.5△,+2.7△±4.1△,视远斜视度分别为+5.6△±3.2△,+4.0△±3.1△,+3.4△±3.4△,+2.5△±3.4△,+2.3△±3.9△。术后1,6,12mo分别与术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3例(43%),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者23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缝线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准确的一次性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有效的减少术后过矫或欠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调整缝线
下载PDF
眼外肌麻痹126例病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曹宪勇 朱晓谦 王志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396-397,共2页
关键词 眼外肌 麻痹 病因分析
下载PDF
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韩晓梅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原、弹性纤维染色,以抗体标记平滑肌。结果猕猴直肌眶层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相互移行。在赤道部稍后方,主要以胶原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包绕,连接眼外肌,弹性纤维、平滑肌散在其中。内直肌及其与下直肌间的结缔组织最发达;平滑肌与弹性纤维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结论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的分布特征提示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构与人类同名结构的高度相似性,提示猕猴可以作为研究眼外肌Pulley的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PULLEY 球运动 猕猴
下载PDF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5
19
作者 邴琪 胡静 +3 位作者 李娜 赵哲 沈宏锐 袁军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E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CPEO患者4~18岁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活动受限,并有肢体易疲劳、无力,血清肌酸激酶... 目的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E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CPEO患者4~18岁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活动受限,并有肢体易疲劳、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轻到中度升高;5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学检查可见散在的破碎红纤维(RRF),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减低/缺失;4例患者可见少量变性、坏死肌纤维;3例油红“O”染色见脂滴增多;电镜下可见肌纤维膜下、胞浆中线粒体数量增多、聚集,形态异常,可有结晶状的包涵体。结论CPEO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外肌瘫痪合并肢体肌无力;骨骼肌病理显示大量RRF及COX活性减低/缺失提示和支持CPEO的诊断;CPEO确诊需在骨骼肌病理诊断基础上行基因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骨骼病理 线粒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