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海底强烈甲烷渗溢的记录 被引量:23
1
作者 陆红锋 刘坚 +2 位作者 陈芳 程思海 廖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较高,海底存在明显的甲烷渗溢现象。该海域6个沉积物岩心的孔隙水硫酸盐浓度和顶空气甲烷含量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出现明显的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区域,硫酸盐和甲烷浓度均急剧下降。HD109、HD170、HD196A、...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较高,海底存在明显的甲烷渗溢现象。该海域6个沉积物岩心的孔隙水硫酸盐浓度和顶空气甲烷含量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出现明显的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区域,硫酸盐和甲烷浓度均急剧下降。HD109、HD170、HD196A、HD200、HD319和GC10等6个岩心的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SMI)分别位于704、911、728、636、888、792cm处,完全落入全球水合物区富甲烷环境的SMI深度范围之内。强烈的甲烷渗溢过程使得硫酸盐-甲烷互相消耗作用加剧,并形成浅的SMI。浅的SMI显示了东北部存在强烈的甲烷渗溢活动以及强烈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具有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 被引量:14
2
作者 栾锡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102,共12页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表面所有植物的碳总量相当。地球内部如此巨大的生物总量应该在地壳中的气体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甲烷在地壳层中广泛存在,并主要是微生物成因的。微生物产甲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氧化碳还原,另一个是醋酸盐发酵。相应地,参与产甲烷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是产甲烷菌和食醋酸菌。甲烷在沉积层中的厌氧氧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过程发生在海底以下一个非常局限的区带,称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通常,这个区带很窄,仅为一个面,因此,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又称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界面,在功能上它起到屏蔽甲烷向海底和大气逸散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汇。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样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食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在海洋沉积层中一般深可达海底以下上百米,浅可至海底。此界面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该界面以上没有甲烷水合物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生物圈 甲烷来源 甲烷氧化 天然气水合物上界面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与甲烷厌氧氧化: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尹希杰 陈坚 +2 位作者 郭莹莹 孙治雷 邵长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 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隙水中SO42-浓度随深度增加快速减小,分别在55和130 cm深度附近消耗殆尽,而惰性的Cl-浓度随深度没有减小的趋势;孔隙水中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增加明显偏重。这些结果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上部(55和130 cm)存在明显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简称SMT)随着深度减小急剧增大,与此同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也相应偏重,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下部产生的大量甲烷在SMT附近被AOM消耗。沉积物中SMT分布深度与上覆水盐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反映了研究区上覆水盐度变化所导致的硫酸盐浓度改变是控制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SMT深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 甲烷氧化 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MT) 九龙江河口
下载PDF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研究与应用进展
4
作者 李佳蔚 隋倩雯 +1 位作者 张烨铠 魏源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3-1501,共9页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Anammox)是一种在厌氧条件下同步去除NH_(4)^(+)和SO_(4)^(2-)的新型生物处理工艺,为废水同步脱氮除硫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其氮硫转化机制、功能微生物与影响因素等研究仍有不足。综述了S-Anammox相关反应方程式、...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Anammox)是一种在厌氧条件下同步去除NH_(4)^(+)和SO_(4)^(2-)的新型生物处理工艺,为废水同步脱氮除硫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其氮硫转化机制、功能微生物与影响因素等研究仍有不足。综述了S-Anammox相关反应方程式、潜在功能微生物与功能基因、影响因素,分析了S-Anammox工艺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不同的组合工艺。建议进一步深化氮硫转化机制的研究,揭示功能微生物、反应条件与调控原理,为S-Anammox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废水 硫酸盐氧化 功能微生物 同步脱氮除硫 硫酸盐还原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一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系统运行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康宁 伦世仪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共9页
