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钢5800m^(3)高炉炉芯温度异常下降的诊断及治理
1
作者 回新冬 赵华涛 +1 位作者 杜屏 张少波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针对沙钢5800m^(3)高炉炉芯温度异常下降151℃的状况,基于铁前一体化管控平台,采用大数据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炉芯温度对高炉操作参数变化响应的滞后周期为3~5天,造成炉芯温度异常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烧结矿质量的异常波动,二是... 针对沙钢5800m^(3)高炉炉芯温度异常下降151℃的状况,基于铁前一体化管控平台,采用大数据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炉芯温度对高炉操作参数变化响应的滞后周期为3~5天,造成炉芯温度异常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烧结矿质量的异常波动,二是高炉布料矩阵调整后边沿矿焦比的显著降低。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控制人炉碱金属负荷、优化上下部操作制度及规范高炉出铁作业等治理措施,5800m高炉整体人炉碱金属负荷降低至2.88kg/t,炉芯温度止跌回升,从最低227℃上升到45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高炉 炉芯温度 烧结 碱金属负荷 边沿矿焦比
原文传递
无料钟高炉布料模型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敏 许永华 曹卫华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5051-5054,5097,共5页
高炉布料是高炉炼铁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某450m3无料钟高炉难直接监测炉料分布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炉料分布的基本因素,借助运动学分析、统计规律、专家经验建立布料数学模型,阐述了模型的四个组成部分,即Q/r料流模型、料流轨迹模... 高炉布料是高炉炼铁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某450m3无料钟高炉难直接监测炉料分布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炉料分布的基本因素,借助运动学分析、统计规律、专家经验建立布料数学模型,阐述了模型的四个组成部分,即Q/r料流模型、料流轨迹模型、炉料分布模型、矿焦比计算模型的设计以及其组织结构关系,提出了量化煤气流分布趋势的矿焦比指数,利用生产数据间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系统运行情况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炉料合理分布,降低高炉焦比,改善冶炼状况,保证高炉稳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模型 矿焦比指数 在线监测
下载PDF
高炉软熔带形态变化的热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车传仁 赵雪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5-29,共5页
利用三维动态热模型探讨了高炉内软熔带的形态及形成位置.结果表明,随中心矿焦比降低,能够形成充分发展的倒V型软熔带.总矿焦比增大时,软熔带顶点位置降低.喷煤比增大则中心软熔层位置逐渐升高,而鼓风富氧率升高时中心软熔层位... 利用三维动态热模型探讨了高炉内软熔带的形态及形成位置.结果表明,随中心矿焦比降低,能够形成充分发展的倒V型软熔带.总矿焦比增大时,软熔带顶点位置降低.喷煤比增大则中心软熔层位置逐渐升高,而鼓风富氧率升高时中心软熔层位置逐渐降低.中心加焦法是发展倒V型软熔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软熔带 矿焦比 喷煤 热模型
下载PDF
武钢6号高炉布料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怀远 裴汉钢 +1 位作者 周国钱 杨佳龙 《炼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3,共4页
通过布料方程计算及开炉顶检修方孔观察,调整炉喉截面积矿焦比的分布,形成合理的料面形状。6号高炉通过对炉顶布料的探索,形成了适合武钢原燃料条件的布料模式,保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 高炉 布料 料面 矿焦比 软熔带
下载PDF
包钢3^(#)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帆 白晓光 +2 位作者 李磊 苗文平 陈凯 《包钢科技》 2021年第2期24-28,69,共6页
煤气流分布对于高炉冶炼具有重要影响,包钢3#高炉在中修开炉后以经济指标为参考,通过对上下部调剂的数据分析,提出了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控制区间,实现了煤气流分布的合理控制,达到了煤气利用率提高、焦比降低的目的,保持了高炉长期的... 煤气流分布对于高炉冶炼具有重要影响,包钢3#高炉在中修开炉后以经济指标为参考,通过对上下部调剂的数据分析,提出了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的控制区间,实现了煤气流分布的合理控制,达到了煤气利用率提高、焦比降低的目的,保持了高炉长期的稳定、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风动能 风口回旋区深度 中心加焦 矿焦比
