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1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与多技术联合修复策略研究进展及工程化应用
1
作者 侯金玉 王雄雄 +4 位作者 彭理 杨鎏璘 张芸 王青玲 刘五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7,62,共8页
在传统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修复联合多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原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将生物修复与多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改善修复产物提出了展望,对采用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多技术联合... 在传统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修复联合多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原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将生物修复与多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改善修复产物提出了展望,对采用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多技术联合修复策略在油田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以期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生物修复 联合修复
下载PDF
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2
作者 宫兆波 郭瑛瑛 +7 位作者 张燕萍 杨永霞 赵增义 刘艳伟 史斌 毕磊 阴永光 宋茂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于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监测.本文概述了石油污染物降解基因工程菌的主要构建策略,包括选择和改造宿主菌、改造与优化石油污染物关键酶和代谢通路、开发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和构建基因工程菌的自毁程序.此外,基因工程菌也可用于石油污染的酶修复、微生物菌群修复和细菌-植物联合修复.随着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在降解微生物中的应用,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修复 合成生物学 降解
原文传递
石灰粉煤灰固化石油污染土的渗透特性及其工程再利用探讨
3
作者 李敏 李辉 +2 位作者 于禾苗 赵博华 齐振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固化改性污染土的渗透性是推进污染土工程再利用需关注的指标之一。借助GDS环境土柔性壁渗透测试仪,优选兼具吸附与固化作用的石灰粉煤灰作为固化材料,以围压、渗透压、污染强度为变量参数,以固化前后石油污染土的渗透系数及土中残余含... 固化改性污染土的渗透性是推进污染土工程再利用需关注的指标之一。借助GDS环境土柔性壁渗透测试仪,优选兼具吸附与固化作用的石灰粉煤灰作为固化材料,以围压、渗透压、污染强度为变量参数,以固化前后石油污染土的渗透系数及土中残余含油量为指标,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厘清渗透性演变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并以此探讨固化石油污染土的工程再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化产物对石油分子的吸附作用弱化了石油斥水性,增加了渗透的有效通道,固化石油污染土的渗透系数较未固化石油污染的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土体干密度增大会增强对石油的吸附截流作用,围压、渗透压及污染水平的增大会增强土颗粒间相互作用,均引起石油污染土及固化石油污染土渗透性降低。固化作用可有效控制渗透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各部位的残余含油量均非常接近于初始含油量,避免了渗透污染风险。结合石灰粉煤灰固化石油污染土力学特性(抗压强度为1280.10 kPa,抗剪强度为388.88 kPa)、渗透性(渗透系数为4.28×10^(−6)~7.39×10^(−6) cm/s)及迁移控制性(波动率为0.30%~4.90%),石灰粉煤灰固化石油污染土可考虑用于有防渗要求的路基类填筑材料进行工程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固化稳定 工程再利用 渗透性 石灰 粉煤灰
原文传递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4
作者 李志文 许湘湘 +2 位作者 刘帅 杨妮楠 曹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将多壁碳纳米管与磁性介质混合后制备出的磁性多壁碳纳米管,不仅会使其吸附性增强,还便于其快速从环境中分离。为了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弥补单一修复的不足,选用LD23、NYJ3.6这两种石油降解菌和磁性多壁碳纳米管进行联合修复。首... 将多壁碳纳米管与磁性介质混合后制备出的磁性多壁碳纳米管,不仅会使其吸附性增强,还便于其快速从环境中分离。为了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弥补单一修复的不足,选用LD23、NYJ3.6这两种石油降解菌和磁性多壁碳纳米管进行联合修复。首先利用SEM、FTIR、Zeta、XPS对不同方法制备的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进行表面特征分析对比,然后分别设置不同修复组合的实验组,并将其添加至石油污染土壤,最后测定土壤的含水量、铵态氮和有效磷变化以及不同组合的石油降解率,根据以上指标得到修复效果明显的组合方式。结果表明:通过附加磁性氧化铁介质可以改变多壁碳纳米管在水中的聚集程度,氧化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增大多壁碳纳米管的稳定性。土壤被石油污染后,含水量、铵态氮和有效磷降低,通过四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后,土壤的含水量、铵态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均发生明显的增加。LD23和Fe_(3)O_(4)/碳纳米管(CF)、NYJ3.6和Fe_(3)O_(4)/碳纳米管(CF)这两种微生物和物理修复的组合方式修复石油污染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 微生物 修复 石油污染 土壤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及机理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18,共5页
综述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人为干预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治理油污土壤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去除石油组分的作用机理。针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多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选取及多种微生物的复合菌... 综述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人为干预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治理油污土壤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去除石油组分的作用机理。针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多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选取及多种微生物的复合菌对石油组分的去除效果,但对微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机理研究相对较少。提出了未来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包括特定材料对微生物的固定化、利用宏组学与示踪技术进一步明确微生物的降解机理和质粒拼接手段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吸收 转运机理 功能基因
下载PDF
氧化通风法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实验验证
6