以合成废水为基质,研究了采用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新型工艺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系统运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化-硫酸盐还原反应器的适宜pH为6.5-7.0;500mg/l的S^(2-)使SRB的硫酸盐还原活性下降;208mg/l的[H_2S]_L抑制MP... 以合成废水为基质,研究了采用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新型工艺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系统运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化-硫酸盐还原反应器的适宜pH为6.5-7.0;500mg/l的S^(2-)使SRB的硫酸盐还原活性下降;208mg/l的[H_2S]_L抑制MPB活性的95.4%;推导出估算气提塔出水回流比R的模型;以得到的工艺条件为依据处理了含19200mg/1的SO_4^(2-)和29400mg/l COD的味精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有机废水 硫酸盐还原 甲烷 消化
下载PDF
二氧化氯控制盐渍食用菌中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慎侠 付昌斌 +3 位作者 卢行安 杨杰 李恩玉 王畬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3946-3948,共3页
[目的]探讨将ClO2消毒剂应用于盐渍食用菌加工过程,以控制加工过程中污染菌,特别是抗逆力极强的厌氧亚硫酸还原梭菌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以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和野生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人工染菌模拟样品杀菌试... [目的]探讨将ClO2消毒剂应用于盐渍食用菌加工过程,以控制加工过程中污染菌,特别是抗逆力极强的厌氧亚硫酸还原梭菌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以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和野生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人工染菌模拟样品杀菌试验的方法观察ClO2杀菌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的ClO2作用盐渍滑子蘑,研究其对盐渍食用菌感官的影响。[结果]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200~300mg/L的ClO2作用30min,对产气荚膜梭菌的芽胞的杀灭绝对值可达4以上。人工模拟样品实验结果表明,ClO2浓度在400mg/L,作用30min,杀灭绝对值可达到4以上。感官试验结果表明ClO2浓度低于300mg/L,对盐渍滑子蘑感官影响不大。[结论]ClO2消毒剂可应用于盐渍食用菌中,以控制和消除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菌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食用菌 硫酸盐还原梭菌 氧化 杀菌效果
下载PDF
不同氮硫浓度及氮硫比对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世东 祝彦均 +1 位作者 刘涵 刘泓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99-204,共6页
该研究在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ulfate-Reducing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SRAO)脱氮工艺的基础上,探究了SO42-浓度在100 mg/L的条件下,控制NH4+的投加量在不同N/S(NH_(4)^(+)-N/SO_(4)^(2-))浓度比下ASBR(Anaerobic Sequencing B... 该研究在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ulfate-Reducing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SRAO)脱氮工艺的基础上,探究了SO42-浓度在100 mg/L的条件下,控制NH4+的投加量在不同N/S(NH_(4)^(+)-N/SO_(4)^(2-))浓度比下ASBR(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及其脱氮性能。N/S从1.0增大到3.0时,ASBR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从78.5%增加到94.4%,但体系内SAD(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菌的丰度及活性未受到明显抑制,SRAO作用和ANAMMOX(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作用始终是ASBR脱氮的主要途径。当N/S的浓度比由3.0增至4.0时,ASBR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由94.4%下降为69.2%。这表明随着N/S的增大,体系内ANAMMOX菌和SRAO菌活性的降低,抑制了体系脱氮性能。这时SAD菌的丰度及活性略有增加。硫的去除率随N/S比的变化趋势和总氮的去除规律类似,在N/S=3.0时达到最大74.2%。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说明不同N/S下的脱氮微生物优势菌群会不断变化,改变体系脱氮除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氨氮 硫酸盐还原氧化 硫自养反硝化
下载PDF
清华大学黄霞教授团队WR:铁氧化还原循环在介导厌氧产甲烷直接种间电子传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8
作者 赵奕然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3,共1页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黄霞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Neglected role of iron redox cycle in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n anaerobicmethanogenesis:Inspired from biogeochemical proces...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黄霞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Neglected role of iron redox cycle in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n anaerobicmethanogenesis:Inspired from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的研究论文。厌氧消化是实现绿色低碳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选项,互营微生物之间的种间电子传递是影响厌氧消化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外源投加半导电铁氧化物可显著强化厌氧产甲烷种间电子传递,但关于该复杂多相体系中物化-生化耦合作用机制的认知存在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环境 甲烷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废水处理 消化处理 多相体系 氧化还原循环 绿色低碳
原文传递
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康宁 伦世仪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1996年第4期283-289,共7页