下载PDF
鞍钢2580m^3高炉布料料面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喆 车玉满 +3 位作者 朱建伟 郭天永 李建军 曾宇 《鞍钢技术》 CAS 2020年第1期19-22,共4页
根据鞍钢高炉布料溜槽的特点,开发了高炉炉料落点数学模型,提出了料面形状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并应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鞍钢5^#高炉(2580 m^3)料面形状和径向矿焦比情况,得出高炉炉喉中心部位焦层厚度大,中心加焦面积广,中心区域矿焦比高,... 根据鞍钢高炉布料溜槽的特点,开发了高炉炉料落点数学模型,提出了料面形状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并应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鞍钢5^#高炉(2580 m^3)料面形状和径向矿焦比情况,得出高炉炉喉中心部位焦层厚度大,中心加焦面积广,中心区域矿焦比高,易造成高炉燃耗高、稳定性差,甚至引起高炉崩料或悬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模型 料面形状 径向矿焦比
下载PDF
鞍钢无料钟布料数学模型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车玉满 李连成 +3 位作者 孙波 孙鹏 郭天永 刘向宇 《鞍钢技术》 CAS 2008年第5期16-22,共7页
阐述了鞍钢无料钟布料模型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分析了模型对料流阀开口度、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应用的结果。选择料流阀开口度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理论计算方法;二是利用实际测量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后,采用体积流速计算方法;三是利用... 阐述了鞍钢无料钟布料模型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分析了模型对料流阀开口度、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应用的结果。选择料流阀开口度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理论计算方法;二是利用实际测量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后,采用体积流速计算方法;三是利用实际测量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后,采用重量流速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三种方法结果,认为采用体积流速计算方法最能够保证布料过程料层均匀,无料钟布料模型可以实现对各种布料制度、料面形状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料模型 料流阀开口度 炉料堆角 料面形状 /焦比分布
下载PDF
石灰竖窑PLC控制系统
8
作者 许波 李临 陈志彬 《自动化与仪表》 2005年第1期50-52,共3页
介绍了鞍钢矿业公司石灰竖窑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构成,系统硬件构成和主要功能,给出了系统的控制思想和介绍了监控画面操作。对系统软件设计、软件构成进行了分析,达到了应用软件结构和功能最佳化。
关键词 PLC QUANTUM 双机热备 称量补正 矿焦比控制
下载PDF
高炉软熔带形态变化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雪飞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2-17,共6页
利用三维动态热模型探讨了高炉内软熔带的形态及形成位置。实验结果表明,随中心矿焦比降低,软熔带形状由W型向倒V型转变。当采用中心加焦布料方式时能形成充分发展的倒V型软熔带。总矿焦比增加时,软熔带顶点降低,根部升高,形状... 利用三维动态热模型探讨了高炉内软熔带的形态及形成位置。实验结果表明,随中心矿焦比降低,软熔带形状由W型向倒V型转变。当采用中心加焦布料方式时能形成充分发展的倒V型软熔带。总矿焦比增加时,软熔带顶点降低,根部升高,形状度I增大,无因次高度h顶减少,料柱阻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软熔带 矿焦比 喷煤
下载PDF
喷煤时高炉内炉料的行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岩永佑治 车传仁 《国外钢铁》 1994年第2期8-12,24,共6页
