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义破裂活动准则
1
作者 童亨茂 张宏祥 +2 位作者 侯泉林 陈正乐 侯贵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共12页
岩石破裂及其后续活动是最基本的构造变形方式,然而,经典的破裂准则(Coulomb-Mohr准则、Griffith准则和以Byerlee律为代表的滑动摩擦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方面的局限。文章在经典破裂准则的基础上,从产生破裂(扩张破裂和剪切破裂)的... 岩石破裂及其后续活动是最基本的构造变形方式,然而,经典的破裂准则(Coulomb-Mohr准则、Griffith准则和以Byerlee律为代表的滑动摩擦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方面的局限。文章在经典破裂准则的基础上,从产生破裂(扩张破裂和剪切破裂)的物理本质出发,结合广义剪切活动准则和长期的研究实践,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广义破裂活动准则”。该准则用统一的无量纲因子(破裂活动趋势因子)来表达扩张破裂活动和剪切破裂活动,可以用来定量判断任意介质、在任意三轴应力状态下、任意方位界面(包括先存薄弱面和非薄弱面)发生破裂活动的可能性以及破裂的类型,把Coulomb-Mohr准则、Byerlee律和Griffith准则统一起来,将破裂(fracturing)扩展到破裂活动(fracturing activity)。该准则在与破裂活动相关的资源勘探开发(如页岩气、干热岩等)、灾害(如地震与滑坡等)预测和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 破裂活动 先存构造 Coulomb-Mohr准则 Byerlee律 Griffith准则 广义破裂活动准则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参数和破裂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祥云 韩立波 +5 位作者 张旭 张喆 房立华 陈鲲 刘瑞丰 王永哲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拉脊山东侧,以逆冲机制为主,能量集中在前约8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Ⅷ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6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7.8 cm、垂直向位移达到15.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余震重定位 地震动强度预测 地震辐射能量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工程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殷翔 绽蓓蕾 +2 位作者 姚生海 余娜 徐玮阳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以及余震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硫磺沟内的地表破裂带及交通系统的震害进行了初步调...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以及余震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硫磺沟内的地表破裂带及交通系统的震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此次同震地表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伴有一定的逆冲分量,最大左旋位移量为3.1 m。地震还造成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大梁隧道遭受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主梁侧翻滑移,轨道扭曲变形,隧道内部结构出现错位变形等现象。最后,对该地区今后桥梁的抗震设防措施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地震灾害
下载PDF
煤巷掘进过程中煤岩破裂微震事件研究
4
作者 雷东记 刘宁 +2 位作者 王登科 刘丽英 贾子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目的为了监测和预警煤矿掘进巷道前方可能发生的危险,方法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利用监测系统捕获到的数据信息研究掘进影响下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时间、频次和能量关键点,然后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S变换方法分析典型煤岩... 目的为了监测和预警煤矿掘进巷道前方可能发生的危险,方法利用微震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利用监测系统捕获到的数据信息研究掘进影响下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时间、频次和能量关键点,然后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S变换方法分析典型煤岩破裂微震信号的时频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沿掘进巷道前方50~100 m区域,大多为中低能量微震事件,仅在掘进工作面前方出现少量强度较大的煤岩破裂事件,且震级多为-2~0;(2)掘进速度和发生微震事件的数量及能量大小成正相关,同时掘进速度也影响着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3)巷道掘进会造成煤岩体失稳,其中岩体破裂信号频率高,为0~2000 Hz,比重值大,主频约700 Hz;煤岩破裂微震事件信号频率为90~1000 Hz,主频约250 Hz;岩体破裂后,支撑力下降,压力转移给煤体,导致煤体破裂,煤体破裂微震事件信号频率为90~1000 Hz,主频约350 Hz。结论微震事件能够综合反映煤岩体受力破坏程度,判别掘进过程中煤岩破裂类型,为矿井生产中煤岩动力灾害的预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巷 微震监测 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点 时频特征 掘进速度 煤岩破裂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列线图模型建立
5
作者 吴鹏 严宁 +3 位作者 马娟 王墨函 贾绍斌 马学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5-423,共9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CR)的风险因素,并依此构建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通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大数据研究平台、医院信息系统检索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2月急性STEMI患者5...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CR)的风险因素,并依此构建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通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大数据研究平台、医院信息系统检索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2月急性STEMI患者5412例,其中合并CR的91例患者为CR组,5321例未合并CR患者为非CR组。