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卅年作剧笔未辍 才情尽入弋阳弦──评石凌鹤建国后的戏剧创作 被引量:2
1
作者 熊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52-57,共6页
石凌鹤建国后共作剧22部,其中绝大多数是赣剧、采茶剧。这些剧作题材富于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而有波澜,抒情意味浓郁,曲辞优美而通俗,具有健康的思想主题和高雅的艺术品位。石凌鹤的创作为挽救濒于灭亡的古老声腔,为整理、发掘优... 石凌鹤建国后共作剧22部,其中绝大多数是赣剧、采茶剧。这些剧作题材富于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而有波澜,抒情意味浓郁,曲辞优美而通俗,具有健康的思想主题和高雅的艺术品位。石凌鹤的创作为挽救濒于灭亡的古老声腔,为整理、发掘优秀传统剧目,为促进江西地方戏曲的繁荣,使赣剧走出江西,走向全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戏剧创作 成就
下载PDF
浅论石凌鹤的抗战广播剧《烈妇》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家思 《影剧新作》 2014年第2期51-55,共5页
《烈妇》是石凌鹤广播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广播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剧暴露了汉奸的丑恶嘴脸,表现了中国人民惩处汉奸、坚决抗日的鲜明主题,讴歌了大义灭亲的爱国行动,构思精巧,冲突激烈,剧场性很强。同时,该剧塑造了栩栩如生的... 《烈妇》是石凌鹤广播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广播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剧暴露了汉奸的丑恶嘴脸,表现了中国人民惩处汉奸、坚决抗日的鲜明主题,讴歌了大义灭亲的爱国行动,构思精巧,冲突激烈,剧场性很强。同时,该剧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也充分地显示了广播剧的文体特征,显示了广播剧成熟的艺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戏剧 广播剧 石凌鹤 《烈妇》
原文传递
论石凌鹤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占先 刘文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7-41,共5页
石凌鹤于1932年起撰写、导演了大量形式丰富、内容饱满的戏剧,并对民间地方小戏和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贴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改编。通过对石凌鹤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分析他的戏剧观念与具体实践,并以此透视抗战戏剧... 石凌鹤于1932年起撰写、导演了大量形式丰富、内容饱满的戏剧,并对民间地方小戏和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贴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改编。通过对石凌鹤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分析他的戏剧观念与具体实践,并以此透视抗战戏剧的整体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戏剧创作 抗战时期
下载PDF
从石凌鹤的《到胜利之路》谈抗战街头剧的政治功用
4
作者 刘占先 刘文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4-86,共3页
抗战时期街头剧成为重要的演剧方式,为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大众服务,宣传爱国思想,鼓舞抗争意志,为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石凌鹤《到胜利之路》的再解读,探析抗战时期街头剧的意识形态性和大众指向性。
关键词 街头剧 大众化 政治性 石凌鹤 《到胜利之路》抗战时期
下载PDF
著名戏剧家、本刊原顾问石凌鹤同志逝世
5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7-27,共1页
[本刊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本刊原顾问、享受副市长级待遇的著名戏剧家石凌鹤同志于1995年3月8日上午8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关键词 石凌鹤 戏剧家 江西省 中国共产 文化厅 顾问 副主席 《三代》 郭沫若 汤显祖
下载PDF
