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2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朱琳 吕逸宁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访2年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TIA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按照1:1:1,选择同期入院、年龄、病史...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访2年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TIA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按照1:1:1,选择同期入院、年龄、病史匹配的患者分为衰弱前期组、衰弱组,两组各132例,另选取同期132例未伴衰弱患者纳入对照组。针对三组患者进行连续随访24个月,并以脑血管病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新发卒中、再发TIA、全因死亡情况等。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并建立回归模型对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2.4±2.3)个月,共有68例(17.2%)脑血管事件,包括15例(3.8%)全因死亡,33例(8.3%)再发TIA,20例(5.1%)新发卒中。就三组再发TIA率而言,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对照组分别为7.6%、4.5%、3.0%,P=0.027;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3%、15.2%、9.1%,P=0.016。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衰弱(HR=2.114,95%CI:1.128~3.962,P=0.021)和衰弱前期(HR=1.526,95%CI:1.042~2.235,P=0.030)仍然是发生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衰弱可显著增加老年TIA患者再发TIA的风险,且为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老年 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2
作者 常小娜 何文进 +8 位作者 蔡炜琼 钟立清 丁庆社 代琳玉 郑美娴 邱广美 曹玉竹 卢睿 杨世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究全脑CT灌注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06—2023-04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发病7 d内临床诊... 目的探究全脑CT灌注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06—2023-04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发病7 d内临床诊断继发性脑梗死状况分为脑梗死组(n=22)与非脑梗死组(n=48),对比2组全脑CT灌注参数,经ROC曲线分析全脑CT灌注参数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最佳阈值,对比全脑CT灌注参数、DWI及两项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并通过Kappa值分析其一致性。结果脑梗死组CBF、CBV低于非脑梗死组,TTP、MTT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采用ROC分析获取CBF、CBV、TTP、MTT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670、0.854、0.681、0.754,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AUC为0.92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全脑CT灌注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77.27%,特异性95.83%,Kappa值0.75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81.82%,特异性97.92%,Kappa值0.828;两项联合诊断TIA继发脑梗死的敏感度95.45%,特异性95.83%,Kappa值0.902,一致性较好。结论全脑CT灌注及DWI诊断TIA继发脑梗死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两项联合诊断的准确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梗死 CT灌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探讨
3
作者 杨敏 张芳 张丽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基于TIA单病种临床路径护... 目的:探讨基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基于TIA单病种临床路径护理的优质护理,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基于TIA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对TIA健康知识知晓评分,跌倒/坠床风险评分、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肌力情况及出院指导落实率。结果:干预前,两组对TIA健康知识知晓评分、跌倒/坠床风险评分、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及肌力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对TIA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跌倒/坠床风险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对TIA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跌倒/坠床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肌力分级均较干预前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指导落实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IA单病种护理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TIA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降低跌倒及压力性损伤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病种 质量管理
下载PDF
从血浊理论浅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
4
作者 梁朋朋 张风霞 王新陆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13-117,共5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极易发生的一类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症状多呈一过性、可逆性,发作时间短,易反复。临床上TIA与脑梗死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可独立引发脑梗死。西医治疗该病以“双抗”和稳定斑块为主,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极易发生的一类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症状多呈一过性、可逆性,发作时间短,易反复。临床上TIA与脑梗死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可独立引发脑梗死。西医治疗该病以“双抗”和稳定斑块为主,疗效不佳,且长期服用西药会有诸多不良反应。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新陆教授总结出“血浊论”,为这两种疾病建立起了桥梁。血浊是TIA前期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后期又可加重病势。王教授认为,治疗上当以清化血浊为基本原则,辅以化痰、祛瘀、温阳等治法,方可使浊邪祛除,气血调和。文章结合案例,介绍王教授以“血浊论”治疗TIA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清化血浊 化浊行血汤
下载PDF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崔浩 卢慧敏 刘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葡萄糖代谢、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n=33)、对照B组(n=33)和观察组(n=34)。对照A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葡萄糖代谢、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n=33)、对照B组(n=33)和观察组(n=34)。对照A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B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3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临床疗效、卒中风险(ABCD^(2)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葡萄糖代谢(K_(E)值、T_(max)值)、血小板活化[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免疫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17、IL-2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A组的75.76%和对照B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3组ABCD^(2)、NIHSS评分以及K_(E)值、T_(max)值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CD62p、PAF、GMP-140和IL-17、IL-23及HMGB1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TIA,可改善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及神经功能,降低卒中风险,且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这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川芎嗪 神经功能 丁苯酞 葡萄糖代谢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
6
作者 穆静丽 徐青云 +8 位作者 王瑞莉 杨嫔妮 程铭 王丹 张晋 王奕楠 赵性泉 常立国 王艾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12,共8页
