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分离自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硫氧化菌B1-1的鉴定及其硫氧化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小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82-2090,共9页
【背景】海水网箱养殖是一种高密度、高投饵的人工养殖方式,其产生的硫化物污染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目的】鉴定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硫氧化菌B1-1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为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网箱养殖... 【背景】海水网箱养殖是一种高密度、高投饵的人工养殖方式,其产生的硫化物污染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目的】鉴定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硫氧化菌B1-1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为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网箱养殖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硫氧化菌B1-1进行鉴定;通过摇床培养对该菌株氧化硫代硫酸盐的最适培养条件(pH、温度、底物浓度、外加碳源、外加氮源、金属离子)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HalothiobacillushydrothermalisB1-1。菌株B1-1生物氧化硫代硫酸盐的最适pH为8.0,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最适底物浓度为5.0g/L;外加碳源对该菌株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外加铵盐(硫酸铵或草酸铵)可以将延滞期缩短至12 h,添加Mg^(2+)可以显著提高菌株的氧化能力,氧化率达100%。【结论】Halothiobacillus hydrothermalisB1-1耐盐性较强,对硫代硫酸盐氧化率高,可作为修复受硫化物污染网箱养殖环境的潜在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杆菌属 鉴定 酸盐 硫氧化特性
原文传递
南大西洋深海热液区可培养硫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硫氧化特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徐鈜绣 姜丽晶 +3 位作者 李少能 钟添华 赖其良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100,共13页
【目的】探索南大西洋热液环境中的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获得硫氧化细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富集菌群组成结构,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获得的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特性进行检测。【结... 【目的】探索南大西洋热液环境中的硫氧化细菌多样性并研究其硫氧化特性。【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获得硫氧化细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富集菌群组成结构,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获得的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特性进行检测。【结果】从南大西洋深海环境样品中共分离到48株菌,分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28株,58.3%)、Actinobacteria(11株,22.9%)和gama-Proteobacteria(9株,18.8%)共3个门,其中Thalassospira、Martelella和Microbacterium为优势属。DGGE结果表明深海热液环境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不同站位存在差异。硫氧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约60%的分离菌株具有硫氧化能力,可以氧化S_2O_3^(2–)生成SO_4^(2–)。获得一株硫氧化能力较强的潜在新种L6M1-5,在实验条件下可高效氧化S_2O_3^(2–),最大氧化速率可达0.56 mmol/(L·h)。【结论】南大西洋深海热液环境中可培养硫氧化细菌多样性丰富,为研究热液环境中的硫循环过程提供了实验材料和理论参考;同时高效硫氧化菌的获得,为工业化含硫废水的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区 氧化 多样性 硫氧化特性
原文传递
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的硫氧化特性及其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荣辉 於成龙 +4 位作者 张树青 马国伟 王海良 刘志华 张磊 《硅酸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50-1661,共12页
研究了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的硫氧化特性及其对砂浆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氧化菌生长浓度在不同底物环境中表现不同,其生长浓度由高到低所对应的底物分别是Na_(2)S2O_(3)、Na_(2)SO_(3)、Na_(2)S;不同底物下硫氧... 研究了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的硫氧化特性及其对砂浆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氧化菌生长浓度在不同底物环境中表现不同,其生长浓度由高到低所对应的底物分别是Na_(2)S2O_(3)、Na_(2)SO_(3)、Na_(2)S;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转化SO_(4)2-的方式均存在自然氧化和生物氧化两种形式。硫氧化菌代谢途径中发现了一种先将S2O_(3)2-经SseA酶转化为SO_(3)2-,再经Soe酶转化为SO_(4)2-的新途径。砂浆试样在Na_(2)S2O_(3)底物环境中较于Na_(2)SO_(3)底物环境中生成膨胀性石膏含量偏低,这是因为与Na_(2)S2O_(3)的生物氧化相比,Na_(2)SO_(3)自然氧化的SO_(4)2-浓度较高,反应速率较快,腐蚀效果更为显著。处于Na_(2)S2O_(3)底物环境中的砂浆试样抗压强度变化率10.4%、质量变化率1.04%;处于Na_(2)SO_(3)底物环境中的砂浆试样抗压强度变化率-12.9%、质量变化率1.44%。Na_(2)S2O_(3)底物环境试样生成石膏的含量低于Na_(2)SO_(3)底物环境试样生成石膏的含量,分别在75 d和45 d后由于大量石膏的膨胀力作用下使得砂浆试样最终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砂浆 硫氧化特性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寡养单胞菌对S2-氧化特性及主要代谢途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徐瑶瑶 宋晨 +3 位作者 路金霞 王进 岳正波 刘晓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73-3382,共10页
以无机硫(S2)-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氧化S2-的土著硫氧化菌,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sp.sp3.菌株sp3在... 以无机硫(S2)-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氧化S2-的土著硫氧化菌,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命名为Stenotrophomonas sp.sp3.菌株sp3在温度25℃,初始pH值7.0,初始葡萄糖浓度0.25%,初始菌浓度1.00g/L时,菌株sp3对S2-的氧化率最高.在此适宜条件下,反应60h后,菌株sp3对S2-的最高氧化率达到86.6%.S2-的浓度在整个氧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后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S0,S2O3^ 2-,S2O3^2-以及SO4 ^2-这4种其它存在形态的硫.随着S2-被氧化,SO4 2-的浓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测菌株sp3主要是通过副球菌硫氧化途径(PSO)将非稳定态的S2-逐步转化为稳定态的SO4 2-.在此代谢途径中,一部分S2-被氧化为S0,另一部分S2-则直接氧化为S2O3^2-;S0与S2O3^2-可自发反应生成S2O3^ 2-,而S2O3^ 2-发生歧化反应再释放出S2O3^2-和S0;反应生成的部分S2O3^2-继续直接氧化为SO4^ 2-.菌株sp3在黑臭水体的水质净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2- 筛选 硫氧化特性 代谢途径
下载PDF
一株高效硫氧化菌的筛选及其对S2-离子氧化途径的推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林义 宋晨 +4 位作者 徐瑶瑶 王嘉宁 王进 岳正波 刘晓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115,共11页
以S2-离子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效S2-氧化功能的土著微生物。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命名为Citrobacter sp.sp1。菌株sp1的最适氧化条件为温度2... 以S2-离子为目标污染物,从北京东沙河黑臭水体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效S2-氧化功能的土著微生物。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命名为Citrobacter sp.sp1。菌株sp1的最适氧化条件为温度25℃,初始pH值7.0,初始葡萄糖浓度1.00 g/L和初始菌浓度1.00 g/L。在此最适条件下,菌株sp1对人工含硫废水中S2-的氧化率达到97.1%。在整个S2-氧化过程产生了S0、S2O32-、SO32-、S4O62-和SO42-这5种赋存形态的硫离子,且随着S2-浓度的持续下降SO42-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测菌株sp1通过副球菌硫氧化(Paracoccus sulfur oxidation,PSO)和副硫代硫酸盐代谢(S4 intermediate,S4I)这两条代谢途径将非稳定态的S2-逐步转化为稳定态的SO42-。在PSO途径中,一部分的S2-氧化为S0,生成的S0继续氧化为SO32-;而另一部分的S2-则直接氧化为SO32-,中间产物SO32-通过直接氧化途径与间接氧化途径氧化为SO42-。此外,在此途径中,S0亦可与SO32-自发反应生成S2O32-,而S2O32-发生歧化反应重新释放出SO32-和S0。在S4I途径中,一部分S2O32-转化为S4O62-;接着S4O62-被氧化为SO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S2- 氧化 硫氧化特性 代谢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