石老三倔——纪念石凌鹤115周年诞辰
6
作者 刘飞 《极目》 2021年第2期4-10,共7页
1982年10月22日,祥瑞兆临川,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在抚州举行。彼时的社会气氛,人们劫后余生,被压抑戕贼的心灵日趋活泼,民间文化复兴乃题中之义。突兀间有被称为“出土文物”的石凌鹤策杖前来。八十岁衰派老生,身体佝偻、满面疮痍... 1982年10月22日,祥瑞兆临川,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在抚州举行。彼时的社会气氛,人们劫后余生,被压抑戕贼的心灵日趋活泼,民间文化复兴乃题中之义。突兀间有被称为“出土文物”的石凌鹤策杖前来。八十岁衰派老生,身体佝偻、满面疮痍,仍旧双目如炬,壮怀激烈,侃侃而谈。他就是“当代汤显祖”“赣剧之父”石凌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汤显祖 文化复兴 壮怀激烈 题中之义
下载PDF
婉媚昆腔向传奇弋腔的雅俗“转身”——石凌鹤《临川四梦》赣剧改编启示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振林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06X期81-83,共3页
现代剧作家石凌鹤对《临川四梦》的赣剧改编,是将典雅高贵的雅部艺术转换成俚俗热闹的花部艺术的典范。其对明清传奇的"雅"、"俗"艺术理想的阐释和理解,至今都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石凌鹤《临川四梦》 弋阳腔 改编
原文传递
石凌鹤对古典戏曲经典改编的创新
8
作者 刘文辉 黄振林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X期105-107,共3页
"适石凌鹤对古典戏曲经典的改编遵循去芜存精,含英咀华的艺术原则,依据当代剧场需要和地方戏曲声腔特点,对原著情节、动作、场面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和提炼,化"戏"入"曲",雅俗相融,为传统戏曲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 "适石凌鹤对古典戏曲经典的改编遵循去芜存精,含英咀华的艺术原则,依据当代剧场需要和地方戏曲声腔特点,对原著情节、动作、场面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和提炼,化"戏"入"曲",雅俗相融,为传统戏曲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戏曲 改编 创新
原文传递
再论“凤鹤之争”——石凌鹤的文艺思想观念探源 被引量:2
9
作者 曹真明 冯戈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2期47-58,共12页
在革命史观主导的现代中国文艺史话语体系中,某一时代的文艺人要么以整齐划一的群像,要么以贡献突出的模范姿态登场。而对某一具体的文艺人及其思想观念的研究,对于更加立体地还原历史现实、挖掘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圈生态多样性,同样具有... 在革命史观主导的现代中国文艺史话语体系中,某一时代的文艺人要么以整齐划一的群像,要么以贡献突出的模范姿态登场。而对某一具体的文艺人及其思想观念的研究,对于更加立体地还原历史现实、挖掘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圈生态多样性,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中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石凌鹤的名字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更多时候他仅仅被作为学术研究中的旁证引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史 石凌鹤 生态多样性 文艺思想 历史语境 革命史观 还原历史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革命文艺、商业话语与生存妥协——石凌鹤1933年影评考论
10
作者 杨佳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细察石凌鹤1933年《电影专刊》的影评写作,不难发现其中包含十分复杂和暧昧的内容,与其将之笼统概括为左翼阵地,不如说是意义协商的话语场。作为电影"新人"的石凌鹤的影评写作明显具有来自多重身份背景的"印象式"特... 细察石凌鹤1933年《电影专刊》的影评写作,不难发现其中包含十分复杂和暧昧的内容,与其将之笼统概括为左翼阵地,不如说是意义协商的话语场。作为电影"新人"的石凌鹤的影评写作明显具有来自多重身份背景的"印象式"特征;重褒轻贬的行文倾向和润物无声的宣传策略成为了一种"得体而恰当"的工作方式;这些都与《申报·本埠增刊》的纯商业属性密不可分。石凌鹤在《电影专刊》的影评既与革命话语和商业文化合流的战斗方式相一致,又体现了普通文艺工作者在战乱祸患中的生存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电影小组” 《申报·本埠增刊》 《电影专刊》
