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型微电热驱动器理论模型及瞬态位移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卢星帆 王新杰 陈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1,共8页
针对电热驱动器材料参数受温度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简化模型中存在的非连续性边界问题,开展U型电热驱动器的瞬态位移特性研究。引入与温度相关的材料更新函数,根据能量守恒方程等热力学理论以及虚功原理等材料力学理论建立U型电热驱动器的... 针对电热驱动器材料参数受温度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简化模型中存在的非连续性边界问题,开展U型电热驱动器的瞬态位移特性研究。引入与温度相关的材料更新函数,根据能量守恒方程等热力学理论以及虚功原理等材料力学理论建立U型电热驱动器的电-热-力耦合模型。利用改进型切比雪夫谱方法求解所构建的耦合模型,得到U型电热驱动器温度和瞬态位移表达式;对U型电热驱动器瞬态位移进行有限元仿真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大致相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搭建电热驱动器瞬态位移特性实验平台,将恒定电压激励下的U型电热驱动器位移响应实验结果与理论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周期性正弦电压作用下驱动器的瞬态位移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一段时间后U型微电热驱动器位移变化趋势同样呈现正弦规律变化,且变化周期与电压周期相等;U型微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变化幅度与电压峰峰值正向变化,与电压频率负向变化。所获得的瞬态位移变化规律为U型微电热驱动器在微机电系统中的动态驱动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驱动 瞬态位移特性 耦合 切比雪夫谱方法 边缘检测 微动测量
下载PDF
针对瞬态位移干涉仪的非线性回归数据分析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雪梅 张林 +3 位作者 李英华 俞宇颖 王翔 马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针对最近发展起来的剖面测量技术——瞬态位移干涉仪,提出了一种连续的、基于对原始测量信号进行完整重现的非线性回归数据分析方法,给出了具体的处理过程。与常规的基于离散处理思想的峰值搜寻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原始测量数据信息... 针对最近发展起来的剖面测量技术——瞬态位移干涉仪,提出了一种连续的、基于对原始测量信号进行完整重现的非线性回归数据分析方法,给出了具体的处理过程。与常规的基于离散处理思想的峰值搜寻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原始测量数据信息,可获得更高的剖面精度,并对剖面细节具有更强的分辨能力,当处理材料的低压弹塑性响应时,优势更明显。以Sn和45钢在低压冲击加载下的自由面粒子速度剖面测量为例,对该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非线性回归分析 瞬态位移干涉仪 速度剖面
下载PDF
V型电热驱动器的理论建模及位移响应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峰 王新杰 陈浩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72-1581,共10页
为了研究V型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响应特性,考虑到材料参数的温度非线性及数学模型中存在的非连续性边界问题,从理论、仿真和实验三个方面对V型电热驱动器进行研究。通过引入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参数更新函数,建立V型电热驱动器的电-热-力耦合... 为了研究V型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响应特性,考虑到材料参数的温度非线性及数学模型中存在的非连续性边界问题,从理论、仿真和实验三个方面对V型电热驱动器进行研究。通过引入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参数更新函数,建立V型电热驱动器的电-热-力耦合模型;利用改进型切比雪夫谱方法求解所构建的耦合模型,得到V型电热驱动器温度和瞬态位移表达式。然后,对V型电热驱动器温度和位移进行有限元仿真和理论分析。最后,搭建电热驱动器瞬态位移响应实验平台,将恒定电压激励下的V型电热驱动器位移响应实验结果与理论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周期性方波电压下V型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响应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一段时间后,V型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响应呈现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与方波电压周期相等;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峰峰值为14 V的周期方波电压作用下,电热驱动器位移均值为20μm,峰峰值为7 V的周期方波电压作用下,位移均值为28μm;频率为50 Hz的周期方波电压作用下,电热驱动器位移变化幅度比频率100 Hz下多7μm。V型电热驱动器的位移均值基本不变,但位移变化幅度与频率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电热驱动器 切比雪夫 温度 瞬态位移 位移响应
下载PDF
强夯处理黄土路堤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于克萍 程侠 折学森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4,共3页
针对黄土路堤强夯压实处理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基于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学相似原理设计模型路基及夯击功能,在路基中布设了加速度计及分层沉降标。按路基土不同的初始干密度及路顶单点夯和多点夯情况进行了强夯压实试验,研究... 针对黄土路堤强夯压实处理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基于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学相似原理设计模型路基及夯击功能,在路基中布设了加速度计及分层沉降标。按路基土不同的初始干密度及路顶单点夯和多点夯情况进行了强夯压实试验,研究了模型路基在强夯前后的分层压实度变化规律、路顶分层土的夯沉量和侧向挤出变形量以及强夯振动力沿路基深度水平向的传递规律,为强夯压实黄土路堤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强夯 黄土路堤 变形 瞬态位移 公路 路基压实
下载PDF
桥台背路基受强夯振动力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于克萍 折学森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针对桥台背路基强夯处理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 .基于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学相似原理设计模型桥台及夯击功能 ,在桥台上布设了应变计、位移计及加速度计 .通过对桥台背路基不同布设夯点的方式进行强夯试验 ,研究了桥台上应变、位... 针对桥台背路基强夯处理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 .基于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学相似原理设计模型桥台及夯击功能 ,在桥台上布设了应变计、位移计及加速度计 .通过对桥台背路基不同布设夯点的方式进行强夯试验 ,研究了桥台上应变、位移和加速度分布规律以及桥台的永久变形及其累积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台 路基 振动力 模型试验 强夯处理 变形 加速度 瞬态位移
下载PDF
桥台背路基受强夯振动力作用时桥台的变形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克萍 程侠 折学森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2-13,43,共3页
结合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 ,研究了强夯处理桥台背路基时桥台在振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提出了桥台的水平位移自桥台顶部至底部逐渐减小 ,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桥台顶部 ;水平向瞬时位移随夯击次数的增加呈波动变化 ,达到... 结合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 ,研究了强夯处理桥台背路基时桥台在振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提出了桥台的水平位移自桥台顶部至底部逐渐减小 ,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桥台顶部 ;水平向瞬时位移随夯击次数的增加呈波动变化 ,达到一定击数后逐渐减小 ;随着夯击功能的增大 ,水平向与竖向瞬时位移的比值呈减小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台 振动力 变形 瞬态位移 路基 强夯
下载PDF
交通荷载作用下矩形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光强 马少坤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4,共9页