喷煤操作引起高炉内矿焦比升高,某些喷吹的煤粉沉积在炉内成为未燃半焦。因此,高炉操作不稳定,与喷煤操作相适应的炉内煤气流控制是必须的。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矿焦比对软熔带化学反应的影响:(1)由于矿石层厚度增加,软熔带矿... 喷煤操作引起高炉内矿焦比升高,某些喷吹的煤粉沉积在炉内成为未燃半焦。因此,高炉操作不稳定,与喷煤操作相适应的炉内煤气流控制是必须的。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矿焦比对软熔带化学反应的影响:(1)由于矿石层厚度增加,软熔带矿石的速 原是受通过软熔煤气流阻力影响的;(2)未燃半焦比焦气化更快,因此,焦炭分解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喷煤 矿焦比 软熔带 烧结
下载PDF
四高炉动态冷模型布料规律的研究
11
作者 刘均会 刘宏兴 王端军 《包钢科技》 1997年第1期26-35,共10页
本文通过2200m^3高炉l:17的无钟布料模型试验,结合3~#高炉的布料实践,研究了矿、焦溜槽摆角对炉喉径向矿/焦比、炉料的堆尖位置以及径向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多位往复布料新工艺,为4~#高炉投产选择适宜布料参数提供重要的... 本文通过2200m^3高炉l:17的无钟布料模型试验,结合3~#高炉的布料实践,研究了矿、焦溜槽摆角对炉喉径向矿/焦比、炉料的堆尖位置以及径向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多位往复布料新工艺,为4~#高炉投产选择适宜布料参数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模型 布料 炉料分布 矿焦比 粒度偏析
下载PDF
梅钢2号高炉焦层厚度的探讨
12
作者 杨文光 王启敏 彭福荣 《梅山科技》 2010年第5期29-30,42,共3页
随着煤比的提高,入炉矿焦比越来越大,焦炭在高炉内的骨架作用愈来愈突出。尽管梅钢2号高炉在焦层厚度只有0.12m左右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持了高炉顺行,但是过薄的焦层厚度影响了高炉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后认为2号高炉合适的焦... 随着煤比的提高,入炉矿焦比越来越大,焦炭在高炉内的骨架作用愈来愈突出。尽管梅钢2号高炉在焦层厚度只有0.12m左右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持了高炉顺行,但是过薄的焦层厚度影响了高炉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后认为2号高炉合适的焦层厚度不应低于0.1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层厚度 矿焦比 软熔带
下载PDF
不同布料制度下炉料分布的离散单元模拟研究
13
作者 郑华伟 闫斌 +1 位作者 狄瞻霞 林巍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614,共8页
布料过程是高炉操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炉内煤气分布及其利用。以高炉焦炭和含铁炉料等颗粒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分析了“中心加焦”和“平台+漏斗”2种布料模式下的炉料分布和矿焦质量比。结果表明,2种布料模式下,... 布料过程是高炉操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炉内煤气分布及其利用。以高炉焦炭和含铁炉料等颗粒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分析了“中心加焦”和“平台+漏斗”2种布料模式下的炉料分布和矿焦质量比。结果表明,2种布料模式下,均形成了中心焦炭料柱,“平台+漏斗”模式下形成的焦柱直径(1.6m)约为“中心加焦”模式(3m)的一半,“平台+漏斗”布料模式下高炉边缘的矿焦质量比“中心加焦”模式小0.75~2.55,既保证了中心气流的发展,也促进了边缘气流的发展,使得煤气利用率较高。软熔带位置的高度变化也会影响矿焦分布,位置升高,高炉边缘矿焦质量比增大,可能使得高炉边缘气流较差,进而影响高炉整体煤气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制度 中心加焦 平台+漏斗 矿焦比
原文传递
大型高炉实用布料模型开发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郭其飞 李家新 +2 位作者 杨佳龙 陈小龙 赵国华 《中国冶金》 CAS 2016年第8期17-21,共5页
针对无料钟炉顶炉料分布检测难的现状,解析炉料的布料机理,结合生产数据和专家经验,开发大型高炉布料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仿真模型,实现了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的界面化,指导高炉操作者优化布料制度。系统运行表明,模型可以有效... 针对无料钟炉顶炉料分布检测难的现状,解析炉料的布料机理,结合生产数据和专家经验,开发大型高炉布料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仿真模型,实现了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的界面化,指导高炉操作者优化布料制度。系统运行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布料矩阵形成的料面形状和矿焦比分布,从而为优化高炉布料操作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高炉稳定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无料钟炉顶 布料模型 料面形状 矿焦比分布