目的探讨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366例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基线资料和发病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资... 目的探讨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366例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基线资料和发病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资料(主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次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和3个月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超重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3个月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评估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增加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28例患者卒中复发,1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发生血管事件。Kaplan-Meier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显示,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均低于未超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超重患者比较,超重患者3个月卒中复发(HR=0.24,95%CI:0.08~0.71)、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HR=0.24,95%CI:0.08~0.69)、血管事件(HR=0.22,95%CI:0.07~0.63)风险显著降低,且3个月生活质量显著提升(OR=0.39,95%CI:0.20~0.76)。IDI和NRI计算结果显示,与传统模型相比,增加BMI(是否超重)后的新模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能力显著提高。结论超重可能是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与未超重患者相比,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均降低,且发病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缺血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后 卒中复发 肥胖悖论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彭晓磊 宜晓茸 +2 位作者 王莹 杨延星 郝洁妮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为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7、2.680、2.76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54和0.889,其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ABCD3-Ⅰ评分 血清miR-146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梗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不同血小板浓度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姚科 李云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5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血小板浓度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80例MIS/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究不同血小板浓度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80例MIS/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试验组按血小板浓度给药。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复发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对照组7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研究,最终入组83例;研究组6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研究,最终入组84例。两组均无死亡患者;试验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整体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个月后NIHSS评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个月后NIHSS评分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黏膜瘀斑或牙龈、鼻腔出血,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小板浓度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应用于MIS/TIA患者中,有助于降低颅内出血率,但复发风险随之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 血小板浓度 出血率
下载PDF
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吴磊 胡岗 王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05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05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发生后循环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将病人分为未继发脑梗死组(141例)和继发脑梗死组(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TRP3、ANGPTL8水平。Pearson法分析CTRP3、ANGPTL8表达与CT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及CTA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梗死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继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CTRP3水平与CTA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5);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与CTA评分呈正相关(r=0.428,P<0.05)。头颈部CTA联合CTRP3、ANGPTL8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CTRP3、ANGPTL8水平联合头颈部CTA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继发梗死 CT血管成像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
下载PDF
阿加曲班、替罗非班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评估
10
作者 解鑫瑜 杜大勇 郭再玉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8期962-964,共3页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替罗非班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196例高风险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92例、B组54例、C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替罗非班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196例高风险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92例、B组54例、C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C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桥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三组患者自开始用药至1个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和C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20.787、5.600、10.762,P<0.05)。C组患者治愈率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B组和C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1,P>0.05)。结论:阿加曲班、替罗非班对于TIA患者的疗效较好,且阿加曲班与替罗非班治疗TIA患者的总有效率相当,替罗非班能够更加快速地阻止TIA的复发及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阿加曲班 替罗非班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吕权坤 陈龙 +1 位作者 安梦林 梁子敬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例进展为ACI的患者为试验组,130例未进展为ACI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ABCD2评分、CTP检查,比较两组ABCD2评分、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至脑组织内达到的最大峰值时间(TTP)],比较ABCD2评分低危组(9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5例)CTP参数,Pearson分析ABCD2评分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BCD2评分、CTP参数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效能。结果试验组ABCD2评分、TTP、M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BV、CB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TTP、MTT均高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高危组CBV、CBF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ABCD2评分与TTP、MTT均呈正相关性(P<0.05),ABCD2评分与CBV、CBF均呈负相关(P<0.05)。ABCD2评分、TTP、MTT、CBV、CBF联合预测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AUC 0.967,95%CI:0.856~0.996,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与单一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联合CTP参数可提高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灵敏度,弥补了单一预测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然 徐向青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6期107-110,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该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TIA的相关文献,探究针刺治疗TIA的疗效、作用机制。