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蛋白质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应 柳林 +1 位作者 魏树礼 王东升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破伤风类毒素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微球中附加剂的稳定作用。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 ,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双向免疫扩散法。结果 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破伤风类毒素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微球中附加剂的稳定作用。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 ,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双向免疫扩散法。结果 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破伤风类毒素活性有轻微下降 ;附加剂增加微球包封率 ,改善药物释放 ,稳定蛋白质活性 ,尤其是具有多羟基结构的附加剂。结论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的蛋白质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基本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微球 蛋白质 稳定性 附加剂
下载PDF
包裹破伤风类毒素蛋白的聚乳酸及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继麟 苏焱 +1 位作者 朱家鸿 曾令冰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索包裹破伤风类毒素蛋白 (TT)的聚乳酸 (PLA)及聚乳酸 /聚乙醇酸 (PLG)共聚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 ,先以一种小分子量生物染料 伊文思蓝为包裹物模型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色分析探索微球的制备... 目的 探索包裹破伤风类毒素蛋白 (TT)的聚乳酸 (PLA)及聚乳酸 /聚乙醇酸 (PLG)共聚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技术 ,先以一种小分子量生物染料 伊文思蓝为包裹物模型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色分析探索微球的制备特性和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制备包裹TT的PLA和PLG微球。结果 微球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着内水相蛋白朝外水相的流失 ,当聚合物浓度加大到 2 5 %~ 30 %时可使蛋白流失大大减少。包裹蛋白在微球中的分布与微球粒径的重量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随着微球粒径的增大 ,微球所载蛋白的体外释放高峰期延迟。结论 通过本模型条件可制备外观高质量的微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破伤风类毒素蛋白 聚乳酸/聚乙烯酸 体外释放特性
下载PDF
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动物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应 陈志华 魏树礼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95-698,共4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 ,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免疫记忆反应的规律。结果 微球中抗原释放为脉冲式 ,释放时间与聚乳酸分子量、微球载药量...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 ,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免疫记忆反应的规律。结果 微球中抗原释放为脉冲式 ,释放时间与聚乳酸分子量、微球载药量及粒径有关 ,微球引起的抗体反应显著高于破伤风类毒素溶液一次免疫 ,与溶液 3次免疫效果相似。结论 创制了一种新型脉冲式释药系统 ,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微球 动物免疫效果
下载PDF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为 余生玲 +4 位作者 朱文瑛 王晓 黄帼英 李凤祥 李亚楠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2年第4期29-32,共4页
本文建立一种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PS TT)结合物中游离多糖的方法。用 80 %乙醇使PS TT结合物沉淀 ,再用 6 0 %乙醇洗涤沉淀使未结合多糖溶解 ,使与TT结合的和未结合的多糖分离并分别测定。该方法可有效分离结合的与... 本文建立一种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PS TT)结合物中游离多糖的方法。用 80 %乙醇使PS TT结合物沉淀 ,再用 6 0 %乙醇洗涤沉淀使未结合多糖溶解 ,使与TT结合的和未结合的多糖分离并分别测定。该方法可有效分离结合的与未结合的多糖并分别测定 ,结合物中外加多糖可定量回收。本方法适用于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测定方法 A群脑膜炎球菌 多糖结合物 游离多糖
下载PDF
b型流感嗜血杆菌-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与国产DTPw疫苗婴儿同时接种后的反应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凤祥 李荣成 +4 位作者 李艳萍 赵雷 唐海文 Hans L Bock 潘百斌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803-805,共3页
目的观察婴儿同时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破伤风类毒素(Hib-TT)结合疫苗与国产DTPw疫苗后的反应。方法按照开放、随机的原则,将472名11~17周龄的健康男女婴儿分为2组,即DTPw组(234名)和DTPw+Hib组(238名)。DTPw组接种0.5mlDTPw疫苗,DTPw+... 目的观察婴儿同时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破伤风类毒素(Hib-TT)结合疫苗与国产DTPw疫苗后的反应。方法按照开放、随机的原则,将472名11~17周龄的健康男女婴儿分为2组,即DTPw组(234名)和DTPw+Hib组(238名)。DTPw组接种0.5mlDTPw疫苗,DTPw+Hib组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0.5mlHib结合疫苗,2组分别于3、4、5月龄各接种1针。在免疫接种后4d内,观察2组接种对象所有症状(征集与非征集的)的发生情况,对接种当日和随后30d报告的非征集性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接种疫苗后4d内,DTPw+Hib组与DTPw组所有症状的发生率相似,分别为49.1%和46.0%;在31d内,2组中出现非征集症状的比例分别为9.9%和9.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是最常见的非征集性症状;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婴儿同时接种DTPw疫苗和Hib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流感嗜血杆菌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DTPw疫苗 接种反应
