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C7倾斜角、C2-C7 SVA和颈椎曲度变化及其意义
1
作者 李祖昌 蒋继乐 +1 位作者 何达 刘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纳入行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并完成长期随访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颈椎X线片检查,测量中立位及动力位的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7S,C7 Slop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2-C7 SVA)和颈椎曲度(CL,C2-C7 Cobb角)];对患者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NDI评分)评价。统计术后并发症(轴向症状、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根据颈椎X线片检查中测量的动力位矢状面参数值及手术前后变化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手术后JOA评分、NDI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中立位矢状面参数CL无明显变化,C2-C7 SVA数值与C4椎体前后径比值(r SVA)、C7S升高;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评分升高,NDI评分降低(t分别为-8.124、-7.089,3.084、2.551,P均<0.05)。术后有22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有5例(11.36%)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较小的过屈位CL、术前较大的过伸位CL、术前较小的过伸位r SVA、以及术后较大的过伸位CL和r SVA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更高,NDI评分更低(P均<0.05)。与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比较,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中立位C7S、术前过伸位Cobb角及术前过伸位C7S均较小(P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 SVA、C7S升高;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功能、颈椎功能的恢复以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X线检查 颈椎矢状面参数 C7倾斜角 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 颈椎曲度 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 颈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腰骶矢状面参数改变
2
作者 何心愉 周红海 +6 位作者 姜宏 马智佳 苏少亭 林泽宏 田君明 陈龙豪 刘柏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0-1335,共6页
背景:以往有研究表明了腰骶矢状面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的相关性,但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了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骶骨倾斜角等众多参数,且各参数对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另外目前对具体某一节段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研... 背景:以往有研究表明了腰骶矢状面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的相关性,但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了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骶骨倾斜角等众多参数,且各参数对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另外目前对具体某一节段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研究尚少,测量数据也多从数字化X射线摄影或CT中获取,而从MRI中测量的腰骶矢状面参数与L_(5)/S_(1)椎间盘突出后发生重吸收的相关性报道则较少见。目的:观察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后腰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应改变,筛选出椎间盘重吸收过程中变化最显著的腰骶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具有完整MRI影像资料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单纯接受非手术治疗L_(5)/S_(1)突出节段发生重吸收现象。MRI测量冠状面上的最大突出层面的突出面积、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α)、L_(5)/S_(1)椎间盘角(β)、椎间隙高度、腰骶关节角、骶骨平台角、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将腰骶矢状面参数在R软件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变量重要性排序,再将显著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共计57例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症状及影像学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较治疗前明显缓解;②治疗前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分型为1级4例,2级29例,3级24例,经治疗后变为1级48例,2级9例;③随机森林模型提示椎间隙高度、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在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中变化显著,而其变化显著性排序为腰椎曲线指数>椎间隙高度>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④治疗后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角、椎间隙高度、下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骶关节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腰椎曲线指数是突出椎间盘重吸收中变化最显著的腰骶矢状面参数,而腰椎曲线指数、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是临床常用的描述腰椎曲度变化的参数,说明L_(5)/S_(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与腰椎曲度变化存在相关性,提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可通过改善或恢复紊乱的腰椎曲度进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重吸收 腰骶矢状面参数 腰椎曲度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3
作者 史浩冉 关海山 +1 位作者 王悦勇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6-1961,共6页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根探查松解、滑脱椎体复位以及牢靠的内固定,而对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注较少。(3)随着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普及,因脊柱矢状面失衡造成的并发症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差,甚至二次手术风险增加。(4)以往的研究仅讨论腰椎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未深入研究造成脊柱矢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5)文章结果表明,开放式腰椎固定融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选用较粗的椎弓根螺钉、选用较大型号融合器以及自体骨移植是维持矢状面平衡的有利因素,而融合节段数越多、融合节段平面越高,是影响矢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位失衡 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 融合固定 脊柱 内固定
下载PDF
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和矢状面失衡的运动疗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庆辉 王辉昊 俞仲翔 《中医正骨》 2024年第3期59-63,共5页
