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矫治力对兔牙周组织中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Western...目的探讨矫治力对兔牙周组织中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对Akt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加力3d后牙周组织中Akt蛋白表达增强,7d后牙周组织中Akt蛋白明显增强,随后缓慢下降,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矫治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Akt蛋白的表达变化明显,提示Akt参与牙周组织改建。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不同矫治力作用下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吸收情况,探索应用Micro?CT 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矫治力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220 ~ 270 g),分别施以10 g(10 g 力组)、30 g 力(130 g 力组)拉右...目的了解不同矫治力作用下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吸收情况,探索应用Micro?CT 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矫治力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220 ~ 270 g),分别施以10 g(10 g 力组)、30 g 力(130 g 力组)拉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于加力后第3、7、14、28 天处死动物,使用Micro?CT扫描上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计算加力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表面凹陷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加力后发生牙齿移动,10 g 力组在加力14 d 内,牙齿移动量小于30 g 力组(P = 0.039),在加力28 d 时大于30 g 力组(P<0.05)。加力28 d,10 g力组、30 g力组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对照组(P = 0.004),30 g力组产生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10 g力组(P < 0.001)。结论Micro?CT可以对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进行可靠评价及量化分析。加力后28 d,10 g力组移动量较30 g力组大,相应产生牙根吸收较30 g力组少。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矫治力对兔牙周组织中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对Akt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加力3d后牙周组织中Akt蛋白表达增强,7d后牙周组织中Akt蛋白明显增强,随后缓慢下降,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矫治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Akt蛋白的表达变化明显,提示Akt参与牙周组织改建。
文摘目的了解不同矫治力作用下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吸收情况,探索应用Micro?CT 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矫治力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220 ~ 270 g),分别施以10 g(10 g 力组)、30 g 力(130 g 力组)拉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于加力后第3、7、14、28 天处死动物,使用Micro?CT扫描上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计算加力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表面凹陷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加力后发生牙齿移动,10 g 力组在加力14 d 内,牙齿移动量小于30 g 力组(P = 0.039),在加力28 d 时大于30 g 力组(P<0.05)。加力28 d,10 g力组、30 g力组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对照组(P = 0.004),30 g力组产生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10 g力组(P < 0.001)。结论Micro?CT可以对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进行可靠评价及量化分析。加力后28 d,10 g力组移动量较30 g力组大,相应产生牙根吸收较30 g力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