下载PDF
缓释破伤风类毒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郝国荣 李群英 +4 位作者 杨丽华 刘伟丰 刘志强 赵立萍 白新卿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 用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毒。方法 用溶剂挥发法,将破伤风类毒素(TT)包入两种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成微球,用电镜观察微球的粒经与表面形态,用Bradford法及SDS-PAGE检测微球内蛋白含量及抗原结构的变化。TT微... 目的 用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毒。方法 用溶剂挥发法,将破伤风类毒素(TT)包入两种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成微球,用电镜观察微球的粒经与表面形态,用Bradford法及SDS-PAGE检测微球内蛋白含量及抗原结构的变化。TT微球免疫豚鼠后,观察抗体应答。结果 微球表面光滑,成球规律,两种微球平均粒径为8.4μm及9.7μm,包裹率为48%及56%,包裹后的TT结构未改变。TT微球免疫豚鼠后,1针诱导的抗TT-IgG及中和抗体滴度与3针铝吸附TT相似;TT微球免疫血清及铝吸附TT免疫血清与游离破伤风毒素有相似的结合特性。加强免疫后,TT微球的回忆应答优于铝佐剂疫苗。结论 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单剂投递破伤风类毒素,可产生持续高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破伤风类毒素微球 制备 免疫原性 缓释微球 免疫应答
下载PDF
14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研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萍 王欣茹 +3 位作者 侯亚莉 张新庄 杜琳 谢贵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将14型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PS)与破伤风类毒素(TT)通过化学方法结合,制备成多糖-蛋白结合疫苗(PS14-TT)。用该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在小鼠体内产生了高滴度的PS-IgG抗体和TT-IgG抗体,且再次注射后有加强应答效应,表明制备的结合疫苗保留了... 将14型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PS)与破伤风类毒素(TT)通过化学方法结合,制备成多糖-蛋白结合疫苗(PS14-TT)。用该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在小鼠体内产生了高滴度的PS-IgG抗体和TT-IgG抗体,且再次注射后有加强应答效应,表明制备的结合疫苗保留了完好的抗原性,具有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球菌 荚膜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下载PDF
单剂量破伤风类毒素微球在动物体内的药效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应 陈志华 魏树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研究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的动物体内药效。方法 :测定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疫苗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 :单剂量聚乳酸微球制剂引起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效价 ,具有与疫苗常规的 3次... 目的 :研究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的动物体内药效。方法 :测定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 1年中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疫苗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 :单剂量聚乳酸微球制剂引起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效价 ,具有与疫苗常规的 3次免疫相似的药效。混合微球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 0 7.0 9%。 1年后 3剂破伤风类毒素溶液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 5 .2× 1 0 6 ,而混合微球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 2 .6× 1 0 7。结论 :创制了单剂量疫苗制剂 ,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药理学 微球体 生物利用度 动物体内 药效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及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 目的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体外释放规律 ,考察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进行了 84d ,测定释放量 ,考察 :(1)聚乳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 )微球载药量 ;(3)微球粒径 ;(4 )附加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体外释放有显著的长效作用 ,释放模型为零级释放 ,释放速度与前面提到的 4种影响因素直接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药物载体 聚乳酸微球 体外释放 药物释放
下载PDF