作者 潘红 刘星星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4年第2期237-242,273,共7页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分别设置氧化实验和氧化通风实验,对使用对二甲苯模拟石油污染的实验土样进行污染物去除。分别选取臭氧浓度、含水率和污染物浓度作为氧化实验的影响因素,选取污染物浓度、通风流量、通风温度、通风时间和含水率...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分别设置氧化实验和氧化通风实验,对使用对二甲苯模拟石油污染的实验土样进行污染物去除。分别选取臭氧浓度、含水率和污染物浓度作为氧化实验的影响因素,选取污染物浓度、通风流量、通风温度、通风时间和含水率作为氧化通风实验的影响因素。氧化实验的结果中,臭氧浓度对对二甲苯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效果最好的实验数据为臭氧浓度100ppm、含水率5%、对二甲苯浓度2 000 mg/kg,去除率达到了78.47%。氧化通风实验的结果显示,通风温度对对二甲苯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效果最好的实验数据为污染物浓度800 mg/kg、通风流量20 L/min、通风温度200℃、通风时间60 min、含水率5%,去除率达到了98.15%。由结果可知,氧化通风法对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石油污染 氧化通风 氧化 正交实验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及表面活性剂强化研究进展
7
作者 祝传力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2期74-77,58,共5页
石油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大危害,物理、生物和化学修复技术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方法,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却限制了修复效果;表面活性剂对吸附于土壤中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解吸和迁移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在... 石油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大危害,物理、生物和化学修复技术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方法,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却限制了修复效果;表面活性剂对吸附于土壤中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解吸和迁移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物理、生物和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阐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综述了表面活性剂与电动修复、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修复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应用表面活性剂的限制因素和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污染 传统修复 表面活性剂 联合应用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博文 张敬沙 方海兰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环境友好、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大量关注,尤其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两者互利的共生关系让植物-微生物组合更好地结合两者的优点,有效提高生物修复的应用范围和降解效率。本文概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降解...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环境友好、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大量关注,尤其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两者互利的共生关系让植物-微生物组合更好地结合两者的优点,有效提高生物修复的应用范围和降解效率。本文概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梳理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形式,重点讨论不同形式的植物-微生物组合的协同效应,并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更好地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植物 微生物 联合修复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海洋石油污染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9
作者 王津川 翟松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和海洋石油污染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挑战。与此同时,海洋石油污染也... 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和海洋石油污染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挑战。与此同时,海洋石油污染也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威胁海洋生物和沿海社区。论文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海洋石油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此外,还分析了现有防治措施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保政策执行、发展绿色技术和加强公众教育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本论文通过研究气候变化与海洋石油污染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入思考和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洋石油污染 环境影响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系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上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魏莹 韩斌 +3 位作者 李倩 李阳 王宇超 毛祝新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92-97,101,共7页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帮助及与其它微生物及物质共同作用提高石油修复效率等方面做以阐述。未来研究方南有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并选择针对不同石油及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组合,并建立组合库;(2)利用分子手段及基因工程等技术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的降解或者提高宿主植物对石油的耐受性或降解等机制等;(3)关注菌丝际生态功能区,以“共生功能体”的概念入手深入挖掘,探究植物、根际及菌丝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对未来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石油污染 植物修复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11
作者 曹占强 常跃畅 +1 位作者 宗宇坤 葛亚军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5期151-153,共3页
本文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及现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和机理进行了阐述,同时总结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场景及主要流程,介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 本文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及现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和机理进行了阐述,同时总结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场景及主要流程,介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生物修复 应用
下载PDF