研究了以厌氧消化器常见的易挥发有机酸为电子供体的硫酸盐还原菌混合培养物的硫酸盐还原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应器水平上的硫酸盐还原动力学模型。在处理含19200mg/L的SO_4^(2-)和29400mg/L的C... 研究了以厌氧消化器常见的易挥发有机酸为电子供体的硫酸盐还原菌混合培养物的硫酸盐还原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应器水平上的硫酸盐还原动力学模型。在处理含19200mg/L的SO_4^(2-)和29400mg/L的COD的味精废水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的相对误差不大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 动力学 模型 甲烷 消化 废水
下载PDF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同步产甲烷-硫酸盐还原的快速启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 周鑫 吕姗姗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新型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EGSB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在不添加硫酸盐的条件下,运行30 d后系统产甲烷成功启动;随后逐步提高硫酸盐质量浓度至100 mg/L,运行71 d后系统COD去除率和SO;去除率分别达98.1%和74.7%,甲烷产... 采用新型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EGSB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在不添加硫酸盐的条件下,运行30 d后系统产甲烷成功启动;随后逐步提高硫酸盐质量浓度至100 mg/L,运行71 d后系统COD去除率和SO;去除率分别达98.1%和74.7%,甲烷产生量为470.7 mL/d,成功实现了同步产甲烷-硫酸盐还原耦合过程。反应器中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EPS)特性与甲烷生成量、SO;去除率具有直接关联。高通量测序发现体系内甲烷丝菌(Methanothrix sp.)等产甲烷菌和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p.)、硫磺单胞菌(Sulfurospirillum sp.)等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EGSBBR) 甲烷生成 硫酸盐还原 启动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与氨氧化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林江 李梦博 +3 位作者 冷钢 钟冰冰 夏大朋 王景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7-214,共8页
2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厌氧环境下氨态氮和硫酸盐的同步转化现象,并提出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脱氮说。该途径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废水中固有的硫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态氮氧化为氮气,无需额外添加有机物,也不产生二次污染。该文通过对... 2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厌氧环境下氨态氮和硫酸盐的同步转化现象,并提出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脱氮说。该途径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废水中固有的硫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态氮氧化为氮气,无需额外添加有机物,也不产生二次污染。该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理解,从SRAO研究历程、影响因素及氮硫可能的转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理清了SRAO脱氮的发生需要适宜的基质浓度及环境条件,由于反应器内微生物菌群复杂,SRAO菌与SRB、HDB和SAD菌等共存,构成了SRAO现象是反应器内复杂的多反应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该过程既可以在进水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启动,也可以在进水没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启动;启动方式可根据进水中所加入氨态氮的电子受体分为三类:硫酸盐逐步替代亚硝态氮,同时加入亚硝态氮和硫酸盐,仅加入硫酸盐;Anammoxoglobus sulfate和Bacillus benzoevorans为已明确的SRAO功能菌。其次,反应器的类型、种泥来源、进水氮硫比、有机物等因素会对基质转化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氨态氮被氧化是否是硫酸盐作用可采用排除法来确定,氨态氮的氧化产物随氮硫摩尔比的变化而变化。虽然SRAO和厌氧产甲烷都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在厌氧产甲烷系统中没有发现SRAO现象,主要是首次发现SRAO现象的反应器内多种菌群相互协同代谢但产甲烷菌不占主导地位。目前关于SRAO研究还主要处于实验室规模,之后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缩短启动时间,提高基质的去除效率;(2)探究氨态氮与硫酸盐的转化途径及关键影响因素特征;(3)相关功能菌的鉴别。本文旨在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综合信息并促进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硫酸盐氧化 硫酸盐还原 协同作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对氨氧化的影响及其抑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董凌霄 吕永涛 +1 位作者 韩勤有 王志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5-428,432,共5页
通过化学热力学分析和试验,探讨了厌氧环境中硫酸盐的还原对氨氧化的影响.热力学分析表明:厌氧条件下,废水中的氨和硫酸盐可以彼此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步脱氮除硫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与热力学分析相同的结果.... 通过化学热力学分析和试验,探讨了厌氧环境中硫酸盐的还原对氨氧化的影响.热力学分析表明:厌氧条件下,废水中的氨和硫酸盐可以彼此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步脱氮除硫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与热力学分析相同的结果.如果条件不当,硫酸盐过度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对厌氧氨氧化过程产生抑制.系统中硝酸盐的存在,可以使硫酸盐还原过程减弱,硝酸盐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表现为可逆的竞争性抑制,但受到抑制的厌氧氨氧化难以恢复.硫化物对氨的厌氧氧化过程表现为不可逆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硫酸盐还原 硫化物 硝酸盐抑制剂
下载PDF
以SRB颗粒污泥为载体的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启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军 向韬 郑驰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1,共6页