浅埋矩形隧道受复杂车辆动荷载的作用,其自身稳定性和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为探讨复杂交通荷载组合作用下浅埋矩形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特征,以扬子江某新建下穿矩形隧道新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交通荷载组合作用下... 浅埋矩形隧道受复杂车辆动荷载的作用,其自身稳定性和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为探讨复杂交通荷载组合作用下浅埋矩形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特征,以扬子江某新建下穿矩形隧道新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交通荷载组合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瞬态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面交通荷载所引起的位移响应值占总响应值的24.4%~40.0%,地面交通荷载引起的振动响应明显;矩形隧道顶板受地面交通荷载影响最大;当地面行车与隧道内行车方向一致时,各自所引起的振动响应传播方向相反,易使隧道侧墙部位发生水平剪切损伤。研究结果对评价交通荷载作用下矩形隧道结构安全性及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隧道 交通荷载 动力响应 瞬态位移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典型组合形体空间膜结构风振响应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亚楠 陈怡然 +2 位作者 周岱 孙颖昊 马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87-1593,共7页
对山脉型空间膜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与比较分析,研究膜帽处开敞与封闭情形、不同风速情形下的膜结构风振响应,包括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等.研究显示,膜帽开敞、封闭与否对结构最大位移响应影响较小;结构在膜结构顶帽封闭情形下... 对山脉型空间膜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与比较分析,研究膜帽处开敞与封闭情形、不同风速情形下的膜结构风振响应,包括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等.研究显示,膜帽开敞、封闭与否对结构最大位移响应影响较小;结构在膜结构顶帽封闭情形下的最大加速度响应明显大于膜结构顶帽开敞情形;位移瞬态放大系数在膜帽开敞情形下大于封闭情形.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开敞情形下结构竖向最大位移响应随风速增大而增大,而结构位移的瞬态放大系数随着风速增大变化不明显.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供膜结构工程抗风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结构 流固耦合 风致动力响应 位移放大系数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pump-probe optical measurement technique using double moving stages
9
作者 张春伟 赵伟玮 +4 位作者 毕可东 雍国清 高雪松 王建立 陈云飞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3年第4期414-418,共5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and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emtosecond laser transient thermoreflectance system, the relativ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between pump and probe beams is prolonged, w...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and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emtosecond laser transient thermoreflectance system, the relativ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between pump and probe beams is prolong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fitting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A modified experimental setup is devised with the pump path intercalated a moving stage identical to the one in the probe path, which extends th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of the probe beam relative to the pump beam from 4 to 8 ns. The measur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ncertainty from the misalignment and divergence of both beams can be ignored when the last 4 ns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nnected with those of the first 4 ns smoothly. The as-obtained thermal conductance of AI/Si and Cr/Si interfaces agrees well with the reported experimental values, which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modified version of this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tosecond laser transient thermoreflectance double moving stages interfacial thermal conductance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cracks in Xiaowan arch dam 被引量:12
10
作者 WANG WeiMing DING JianXin +2 位作者 WANG GuoJin ZOU LiChun CHEN Sheng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547-555,共9页
In the Xiaowan arch dam there are massive temperature cracks nearly parallel to the dam axis. Obviously, whether the cracks may spread or not during the water storage process is one of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safe... In the Xiaowan arch dam there are massive temperature cracks nearly parallel to the dam axis. Obviously, whether the cracks may spread or not during the water storage process is one of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safety of a dam. In this paper, a new type of crack element, in which the contact component is implicitly included into the concrete component, is propos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the existing cracks. The crack element is proved by numerical example to share the merits of both conventional contact elements and joint elements. With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cracked arch dam together with its rock foundation established, the transient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dam are obtained. The complicated rock foundati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arch dam, the massive cracks, the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as well as the water storage process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imu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global model, several sub-models for typical crack tips are also generated with finer elements placed around the tips. Thus, more accurat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by simultaneous sub-mode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for crack tips by extension method, the temperature cracks in the Xiaowan arch dam are finally proved to be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 dam temperature crack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finite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