脊柱矢状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状态和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且与目前高发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脊柱矢状面平衡可以通过脊柱和骨盆的参数来描述。脊柱矢状面失衡通常从腰椎前凸减小开始,主要通过骨盆后倾进行代偿,但多数情况下,脊... 脊柱矢状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状态和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且与目前高发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脊柱矢状面平衡可以通过脊柱和骨盆的参数来描述。脊柱矢状面失衡通常从腰椎前凸减小开始,主要通过骨盆后倾进行代偿,但多数情况下,脊柱的其他部分及下肢也会参与代偿。基于这些代偿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以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本文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从传统功法训练和现代功能锻炼两个方面,对采用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可行性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矢状面 平衡 运动疗法 综述
下载PDF
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5
作者 沙鑫 姬勇 +7 位作者 谭胜芝 田天 刘涛 崔凯 李源 汪东 李守刚 谭荣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通过对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后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提出一种全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3月2020年11月接受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单节段固定16例,双节段固... 目的通过对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后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提出一种全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3月2020年11月接受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单节段固定16例,双节段固定15例;其中L_(3-4)节段固定8例次,L_(4-5)节段23例次,L_(5)-S_(1)节段15例次。于手术后第4天下地后行平卧位腰椎CT平扫和重建,测量固定节段双侧相邻螺钉的矢状面夹角和套管长度,并据此提出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结果术后CT重建上测得L_(3-4)节段右侧矢状面夹角平均(2.88±1.25)°,左侧平均(3.63±2.00)°,双侧平均(3.25±1.65)°;L_(4-5)节段右侧平均(7.65±3.32)°,左侧平均(8.65±4.93)°,双侧平均(8.15±4.19)°;L_(5)-S_(1)节段右侧(11.47±3.23)°,左侧平均(13.67±4.53)°,双侧平均(12.57±4.02)°。各节段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上述测量结果,提出了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结论传统Dynesys系统手术后的同侧相邻螺钉矢状面上夹角差异大,新的术前设计可以将矢状面上同侧相邻螺钉植入夹角差异减少一半,更符合Dynesys系统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椎弓根螺钉 术前设计 矢状面植入角度
下载PDF
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6
作者 何守玉 闵继康 +2 位作者 李海东 张强华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3±6.7)岁匹配的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或胸腰椎后凸(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以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的匹配关系(PI-LL)。同时测量Kümmell病患者患椎椎体楔变角(wedge angle,WA),并分析WA、SK等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Kümmell病组TK、SK、PT、SVA、TPA、PI-LL均高于对照组(P<0.05),Kümmell病组LL、S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ümmell病组患椎WA为(30.8±5.9)°,并与SK、TK有相关性(r=0.366,0.597,P<0.05),SK与LL、SS有相关性(r=0.539,-0.591,P<0.05),LL与PI、SS、SVA、TPA、PI-LL有相关性(r=0.559,0.741,-0.273,-0.356,-0.882,P<0.05)。结论: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不仅存在节段性后凸畸形,而且整体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亦发生改变,包括腰椎前凸丢失、骨盆后旋、躯干前倾等。Kümmell病的手术治疗不仅要重视塌陷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合并脊柱后凸患者还要着眼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脊柱后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分析
7
作者 吴迪 季雨晴 秦绪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4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 目的分析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4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n=211,JOA改善率>50%)、不良组(n=38,JOA改善率≤50%)。比较两组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受累节段数量、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椎间孔宽度、T1倾斜角与颈椎前凸角的差值(T1S-CL)、节段前凸(SL)],Pearson分析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关系,偏相关性分析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术后病情转归价值。结果不良组脊髓水肿/变性患者占比、T1S、T1S-CL高于良好组,C2~7 Cobb角、椎间孔宽度低于良好组(P<0.05);T1S、T1S-CL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呈负相关,C2~7 Cobb角、椎间孔宽度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性分析显示,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均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关(P<0.05);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预测病情转归AUC分别为0.647、0.797、0.802、0.767、0.750,各参数联合预测AUC为0.913,敏感度为94.74%,特异度为78.67%。结论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预测评估中,临床可通过其制定术前手术方案,以改善术后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颈椎矢状面参数 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 病情转归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
8
