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1
作者 钱万锋 叶秋杰 +2 位作者 周骁栋 蔡军辉 商金祥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索老年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表现、失衡状态及相关影响要素,明确术后脊柱矢状位失衡纠正后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19例因脊柱矢状位失衡行长节段(大于3节段)内固定加椎间隙融合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的... 目的 探索老年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表现、失衡状态及相关影响要素,明确术后脊柱矢状位失衡纠正后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19例因脊柱矢状位失衡行长节段(大于3节段)内固定加椎间隙融合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记录脊柱在直立位全长正、侧位影像学参数,颈7垂线(C7plumb line,C7PL)到S1后上角水平距离(SVA);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相应参数做配对t检验。结果 本组19例手术前、后SVA[(8.92±0.76) cm vs.(5.61±0.44) cm];SS[(23.11±2.62) vs.(34.58±2.83)°];PT[(30.63±1.86) vs.(23.00±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改良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VAS[(6.21±0.85) vs.(2.89±0.66)];改良Joa评分[(9.37±1.42) vs.(21.6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长节段钉棒固定加椎间隙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者脊柱序列及临床表现;患者对治疗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 矢状位失衡 长节段 固定融合
下载PDF
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岗 孔占平 刘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4期1973-197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创...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创伤、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结核、肌源性后凸、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及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等,比例分别为17.8%、15.6%、8.9%、13.3%、15.6%、15.6%、8.9%、4.4%。5例采取保守治疗,40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术12例,Smith-Petesen截骨术15例,多节段截骨术13例。治疗后患者疼痛有明显改善,并且C7铅垂线到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骶骨角和腰椎前凸角以及脊柱侧凸角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应予以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临床应首先给予保守治疗,对于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并且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脊柱矢状位失衡 临床特点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利玲 黄伟乐 +1 位作者 黄尚武 王珊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4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2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合并症,比较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及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临床特点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2例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合并症,比较治疗前后矢状位失衡相关指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52例患者病因包括骨质疏松25例(48.08%)、脊柱创伤10例(19.23%)、脊柱结核8例(15.38%)、肌源性脊柱后凸4例(7.69%)、脊柱炎2例(3.85%)、脊柱相关肿瘤2例(3.85%)、脊柱非特异性感染1例(1.92%)。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背部疼痛52例(100.00%)、身体前倾42例(80.77%)、疲乏33例(63.46%)、行走困难18例(34.62%)。患者的合并症包括椎管狭窄12例(23.08%)、腰椎间盘突出10例(19.23%)、陈旧性椎体骨折5例(9.6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9.62%)。52例患者治疗后胸椎后凸角(23.59±3.82)°、腰椎前凸角(44.52±7.86)°、骨盆倾斜角(57.36±4.64)°、矢状位垂直轴(4.21±1.02)cm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19.84±5.86)°、(28.56±10.18)°、(65.86±6.68)°、(6.34±3.69)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67±2.86)分,治疗后为(3.62±1.56)分;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512,P=0.0000<0.05)。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发病因素较多,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身体前倾,易并发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陈旧性椎体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老年脊柱矢状位失衡通常能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及症状,可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治疗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矢状位失衡 常规综合治疗 影像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4
作者 史浩冉 关海山 +1 位作者 王悦勇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6-1961,共6页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根探查松解、滑脱椎体复位以及牢靠的内固定,而对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注较少。(3)随着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普及,因脊柱矢状面失衡造成的并发症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差,甚至二次手术风险增加。(4)以往的研究仅讨论腰椎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未深入研究造成脊柱矢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5)文章结果表明,开放式腰椎固定融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选用较粗的椎弓根螺钉、选用较大型号融合器以及自体骨移植是维持矢状面平衡的有利因素,而融合节段数越多、融合节段平面越高,是影响矢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面平衡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 融合固定 脊柱 内固定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对PVP治疗OVCFs后椎体再塌陷的影响
5
作者 刘百奇 丁秀娟 +1 位作者 孟祥龙 赵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44-0046,共3页
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在预测和处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PVP治疗并随访至少24个月的胸腰椎OVCFs患者。根据骨水泥椎体是否存在症状性的再... 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在预测和处理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节段PVP治疗并随访至少24个月的胸腰椎OVCFs患者。根据骨水泥椎体是否存在症状性的再塌陷,分为两组:(1)再塌陷(RC)组和(2)非塌陷(NC)组。随访时分析患者的特征和与矢状位不平衡相关的X线测量。结果 134例患者(RC组,n=28;NC组106例),平均无塌陷间隔为3.2个月(1.2-25.1个月)。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骨密度(BMD)(P=0.047)、椎体动态活动度(P=0.025)和矢状位失衡(SI)(P =0.013)是再塌陷的显著危险因素。SI和胸腰椎后凸(T10-L2)的进展,在RC组和SI组比NC组更显著(P=0.000)。结论 SI、较低的BMD和椎体动态活动度与PVP术后骨水泥椎体的再塌陷有关。SI尤其显著,而不是局部后凸或胸腰椎后凸,因为它导致更严重的进行性塌陷和矢状位畸形,并伴有严重的背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对于伴有脊柱矢状位失衡的OVCFs患者,需要更严格、更积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OVCFs 骨水泥椎体再塌陷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变化
6
作者 张仕霖 雷飞 +5 位作者 袁浩 郑礼鹏 陈赞 刘玉熙 王明朗 冯大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54-4859,共6页