原文传递
悼念我的父亲石凌鹤
11
作者 石慰慈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0-61,共2页
悼念我的父亲石凌鹤石慰慈今年3月8日,父亲石凌鹤在上海因心力衰竭安然长逝,没能赶上他老人家即将到来的90寿辰。临终前,父亲一直念叨着:"我该去了,夏公在召唤我呢……"的确,父亲正是在一个月前惊闻夏衍老的噩耗而病倒的。... 悼念我的父亲石凌鹤石慰慈今年3月8日,父亲石凌鹤在上海因心力衰竭安然长逝,没能赶上他老人家即将到来的90寿辰。临终前,父亲一直念叨着:"我该去了,夏公在召唤我呢……"的确,父亲正是在一个月前惊闻夏衍老的噩耗而病倒的。夏衍是父亲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党内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棠棣之花》 石凌鹤 郭沫若 历史剧 戏剧活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周恩来 革命文艺 国共第二次合作 《西厢记》
原文传递
穆木天佚文六篇辑录考释——兼谈其与夏衍、石凌鹤等人关于电影《烈焰》的论争
12
作者 王子健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3期199-215,共17页
穆木天是中国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左翼诗人。近日笔者发现了他与夏衍等影评人围绕影片《烈焰》展开论争的六篇佚文。这组佚文的内容既包括穆木天就“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等问题的论述,也有对《烈焰》的... 穆木天是中国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左翼诗人。近日笔者发现了他与夏衍等影评人围绕影片《烈焰》展开论争的六篇佚文。这组佚文的内容既包括穆木天就“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等问题的论述,也有对《烈焰》的史料补充,如学界普遍认为该片改编自田汉的《火之跳舞》,但据这组文献,其剧本实为沈天荫独作②。由于这组佚文未见《穆木天译著年表》或《穆木天诗文集》等著录,本文特将其辑录,并对论争背景与过程作简要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木天 夏衍 诗文集 田汉 石凌鹤 史料补充 象征主义 火之跳舞
原文传递
爷爷石凌鹤
13
作者 石兰 《大众电影》 2006年第1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石凌鹤
原文传递
从三种版本的《西厢记》看中国戏剧意识的确立与发展
14
作者 熊岩 邹水萍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董解元 王实甫 石凌鹤 戏剧意识
下载PDF
浅议1930年代中期的“凤鹤”之争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萍 《今古文创》 2020年第30期78-79,77,共3页
1934年9月至10月间,影片《路柳墙花》的编剧姚苏凤不满影评人石凌鹤在《申报》发表的《评〈路柳墙花〉》和在《大晚报》署名"吟秋"发表的《〈路柳墙花〉小言》,两人之间展开被时人称为"凤鹤"之争的笔战,进而引发影... 1934年9月至10月间,影片《路柳墙花》的编剧姚苏凤不满影评人石凌鹤在《申报》发表的《评〈路柳墙花〉》和在《大晚报》署名"吟秋"发表的《〈路柳墙花〉小言》,两人之间展开被时人称为"凤鹤"之争的笔战,进而引发影评界多人参与,成为镶嵌于1930年代中期"软硬"大战中的一段插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柳墙花》 姚苏凤 石凌鹤
下载PDF
“孩子剧团”及重庆抗战儿童戏剧理论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冬生 彭斯远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7-41,共5页
1939年1月8日至1942年9月15日,"孩子剧团"在陪都重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孩子剧团"共演出300余场次,约45万人观看其演出。吴新稼、陈模、石凌鹤等人为"孩子剧团"的组织领导、宣传演出、... 1939年1月8日至1942年9月15日,"孩子剧团"在陪都重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孩子剧团"共演出300余场次,约45万人观看其演出。吴新稼、陈模、石凌鹤等人为"孩子剧团"的组织领导、宣传演出、儿童戏剧理论研究及重庆抗战儿童戏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孩子剧团"对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演出的空前繁荣及全国儿童戏剧创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剧团” 抗战儿童戏剧 陈模 石凌鹤