作者 吴海龙 张弛 +4 位作者 李一鹏 张帅 周建伟 郭洪涛 商永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99-505,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参数(静态时脊柱旋转幅度、行走时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矢状轴(SVA)、骶骨倾斜角(SS)、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T1骨盆角(TPA)],随访1年,根据相邻椎体是否继发骨折分为继发组(37例)与未继发组(69例)。比较两组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继发组脊柱旋转幅度小于未继发组,侧倾幅度、前倾幅度大于未继发组(P<0.05);继发组SVA、TK大于未继发组,LL、SS、PI小于未继发组(P<0.05);脊柱旋转幅度与SVA、TK呈负相关,与LL、SS、PI呈正相关,侧倾幅度、前倾幅度与SVA、TK呈正相关,与LL、SS、PI呈负相关(P<0.05);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SVA、TK高值、脊柱旋转幅度、LL、SS、PI低值会显著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P<0.05);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矢状面平衡参数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AUC为0.920(95%CI:0.851~0.964),敏感度为89.19%,特异度为82.61%,优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预测、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及各参数单独预测。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显著相关,均会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盆动态姿势 矢状面平衡参数 相邻椎体继发骨折 预测价值
下载PDF
OVCF患者PVP术后肌肉减少和矢状面参数对残余背痛的影响
9
作者 刘琦 钱军 +2 位作者 张岚 曹娟 王进东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肌肉减少和矢状面参数对残余腰背痛(residual lower back pain,RBP)的影响。方法经医...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肌肉减少和矢状面参数对残余腰背痛(residual lower back pain,RBP)的影响。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PVP治疗的137例OVCF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有无RBP患者的年龄、性别、BMI(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骨密度、手术节段、C_(7)矢状面位移(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7)-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RBP和非RBP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骨密度T值、手术节段和骨水泥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P组患者手术前后SMI均低于非RBP组,肌肉减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RBP组,手术前后SMI差值高于非R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P患者C_(7)-SVA、TPA、PI-LL高于非RBP患者,LL低于非RB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P和非RBP患者的TK、TL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PVP术后矢状面平衡和肌肉质量可影响RBP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肌肉减少症 矢状面平衡 腰背痛
下载PDF
L5峡部裂性滑脱分度与DR及MRI矢状面腰椎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廖椿蒂 黄林海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对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DR及MRI矢状面参数、L5/S1及上方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腰椎矢状面参数与滑脱分度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 目的:对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DR及MRI矢状面参数、L5/S1及上方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腰椎矢状面参数与滑脱分度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06例Ⅰ度及Ⅱ度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滑脱Ⅰ度及Ⅱ度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信息、相关腰椎参数之间的差异。对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滑脱分度、腰骶角(LSA)、骶骨倾斜角(SS)进行测量,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在腰椎DR及MRI矢状面上评估L4/5、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椎间盘突出情况,并对终板Modic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性别、年龄、滑脱节段Modic改变、LL、滑脱上方临近节段Pfirrman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t=3.352,χ^(2)=7.945、0.200,t=2.641,χ^(2)=4.355、8.449,P<0.05)。结论:L5峡部裂性滑脱中,女性及年纪较大患者滑脱更严重,滑脱严重患者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更高,临床随访及手术当中要对LL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断裂 L5滑脱 矢状面 腰椎参数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洲 陶晖 +3 位作者 刘艺明 王善松 李春 胡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4635-4640,共6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患病率给社会经济和医疗带来较大的负担,并且临床治疗中对于最佳治疗的时间以及方法存在重大争议,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减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并发症,减轻疼痛,加强结构完整性。目的:探究脊柱...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患病率给社会经济和医疗带来较大的负担,并且临床治疗中对于最佳治疗的时间以及方法存在重大争议,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减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并发症,减轻疼痛,加强结构完整性。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随访康复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欠佳组,每组37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以及影像学资料等。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疗效欠佳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疗效良好组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②在术前与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12个月时均明显改善,其中疗效良好组明显优于疗效欠佳组(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偏移以及胸椎后凸角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以及矢状面偏移评分均发生改善(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欠佳组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明显大于疗效良好组(P<0.05),而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明显小于疗效良好组(P<0.05);④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呈负相关(P<0.05),与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P<0.05);相反,目测类比评分与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呈正相关(P<0.05),与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呈负相关(P<0.05);⑤提示大部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纠正畸形、稳定骨折、减轻疼痛,并且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趋势及对手术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洪 於洋 +1 位作者 李宏 刘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27-832,共6页