采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研究先驯化硫酸盐还原菌(SRB)颗粒污泥、再以之为载体进行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启动,通过NH_4^+-N、SO_4^(2-)、COD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启动的效能。在7<pH<8.5、温度为(32±1)℃的条件下,采... 采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研究先驯化硫酸盐还原菌(SRB)颗粒污泥、再以之为载体进行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启动,通过NH_4^+-N、SO_4^(2-)、COD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启动的效能。在7<pH<8.5、温度为(32±1)℃的条件下,采用低负荷启动方式,以CH_3COONa为有机碳源,通过逐步缩短HRT提高进水负荷来驯化培养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结果表明,SO_4^(2-)与COD去除效果逐步达到稳定,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6.2%和68.8%,S0全程积累并趋于稳定,经过60 d的驯化,SR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达到3 mm,硫酸盐还原反应启动成功。之后以驯化成熟的SRB颗粒污泥为载体,保持COD为50 mg/L,通过提高进水中NH+4-N和SO2-4负荷的方式启动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结果表明,NH_4^+-N和SO_4^(2-)去除效果逐步上升并稳定在50%以上,最高分别达到52.5%与53.7%。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成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硫酸盐氧化 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 水力停留时间
原文传递
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机理及其微生物研究进展
14
作者 罗安腾 吴莉娜 +1 位作者 和书航 余珂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7-743,共7页
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RAO)是一种在厌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与硫酸盐还原耦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过程,能够同时实现脱氮除硫且无需额外的电子受体,在废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SRAO的反应机理、SRAO功能微生物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 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RAO)是一种在厌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与硫酸盐还原耦合在一起的微生物过程,能够同时实现脱氮除硫且无需额外的电子受体,在废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SRAO的反应机理、SRAO功能微生物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目前SRAO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可以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深入探讨SRAO体系中功能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SRAO体系内N和S的循环途径、解析SRAO体系的内部机理,为SRAO工艺改进和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氧化 反应机理 功能微生物 N、S循环
下载PDF
在厌氧生物膜中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生成菌对醋酸盐的长期争夺
15
作者 李彦文 赵可卉 《轻工环保》 1998年第1期53-64,共12页
用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流化床对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生成菌MPB对醋酸盐的长期急夺进行了发在低有机负荷率时加入 由醋酸盐和硫酸直怕合成废水后,剩余的醋酸盐和硫酸盐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7mg/cl和78.5mg/l。在几个月... 用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流化床对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生成菌MPB对醋酸盐的长期急夺进行了发在低有机负荷率时加入 由醋酸盐和硫酸直怕合成废水后,剩余的醋酸盐和硫酸盐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7mg/cl和78.5mg/l。在几个月的醋酸盐限制操作试验中,甲烷生成的速率以及MPB的生物量逐渐降低,而被还原的硫酸盐量和SRB 生物量逐渐增加。这表明,在较低醋酸盐浓度的厌氧逐渐增加,这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甲烷生成菌 硫酸盐还原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影响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建立的因素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林江 有小龙 +2 位作者 牛晚霞 袁林杰 王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7,共9页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可在厌氧条件下,将废水中氨和硫酸盐转化为氮气和低价态硫而同时去除,为污水脱氮除硫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该反应的建立与反应器的启动还认识不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的国内外SRAO脱氮研究进展,分析了SRAO反应的...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可在厌氧条件下,将废水中氨和硫酸盐转化为氮气和低价态硫而同时去除,为污水脱氮除硫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该反应的建立与反应器的启动还认识不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的国内外SRAO脱氮研究进展,分析了SRAO反应的可能机理、微生物菌群以及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SRAO建立的一些关键问题,讨论了氨氮与硫酸盐可能的转化方式,可为今后研究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氧化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菌群 废水
原文传递
硫酸盐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施华均 钱泽澍 闵航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27-32,共6页