运用LASSO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风险因素,并建立C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结果]LASSO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女性、高血压病史、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休克指数、Killip分级、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前壁心肌梗死、24 h内服用β受体阻滞剂、24 h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急诊PCI共13个变量为CR的风险因素(P<0.05)。把筛选出的13个风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Killip分级、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白细胞计数、未行急诊PCI、24 h内未服用ACEI/ARB药物是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风险因素。依据上述6个风险变量建立急性STEMI合并CR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前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95%CI:0.927~0.961)、0.947(95%CI:0.927~0.959),灵敏度分别为0.957、0.904,特异度分别为0.858、0.876,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证明该模型的预测价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偏差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P=0.122),说明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DCA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概率阈值在0.00~0.40之间,临床净获益最高,说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效能,能有效预测急性STEMI合并CR的发生概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帮助,以期降低CR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风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6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7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白雪 刘晓艳 +1 位作者 杜文军 张忠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309名EGV患者,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247),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连...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309名EGV患者,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247),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χ2分析探究组间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EGV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上述患者按照7∶3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应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应用ROC曲线对两组模型效能予以检验。结果高密度脂蛋白(HDL)(P<0.001,OR=0.131,95%CI=0.049~0.350)、C-反应蛋白(CRP)(P=0.010,OR=2.657,95%CI=1.269~5.563)、门静脉宽度(PVW)(P=0.050,OR=1.156,95%CI=1.000~1.336)、脾脏厚度(P=0.035,OR=1.492,95%CI=1.028~2.165)、Child-Pugh B级(P=0.003,OR=11.320,95%CI=2.232~57.407)及Child-Pugh C级(P=0.002,OR=3.888,95%CI=1.659~9.114)与EGV破裂出血相关,ROC曲线示建模组集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02,验证组为0.836。结论CRP升高、Child-Pugh B级和C级、HDL降低、门静脉增宽和脾脏增厚是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CHILD-PUGH分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灰岩在烧变过程中的热破裂机制试验研究
9
作者 张卫强 曹志成 +2 位作者 周琦忠 王左券 吴云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自燃煤层围岩在不同高温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导致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效应发生显著变化。为深入认识烧变过程中岩石的结构演化规律,以徐州某矿底板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的热破裂试验,从多尺度上探究岩石... 自燃煤层围岩在不同高温作用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导致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效应发生显著变化。为深入认识烧变过程中岩石的结构演化规律,以徐州某矿底板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作用下的热破裂试验,从多尺度上探究岩石热破裂的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微观结构测试揭示其发育机理。结果显示:(1)方解石填充裂隙、层理等相对软弱结构面的热破裂温度阈值在300~400℃,完整岩石结构的热破裂温度阈值在500℃左右;600℃之前的热破裂形态较简单,基本是直线型裂纹,且宽度较小、数量较少;700℃以上出现宽度和长度显著增大的弧形热裂纹,热裂纹两侧试样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靠近热裂纹的白色部位还发育一些连通弧形裂纹的次级小裂纹;800℃时,试样颜色全部变白,结构完全破碎,成散体状。(2)从微观结构和热应力角度阐释灰岩热破裂发育机理,发现试验温度路径下试样的热破裂主要发育在降温过程中,且最大热应力差主要在靠近试样表面的近似环形带上分布。500℃以下的热破裂成因主要为热应力在试样的原始缺陷处集中,并超过了部分软弱结构的抗拉强度;500℃以上受热应力与矿物分解共同控制,500℃以上升降温过程中的最大热应力基本超过灰岩的抗拉强度,且菱镁矿、白云母、白云石等矿物逐渐分解,逐渐增多的内部缺陷为应力集中提供有利条件,加剧了热破裂的发育;当温度达到800℃时,热破裂发育程度很高,且白云石和方解石快速分解,生成CaO,部分CaO在冷却过程中与空气接触生成Ca(OH)2,热裂纹与主体矿物分解共同导致试样结构的破碎。研究成果可为岩体破裂和地质结构演化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破裂 热应力 矿物分解 温度阈值 成因机理