背景: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未得到充分纠正,而这种持续的矢状位失平衡状态可能是造成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失平衡状态下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及其改变与患者临床... 背景: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未得到充分纠正,而这种持续的矢状位失平衡状态可能是造成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失平衡状态下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及其改变与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究手术纠正患者矢状位失平衡从而改善患者后期临床疗效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25例,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术后1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10%)且都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周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将患者分为Ⅰ型失衡组(C2-7 SVA失衡量≤5 mm,n=27)、Ⅱ型失衡组(C2-7 SVA失衡量>5 mm,且≤10 mm,n=19)、Ⅲ型失衡组(C2-7 SVA失衡量>10 mm,n=12)、未失衡组(C2-7 SVA位于正常范围,n=67)。比较术后各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像学矢状位平衡参数C2-7 Cobb角、C2-7 SVA值、颈倾斜角、T1倾斜角、胸廓入口角的变化,探究患者后期临床疗效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伤口无感染,随访时间大于1年;②术前症状评分、术后1周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C2-7 SVA较术前降低,较术后1周上升(P<0.05);C2-7 Cobb角较术前增加(P<0.05);颈倾斜角较术前降低(P<0.05);③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量与C2-7 SVA变化量呈现正相关(P<0.05);④提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术后颈椎矢状位失平衡越严重的患者,后期疗效越差;颈椎病患者术后持续的矢状位失平衡是导致患者后期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更应重视术前、术中对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纠正,在术前根据矢状位平衡参数制订个性化手术策略及方案,并在术中纠正C2-7 SVA至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 参数 矢状位失衡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评估与治疗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焦坤 陈锴 +1 位作者 邱松楠 李明 《骨科》 CAS 2023年第4期389-392,共4页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类型,由于其结构特性和手术风险,易继发后凸畸形。造成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创伤、骨质疏松和治疗不当等。目前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暂不明确,也缺乏合适的分型分类系...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类型,由于其结构特性和手术风险,易继发后凸畸形。造成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创伤、骨质疏松和治疗不当等。目前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暂不明确,也缺乏合适的分型分类系统。对该病的评估可分为功能和后凸两个方面,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式。在治疗方式上,应当根据影像学资料和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除了早期选择保守治疗,截骨和后路固定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方式尚存难点,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评估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凸畸形 矢状位失衡 截骨
下载PDF
脊柱–骨盆参数在腰椎滑脱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晨旭 米明珊 《医学诊断》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腰椎滑脱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症状的疾病,术后下腰痛的症状是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相关的临床关联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关注,既往人们对脊柱骨盆参数的研究侧重于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影响的研究,且研究较为充分并有... 腰椎滑脱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症状的疾病,术后下腰痛的症状是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相关的临床关联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关注,既往人们对脊柱骨盆参数的研究侧重于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影响的研究,且研究较为充分并有相对统一的结论,但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争议,笔者下文以腰椎滑脱为例试图阐述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临床症状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平衡 矢状位失衡
下载PDF
颈椎畸形的评估与治疗现状
9
作者 吴浩然 李博 +2 位作者 陈锴 陈绍丰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0-676,共7页
颈椎在脊柱中活动度最大,其发生病变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也在脊柱疾患中最严重。颈椎畸形较之于其他颈椎疾患症状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本文简述了颈椎畸形的分类及病因、影像学参数的测量与评估、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并阐述了其评估系统... 颈椎在脊柱中活动度最大,其发生病变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也在脊柱疾患中最严重。颈椎畸形较之于其他颈椎疾患症状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本文简述了颈椎畸形的分类及病因、影像学参数的测量与评估、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并阐述了其评估系统和手术治疗现状。对于颈椎畸形而言,目前尚缺乏普遍接受的分类和评估系统,手术指征也不明确,尚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畸形 后凸畸形 矢状位失衡 截骨
原文传递
腰椎爆裂骨折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方式重建腰椎前凸
10
作者 张赫 李正维 +4 位作者 冯大鹏 赵智 李光灿 南丰 袁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7期577-581,共5页
目的研究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5月至2014年10月,统计了103例有完整资料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20例患者接受传统侧前方手术,58例患者接受传统后路手术... 目的研究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5月至2014年10月,统计了103例有完整资料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20例患者接受传统侧前方手术,58例患者接受传统后路手术,25例患者接受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手术。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并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的L2前凸角度为(-14.75±1.67)°和(5.63±0.91)°,L3为(-11.86±2.41)°和(6.71±1.50)°,L4为(-15.20±1.92)°和(11.60±1.14)°;随访1年后L2的前凸角度为(4.83±0.83)°,L3为(5.86±1.35)°,L4为(10.60±1.14)°。而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术前及术后L2前凸角度为(-13.36±2.29)°和(8.90±1.30)°,L3为(-13.11±2.57)°和(15.67±1.58)°,L4为(-13.40±2.40)°和(22.60±2.07)°。随访1年后L2的前凸角度为(7.81±1.08)°,L3为(14.67±1.41)°,L4为(21.2±2.05)°。传统后路手术L2术前及术后的前凸角度为(-8.53±2.08)°和(9.93±2.27)°,L3为(-9.39±1.88)°和(16.33±1.24)°,L4为(-10.90±2.02)°和(23.70±2.00)°。随访1年后L2的前凸角度为(9.03±1.99)°,L3为(15.50±1.25)°,L4为(23.10±1.60)°。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传统后路手术术后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传统侧前方手术与侧前方改良内固定术后L2、L3、L4的前凸角度比较P值也均小于0.05。侧前方改良内固定及传统后路手术术后L2前凸角度比较P值为0.181,L3P值为0.131 6,L4P值为0.351 4。改良6钉术式术后与随访1年的结果比较L2P值为0.054 3,L3为0.178 0,L4为0.243 3。结论侧前方入路改良内固定手术对腰椎爆裂骨折腰椎前凸的重建较传统侧前方入路手术更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前方入路 腰椎爆裂骨折 腰椎前凸 矢状位失衡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