福氏2a痢疾杆菌O-特异性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贵林 冯建军 +1 位作者 杜琳 吴应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己二酸二肼 (ADH)将福氏 2a痢疾杆菌脂多糖 (LPS)经酸水解脱毒纯化后得到的O SP和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共价结合 ,制备了福氏 2a痢疾杆菌结合物。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皮下注射免疫NIH品系雌性小鼠 ,同时以 ... 通过己二酸二肼 (ADH)将福氏 2a痢疾杆菌脂多糖 (LPS)经酸水解脱毒纯化后得到的O SP和破伤风类毒素 (TT)蛋白共价结合 ,制备了福氏 2a痢疾杆菌结合物。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皮下注射免疫NIH品系雌性小鼠 ,同时以 2 5 μg多糖或含 2 5 μg多糖的结合物经耳缘静脉注射家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和家兔血清中抗脂多糖抗体水平及抗TT水平 ,并用豚鼠血清补体介导进行了体外杀菌实验。结果显示 :用本实验方法提取的多糖 ,合成的多糖衍生物 ,多糖 蛋白结合物都具有福氏 2a痢疾杆菌O 抗原特异性 ,其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异性和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单独用多糖免疫小鼠和家兔未能诱导LPS抗体 ,而结合物免疫小鼠和家兔的血清诱导出了较高的抗LPSIgG抗体及抗TT抗体 ,并有较强的体外杀菌活性。产生的抗体存在着免疫记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2A痢疾杆菌 O-特异性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Ⅲ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长民 陈爱荣 +15 位作者 陈平纡 杨晓明 王祖森 秦力 孙述学 秦进才 侯启明 张路民 王立兰 田霖 雷殿良 吴承民 何由成 姚稳成 武蕊元 赵礼清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8年第4期25-28,共4页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混合制剂(DTacP)于1995年6月至1997年9月在广东省4个市和陕西省大荔县进行了Ⅲ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全程基础免疫婴幼儿64961例,加强注射38860例,总计为10382...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混合制剂(DTacP)于1995年6月至1997年9月在广东省4个市和陕西省大荔县进行了Ⅲ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全程基础免疫婴幼儿64961例,加强注射38860例,总计为103821例,接种反应轻微,未发现有严重异常反应者。DTacP在基免后1年和加强注射前抗PT和抗FHA的抗体水平分别为101EU/ml和513EU/ml;加强注射后1个月,抗PT和抗FHA的抗体水平显著增长,分别为2434EU/ml和3113EU/ml;加强免疫后1年,抗PT和抗FHA的抗体水平均能维持在较高的抗感染水平,分别为201EU/ml和586EU/ml;DTacP抗白喉和抗破伤风的抗体水平,不论是在基免后还是在加强注射后1个月或1年,其≥001HAU/ml的例数均为100%,均显著超过儿童抗白喉和抗破伤风感染要求的保护水平(001HA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菌苗 白喉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抗体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应 魏树礼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 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 (TT MS)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方法 :水 /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并测定粒径及包封率。结果 :可制备包封率达 90 %以上的微球 ,改变工艺条件 ,可在 30~ 30 0 μm范围内控制微球的粒径。结论 :研究了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 ,成功地制备了疫苗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聚乳酸微球 制备工艺
下载PDF
河南省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现况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燕 刁琳琪 +1 位作者 李明寅 冯子健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39-839,共1页
关键词 河南 育龄妇女 破伤风类毒素 接种 对策
下载PDF
一种新型破伤风类毒素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祥兵 汪玉兰 王爱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19-121,134,共4页
对所研制的新型破类进行SDS-PAGE和HPLC分析,其主要成分为分子量大于584KD的聚合物,HPLC显示第一峰占82.09%~97.68%。此抗原的稳定性能良好,毒性逆转试验阴性,说明此种新破类解毒彻底。动物试验表明,其免疫原性大大优于常规... 对所研制的新型破类进行SDS-PAGE和HPLC分析,其主要成分为分子量大于584KD的聚合物,HPLC显示第一峰占82.09%~97.68%。此抗原的稳定性能良好,毒性逆转试验阴性,说明此种新破类解毒彻底。动物试验表明,其免疫原性大大优于常规破类,而且达到和超过了199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规定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 理化性状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絮状试验用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标准的国际协作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永平 梁宝华 +1 位作者 董联珠 徐锡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78-80,共3页
按照国际协作试验计划,本试验用 Ramon 絮状试验方法标化了絮状试验用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国际标准各一批,推荐品即 DIFT 和 TEFT。本试验室标定结果与由13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作标定结果几乎相同。以 DIFT 和 TEFT 为标准,用 Lev... 按照国际协作试验计划,本试验用 Ramon 絮状试验方法标化了絮状试验用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国际标准各一批,推荐品即 DIFT 和 TEFT。本试验室标定结果与由13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作标定结果几乎相同。以 DIFT 和 TEFT 为标准,用 Levine-Wyman 的试管絮状试验法和火箭电泳测定了几批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 Lf,其结果可与 Ramon 方法测定结果相比,证明火箭电泳可用于定量测定类毒素(或毒素)的絮状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类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 絮状标准类毒素
下载PDF