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趋势及评估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95例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1例,女64例;年龄41~63(52.10... 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趋势及评估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95例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1例,女64例;年龄41~63(52.10±4.35)岁;病变程度,Ⅰ度47例,Ⅱ度48例。术后3个月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ODI改善率≥50%为良好,<50%为不良。95例根据手术疗效分为疗效良好组(74例)和疗效不良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变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合并症;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并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值与VAS、ODI变化值的相关性,评价术后3个月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评估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疗效的价值。结果:疗效不良组病程、手术时间长于疗效良好组,病变程度高于疗效良好组(P<0.05);疗效良好组术前、术后3个月SSA、TPA、LL、SS均高于疗效不良组,PT低于疗效不良组(P<0.05);疗效良好组手术前后SSA、TPA、LL、PT、SS变化值均大于疗效不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VAS、ODI均低于术前,且疗效良好组低于疗效不良组(P<0.05);疗效良好组手术前后VAS、ODI变化值均大于疗效不良组(P<0.05)。手术前后SSA、TPA、LL、PT、SS变化值与VAS、ODI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术后3个月SSA、TPA、LL、PT、SS评估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疗效为不良的获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68、0.797、0.875、0.822、0.853,各指标联合评估的AUC最大,为0.927,最佳评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0%、91.89%。结论: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SSA、TPA、LL、SS呈升高趋势,PT呈降低趋势,PI无明显变化,且SSA、TPA、LL、SS、PT变化值与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手术疗效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腰椎滑脱症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疼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分析
13
作者 林秋水 牛升波 +3 位作者 李博 黄泽彬 石志才 杨长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骨盆形态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原文传递
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
14
作者 黄定安 汪颖峰 +2 位作者 詹文豪 胡鸣 李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54-556,共3页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组以及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dACDF)组,通过收集影像学数据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显示,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C2-7Cobb参数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SVA值均较ACCF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ACDF及ACCF能够在手术后立即改善并维持颈椎前凸角。3种手术方式都能很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颈椎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情况分析
15
作者 刘友军 陈焕诗 +2 位作者 陈通 邱国文 罗顶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69-0071,共3页
研究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效果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实施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患者35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患者PI之间无差异,P>0.05;术后SP、PT、LSA、S... 研究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效果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实施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患者35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患者PI之间无差异,P>0.05;术后SP、PT、LSA、SA均低于术前(4.58±1.04、56.47±6.54、10.21±2.04、5.04±0.85,VS术前16.52±2.54、56.96±6.85、11.52±2.42、7.54±1.05),术后LL、SS高于术前(55.14±6.98、39.85±4.24VS术前46.54±5.65、32.65±3.65),术后ODI指数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脊柱盆骨矢状面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尽快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术后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疗效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4 位作者 尹辛成 齐英娜 赵思浩 李伟 唐浩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1324,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为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2例,根据术前矢状位轴向距离(SVA)值的中位数(15.75 mm)将患者分为低SVA组和高SVA组,每组16例。对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SVA值、颈椎前凸角(Cobb角)和T1倾斜角(T1s),分析2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高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低SVA组患者NDI评分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SVA值升高(P<0.01),Cobb角和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SVA组和高SVA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颈椎有前倾趋势和重心前移,但整体稳定性尚可,术前高SVA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单开门 椎管减压术 脊髓型颈椎病 矢状面 Centerpiece钛板
下载PDF
