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环境低砷暴露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尿砷浓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华南某地574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与生化指标检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尿砷浓度,实...目的:探讨环境低砷暴露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尿砷浓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华南某地574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与生化指标检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尿砷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PBMC相对端粒长度。根据尿砷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生化指标与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人群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Process 2.0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尿砷与相对端粒长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中位数为29.80μg/L,四分位数间距为39.81μg/L。PBMC相对端粒长度为0.82±0.60,低砷组、中砷组与高砷组PBMC相对端粒长度分别为1.04±0.92,0.77±0.29与0.63±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砷是影响相对端粒长度的危险因素;中砷组与低砷组相比,OR(95%CI)为2.149(1.451,3.182);高砷组与低砷组相比,OR(95%CI)为4.077(2.687,6.1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尿砷对相对端粒长度的直接效应值为-0.287(-0.369,-0.204),糖化血红蛋白是尿砷与相对端粒长度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072(-0.106,-0.045),中介比例为19.99%。结论:环境低砷暴露条件下,尿砷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危险因素,尿砷浓度越高,相对端粒长度越短。2型糖尿病患者PBMC相对端粒长度可能是砷暴露的潜在生物标志。展开更多
目的: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B(NF-κB)的表达与水砷暴露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11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自来水)、模型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然恢复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目的: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B(NF-κB)的表达与水砷暴露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11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自来水)、模型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然恢复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来水).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第l、2、3、4月末各处死10只,自然恢复组先给予砷溶液,分别在第l、2、3月末取出10只改给予1mo自来水饮用后处死.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HE染和Masson染色可见,随砷暴露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多,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纤维组织增生增多,肝纤维化趋势明显.砷暴露1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胶原生成减少.砷暴露2、3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病理结果差异不明显;(2)mRNA水平:模型组PPARγ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4.99±41.48,114.55±21.30,64.67±9.83,19.20±16.10 vs 218.40±47.85,P<0.05),砷暴露1、2、3mo后分别自然恢复1mo大鼠肝组织中PPARγ mRNA表达均低于同月造模组,仅砷暴露1mo自然恢复组1mo组PPARγ mRNA降低有统计学意义(174.99±41.48 vs 215.97±45.96,P<0.05);模型组NF-κB mRNA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58±13.17,90.23±15.68,117.95±18.19,172.86±32.92 vs 30.84±15.24,P<0.05),砷暴露1、2、3mo后分别自然恢复1mo大鼠肝组织中NF-κB mRNA表达均高于同月造模组,仅砷暴露1mo自然恢复组1mo组NF-κB mRNA升高有统计学意义(65.58±13.17 vs 40.45±19.56,P<0.05);(3)蛋白水平: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γ的蛋白含量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造模3、4mo组与造模1m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3±0.06,0.55±0.11 vs 0.85±0.08,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造模3、4mo组与造模1m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0.89,4.27±1.26 vs 1.6±0.57,P<0.05);(4)PPARγ和NF-κB的相关性:两者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7,P<0.01),两者蛋白表达也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肝纤维化程度随砷暴露时间延长而加重,越早脱离砷环境,肝损伤自然恢复越快;砷暴露时间越长,PPARγ mRNA及蛋白表达越低,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越高,二者存在一反馈抑制通路;PPARγ-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砷暴露致肝纤维化形成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环境低砷暴露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尿砷浓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华南某地574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与生化指标检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尿砷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PBMC相对端粒长度。根据尿砷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生化指标与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人群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Process 2.0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尿砷与相对端粒长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中位数为29.80μg/L,四分位数间距为39.81μg/L。PBMC相对端粒长度为0.82±0.60,低砷组、中砷组与高砷组PBMC相对端粒长度分别为1.04±0.92,0.77±0.29与0.63±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砷是影响相对端粒长度的危险因素;中砷组与低砷组相比,OR(95%CI)为2.149(1.451,3.182);高砷组与低砷组相比,OR(95%CI)为4.077(2.687,6.1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尿砷对相对端粒长度的直接效应值为-0.287(-0.369,-0.204),糖化血红蛋白是尿砷与相对端粒长度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072(-0.106,-0.045),中介比例为19.99%。结论:环境低砷暴露条件下,尿砷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PBMC相对端粒长度的危险因素,尿砷浓度越高,相对端粒长度越短。2型糖尿病患者PBMC相对端粒长度可能是砷暴露的潜在生物标志。
文摘目的: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B(NF-κB)的表达与水砷暴露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11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自来水)、模型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然恢复组(浓度100mg/L亚砷酸钠溶液+自来水).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第l、2、3、4月末各处死10只,自然恢复组先给予砷溶液,分别在第l、2、3月末取出10只改给予1mo自来水饮用后处死.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HE染和Masson染色可见,随砷暴露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多,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纤维组织增生增多,肝纤维化趋势明显.砷暴露1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胶原生成减少.砷暴露2、3mo脱离自然恢复1mo后较同月模型组病理结果差异不明显;(2)mRNA水平:模型组PPARγ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4.99±41.48,114.55±21.30,64.67±9.83,19.20±16.10 vs 218.40±47.85,P<0.05),砷暴露1、2、3mo后分别自然恢复1mo大鼠肝组织中PPARγ mRNA表达均低于同月造模组,仅砷暴露1mo自然恢复组1mo组PPARγ mRNA降低有统计学意义(174.99±41.48 vs 215.97±45.96,P<0.05);模型组NF-κB mRNA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58±13.17,90.23±15.68,117.95±18.19,172.86±32.92 vs 30.84±15.24,P<0.05),砷暴露1、2、3mo后分别自然恢复1mo大鼠肝组织中NF-κB mRNA表达均高于同月造模组,仅砷暴露1mo自然恢复组1mo组NF-κB mRNA升高有统计学意义(65.58±13.17 vs 40.45±19.56,P<0.05);(3)蛋白水平: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γ的蛋白含量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造模3、4mo组与造模1m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3±0.06,0.55±0.11 vs 0.85±0.08,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造模3、4mo组与造模1m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0.89,4.27±1.26 vs 1.6±0.57,P<0.05);(4)PPARγ和NF-κB的相关性:两者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7,P<0.01),两者蛋白表达也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肝纤维化程度随砷暴露时间延长而加重,越早脱离砷环境,肝损伤自然恢复越快;砷暴露时间越长,PPARγ mRNA及蛋白表达越低,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越高,二者存在一反馈抑制通路;PPARγ-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砷暴露致肝纤维化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