原文传递
高炉上部炉型对炉料运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坤 翟延东 +1 位作者 魏国 储满生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6,共6页
高炉炉型对炉料在炉内运动规律有着决定性影响。以某企业高炉参数为原型,采用离散元方法对不同炉型条件下炉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炉料运动规律及其对矿焦比和孔隙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布料条件相同时,炉身角变小后,炉... 高炉炉型对炉料在炉内运动规律有着决定性影响。以某企业高炉参数为原型,采用离散元方法对不同炉型条件下炉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炉料运动规律及其对矿焦比和孔隙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布料条件相同时,炉身角变小后,炉容扩大,炉料运动速度减缓;炉料下降过程中,矿石会向下降最快位置聚集,炉身角减小后,矿石边缘分布趋势更加明显;炉料下降过程中矿石与焦炭混合,孔隙率不断减小。炉身角减小后,炉料下降过程中孔隙率减小幅度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型 离散元模拟 炉料运动 孔隙率 矿焦比
下载PDF
回旋区深度对上部炉料运动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翟延东 魏国 +1 位作者 石凯 邵磊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55,64,共7页
冶炼实践已证实,高炉回旋区形状和大小影响上部炉料的运动,进而影响煤气流分布及煤气利用率。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回旋区形状、大小与高炉生产指标的关系,对相关影响机理和规律较少有深入分析。针对此问题,建立二维狭槽半高炉模型,采用离... 冶炼实践已证实,高炉回旋区形状和大小影响上部炉料的运动,进而影响煤气流分布及煤气利用率。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回旋区形状、大小与高炉生产指标的关系,对相关影响机理和规律较少有深入分析。针对此问题,建立二维狭槽半高炉模型,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回旋区深度与炉料形态、混合程度、径向矿焦比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探索。模型中考虑了炉料颗粒在下降过程中的粒度变化,利用离散单元法-计算流体力学(DEM-CFD)耦合方法得到料柱孔隙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回旋区深度增加,料批下降趋向均匀,料层倾斜程度减小,块状带下部炉料混合程度减小;随着料批的下降,矿石相对于焦炭逐渐向中心偏移,回旋区深度对料批径向矿焦比分布无明显影响;块状带整体孔隙率随回旋区深度增加而减小,变化幅度在2.1%左右;回旋区深度较大时,软熔带会有孔隙率较高的区域(较宽焦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区深度 DEM 炉料形态 配位数 矿焦比 孔隙率 高炉
下载PDF
沙钢高炉偏料技术研究和应用
17
作者 赵华涛 卢瑜 +2 位作者 韩旭 杜屏 张国良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9-56,共8页
为了研究高炉圆周方向矿焦比(O/C)分布规律,解决沙钢倒罐过程中气流波动大的问题,开发了圆周方向质量分布数学模型,并基于5800 m~3高炉1∶15冷布料试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料罐和炉料组合方式及溜槽旋转方向下炉料在圆周方向的质量分布,证实... 为了研究高炉圆周方向矿焦比(O/C)分布规律,解决沙钢倒罐过程中气流波动大的问题,开发了圆周方向质量分布数学模型,并基于5800 m~3高炉1∶15冷布料试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料罐和炉料组合方式及溜槽旋转方向下炉料在圆周方向的质量分布,证实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计算高炉圆周方向矿焦比(O/C)分布的变化规律发现,对于炉顶料罐东西布置的高炉,倒罐主要降低东、西方向上的矿焦比偏析,而溜槽换向主要降低南、北方向上的矿焦比偏析,而且倒罐时矿焦比经历波峰到波谷的变化,幅度比换向时更大。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尝试倒罐时发现气流波动过大,易造成高炉压量关系紧张、指标下降,尤其在炉况不太稳定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基于圆周方向矿焦比分布模型分析了倒罐和溜槽换向前后矿焦比在各方向的变化,并制定了倒罐和溜槽换向相结合的优化方案,即倒罐的时候同时实施溜槽换向,从而减小倒罐时矿焦比变化过大造成的气流波动。沙钢3个2680 m~3高炉先后应用了倒罐和溜槽换向结合的技术,铁水质量得到改善,炉况稳定性提高,经济技术指标获得进步,炉顶设备故障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罐 溜槽换向 矿焦比 气流波动 铁水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