下载PDF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10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9,共19页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还表明初始应力、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基于断层探测、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走滑断裂带 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 野外调查 动态破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妊娠期子宫破裂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颖(综述) 段华(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7-290,共4页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多发疾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期子宫破裂(uterine rupture during pregnancy,URDP)是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多发疾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期子宫破裂(uterine rupture during pregnancy,URDP)是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本文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URDP的预后因素进行文献总结,为妇科医生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提高手术技巧,将URDP的风险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 妊娠期子宫破裂 妇科医生 文献总结 育龄期女性 临床医生 远期并发症 RUPTURE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2
作者 黄华兵 朱恩锋 +3 位作者 杨明林 许海 杨德福 姚俊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再破裂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O为(53.15±8.05)μmol/L、vWF为(117.85±25.42)ng/ml、ET-1为(78.55±6.47)pg/ml,对照组NO为(53.95±8.51)μmol/L、vWF为(118.25±26.12)ng/ml、ET-1为(79.22±6.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O为(72.15±10.25)μmol/L、vWF为(69.45±7.23)ng/ml、ET-1为(43.41±7.20)pg/ml,对照组NO为(88.15±9.66)μmol/L、vWF为(94.33±8.01)ng/ml、ET-1为(56.23±6.81)pg/m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良好,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皮因子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 并发症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康复护理体会
13
作者 陈怡 孙洪伟 +2 位作者 李雪艳 陈刘慧 牟弘毅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康复模式在本院开始推行时间(2022年2月12日)为分界线,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1日就诊... 目的探讨预防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康复模式在本院开始推行时间(2022年2月12日)为分界线,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1日就诊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22年2月12日至2023年3月31日就诊的5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7d后,比较两组患者对于预防VTE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7 d后的血栓风险(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在干预1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干预7 d后,观察组对预防VTE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aprini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月内,观察组VT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采用康复模式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值得临床重视,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肝破裂出血 静脉血栓栓塞症 康复模式
下载PDF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14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赵海洋 吴环立 秦书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10 d、30 d、60 d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0 d、60 d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提高夹闭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神经内镜 颅内破裂动脉瘤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基于改进樽海鞘群算法的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
16
作者 付华 管智峰 +2 位作者 刘尚霖 刘昊 陈子林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7,共12页
针对标准樽海鞘群算法存在的计算精度不足、易陷入局部停滞等缺陷,提出一种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在初始化阶段,引入线性同余法随机发生器;利用野马算法优化樽海鞘领导者位置;采用金豺算法改进樽海鞘种群追随机制。通过测试函数寻... 针对标准樽海鞘群算法存在的计算精度不足、易陷入局部停滞等缺陷,提出一种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在初始化阶段,引入线性同余法随机发生器;利用野马算法优化樽海鞘领导者位置;采用金豺算法改进樽海鞘种群追随机制。通过测试函数寻优对比实验,证明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相比于其他智能算法在鲁棒性与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将多策略融合的樽海鞘群算法应用到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含瓦斯煤破裂过程信号特征识别模型具有更好的表现,准确率可达93.33%,相比其他识别模型,识别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破裂 智能优化算法 樽海鞘群算法 多策略融合 信号特征识别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水平井破裂压力预测方法
17
作者 马天寿 张东洋 +2 位作者 陈颖杰 杨赟 韩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0-345,共16页