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矢状面参数变化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彬 刘承鑫 +4 位作者 王帅康 李翔宇 潘福敏 朱卫国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0-62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接受ACDF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资料。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如下颈椎矢状面参数:枕颈角(the occipito C2 angle,OC2)、颈椎2-7前凸角(C2-7 lordosis,CL)、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the 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和手术节段曲度(segmental angle,SA)。并分析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按照年龄是否小于60岁将样本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38)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n=32),比较两组患者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的差异;以末次随访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NDI术后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改良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mJOA)改善率作为预后效果评价指标,分析两组ACDF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SA与CL、T1S呈统计学正相关,CL与OC2、T1S-CL以及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OC2与T1S-CL呈统计学正相关,T1S与cSVA呈统计学正相关。上述相关性在末次随访时同样存在。术后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L与△SA、△T1S呈正相关,与△T1S-CL、△cSVA呈负相关。△CL和△SA均与△T1S-CL、△cSVA呈负相关,△T1S与△T1S-CL、△cSVA呈正相关。△OC2与△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此外,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术后前凸角丢失更严重,并且cSVA相比于术前有增大的趋势。结论OC2可能参与到颈椎退变以及颈椎术后恢复的矢状面代偿中。老年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丢失较多,矢状面形态较差,可能与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评估评分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神经根型颈椎病 矢状面形态 老年
下载PDF
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和疗效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王春增 赵猛 +5 位作者 张建伟 胡孟子 拾坤 张兆川 刘光旺 马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5期639-644,共6页
目的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 目的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34例]。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参数[C_(2~7) Cobb角、T_(1)倾斜角(T_(1)S)、C_(2~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_(2~7) SVA)、胸廓入口角(TIA)]及临床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①颈椎矢状面参数:各项颈椎矢状面参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C_(2~7) Cobb角、C_(2~7) S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术前,JOA评分与C_(2~7) Cobb角、T_(1)S呈正相关,JOA评分与疼痛VAS评分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与C_(2~7) Cobb角呈正相关、与C_(2~7) SVA呈负相关,T_(1)S与C_(2~7) Cobb角呈正相关。结论ACDF和ACCF均可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压迫症状,且短期内ACDF较ACCF在患者主观感受方面更具优势。颈椎矢状面参数与临床疗效相关,故采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时,要尽可能将颈椎矢状面参数恢复至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 矢状面参数 疼痛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融合术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治疗伴矢状面失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19
作者 郭健峰 高放 +3 位作者 吴巍 方忠 李锋 徐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17-23,共7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矫形效果,并与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矫形效果,并与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联合SPO组(33例)和单纯后路矫形组(3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脊柱全长X线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腰椎前凸角(LL)差值(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情况,并观察随访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内固定失败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51个月,平均(34.38±8.6)个月。OLIF联合SPO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单纯后路矫形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同时OLIF联合SPO组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术后1周6.8°±4.5°vs 12.3°±7.3°,末次随访9.1°±7.3°vs 15.2°±11.7°,P<0.05)。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PT、LL、PI-LL及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OLIF联合SPO组末次随访LL大于单纯后路矫形组(34.3°±6.4°vs 29.6°±8.9°),PI-LL小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6.4°±5.3°vs 21.9°±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联合SPO组PJK、PJF及内固定失败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后路矫形组(18.2%vs 2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OLIF联合Smith-Petersen截骨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其能够提供坚强的前柱支撑,有效地恢复腰椎前凸,纠正矢状面失衡,并且还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Smith-Petersen截骨 矢状面失衡
下载PDF
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江雨剑 张玙 +5 位作者 刘晨 肖良 李逸峰 赵泉来 吴仲宣 耿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PI-LL的差值判断PI与LL是否匹配将患者分为匹配组和失匹配组。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以及PI-LL、LL、SS、PT、SVA、DH和FH均有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L和D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匹配组中,术前的LL、FH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失匹配组中,术前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末次随访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PT与PI-LL呈正相关。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新的组合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同时明确了LL与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