下载PDF
西河南康
17
作者 邵亦涵 余克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73-177,共5页
1.内景 居民楼 夜庐星县一间水泥建起的居民楼内,古色古香,灯火通明。一大家子近十口人零散分布在家中的各个房间。啪的一声,一双手带着一叠老旧泛黄的纸由画面正上方落下,飞起点点灰尘。顺着手的主人的视线看去,纸上的题头龙飞凤舞地... 1.内景 居民楼 夜庐星县一间水泥建起的居民楼内,古色古香,灯火通明。一大家子近十口人零散分布在家中的各个房间。啪的一声,一双手带着一叠老旧泛黄的纸由画面正上方落下,飞起点点灰尘。顺着手的主人的视线看去,纸上的题头龙飞凤舞地写着几个大字:庐星县志。一只手继续无节奏地翻动书页,突然在一处停下,上面字迹清晰,工整地写着:《石凌鹤看西河戏》。一个清晰的女声传来,发出声音的是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少女,少女正是那双手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凌鹤 居民楼 内景
下载PDF
点滴话沙汀
18
作者 肖崇素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2期21-23,共3页
书桌上有一张沙汀同志的照片,他和见面时一样,随时都显得严肃、刚毅、沉思。每一看见这照片,就不禁想起许多过去有关他的和同时代的事来——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大概是一九二九年一个初秋的晚上吧!那夜我正在上海宁波会馆看夏衍、郑... 书桌上有一张沙汀同志的照片,他和见面时一样,随时都显得严肃、刚毅、沉思。每一看见这照片,就不禁想起许多过去有关他的和同时代的事来——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大概是一九二九年一个初秋的晚上吧!那夜我正在上海宁波会馆看夏衍、郑伯奇等同志领导的“艺术剧社”的首次公演。当台上《爱与死的角逐》(法国罗曼·罗兰的名剧)正进入高潮,石凌鹤同志扮演的情人正在向那个悲伤的姑娘下跪时,有个同乡拉我到一位面目严肃,两颊红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汀 作品 鲁迅 石凌鹤 《老人》 国民党 爱与死 首次公演 太婆 周立波
下载PDF
介于“软硬之争”之间的电影人——姚苏凤
19
作者 李思静 《艺术科技》 2021年第20期72-74,共3页
“凤鹤之争”是20世纪3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一次事件,而作为这次事件主角之一的姚苏凤在中国电影史上却鲜有记载和研究。这是因为姚苏凤的身份十分复杂,他当过建筑师、电影字幕编辑,也做过编剧、导演、影视刊物主编等。他的职业跨度之广... “凤鹤之争”是20世纪3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一次事件,而作为这次事件主角之一的姚苏凤在中国电影史上却鲜有记载和研究。这是因为姚苏凤的身份十分复杂,他当过建筑师、电影字幕编辑,也做过编剧、导演、影视刊物主编等。他的职业跨度之广在20世纪30年代本身就十分罕见,而作为当时与国民党联系密切的文人,他与左翼电影人的关系从早期的良好互动到与左翼文人石凌鹤展开论战,背后的原因也十分值得仔细研究。在现在的中国电影界,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往往难以逃脱“软硬之争”,但是每一个电影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激烈的抗争也存在中间地带,而姚苏凤作为最接近这中间地带的电影人,他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念值得我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鹤之争” 姚苏凤 石凌鹤 左翼电影 电影
下载PDF
她称我是“老搭档”
20
作者 邹莉莉 《影剧新作》 2020年第3期4-9,共6页
我认识潘凤霞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为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弋阳腔,培养接班人,在省城开办了一所弋阳腔演员训练班,班名叫江西省赣剧团演员训练班。我和其他考入的四位同学,随同受聘的老师们,从景德镇市来到了南昌。... 我认识潘凤霞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为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弋阳腔,培养接班人,在省城开办了一所弋阳腔演员训练班,班名叫江西省赣剧团演员训练班。我和其他考入的四位同学,随同受聘的老师们,从景德镇市来到了南昌。第二天适逢中秋佳节,省文化局老局长石凌鹤和班主任高履平跟我们住在一起,说晚上带我们去看赣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赣剧团 中共江西省委 潘凤霞 弋阳腔 赣剧 五十年代 石凌鹤 景德镇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