破裂压力是井身结构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水力压裂设备选型和方案设计的基础参数,通常采用测井解释获取破裂压力剖面,但其存在参数准确获取难、计算过程繁琐、普适性较差、计算精度低等问题,机器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为... 破裂压力是井身结构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水力压裂设备选型和方案设计的基础参数,通常采用测井解释获取破裂压力剖面,但其存在参数准确获取难、计算过程繁琐、普适性较差、计算精度低等问题,机器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为此,以测井数据作为输入参数,采用4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水平井测井数据与破裂压力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测试集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佳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优化模型网络结构和超参数,实现水平井破裂压力的直接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破裂压力与井斜角、横波时差和纵波时差表现为极强相关性,与井深、岩性密度和补偿中子表现为强相关性,与井径和自然伽马表现为弱相关性;2)不同组合的测井参数对模型预测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最优输入参数为井斜角、横波时差、纵波时差、井深、岩性密度和补偿中子;3)对比多层感知机、深度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发现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4)优化了LSTM模型的网络结构及超参数,优化后破裂压力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106%、决定系数为0.996。LSTM模型能够有效构建水平井测井参数与破裂压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实现水平井破裂压力的准确预测,对于准确预测破裂压力、简化破裂压力计算过程、推广机器学习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压力 水平井 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测井数据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溶隙灰岩单轴压缩损伤破裂特征
18
作者 王桂林 任甲山 +3 位作者 曹天赐 杨证钦 王润秋 罗广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4,122,共11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对溶隙灰岩损伤破坏特征的影响,制备裂隙状、椭圆状、蘑菇状和类哑铃状溶隙灰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并辅以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和声发射技术进行监测,分析0、3、6、10次干湿循环下溶隙灰岩的损伤特性和变形破裂特征... 为研究干湿循环对溶隙灰岩损伤破坏特征的影响,制备裂隙状、椭圆状、蘑菇状和类哑铃状溶隙灰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并辅以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和声发射技术进行监测,分析0、3、6、10次干湿循环下溶隙灰岩的损伤特性和变形破裂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峰值强度定义干湿循环和溶隙形状损伤度,干湿循环损伤度与循环次数和水-岩接触面积成正比,溶隙形状损伤度在干湿循环过程中为33.31%~64.86%;耦合损伤度合理表达了二者的耦合关系。②干湿循环作用下溶隙灰岩由拉伸破坏转变为以拉伸破坏为主的拉剪混合破坏,表面应变局部化带过渡到“延性”扩展;而溶隙形状对试样破坏有优势导向作用。③干湿循环导致岩样声发射累积振铃计数减小,裂纹起裂应力σci及裂纹损伤应力σcd也逐步降低。研究成果可以为三峡库区溶隙灰岩的破坏机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隙灰岩 破裂演化 力学损伤 干湿循环 单轴压缩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破坏机理
下载PDF
基于CTA颅内动脉瘤形态联合PHASES评分对破裂出血预测研究
19
作者 王金泉 黄吉淮 谢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CTA影像瘤体特征参数和PHASES评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联合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效能。结果:IA破裂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PHASES评分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灶位置以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为主,但IA破裂组病灶位置在MCA的占比为41.30%,高于IA未破裂组的20.45%,瘤体>7 mm的最多(瘤体7~9.9 mm占65.22%),瘤体形态不规则占58.7%,未破裂组病灶位置在ICA最多(68.18%),瘤体<7 mm的居多(75.00%),瘤体形态规则囊状动脉瘤占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比较,IA破裂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最大直径、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等参数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16,高于CTA瘤体特征参数(0.901)和PHASES评分(0.731)。结论: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IA患者破裂出血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CTA PHASES评分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CTA的应用及其形态学特征分析
20
作者 赵立冬 周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A技术诊断,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所有病例对象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对其形态学特征差异进行总结性分析,评估瘤体破裂的相关性因素。结果:研究100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手术病理等方式检查,最终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75例(75.00%),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病例25例(25.00%);相比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对象,颅内动脉瘤破裂案例瘤体大小、瘤颈、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度比(SR)、子囊数明显更高,(P<0.05);经回归分析,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均与颅内动脉瘤病例对象的瘤体破裂有关,属于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CTA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反馈其形态学特征,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中,可将瘤体大小、AR、SR、面积作为独立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颅内动脉瘤 破裂 风险评估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