三维荧光结合化学计量学识别石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宋一帆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三维荧光技术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响应快速、灵敏度高、数据量丰富等优势,常被用在石油污染物的检测中。综述了包括主成分分析、三线性分解算法、数字图像处理等在内的化学计量学法结合三维荧光技术在石油污染物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介... 三维荧光技术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响应快速、灵敏度高、数据量丰富等优势,常被用在石油污染物的检测中。综述了包括主成分分析、三线性分解算法、数字图像处理等在内的化学计量学法结合三维荧光技术在石油污染物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多种算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实例,并对几种算法作了对比分析,对今后应用于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解析方向算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激发发射矩阵 石油污染 矿物油识别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堆肥污泥复合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秀霞 李茹月 +7 位作者 任立涵 熊康 李德 郝博宇 覃菲菲 李婧 尹凌皓 傅晓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4-551,共8页
为了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并实现堆肥污泥的有效利用,以堆肥污泥和海藻酸钠作为复合载体,固定实验室筛选出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制成复合载体固定化小球,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了堆肥污泥质量分数、粒径大小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 为了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并实现堆肥污泥的有效利用,以堆肥污泥和海藻酸钠作为复合载体,固定实验室筛选出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制成复合载体固定化小球,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了堆肥污泥质量分数、粒径大小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堆肥污泥添加前后固定化小球中菌群的变化,比较了不同处理方法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方案,确定了最佳修复方法。结果表明:当添加堆肥污泥的质量分数为1%时,固定化小球传质性能达到56%;当堆肥污泥的粒径从0.60 mm减小到0.25 mm时,石油烃的吸附率提高了17.14百分点;添加堆肥污泥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处理土壤后,其内部可观察到的菌体数量明显增多,且降解后土壤中碳数≤15的石油烃占比增加,微生物群落丰度更高,是最佳的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固定化微生物 堆肥污泥 海藻酸钠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
14
作者 荆少东 刘忠 +2 位作者 祝威 谷梅霞 吴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3,共7页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的变化是田间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的重要指标。然而,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组如何响应石油污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山东省某油田为研究对象,从运行中和长期废弃的油井附近采集石油污染土壤。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的变化是田间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的重要指标。然而,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组如何响应石油污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山东省某油田为研究对象,从运行中和长期废弃的油井附近采集石油污染土壤。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组和土壤微生物共现网络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石油烃、总碳、总氮、总硫和总磷的含量因石油污染而增加。相比对照,两种石油污染持续时间都会降低土壤pH值。另外,石油污染还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同时,细菌α多样性与土壤总石油烃含量和电导率呈负相关,而真菌α多样性仅与土壤电导率呈负相关。此外,石油污染增加了土壤中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油杆菌属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和模块化系数均下降。短期的重度石油污染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发生变化,并驱动形成低复杂程度和脆弱的土壤微生物网络。且自然恢复很难还原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微生物 石油污染
下载PDF
SDBS微乳液制备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清洗效果研究
15
作者 牛明芬 荣鑫 +1 位作者 徐丽 李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5-1152,共8页
目的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无机电解质、有机相与去离子水配制微乳液,研究微乳液的稳定性,利用配置的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探究方法可行性以及最佳参数条件。方法采用Shah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 目的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无机电解质、有机相与去离子水配制微乳液,研究微乳液的稳定性,利用配置的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探究方法可行性以及最佳参数条件。方法采用Shah法,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分别以正丁醇、NaCl、Na_(2)CO_(3)、Na_(2)SiO_(3)、有机相正庚烷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研究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分析该微乳液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洗脱率。结果配制的微乳液Ⅲ对含油量为10.6%的石油污染土壤去除率达到90.47%,清洗后的土壤含油率为1.01%,对比单一表面活性剂SDBS的石油烃脱附效率提高了32.31%。结论该微乳液脱附效率显著高于单一或其他复配溶液药剂,可作为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备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石油污染土壤 化学清洗 SDBS
下载PDF
利用富里酸原位制备富集铁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
16
作者 徐金兰 李峰森 +5 位作者 曹泽壮 许开慧 赵炎 白文广 刘璐 代佳楠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07-2416,共10页
