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毕治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18-23,共6页
中国古代死亡观大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近代几个阶段和几大观点。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主要观点是"未知生,焉知死";道家主要观点是"齐生死";无神论主要观点"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关键词 知死 知死 亡观
下载PDF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生命教育活动轨迹追寻
2
作者 赵国权 周洪宇 《教育科学文摘》 2016年第1期8-9,共2页
如果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的话,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孔子,就是“生命”教育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 “生命” 教育活动 孔子 知死 中国文化 哲学观念 开拓者
下载PDF
知生知死知我——“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简论
3
作者 刘顺 《阴山学刊》 2007年第2期61-65,共5页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知死 共同在世 罪责
下载PDF
从“重生”到“知死”——简论孔子的人生哲学观 被引量:2
4
作者 任静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1期15-18,共4页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重生” 知死 “践仁”
下载PDF
知人·知物·知天·知死——贺麟对人生观建立的四维考察
5
作者 代发君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6-89,共4页
人生观是贺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认识人生必须超出人生,深入“无人之境”,即跳出对感性生命的“小观”,实现对生命结构的“大观”,通过知人、知物、知天、知死,不断拓展生命的视野与空间,进而在以人观人(人—人)、以物观人(人... 人生观是贺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认识人生必须超出人生,深入“无人之境”,即跳出对感性生命的“小观”,实现对生命结构的“大观”,通过知人、知物、知天、知死,不断拓展生命的视野与空间,进而在以人观人(人—人)、以物观人(人—物)、以天观人(人—天)、以死观生(生—死)的四维考察中,洞悉和领悟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麟 知死
下载PDF
未知死焉知生?
6
作者 计文 《天风》 2017年第6期46-47,共2页
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 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没有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可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死 基督教教义 “生” 目的人 生活
下载PDF
未知死,焉知生?
7
作者 恩惠 《天风》 2009年第4期64-64,共1页
茫茫大地,大干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的孔夫子便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老夫子看来,死亡是彼岸世界的... 茫茫大地,大干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的孔夫子便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老夫子看来,死亡是彼岸世界的事,生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哪有时间去研究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死 彼岸世界 “生” 时间 基督教
下载PDF
未知死,焉知生?
8
作者 盛文沁 《社会观察》 2010年第11期86-86,共1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个人幸福的核心在于两个基本概念:“过日子”与“做人”。
关键词 知死 中国文化传统 “做人” 个人幸福
下载PDF
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向死而生”——浅谈中西方死亡意识差异
9
作者 石庆利 《魅力中国》 2013年第16期33-33,34,共2页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意识 中西比较 “未 知死 “向而生” 亡焦虑 差异性 互补性
下载PDF
“未知生 焉知死”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10
作者 李泉 杨同卫 《中国医学人文》 2023年第7期38-40,共3页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焉知死”的当代启示在于:人生在世须珍爱生命,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抵达安详、宁静的人生归宿是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不朽不在于肉体也不在于灵魂,而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知死
原文传递
未知死,焉知生——鲁敏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岳雯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41,共5页