人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血浆筛选试验中两种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华松 周志军 +1 位作者 尹斌 李健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间接血凝法(IHA)对1014份破伤风类毒素全程免疫后人血浆进行抗体水平检测,比较两者的收浆率、收浆符合率以及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收浆率均达80%。ELISA法与IHA法的合格浆符合率达92%,与动物实验的...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间接血凝法(IHA)对1014份破伤风类毒素全程免疫后人血浆进行抗体水平检测,比较两者的收浆率、收浆符合率以及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收浆率均达80%。ELISA法与IHA法的合格浆符合率达92%,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更好。ELISA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判读客观明确,优于传统的IHA法,可作为人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血浆筛选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血浆 ELISA IHA 收浆率 符合率 相关性
下载PDF
聚合破伤风类毒素抗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萱林 王榕榕 +5 位作者 尹克勇 王志军 何星 张桓 周俊兰 王荫椿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7年第2期31-34,共4页
由戊二醛脱毒的聚合破伤风类毒素,经高压液相层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类毒素中多聚体含量占81.9%以上,多聚体分子量为800kD,常规破类多聚体仅占有2.24%。聚合破类免疫豚鼠后,平均心血抗体单位达2IU/ml... 由戊二醛脱毒的聚合破伤风类毒素,经高压液相层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类毒素中多聚体含量占81.9%以上,多聚体分子量为800kD,常规破类多聚体仅占有2.24%。聚合破类免疫豚鼠后,平均心血抗体单位达2IU/ml,常规破类仅为0.75IU/ml(T=13.15,P<0.001),聚合破类免疫马匹后所诱发的抗体水平较常规抗原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聚合 破伤风类毒素 抗原特性 生物制品
下载PDF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产毒及精制工艺的改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榕榕 周俊兰 +5 位作者 张桓 何星 肖润玲 宁蓬勃 田盛举 崔萱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9年第3期45-47,共3页
用超滤、硫酸铵二段盐析法取代等电点沉淀法后,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精破类)的纯度由807Lf/mgPN提高到1883Lf/mgPN,纯度提高一倍以上。使用双胨培养基取代酪素培养基后,产毒水平由47Lf/ml提高到88Lf... 用超滤、硫酸铵二段盐析法取代等电点沉淀法后,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精破类)的纯度由807Lf/mgPN提高到1883Lf/mgPN,纯度提高一倍以上。使用双胨培养基取代酪素培养基后,产毒水平由47Lf/ml提高到88Lf/ml(t=6.46,p<0.001);用新法精制后,精破类纯度分别为1949Lf/mgPN及1785Lf/mgPN(t=0.334,p>0.05),引用双胨培养基后可提高产毒水平,但不影响精破类的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制 纯度 产毒 破伤风类毒素 精制工艺
下载PDF
孕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血清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迮文远 苏万年 +4 位作者 张国华 董春明 沈少华 侯广林 何秉成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87年第3期137-138,共2页
自6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为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即推荐给孕妇免疫破伤风类毒索和支持各国培训传统接生员,以加强分娩卫生处理,迄今,孕妇免疫破伤风类毒素已成为常规,在许多国家收到了控制新生儿破伤风明显效果。我国部分省区新生儿破... 自6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为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即推荐给孕妇免疫破伤风类毒索和支持各国培训传统接生员,以加强分娩卫生处理,迄今,孕妇免疫破伤风类毒素已成为常规,在许多国家收到了控制新生儿破伤风明显效果。我国部分省区新生儿破伤风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某些地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严重;绝大部分省区育龄期妇女破伤风免疫水平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类毒素 免疫血清 免疫水平 卫生处理 扩大免疫规划 育龄期 脐带血 上臂三角肌 脐血
下载PDF
破伤风类毒素诱发急性滴状银屑病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慧敏 张倩 姜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1期68-69,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主因四肢多发丘疹伴鳞屑1 d,于2014年9月11日就诊。2 d前患者因手部外伤于右上臂肌内注射破伤风疫苗后,注射部位及四肢出现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皮疹伴鳞屑,逐渐增多。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无其...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主因四肢多发丘疹伴鳞屑1 d,于2014年9月11日就诊。2 d前患者因手部外伤于右上臂肌内注射破伤风疫苗后,注射部位及四肢出现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皮疹伴鳞屑,逐渐增多。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系统症状。既往史:15年前曾诊断为银屑病,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1年后痊愈,未复发。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多发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右上臂注射部位可见一绿豆大小的丘疹伴银白色鳞屑(图1)。右上臂注射部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融合性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生,细胞间水肿,部分区域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乳头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急性滴状银屑病。治疗: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0.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卤米松乳膏及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每日2次。治疗1周后皮损颜色较前变暗,1个月后皮损已基本消退,部分遗留色素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滴状 破伤风类毒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