为得到一种高效去除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原氧化技术,利用富里酸(FA)在土壤中原位制备富集铁并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探究了富集铁组和非富集铁组对不同质地和有机质(SOM)含量的石油污染土壤(S1、S2)氧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富集铁组... 为得到一种高效去除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原氧化技术,利用富里酸(FA)在土壤中原位制备富集铁并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探究了富集铁组和非富集铁组对不同质地和有机质(SOM)含量的石油污染土壤(S1、S2)氧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富集铁组高效原位氧化TPH的机制.结果表明:(1)在S1、S2石油污染土壤(土壤S1、S2中TPH的初始含量分别为16074.33、14528.17 mg/kg)中,富集铁组中TPH的氧化量分别高达7550.32、8747.78 mg/kg,均高于非富集铁组Ⅰ中的相应值(分别为6364.43、5730.73 mg/kg),说明富集铁组可以高效氧化土壤中的TPH.(2)在土壤S1、S2中,富集铁组对中链(C_(19)~C_(24))烷烃的氧化率分别为20%、22%,对长链(C_(25)~C_(30))烷烃的氧化率分别为23%、20%,分别高于土壤S1中非富集铁组Ⅰ(17%、18%)和土壤S2中非富集铁组Ⅰ(19%、12%)的相应值.(3)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测定结果表明,富集铁组中羟基自由基(·OH)强度(S1,36.61 a.u.;S2,16.06 a.u)高于非富集铁组Ⅰ中相应指标(S1,27.78 a.u.;S2,7.11 a.u.),并且羟基自由基持续时间(S1,50 h;S2,55 h)也高于非富集铁组Ⅰ中相应指标(S1,45 h;S2,40 h).(4)XPS测定结果显示,富集铁组中峰面积较高的FeOOH(S1,503.52;S2,850.01)和α-FeOOH(S1,399.40;S2,769.62)提高了·OH的瞬时强度,增加了·OH产量.而3D-EEM测定结果显示,富集铁组中类富里酸荧光区域标准体积(S1,1554047.24 au·nm^(2);S2,1110373.00 au·nm^(2))明显高于非富集铁组Ⅰ中相应值(S1,1100706.21au·nm^(2);S2,716069.98 au·nm^(2)),表明高含量的FA有利于FeOOH和α-FeOOH在土壤中的富集.研究显示,富集铁组实现了高效催化H_(2)O_(2)氧化土壤中TPH,为原位化学氧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了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氧化 中长链烷烃 富集铁组 羟基自由基(·OH) 石油污染土壤
下载PDF
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17
作者 张秀霞 任文海 +7 位作者 丁明山 冯逸茹 于丹丹 陈琼瑶 左帅 王蕊瑞 董康宁 宋佳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2-899,共8页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不畅通的问题,开展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取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经堆肥处理后的堆肥污泥,经400℃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将其与石油降解菌...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不畅通的问题,开展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取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经堆肥处理后的堆肥污泥,经400℃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将其与石油降解菌群CH采用吸附法制备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孔结构和营养特性,对菌群CH的固定率由堆肥污泥处理的23.21%提高到44.29%;经过90 d的修复实验,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组对总石油烃降解率达到58.80%,比添加污泥生物炭和添加污泥生物炭+游离降解菌组2种方法分别提高了13.66和33.73百分点,说明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生物炭 固定化微生物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下载PDF
纳米SiO_(2)和石灰固化滨海石油污染土试验研究
18
作者 张艳美 张建 +1 位作者 袁彦昊 孙文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59-267,共9页
利用纳米SiO_(2)(nano-SiO_(2),简称NS)和石灰固化滨海石油污染土,通过一系列界限含水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pH试验研究了NS和石灰对滨海石油污染土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进行了典型改良石油污染土的... 利用纳米SiO_(2)(nano-SiO_(2),简称NS)和石灰固化滨海石油污染土,通过一系列界限含水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pH试验研究了NS和石灰对滨海石油污染土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进行了典型改良石油污染土的微观结构和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5%含油率的滨海石油污染土,NS-石灰联合能够显著提高石油污染土的强度,在3%石灰改良石油污染土中分别掺入1%和2%NS,石灰改良石油污染土的7 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达到421、727 kPa,为不掺NS的3倍和5倍多。同时,NS的加入降低了单独采用石灰改良石油污染土的pH值,减小了石灰对环境的危害。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也证明,与单独掺入石灰相比,NS-石灰联合时,NS加速了石灰的水化反应,促进了水化硅酸钙的生成,使得滨海石油污染土的强度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石灰 石油污染土(PCS)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石油污染土壤对蚯蚓氧化应激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欧阳少虎 黄盼盼 +1 位作者 陶宗鑫 周启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53-4359,共7页
以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典型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28d毒性直接暴露试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进行研究,为土壤生态毒理诊断提供支撑.结果表明,蚯蚓暴露于不同浓度(0~10g/kg)石油烃污... 以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典型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28d毒性直接暴露试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进行研究,为土壤生态毒理诊断提供支撑.结果表明,蚯蚓暴露于不同浓度(0~10g/kg)石油烃污染土壤7,14,21和28d之后,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于暴露时间响应不明显.而对于暴露浓度的响应,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趋势没有统一的规律,不能一概而论.而当不同浓度石油烃污染土壤胁迫时,蚯蚓体内MDA的含量与石油烃的暴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R2>0.85).因此,蚯蚓MDA含量适于石油烃污染土壤胁迫下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指示脂质过氧化水平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蚯蚓 生物指示物 生态毒性
下载PDF
老化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管圣迪 苏颖轩 +2 位作者 李梦莉 罗海梅 于妍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37-43,共7页
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延长某页岩气井田场地老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门... 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延长某页岩气井田场地老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交替红色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和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7种菌属具有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功能,分枝杆菌属和短波单胞杆菌属(Brevundimonas)具有重金属降解功能;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主控因子为pH值、石油烃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石油烃的摄入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土壤 石油污染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环境主控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