在鲁敏的小说里,我辨认出死亡。有时候,死亡被每个汉字、每个语词、每句话浓墨重彩地渲染着,声势浩大地宣誓着它对文本主题的所有权;有时候,它静静地趴在小说的空白处,像一个庞然巨兽,发出咻咻的气息;有时候,你以为摆脱了它,... 在鲁敏的小说里,我辨认出死亡。有时候,死亡被每个汉字、每个语词、每句话浓墨重彩地渲染着,声势浩大地宣誓着它对文本主题的所有权;有时候,它静静地趴在小说的空白处,像一个庞然巨兽,发出咻咻的气息;有时候,你以为摆脱了它,却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与它迎面相逢,并奇异地踏上了另外一条小路。可以说,死亡是鲁敏小说显在或潜在的主题、结构甚至信念。我有一种预感——如果不谈论死亡,我们可能对鲁敏一无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敏 知死 文本主题 小说 所有权 空白处
原文传递
未知生,焉知死
12
作者 王以培 《金融博览》 2014年第7期22-24,共3页
自从父亲去世,对我来说,大地顿时变得柔软,因为我的父亲安葬在里面。不久前.母亲又去世,让我倍感凄凉——“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父母,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关键词 知死 去世 父亲 孔子
原文传递
未知死 焉知生——浅议临终关怀与临终心理
13
作者 凌艾青 《大众心理学》 2008年第7期22-23,共2页
同样的死亡等待着所有的人。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知死 心理
原文传递
生死与安宁——从“未知生,焉知死”看临终关怀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苏 程旺 《中国医学人文》 2022年第10期11-14,共4页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可从中引发一些新思考。临终关怀是“生”与“死”的过渡阶段,既是从“重生”到“安死”的过渡,又是从“养生”到“送死”的连接。对“生”与“死”关系的解析,可为思考临终关怀提供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知死 智慧 临终关怀
原文传递
埋葬 知生知死
15
作者 陈星灿 《中华遗产》 2010年第3期78-87,共10页
笨拙、原始,没什么想象力,也缺乏感情,这是人们对早期人类的印象。但是考古发现,在数万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了埋葬同伴的行为,甚至还将不少“珍贵”之物作为给死者的陪葬。透露出内心的某种温情。这仅仅是出于对死去族人的依... 笨拙、原始,没什么想象力,也缺乏感情,这是人们对早期人类的印象。但是考古发现,在数万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了埋葬同伴的行为,甚至还将不少“珍贵”之物作为给死者的陪葬。透露出内心的某种温情。这仅仅是出于对死去族人的依恋?还是对生与死的现象产生了某种明确的意识?或者是对自身生命的归宿有所思考?总之,日益复杂的“埋葬行为”让原始人告别了野蛮,甚至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葬 知死 早期人类 考古发现 想象力 生与 原始人
原文传递
鲁迅与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得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共23页
关键词 孔子 鲁迅 资料汇编 “生” 知死 论语
原文传递
以死观生 寻找自我——读巴金的挽悼散文
17
作者 庄来来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寻找自我 散文 巴金 永恒主题 不确定 知死 个人
下载PDF
中华经典研读之《易经·系辞》十七 被引量:1
18
作者 小易 《科技智囊》 2007年第5期67-67,共1页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关键词 研读 中华 《易》 天地 知死 精气
下载PDF
《论语》中孔子的鬼神观探微
19
作者 徐瑾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4年第B12期226-233,共8页
人们通常从"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从"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孔子否定"人死为鬼"。那么,孔子的鬼神观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鬼神观内容的细致探究,我们得以重新诠释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宗教情怀。一到底有... 人们通常从"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从"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孔子否定"人死为鬼"。那么,孔子的鬼神观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鬼神观内容的细致探究,我们得以重新诠释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宗教情怀。一到底有没有鬼神?在孔子看来,鬼神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来看《论语》里的相关内容。其一,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鬼神观 孔子 宗教情怀 内容 知死
下载PDF
卢俊义的“生辰八字”
20
作者 丁世忠 《文史杂志》 2002年第3期47-47,共1页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波"写梁山英雄为了让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入伙,共抗官军缉捕,吴用化装成算命先生、李逵作道童打扮,二人来到河北大名府.李逵手摇招牌,上写道:"讲命谈天,卦金一两&quo...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波"写梁山英雄为了让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入伙,共抗官军缉捕,吴用化装成算命先生、李逵作道童打扮,二人来到河北大名府.李逵手摇招牌,上写道:"讲命谈天,卦金一两";吴用则手摇铃杵,嘴念口号: "知生知死,知贵知贱",一副莫测高深的样子.卢俊义闻报,心想他"既出大言,必有广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命 知死 北大 英雄 李逵 《水浒传》 口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