以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源,以葡萄糖模拟合成废水为基质、硫酸钠为硫酸根源,研究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批量试验中第一次添加基质后,不同硫酸盐浓度下,产甲烷量下降不明显,硫酸盐仅被还原一... 以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源,以葡萄糖模拟合成废水为基质、硫酸钠为硫酸根源,研究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批量试验中第一次添加基质后,不同硫酸盐浓度下,产甲烷量下降不明显,硫酸盐仅被还原一部分;第二次添加基质后,甲烷形成量显著降低,且硫酸盐浓度愈大,下降幅度也愈大。在多次添加基质过程中,硫酸盐抑制作用逐渐减小,但并不完全消除。在连续运行试验中,加入硫酸盐后,反应器运行即受到很大冲击,即使恢复到稳态运行后,COD去除率、甲烷形成量均达不到未加硫酸盐时的水平。用FeSO_4代替Na_2SO_4消除硫酸盐还原产物游离性S ̄(2-)后,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有所上升。在未加硫酸盐时反应器底部有相当高浓度的丙酸,而加入硫酸盐后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硫酸盐还原 消化 甲烷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沈李东 胡宝兰 郑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9-628,共10页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约占20%。微生物进行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是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物途径。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两类,即硫酸盐还原型甲...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约占20%。微生物进行的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是减少自然环境中该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物途径。根据耦联反应的不同,可将AOM分为两类,即硫酸盐还原型甲烷厌氧氧化(Sulpha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SAMO)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ication-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前者以SO42-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后者以NO2-/NO3-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深入了解这两种类型AOM的发生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生物过程的重要性,为AOM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鉴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AOM及其参与的微生物,着重阐述了其发生机理,并探讨了AOM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甲烷氧化(SAMO) 反硝化型甲烷氧化(DAMO) 机理
下载PDF
厌氧复合床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雷雨 孙力平 +1 位作者 严媛媛 张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8,共3页
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的竞争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的影响以及反应器运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厌氧复合床反应器处理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是可行的。当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为1000~1600mg/L时,即SO42-容积负荷为1~1.6kg/(m3·d)... 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的竞争机制、硫酸盐还原产物的影响以及反应器运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厌氧复合床反应器处理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是可行的。当进水硫酸盐质量浓度为1000~1600mg/L时,即SO42-容积负荷为1~1.6kg/(m3·d)时,出水硫酸盐质量浓度为140mg/L左右,平均去除率为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床反应器 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 硫酸盐还原 甲烷
下载PDF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硫酸盐-甲烷界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超 姜德刚 +5 位作者 潘翔 陈庆辉 吴剑 刘珉璐 宋志晓 刘贞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利用孔隙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化学等方法分析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层孔隙水硫酸根(SO_4^(2-))、游离甲烷气体(CH_4)、总溶解无机碳(DIC)以及δ13CDIC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孔隙水SO_4^(2-)浓度自表至底呈线性梯度减小,至硫酸盐-... 利用孔隙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化学等方法分析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层孔隙水硫酸根(SO_4^(2-))、游离甲烷气体(CH_4)、总溶解无机碳(DIC)以及δ13CDIC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孔隙水SO_4^(2-)浓度自表至底呈线性梯度减小,至硫酸盐-甲烷界面(SMI)附近,硫酸盐几乎全部消耗,而CH_4浓度急剧增大,KC1、KC3、KC4、K17和K10等5个站位SMI深度分别为20、50、70、80、50 cm,SMI深度由红树林湿地林间向光滩逐渐增大.同时,孔隙水DIC浓度在该深度明显升高,沉积物发生强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AOM过程中,由于12CH_4氧化速率较13CH_4快,故引起沉积物孔隙水δ13CDIC偏轻.沉积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及其活性高低是制约沉积物SMI分布深浅的关键因素,高含量的活性有机质可加速孔隙水SO_4^(2-)再矿化过程的消耗,使得通过AOM作用的SO_4^(2-)消耗通量相应增大.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活性有机质被大量消耗,致使进入沉积物SO_4^(2-)还原带的活性有机质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引起部分SO_4^(2-)转为与CH_4发生反应促进AOM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孔隙水 硫酸盐-甲烷界面 甲烷氧化 红树林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