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针刺 临床治疗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庄丽嫔 李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6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8例TIA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2组均接受了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8例TIA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2组均接受了血管扩张剂和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9.55%)(P<0.05)。2组在治疗1、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都有所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降低(P<0.05),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82%)与对照组(1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体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执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剂量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 预后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张正娟 潘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59-62,共4页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χ^(2)=4.200,P=0.040)。治疗6个月后,2组症状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减少/缩短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缩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PLT、HCT与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χ^(2)=5.285,P=0.022)。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TIA效果甚佳,可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脂,使血流变好转,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马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156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156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程度测量表(DHI)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以及DARS、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TIA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DARS评分和DHI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桃红四物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DARS评分 DHI评分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价值分析
16
作者 刘伟 任春慧 +7 位作者 常文轩 宫雪梅 冯晨 张晓鹏 程琳 毕博昊 穆实 朱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2.5 s,完成ABCD_(2)评分并进行为期90 d的随访。对3D-ASL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脑血流量(CBF)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析3D-ASL、ABCD_(2)评分对TIA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D=1.5 s CBF值、rCBF值均小于PLD=2.5 s;rCBF值与ABCD_(2)评分呈负相关;3D-ASL对TIA患者异常检出率高于MRA;3D-ASL异常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不同ABCD_(2)评分风险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ASL联合ABCD_(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7。结论双时相3D-ASL能够发现TIA患者细微灌注改变,反映代偿情况,可作为TIA患者进一步检查的方式,联合ABCD_(2)评分可以有效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ABCD_(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17
作者 季怀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21-0024,共4页
研究分析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9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加他汀,实验组加用丁苯酞。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研究分析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9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加他汀,实验组加用丁苯酞。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好转,差异明显。结论 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加他汀 随机对照研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 神经功能评分
下载PDF
关于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分析
18
作者 刘建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05-0108,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治疗时使用替罗非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在特定时间段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2021.5月-2023.5月期间收治,总共纳入50例病患,分组时依照治疗方案的异同确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治疗时使用替罗非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在特定时间段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2021.5月-2023.5月期间收治,总共纳入50例病患,分组时依照治疗方案的异同确定,共两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对照组,研究组予以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疗效展开对比。结果 疗效对比可知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更高,两组对比P<0.05;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治疗前的差异不明显,P>0.05;通过治疗过后,研究组PIB指标水平低,APTT和PT研究组指标水平稍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组别是研究组,P<0.05;治疗以前两个组别的病情持续发作时间,P>0.05,经治疗后P<0.05,时间指标更短的是研究组;在比较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时,治疗前相关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后,各项指标评分较高的组别为研究组,P<0.05。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和替罗非班药物联合到一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取得的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水平高,会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缩减患者病情发作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值得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联合 抗血小板药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季怀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11-0014,共4页
研究分析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9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为近期未脑卒中,实验组为近期脑卒中。分析TyG对TIA近... 研究分析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9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为近期未脑卒中,实验组为近期脑卒中。分析TyG对TIA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TyG与TIA后脑卒中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明显。结论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关性分析 卒中风险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
20
作者 曾逸芳 钟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疗效。方法:选取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TIA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疗效。方法:选取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TIA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健康状况、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健康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疗效更佳,可有效降低终点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